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牡丹江市初中毕业学业考试语文试卷“作文”评价与阅卷分析

2009-10-30 07:46孙雪梅
黑龙江教育·中学 2009年9期
关键词:结缘文题审题

孙雪梅

随着2009年中考阅卷工作的结束,中考作文再次成为我们关注的焦点。大体上说,今年牡丹江市中考作文试题既切实体现了“语文课程标准”对写作能力的基本要求,又为学生充分表达自我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

一、 命题形式探究

今年牡丹江市作文仍然沿用了“二选一”的命题方式,以半命题和话题的形式出现在语文试卷上。与2008年中考作文命题相比,今年命题者更加关注学生自身的感悟。题目如下:

文题一:请将题目“与_______结缘”补充完整,写一篇文章。

文题二:大自然拥有阳光,万物才能显现出生机与活力,生活中拥有阳光,人们才能享受温暖与甜蜜。也许阳光是一种关爱;也许阳光是一种心态;也许阳光是一种追求;也许——

请以“阳光”为话题,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从题型上看,“文题一”是一个典型的半命题作文,选填的内容非常广泛,没有设置任何审题障碍。“文题二”以“阳光”为话题,由导语和要求两部分构成。导语内容对话题“阳光”进行了诠释,先从大自然中阳光的作用谈起,然后说到生活中阳光的象征意义,接着以排比的形式列举了对阳光的理解,以“关爱”、“心态”、“追求”等词语,为考生的构思立意做了铺垫,帮助考生在审题、立意和选材上完成心理上的自然过渡,使考生能从真实感悟出发,理解阳光的不同含义。同时,值得注意的是提示语温馨而又富有哲思,不仅提示了作文构思的空间,还暗示出可选择的写作范围。应该说选材范围开放度很大。

从两个文题中的关键词语——“结缘”、“阳光”来看,命题者较为明确地指出了写作测试的意向,目的在于为考生创设施展才能的空间,引导考生在日常生活的源泉里,寻找典型的生活素材,将写作的触角延伸到人生、社会、自然中去。在此基础上,考生既可以选择贴近生活热点的素材,尽情展示自己在生活中的真情实感,也可以走进历史寻觅生活的真谛,在写作中展示对生命的深度思考。

二、阅卷综合分析

综合阅卷情况,笔者发现,今年作文不乏一些立意深刻新颖、选材精到独特、结构清晰合理、情感浓郁富含哲理、内容详实、个性突出的精彩文章。这些文章不但真实地再现了考生的真实写作水平,而且也切实地检验了语文教师的作文教学效果。

(一)“与——结缘”

选择写“与——结缘”的考生较多,所写的内容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1.生活中具体的人和事物。如,有考生以“与书结缘”为题,写出了自己的读书体会;有考生以“与钢琴结缘”为题,写出了其学钢琴的艰难历程,并从中感受到了人生的哲理;有考生以“与炊烟结缘”为题,抒发出对故乡的一片深情。这一类作文通过具体的人与事,写出了自己的真情实感,内容比较贴近生活。

2.自然中的事物。如,“与水结缘”诠释了水的深邃;“与雨滴结缘”叙述了淅淅沥沥的小雨带给作者的心灵慰藉,使读者感受到作者在小雨中的一丝惬意;“与梅花结缘”则突出了梅花的坚强及梅花精神带给作者的力量。这一类作文主要是从自然界的事物出发,进而从中感悟到生命的哲理。

3.具有某种象征意义的抽象事物。如,“与中国龙结缘” 把中国龙作为责任的象征,以从古到今的顺序列举了具有典型影响力的事实:勾践的铭记兴国,重新撑起越国的一片天;李剑英的英雄壮举,维系了人民的安危;面临全球金融危机的中国,用行动诠释着关乎天下的责任感。还有极富感染力的语言、清晰的结构,都成为本文的亮点。

(二)以“阳光”为话题

选择话题“阳光”的考生也比较多,但直接写阳光为大自然带来生机与活力,为人们生活带来温暖与甜蜜的为数不多,大部分考生主要还是选择从“阳光”的象征意义写起,不仅突破了文题中提到的“关爱”、“心态”、“追求”,而且还有所扩展,如,“身后的阳光”其实是一种坚强;“那一道残阳”写的是历经坎坷之后的顽强;“落日的光辉,生命的负重”则高歌了生命即将完结之前的灿烂辉煌……无论是题目还是立意选材,都让我们感到了考生对这类文题很熟悉。但相比较而言,写表层意义的文章立意就显得比较浅显,而从象征意义入笔的文章就显得比较有深意。

当然,欣喜之余难免有一丝担忧。在众多的作文中,真正写生活感悟细节的文章很少,其中个别内容还比较消极,这在话题作文中表现得尤为明显。出现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就是少数考生不注意观察生活,缺少对生活的感悟,采用时尚的观念和形式也无法掩盖他们思想上的贫瘠。另外,一些结构不清晰、书写特别潦草的作文,不能不引起我们对写作训练内容的思考。

三、具体案例解剖

在阅卷中,我们看到有许多考生的作文不仅立意深刻,而且富有文采。这样的作文自然备受阅卷老师的青睐。可是我们也发现部分考生由于对题目缺乏深入的思考,结果只能叙写了文章主体,却不能点明文章主旨。

(一)文题一具体案例分析:立意深刻,主旨凸显,富有文采。

例文:《与铁结缘》(节选)

铁,一身素装,无需粉饰;铁,平平常常,绝非珍宝。它没有黄金般的光泽,也没有白银般的纯真,它唯有的是那钢劲的脊梁和平凡的心,与铁结缘,炼就铁一般的品格。

——题记

…………

从古到今,中华民族历史上有数不清的铁一般的先驱与仁人志士,是它们用自己的行动践行了铁一般的人生与历史。

与铁结缘,不仅是品读它的外表,更是品读它的内在,它的精神。

是的,与铁结缘,我领略了铁人的坚强与品质;与铁结缘,我敬畏于唐山十三兄弟的赤诚与奉献。与铁结缘,我愿拥有一份铁一般的意志与坚强,我更愿以自己的行动为中华历史铁一般的史册增添一份辉煌。

这是一篇令人震撼的考场优秀之作。文章的立意富有深意,一个“铁”字令读者为之一震。从表面上看,“铁”并非稀有金属,而从内涵上看,“铁”却代表了一种顽强的精神与一份隽永的品格。作者选择与铁结缘,品的是一种超然,赏的是一种清纯,学的是一种品质。细品之后,就会感到作者旨在让你感受到一种精神品格,引领你思考人生的真谛。

典型的事例是最富有说服力的。文章选用了“大庆石油工人中的两代铁人”与“自发组织前往汶川抗震救灾的唐山十三兄弟”的事例,用这些曾经震撼了无数中国人的人物,阐释了他们身上体现出的铁一般的意志与精神。读着这样的文字,感受着他们内心深处的情怀,不由自主地会生成一种与铁结缘的情愫。

(二)文题二具体案例分析:真实细腻,贴近生活,但缺少点题。

例文:《细微的情节展现阳光般的爱》(节选)

放学的铃声,还在操场的上空萦绕,我却早已逃脱了题海战术的折磨。

抬头,天空灰灰的像哭过;低头,地上的沙石棱角分明。心中沉淀下的是几许烦恼。

怀揣着一天的抑郁,飞奔回家……

…………

没多久,母亲小心翼翼地推开了那扇还在颤抖的门,轻声地说:“饭好了,吃饭吧。”我大步走进饭厅,风卷残云般地将美味佳肴塞进嘴里。吃完,还不忘说一句:“什么饭,真难吃!”接着旋风似地进了自己的房间。

母爱的阳光温暖、甜蜜……

初读此文,感觉作者的选材和立意都很好,特别贴近现代中学生的性格,应该不失为一篇好文章。可是仔细推敲起来,却发现文章有许多不当之处。一是作者想要通过景物描写起到渲染和烘托人物心情的作用,可是在具体描写中出现了矛盾的现象,如对“月”的描写,前文曾经写过“灰灰的天空”,下文就出现了“月,冰凌”,这明显违背了自然规律。二是结尾点题不够突出,文章以个人的感受来突出母爱的伟大,但大量的笔墨都集中在叙写自己内心的烦恼和压抑上,对母爱阳光的作用根本没涉及,文章就在“砰地一声”中结束了。这令阅卷老师非常遗憾。由此可以看出,一篇好的文章尽管有了好的立意和材料,还要注意如何收尾,如何提示主旨,这样才不至于前功尽弃。

类似的问题也出现在“文题一”的作文中,考生写清了与谁结缘,却不能写出为什么结缘。如有考生在“与语文结缘”一文中写到:“我在诗词中畅游,列举了许多诗词例句;我在名著中畅游,列举了许多名著……”可是最终他也没写诗词和名著带给他什么样的启迪,如果不写为什么结缘,那这篇文章又有何意义?

2007年和2008年的中考作文也出现了类似情况。2007年中考作文“文题一”:“我拥有_______ ”,部分考生只写了拥有什么,并没有写出“拥有”的意义所在;2008年中考作文的“文题一”:“珍爱_______ ”,部分考生只写了珍爱什么,而“珍爱”的意义却不突出。这样的作文所得分值都不会很高。

四、指导性建议

如何让写作教学富有生命活力,使学生在学习中少走弯路,是我们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结合此次考试中学生作文所反映的问题,我们应在明确“语文课程标准”对学生写作要求的基础上,注重加强以下几方面的训练。

一是培养学生观察生活的能力。“生活就如源泉,文章有如溪水,源泉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就会活泼泼地流个不停。”叶老的这句话生动地阐述了生活与文章的关系。教师应引导学生从生活、自然中寻找写作素材,结合观察实践,使学生完成由内部感知到外部表达的思维过程。

二是杜绝貌似深奥实则矫揉造作的空泛文风。教师应引导学生在观察的基础上提炼哲理,学会多角度地感受素材,注重学生辩证思维、逆向思维和发散性思维的训练。

三是加强对学生作文审题意识的训练。审题是写好作文的第一要义,审题差之毫厘,下笔就会失之千里。要引导学生挖掘文题的内涵,如对命题作文题目关键词的把握;对半命题作文题目的选择填写;对话题作文题目的拓展和延伸,特别应强化学生对话题作文中“话题”的理解,力求破题但不离题,紧扣题旨。通过近几年的阅卷,笔者发现,话题作文写作出现了一些误区,有些学生有遇到话题作文写什么都行的想法,这应该引起教师的重视,在教学中要彻底扭转某些学生的错误认识。

E-mail:lili79928@163.com

猜你喜欢
结缘文题审题
与虫结缘的钦俊德
《天津护理》2020 年第28 卷文题索引
与冰雪结缘
“三招”学会审题
《中成药》2019年第41卷第1~12期(总第472~483期)总目次 文题分类索引
与茶结缘 黔茶“香”约
从结缘到坚守——我的黔茶记忆
《中成药》2017年第39卷第1~12期(总第448~459期)总目次文题分类索引
七分审题三分做
认真审题 避免出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