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生命化教育理念下的生态语文课

2009-10-30 04:16侯兆武
现代教育科学·中学教师 2009年5期
关键词:常态分数理念

侯兆武

教育是育人的活动。在物质文明大大丰富的当前,精神文明的缺失逐渐凸显,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更是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和重视。怎样落实“以人为本”,学科教学中彰显生命教育理念的提出,让作为一名普通教师的我由衷地感到:真正的教育时代已经到来。我为接受教育的青少年学生而高兴,也为自己肩上的责任重大而惴惴不安。关于学科生命化教育理念和语文常态课,我在这里谈几点看法。

一、积极、健康的生命胜过一切

其实,学科中的生命化教育理念在我们平常教学的时候就已经体现了,谁敢说我们的教学中没有生命的因素呢?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样样都有生命的成分,样样对教师、学生的成长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只不过,现在将生命化教育理念单独提出来,反映了我们对教育的及时深刻反省。搞了那么多年的应试教育,甚至时下有些在素质教育的外表下的种种应试教育行为让我们看到:我们究竟培养了一些什么人?是不是有一种东西远比学习知识、获得能力更重要?

昨天在网上看到:韩国总统李明博4日发表每周广播讲话,对最近韩国盛行的网民集体自杀事件感到痛心。他劝导一时失意的人们珍惜生命,鼓起勇气面对生活。他说:“以死的决心生存下来,还有什么不能克服的呢?”

是啊,命都没有了,人还能做什么?

由此,我又想到分数的问题,现在对教师的评价依然是以学生的分数衡量,社会上也是认同教出高分的便是好老师。由此,教师们为了证明自己的优秀,就要拼命使学生拿高分,结果苦了教师,也戕害了学生。我们的社会、我们的体制在施压给教师的同时,有没有真正考虑到学生的感受呢?我相信分数不高的学生一样能成就大事,我相信哈佛大学在录取学生时更看重学生的综合素质是教育的真谛。

如果对教师的评价不改,生命化教育理念在学科中的落实就会因教师“追求分数”大打折扣。教育是需要过程的,“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对学生的教育有时不可能在短期内就能有效果。所以评价教师,是不是该放眼于学生的长远发展,而教师要真正对学生负责,就要对他的一生负责,就不能只盯着分数。

好在我省东北师大被批准为自主招生的高校后,长春市的四所学校在今年的中考也将开始自主招生。所谓自主招生,从一个层面讲就是我们的教育开始关注那些综合素质高、有特长的学生,教育在给他们提供机会,助他们成长、成材,这确实是进步啊!虽然现在自主招生的名额只占各校招生总数名额的5%,但这势必会改变“分数”在人们心中的位置,自主招生将是一种趋势,我预测将来的考试,分数所占的比重将会更小,到那时就是真正的素质教育了,学生受益、教师解脱,我为自主招生叫好。

二、重视常态课,鄙视作秀课

屈指一数,做教师已有十二年。教了不少课,也听了不少课。这许多年来,我一直有个想法:就是能不能多听几节真正的课。我这里的“真正的课”,即指常态课。惟有常态课最真实,也最能对教师的提高、学生的发展有帮助。

前几年真听到了一节,是清华附中赵谦翔老师讲的。一篇现代文,教师示范读一遍,学生再齐读一遍,接着教师与学生一起分析。没有华丽的开场白,没有让人目不暇接的多媒体课件,一块黑板,一根粉笔,一节简单得不能再简单的课,却让人收获良多。

这绝对是一节好课。但如果不是像赵老师这样的名家执教,怕是要受到批判的,各种教学大赛中要拿奖恐怕更是不可能。原因是我们似乎已经习惯了作秀课的哗众取宠。主办方弄些评审费,参加者弄个证明教学水平的证书,双方各取所需,谁也不说谁的不是,讲、评者心知肚明。我不信拿到奖的老师教学水平会比不参加比赛的教师高多少,我也不信这样的竞赛能为教师提供多少切实的帮助。

真实的课受人欢迎,作秀课让人作呕。为了让别人听一节优质的课,授课教师不惜浪费学生的时间反复练习,甚至事前“做豆腐”(明确学生的问答),这样的课不听也罢。一节课,一群老师、专家断断续续一连很多天帮着备课、指导,能不精彩吗?现实又如何?还不是谁的课谁备谁上啊。当然,一节好课,离不开教师认真细致的备课,集体备课、专家指导也确实能让人茅塞顿开,教学上有所提高,但真正的课最终还是要靠教师个人的素质,一节好课总是体现着教师个人的独特风格,谁学也学不来。既然学不来,就不能强求。就要靠教师个人的悟性。凡是“教育大家”的教学,没有两个是一样的。

如何落实生命化教育理念,关键在教师。一要教师本身应该有一种生命的活力,二要在教学中关注学生,最终实现师生的双赢。

语文与别的学科不一样,北京大学的孔庆东在《语文就是你这个人》里说得精彩极了,他说:语文不是跟数学、物理、化学、历史、地理、政治并列的一个学科,你要那样看待它,那你就一定学不好。要知道,语文是一切,覆盖一切,穿透一切。语文所训练的是人对一切文明符号的理解力和创新力。语文学好了,干什么都摧枯拉朽,势如破竹。语文学不好,干什么都愚昧弱智。你看我们古人一天到晚不就是学“语文”吗?学完了就什么都能干,判案子、修水利、打鬼子、搞经济,堂堂五千年中华文明不都建立在“语文”上吗?一切其他学科,不都是用语文表达出来的吗?离开语文,就如同虎毛离开虎皮,一风吹散,啥价值也没有。所以你必须以对待整个人生的态度来对待语文,才能学好语文。

关于学习语文的方法,孔庆东说:学好语文很容易。随手教你几招,不怕你扩散,就怕你做不到。一、每天写日记,要写那种不给任何人看的日记,每天就写100字,不多不少。写到一千回,下笔如有神。二、大搞文字游戏,开玩笑,猜谜语,写对联,填诗词,起外号。嬉笑怒骂,激扬文字,把语言玩得山穷水尽。到那时,看语文书上的课文如同老叟戏顽童,老牛吃嫩草,什么语文考试、作文竞赛,简直不堪一击。三、进行背字词、背诗文比赛。电脑里存盘的资料多,可调用的东西就多。同理,你多背些古今中外死人活人的东西,不用思索,“语文”就顺口而出了。不要死记硬背,要边背边用,活背活用,急背急用,立竿见影。以肚子里东西多为荣,君子耻一物之不知,连说一百个成语不重样,假装深沉是蠢驴……明白了吗?

对比我们的语文课,即使是常态课,我们的形式是不是不够灵活呢?我们的学生在语文的应用能力上是不是欠缺?其实,也不能怨学生,我们的语文老师如何呢?平时看不看书,写不写文章,有没有作品发表,写论文是不是还要从网上抄?我认为,不能为学生做出榜样的语文教师不该算合格的语文教师,不合格的语文教师所说的一切都是空谈。

总之,我们的常态语文课要想贯彻生命化教育理念,就要在对学生思想的启迪、情感的熏陶、语文的应用上下功夫,至于具体方法,完全可以不拘一格。而要实施这样的做法,我们呼唤师者树立风范。积极、乐观、勤奋、友爱、博学,只有教师如此,学生方能如此。愿我们的学生能在教师的感染下扬起生命的风帆,正视现实、创造未来,受益终生!

猜你喜欢
常态分数理念
基于OBE理念的课堂教学改革
遵循课程理念,探寻专业成长之路
智珠二则
一种快速比较分数大小的方法
把握物理难点,分数更上一步
“5+2”“白+黑”是否应鼓励?
用心处事
习近平不要滥用“新常态”
……的近似分数的若干美妙性质
奇妙分数与特殊数列自动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