浅探高中语文的诗歌教学

2009-10-28 10:15
学周刊·下旬刊 2009年6期
关键词:诗歌教学教学方法

裴 蕾

摘要:高中的语文教学中诗歌仍是教学中的难点与重点。高中课本中选用了一定数量的古诗与现当代诗歌,那么如何在教学中让学生能喜欢诗歌,学会鉴赏诗歌,能够很好地取得教学效果呢?笔者根据实践,阐述了观点。

关键词:高中语;诗歌教学;教学方法

中国有源远流长的诗歌文化,大多数人在稚龄就开始接触诗歌,感受诗歌。可是高中的语文教学中诗歌仍是教学中的难点与重点。高中课本中选用了一定数量的古诗与现当代诗歌,那么如何在教学中让学生能喜欢诗歌,学会鉴赏诗歌,能够很好地取得教学效果,便成了我们在教学中应该积极思考的问题。

我经过五年多高中语文教学实践的摸索、研究,在品味新课标教学理念的基础之上,对于中学语文的诗歌教学有了一些个人的浅识拙见:

一、诵读教学

在高中语文诗歌教学中,还要坚持诵读教学。因为诗歌是语言的文学,并且有音调和谐、节奏鲜明、韵律铿锵、句式整齐的特点。现在的语文教师正在逐渐意识到诵读的重要性,许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都多多少少安排了诵读环节,让学生进行诵读体验,或是先讲后读,或是先读后讲,或是边读边讲,教与学实现了统一。让学生在诵读中体会诗的特点,体会诗歌的音乐美,熟悉并感受诗歌蕴含的情感,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语感。

比如在学习《孔雀东南飞》时,我给了同学们一定的时间来反复诵读,感受诗歌。在诵读的过程中,大多数同学都能够感受到诗歌押韵的特点,借助形象思维,设身处地体会理解诗中爱情悲剧的主题,在诵读与思考中解决了很多问题,既使学生有所收获,又减轻了课上压力,同时还调动了同学的兴趣和积极性。

二、知人论诗鉴赏法

诗词作品常常是作者经历,思想感情的外现。因此,我们鉴赏诗歌,须先对作者的人生经历及思想情感有一个较为细致地了解,“知其人,方能解其言”。在日常教学中,我们会接触到很多著名的诗人。对于他们的生平事迹,我们就不能随便地一言带过,而是应该多收集整理,在课堂上用生动的语言传授给学生,或者由学生自己收集整理,在课堂上以比赛或讨论的形式交流。这样,学生掌握了大量诗人的经历,及在各时期大致的思想感情,在理解诗作时,就事半功倍。

比如在学习杜甫的《登高》时,学生朗读诗作后,就能够把以前学习过的杜甫的生平联系在诗作的理解中,就能够想到这首诗是在诗人生命的后期,生活困苦,身体不好,极端困窘的情况下写成的。再联系杜甫一贯的诗风沉郁顿挫,理解起诗作来,大多数同学都能够说出很多自己颇有见地的说法。

三、传统意象鉴赏法

意象是指诗歌中熔铸了作者主观感情的客观物象,或者说是指经作者运思而成寓意深刻的客观物象。诗歌是以抒情言志为目的的,而意象是诗歌抒情言志的基本单位,是诗歌的情感赖以寄托的地方。所以从意象入手,展开想象和联想,是理解诗歌的必由之路。让学生学习掌握积累一些传统意象,在鉴赏诗歌时,也更容易理解诗人的情感表达。

比如在讲解柳永的《雨霖铃》时,学生已经掌握了寒蝉这个传统意象,知道了寒蝉经过一番秋雨后,便剩下几声若断若续的哀鸣,命折旦夕,常常成为悲凉的代名词,就能够感受到诗歌开篇还未直接描写别离,寒蝉的哀鸣已使“凄凄惨惨戚戚”之感充塞读者心中,渲染了离愁别绪的气氛。

四、诗眼鉴赏法

文有文眼,诗有诗眼。诗眼,是诗歌的提纲挈领,也可以成为诗歌教学的提纲掣领,抓住了诗眼,也就抓住了关键,能够掌握诗歌所要表现的主题。诗眼涉及到理解一首诗的关键,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过程中提出的问题往往给我们很多玄机,抓住它,就可能成为我们教学中的一个亮点。

比如在讲解李商隐的《无题•相见时难别易难》时,可请一名学生朗读,读后请大家评一评:“大家觉得他读得怎样呢?……好在哪里?”若学生答好在读出了感情,教师就可以顺水推舟问:“你觉得他读出了哪种感情?是否可用原文的一个词概括呢?”明确是“别”字后,教师就可用“别”字来继续引导:“作者通过哪些‘别时景来表现‘别时人之‘别时情呢?让我们一起来细品。”

有些诗歌没有很明显的诗眼,但大多名诗有名句,这名句就可以成为我们教学的亮点,因此我们可以称之为“类诗眼”。人类对美的事物的欣赏具有共性,若问学生最欣赏哪句诗,他们往往能答出名句来,于是师生共品名句,从而牵动对全诗的欣赏。当然有些时候,学生的喜好是不统一的,如对《题破山寺后禅院》一诗,有些学生喜欢“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有些喜欢“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不过这没关系,无论他喜欢哪一句,你都可以让他说说:“你为什么特别喜欢这一句呢?它使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五、炼字鉴赏法

品味语言是诗歌鉴赏的基础,它是沟通作者与读者心灵的桥梁,如果对诗歌的语言意思不了解,则很难把握作者的情感。因而古人写诗讲究炼字,今人读诗也要善于品味字词。所以诗歌教学中,炼字的鉴赏也成为了一个教学重点。

鉴赏中,主要是要注意动词和修饰语的使用。动词的使用常常能起到画龙点睛的效果。如“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唐•李白《塞下曲》)”,这句中“抱”字用得最精彩。我们常说的是“枕戈待旦”,不用“宵眠枕玉鞍”,而说“宵眠抱玉鞍”,眼前仿佛出现一幅画面:诗人在边境作战,晚上睡觉时抱着马鞍,时刻准备作战,一旦听到战鼓的响声就跳上战马,披挂上阵,更能突出战争生活的紧张。修饰语包括形容词、副词和数量词等,它们绘景摹状,化抽象为具体,变无形为有形,赋予物象更多的情感色彩。如“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唐•李华《春行即兴》)”,春天本是鸟语花香,但此时花开花落无人赏,鸟儿啼叫无人听,显现出山路的荒寂,流露出昔盛今衰的感慨。

猜你喜欢
诗歌教学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与知识类型的适宜
小学语文诗歌教学探索
初中英语诗歌教学教学目标的有效性
实用型中医人才培养中慕课教学方法的探讨
文言文教学方法实践初探
我的教学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