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作文教学的创新办法

2009-10-28 10:15罗毅军
学周刊·下旬刊 2009年6期
关键词:初中作文创新教学

罗毅军

摘要:在平常的作文教学中,教师只有做到创新,才能收到良好效果。一、材料创新——选取别人没有用过的材料;二、立意创新——从人们习以为常的素材中挖掘出新颖的立意;三、文笔创新——别人写过千遍的题材经过处理后,仍意味无穷,平中见奇。

关键词 :初中作文;教学;创新

一、材料创新——选取别人没有用过的材料

“人无我有,人有我新”是作文材料出新的要求。怎样才能使材料出新呢?我采用如下方法:

1.视觉转换法。文贵出新,要想将大家司空见惯的生活小事翻出新意来,就必须打破思维定势,独辟路径,从新奇的角度去认识平常的事件,阐发富有个性、独具匠心的见解,让人领略到“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新奇之感。

例如,以“幸福”为话题的作文,绝大部分学生将思维固定在“享受幸福”,“幸福是什么”等千篇一律的写法上,有些学生就突破思维定势:《我真的很幸福》从反面着笔,详述了“我”在埋怨父母管得死,学校抓得严的状态下,与同班的“流放一族”接触后才醒悟到幸福的深层内涵。

2.人称变换法。灵巧地变换人称有助于文章更好地表情达意、铺陈故事情节,贴近生活。如写一篇“环保”的文章,有位同学以《一个垃圾筒的一天》,让垃圾筒自述一天中“肚子胀得厉害”,“脑袋一阵疼痛”等肉体和精神上的创伤,让人耳目一新,使“我”——垃圾筒的经历更细腻真实、新颖有趣。又如《“善良”历险记》用第三人称“善良”,叙写了“善良”在寻找天堂的途中,分别与“自私”、“懒惰”、“卑鄙”、“丑恶”等人相遇的悲欢离合,自然道出“天堂深藏在善良的心中”这一道理,深刻地揭示了主题,展露出个性创意。

让学生认识到只有认真观察生活,体味生活,才能挖掘出别人没写或少写的素材。有位同学观察到常绿林木在春天落叶的现象,就思考,为什么这些叶子历经霜秋,熬过严冬,到了万物峥嵘的春天却悄然飘落?原来为的是全树的新陈代谢和四季常青。于是该同学因此联想到那种无意争功、甘作人梯的自我牺牲的精神,这样就写出了一篇别出心裁的《春天的落叶》的佳作。

因此,教师要让学生走出小课堂,“觅食”于丰富的社会生活,捕捉社会生活热点,拓新作文题材。

二、立意创新——从人们习以为常的素材中挖掘出新颖的立意

要做到立意出新,可通过开拓崭新角度的方法,常见的有:

1.联想法。要求学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地展开联想。除了运用已有的知识与记忆,更重要的是加入想象的因子,这就能使学生的思路更加开阔,其答案就会更丰富多彩。

例如,有位教师在作文课上画了这样一幅画:上面是一个光芒四射的太阳,太阳下是一把伞,伞下有一盆仙人球,要求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写一篇文章。

有几个学生的立意角度就很不一般:一个说,图中的“太阳”象征正义,“伞”象征某些高官,“仙人球”是那些腐败分子,一旦失去“伞”的保护,这些腐败分子就会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另一个说,“太阳”是“WTO”,“伞”是贸易保护主义;还有的说,“太阳”是法律,“伞”是地方保护主义,“仙人球”是制假者、走私者、偷漏税者之类,为了国家和人民的根本利益,必须撕破“伞”清除“仙人球”……这些学生多角度的立意连老师也不禁为之称奇。正是创新立意突破了一般立意的小平台,才使这些学生有了多角度立意的广阔的大平台。

2.逆向法。逆向法又称反向法。在习作中,力求引导学生敢于和善于发现别人未发现的东西,见人未见,想人未想,发表与众不同的见解。读读下面运用逆向法的文章题目《开卷未必有益》《弄斧必须到班门》《“自卖自夸”何妨》,这些一反常规,从反面结果引出正面观点的立意,往往更使人警醒,耐人寻味。“东施效颦”成了千古笑柄,但有些学生从反弹琵琶的角度这样立意:效颦是美的追求;努力改变自己;模仿是创新的序曲;由效颦说见贤思齐;效颦胜于追星等。

三、文笔创新——别人写过千遍的题材经过处理后,仍能平中见奇

文笔创新集中体现在语言的创新上。文笔要创新,首先要做到语出于己心,反映真情实感,这样写出来的东西,即使称不上“自铸伟词”,却也是“词必己出”。因此,语言的创新,要从独特的切身感受出发,悉心选取崭新的语言,去反映现实生活。

语言创新可通过以下多种途径实现:

1.锤炼字词。要使作文语言新颖脱俗,鲜明生动,必须注重锤炼字词,尤其要重视对动词和形容词的锤炼。如:“低垂的天幕压着我的胸口,灰暗和沮丧撕裂着我的心”。“撕裂”一词毕现了苦闷无助,失落伤痛,仿佛心叶被一点点地撕扯开流淌着殷红的血的情景。

2.巧用修辞。巧妙运用修辞手法,可化抽象为具体,变枯燥为生动。比喻的巧妙,如写一篇自我介绍《我》,班上几乎所有的学生都千篇一律平铺直叙地介绍自己的性格特点、爱好、优点和缺点。只有一位学生用“茶”来比喻自己的性格:“像茶那样不浓、不苦、不甜”。“不浓就是不复杂,思想单纯;不苦就是不喜欢太平静和太平凡的生活,不甜就是不喜欢恭维别人,更不喜欢别人奉承自己。”妙笔生花,使我禁不住连声称赞。

3.化用古语。将古诗文篇章的某些字、词稍加改动,面貌顿新,可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1998年高考上海卷小作文,要求改写冰心一首15字的小诗为散文,有位考生在写小草对“墙角的花”的骄气发出批评时,写了这么一句话:旁边的小草忍不住用古腔说道:“花之鲜艳者,所在皆是也,何傲之有?”看了叫人忍俊不禁,为之击节。

参考文献:

1.韦志成.作文教学论.广西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2.何明.中学作文教育实践问题研究.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猜你喜欢
初中作文创新教学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对外汉语教学中“想”和“要”的比较
浅谈初中作文教学的几个基本原则
漫谈初中作文教学
跨越式跳高的教学绝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