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画中平面构成因素的运用

2009-10-28 10:15
学周刊·下旬刊 2009年6期
关键词:线条中国画平面

李 丽

摘要: 中国美术源远流长,遗产丰富,在世界文化艺术史上占有极其光辉的地位。点、线、面是绘画中最基本的要素,任何平面构成都离不开“点、线、面”的组合。本文通过分析点、线、面在绘画中所发挥的作用进行了阐述,更加有力的证明了平面构成因素在中国画中的重要性。

关键词: 平面构成;中国画;点;线;面

中国绘画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风格。从7000多年前新石器时代的彩绘陶画,到明清时期形式繁多的山水画、花鸟画和人物画,几千年来,中国绘画在不同时期形成不同的艺术形式和表现技法,并经过不断的演变、提高及推陈出新,形成了具有浓厚民族风格和鲜明特色的中国绘画艺术。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近百年来,人们对中国画的构成艺术作了大量探讨,其中包括平面构成的运用、色彩构成的运用、肌理效果的运用等。

构图与构成同属绘画造型艺术术语,它们之间具有不可分割的密切联系,由于出发点不同,故形成了构图与构成的差异和区别。构图是艺术家为了表现作品的主题思想和美感效果,在一定的空间安排和处理人、物等形态关系和位置,把个别或局部的形象组合成艺术形体的方法。在中国画中称其为“章法”或“布局”。绘画构成是指美术元素构成新的单元。也就是说把孤立的点、线、面、色彩以及材料等视觉要素按照一定的程序和法则进行组合或分解,从而形成理想的图象、形态的组合程序。中国最早的系统画论当首推南朝齐谢赫的“六法”论,六法论中的“骨法用笔”、“经营位置”便是古人对构成和构图的最早论述。

谢赫“六法”论中的“骨法用笔”应视为中国画理论构成的雏形。“骨”即骨架子,骨架子由点面组成,所以古人将点、线、面构成艺术用于绘画历史悠久。我们的祖先早于原始社会新石器时代,便已开始在彩陶上用点、线、面作画,其中西安半坡遗址出土的彩陶盆上的鱼纹最具代表性。诸如鱼纹盆、人面纹盆、鹿纹盆等都是由点、线、面勾画而成的。彩陶画的图案有带纹、三角形纹、竖线、斜线、波线等。因此“点、线、面”的平面构成,早于原始社会便已经运用于绘画了。

绘画的平面构成技法种类很多,有点构成、线构成、面构成、肌理构成,以及渐变、重复、近似、密集、空间、分割、拼合等。点、线、面在绘画中是最基本要素,任何平面构成都离不开“点、线、面”的组合。

点的运用点在几何上只有位置,没有面积。但在绘画中具有大小不同的面积。大小不同的点排列在一起,可产生远近的视觉感,绘画中的点还具有集中或吸引视线的功能。如将黑点或白点放在独立、无干扰的空间,便可显示出其强烈的吸引力。点的放大便是圆,所以圆形构图能吸引注意力,明代“一团元气”指的便是圆形构图或构成。诸如林风眠的画都是利用突出的视觉效果所创作的精品。他的画面近乎于正方形,而花和花瓶却是无数个弧线的组合,方的端正和圆的完满相对立又相统一,赋于作品以强烈而和谐的基调。林风眠的方形画面中往往只容纳一个圆,所有的空间都被集中调配,构成一统天下和大气磅礴之感。最明显的例子是鸡冠花、大理花、绣球、菊花等各样盆花及水果、瓶罐等静物组合,令人感到无限饱满,其花卉什物的弧曲线在方形宇宙中占尽风流,即便画面不大,气势宽阔博大。亦爱方圆亦爱锐利干枝横斜、苇叶尖尖、鱼翁的竿、白鹭的腿……画面常出现坚挺锋利的线,刺破寂寥,对照了团块的量感美。这些锋利的线并非只是孤立的线,它们是画面几何形的构成因素。画中几何,不规

则其实有规则的几何往往是造型艺术的奠基石。

古代文人作画不作背景,背景的空白是云、是雾、是天、是地、是水、是烟,任凭观者想象。马蒂斯说:“画面不存在可有可无的部分,凡无积极效益者,必起破坏作用。”中国画中的空白,计白当黑,应属严格的积极的有意识的安排。不画背景的主体物在白色的宣纸上显得格外明显。老子说“少则得,多则惑”,就是因为人们看东西要受到视觉限制,只能有选择的摄取,谁突出一点,谁就先被发现。绘画中的点具有深浅色彩变化,一块“板结”的山石往往只需加一点石绿或石青的苔点便会立刻显现出盎然的灵气。绘画中的“万绿丛中一点红”就是点在构图和构成中的运用。点的连接便是线,现代画家用“点线”来表现虚幻或笨拙的效果,颇有巧夺天工之效。点的聚集便是面,现代电脑画就是利用“数之点”来组成画面的。如一幅电脑画作品经高倍放大,就不难发现这种以点组成的面的效果。电脑显示屏越大,这种“数字”颗粒就越大越明显。古代山水画中的各种“点皴”实际上是以点组成面的构成法。诸如米点皴、雨点皴、瓜点皴、散点皴、秃点皴等都是以点来表现面的技法。现代一些有创意的画家,完全以点来表现造型、色彩,或以点来表现影影绰绰的虚幻、神秘之感,的确不无道理。至于将点运用于平衡,对应效应则更为普通,如山水花鸟画的草点、苔点、花点,也无不是色点、墨点所起到的醒目亮墨的作用。

线的运用 线条是美术语言中最基本的造型词汇。人的视线会将线条的形式感和事物的性能、性质结合起来,从而产生种种联想。线条起着限定形状、表现质地、再现物象、传达情绪等作用,它很早就被人类用来表现自己眼睛看到的真实物象以及头脑中的种种臆像。直到今天,虽然美术形式丰富多样,但线条依然是人们依赖的重要造型手段,中国画、版画、油画、素描、工艺美术、书法的美术形式,都以丰富多变的线条来阐述其创作意图、艺术思想或作为其重要的表现手段。古今中外的美术家,对“线条”更是情有独钟,他们不断揣摩和探索线条的造型表现规律,汲取前人之长,同时努力结合自身的审美经验和审美观点,逐渐形成个性化的表现风格。在西方,法国画家安格尔、德加、马蒂斯,荷兰画家凡•高,西班牙画家毕加索等等,都在“线条”的研究与运用方面卓有建树。荷兰画家凡•高的作品热烈、奔放、激情荡漾,反映出画家本人热爱艺术,执着、热情、刻苦的性格特点。线在绘画中十分重要,因面的形状是以线来定的,造型和构图都离不开线。

线可以表现不同的意念: 粗线有力,细线锐利,弧线有势,垂直线庄重,水平线寂静,斜线具有速度、运动之感,曲线则有流动柔美之韵。在造型构成中,垂直线可视作树、塔、电线杆,水平线能代表天、地、水,斜线能表现风、雨之势,曲线代表水波、木纹,抛物线则表示弹迹,流速、彩虹等。一条线画在水面上就是舟,画在山涧便是桥,一条曲线持与演员手中就是彩带,持与工人手中便是绳索或铁丝,曲线画在地上似蚯蚓,画在天上像一条龙……单线在绘画中运用固然普遍,多线的组合运用则显得更为广泛。

三线组合。一条线为单,两条线为双,三条线才能体现多少、奇偶变化。绘画构成中利用单双、奇偶的排列能产生美的构成。如三根竹竿、树干、电线杆等距离摆设显得死板,假如两者靠近,一者单列则具有一种形式的美感。

三线交叉。牛顿曾经说过:“三角形富有力感。” 诸如古塔、电视塔、金字塔等都是锥形结构,所以显得特别宏伟、壮观,富有力度。有人称三线交叉为“三角力构成”,三角形最富有张力。从自然景物来分析,任何不平行的两条线延伸都会交叉成一个三角形,如山形、树枝穿插形、三叶交叉形等,都说明绘画造型大量存在三线交叉的运用。

古法画兰叶“一曰成钉头,二曰交凤眼,三曰破象眼”,这“一交一破”皆成三角交叉形。吴昌硕先生所作梅枝处处可见三角形态势,给人以力和美的享受。古法画梅枝处处成“女”字,“女”字形被破后便成为两个三角形,三角形有一种互补的张力,是一种形式美。因此三角形构成已成为写意中国画不可缺少的手法。

曲线构成。曲线富有柔美之感,如构成“S”形或“之”字形布局,便会产生美的韵律。有人称“S”形构成为“S”形律动。细心的人可以发现:凡舞姿必呈“S”形;凡鸟瞰中的山水,无论山中的趋势或水的流向都呈“S”形。“S”形可视为两个相向的C形的连接,它有一种互为补充的对应关系,能显示出一种平衡和匀称之美。所以古人山水花鸟构图多呈“S”形。贺加斯在《美的分析》一书中称这种“S”律动为波状线,是大自然中呈现的基本线形,具有生物学和动力学的深刻渊源。所以,无论人的舞姿、花的秀姿、动物的奔走形态,以及山石的走势、河流的婉转态势皆呈“S”形构图或波涌状布势就是这个道理。

面的运用 由于线的界定,出现了面的形象。几何上的面有长度、宽度和面积,但无厚度和明暗。绘画中的面则有正面、侧面,虚面、实面,明面、暗面等。我国古人早有“石分三面”之说,面在绘画中不仅可以表现立体感,而且在构成中也显得非常重要。绘画是以平面的纸或物为载体的,这种载体就是一种面。面可以使人产生一种联想,如果在画面上出现一个长块,便会使人联想到是纸张或者书本,如出现圆圈,便可以使人联想到球;一个无规则的小滴痕迹则可使人联想到“血痕”或“水迹”等。三块面的奇偶排列能产生美感,根据轴线从大到小或从小到大排列面,便会出现透视感。暗面可衬明面,小面可衬大面,面的排列要“大中见小,小中见大”。

在潘天寿这幅画中充分体现了点、线、面的运用,三大块泼墨荷叶浓淡相间,石块用焦墨写出,线条劲挺,加大片浓墨苔点,形成强烈的黑白对比,使画面下部既厚重沉稳,又空灵透气。两根伸展的荷梗、数处穿插的断梗、渐自远去的苇草,萍点的远近、高低、疏密以及色调浓淡等,无不煞费苦心。最后通过荷梗线条的指向和黑色荷叶的衬托,突出红荷一朵,为了呼应对比,在画面左边置一红色花苞。长长的横写题识,既能与下半部的浓厚墨色取得平衡,也能在两块红色之间“搭桥”,以免各自为战,扯散画面。严谨的平面构成、简洁的形象塑造、强烈的对比和节奏,巨大的视觉冲击力,使画面极具现代感。

绘画中的平面构成因素体现了当今社会的时代特征和现代志识的鲜明特点,因此现代中国画家把平面构成系统科学地运用于中国画,乃是历史发展的必然需要。可以预言,由于现代意识的启迪,现代工艺的渗透,现代科学的介入,不仅不会影响中国画传统构成艺术的继承和发展,反而将会使中国画构成艺术这一博大精深的程序系统更臻丰富和完美。

参考文献:

《永乐宫壁画》 王志纯、肖 军 内部资料

《美的历程》 李泽厚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中国传世名画》 扬永胜济南出版社

《中国画技法全书》 余晖河南美术出版社

《近现代绘画》 周林生河北教育出版社

猜你喜欢
线条中国画平面
中国画
中国画之美表现在哪些方面?
《远方》中国画
立体几何基础训练A卷参考答案
参考答案
关于有限域上的平面映射
大可:把线条玩到极致
烧脑的线条
平面和立体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