触摸诗歌的温度

2009-10-30 07:46韩素静
黑龙江教育·中学 2009年9期
关键词:船票品味乡愁

韩素静

诗歌是一种特殊的文学形式,它的语言不同于生活用语和一般书面用语,它是文学中更为艺术的语言。从微观上来讲,它的特殊在于词性的变异、语序的倒错、句型的幻化,语随意成;从宏观上来讲,它特殊在不过分拘泥于语法逻辑,而讲究语言的传神达意,追求语言的高度凝练和浓缩。

就因为这些特点,在诗歌教学中,教师往往容易陷入尴尬的境地:讲授太多太白,就冲刷了诗歌或淡或浓的味道;但说得不多不白,似乎这节课又没有讲透彻,学生没有什么收获。有人这样评论语文课堂:老师不讲也懂,老师讲了也不懂。诗歌的教学更是如此,那么,到底应该怎么做既能引导学生品味诗歌这坛蕴涵各种味道的“佳酿”,又不把诗歌翻译成平淡无味的“白开水”呢?

最近,听了河南省濮阳市第9中学杨建刚老师执教的《乡愁》(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九年级下册)一课。在教学中,一个细节的处理,让我不由得拍案叫好!课中有这样一个环节,他没有过多的阐释,而是通过比较,让学生自然而然地得出了诗歌的语言美、结构美、意境美。在这点的处理上,一般的教师仅仅是让学生读几遍,然后生硬地把这三个词语交给学生,其实学生真正理解了吗?答案大多是否定的,而杨老师的过人之处就在于他讲解诗歌不留痕迹,让学生在改写中触摸到文字的温度和诗歌的灵魂。

【教学片段】

师:欣赏诗歌还要仔细品味、琢磨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以挖掘蕴藏在字里行间的真情实感。请同学们看大屏幕,这是我改写过的一首《乡愁》。请一位同学读一读。

(大屏幕显示: 乡愁

小时候乡愁/是/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乡愁/是/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乡愁/是/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乡愁/是/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师:发现什么问题了吗?

生:缺少了很多词语。

师:缺少了词语?我们向来要求写文章要简练,这样不更简练了吗?

生:这里不能简练,数量词“一枚、一张”准确形象地表示出邮票、船票的形状,又是 “小小的”、“窄窄的”,面积小、程度轻但是乡愁浓重,反衬诗人内心强烈的思乡之情,所以不能简练。

师:你说得不错!确实不能简练,但是我觉得“窄窄的”也可以换成“薄薄的”,“薄薄的”可以反衬诗人心中厚厚的乡愁,你认为可以吗?

生:(纷纷地)不可以。

师:为什么?

生:“窄窄的”是形容船票的形状,与“小小的”、“矮矮的”一致,音节上也押韵;而“薄薄的”是形容厚度的,与上下文不一致,音节不押韵,破坏了诗歌的音韵美。(学生微笑赞同。)

师:哦,原来这里体现了诗歌的“音韵美”,你真聪明,你又教会了老师一些诗歌知识:诗歌要讲究音韵美。老师向你学习!

生:(争着举手回答)“浅浅的”一词给人无限希望,那么跨越海峡便不难,去掉“浅浅的”,就表现不出诗人渴盼祖国统一的强烈愿望。

师:炎黄子孙是一家,我们也希望两岸人民的深情能尽快填平这浅浅的海峡,使两岸变通途。

生:“矮矮的”一词形象地写出了坟墓的特点,又真切地传达出诗人与母亲阴阳两隔,永不得再见的哀伤。

师:“矮矮的”写出了诗人的哀伤,你能试着读出这种哀伤吗?(生低沉舒缓地读这一小节,较准确地传达出诗人的感情。)

师:前面几位同学的发言很好,分别从数量词和形容词方面做了赏析。现在谁能把前面几位同学的发言做一个简单的总结,这些数量词和形容词为什么不能去掉?

生:(略思考)这些数量词和形容词的运用体现了诗歌的语言美,所以不能去掉。

师:你总结得真好,原来诗歌的第一美就是语言美。(边说边板书语言美。)好,刚才老师的改写是失败的,我又进行了第二次改写。

(大屏幕显示:乡愁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后来啊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师:你感觉如何?诗的味道、诗的结构有变化吗?

生:感觉没有了诗歌的味道,也没有了诗歌的节奏和结构美。

师:这位同学回答得非常好,诗歌不但讲究语言美,还有讲究节奏美和结构美。(边说边板书结构美。)

师:老师总是失败的,我现在进行第三次改写。

(大屏幕显示:乡愁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学校母亲/在家里

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异乡 新娘/在家乡

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坟外母亲/在坟里

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台湾大陆/在对岸)

生:(读后纷纷举手,要求发言)这样修改了以后,总觉得很别扭。

师:(追问)这次是哪里别扭?

生:(仔细琢磨)这样太直白了,像原来的多好: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尽管仔细想“这头”也是指学校,“那头”也是指家里,但是,还是没有原来的诗句更耐品味。

师:他用了一个词语“耐品味”。真好,诗歌如茶,是要品的。轻轻地呷一口,别急着下肚,慢慢地品味,这悠长的味道啊,尽在这一品中。诗歌的这种特点,就是诗歌的意境美。(边说边板书意境美,学生纷纷点头。)

师:美丽的语言,忧伤的乡愁,通过琢磨品味,我们真切地感受到语言精练含蓄,内蕴丰富的魅力,加深了对诗人感情的理解。总看这首诗歌,我们不难发现,她的美就体现在三个方面:语言美、结构美、意境美。以后,我们再学习诗歌,就可以从这三个方面来品味。

【片段反思】

余光中的《乡愁》通篇只有88个字,学生一读就懂,余光中自己就把这首诗列为“浅显之作”。然而教好《乡愁》却并非易事,用流沙河的话说:“这是一粒水晶珠子,内无瑕斑,外无纹痕,而且十分透明,一眼便可看穿,叫我说些什么,我看见了的,别人也都看见了,还要我来说吗?看来看去,这粒水晶珠子仿佛不是工匠琢磨而成的,而是天然形成的……”可是,就这浅显之作,以十几岁学生的年龄阅历,能否体味和感受那种“把我烧成灰,我的汉魂唐魄仍然萦绕着那片厚土”的赤子之心?那么,怎么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更近距离地触摸文字的温度和诗人的灵魂?更深刻地理解作者构思之高妙?

杨老师深深懂得:诗,一定要读得仔细,品得仔细。但是杨老师有更深刻的思考:如何读,如何品?如果单单是表层的读或者简单的品,那么,对《乡愁》的理解势必会流于表层。杨老师还深深地懂得:诗歌是美的,可是美的传递方式是熏染而不是解析。杨老师更深深地懂得:诗歌的创作是将无形之物化为有形之物,可是诗歌的鉴赏评点则是要通过有形之物探究无形之情。那么怎么更好地熏染学生,怎么更好地通过有形之物探究无形之情呢?于是,他以诗人的胆识选取了改写。

在杨老师的教学设计中,他选取品味语言、结构和意境这一重点,但是,如何突破这一重点,他通过三次改写,在三次改写中,真正让学生品味了诗歌的语言、结构和意境,触摸了作者的情感。

一、品味语言

杨老师通过把数量词:一枚、一张、一方、一湾和形容词: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浅浅去掉,让学生切实感觉到了这些形象、生动、重叠词语的重要性,有了这些词语,诗歌似乎就有了大珠小珠落玉盘的节奏和悠扬婉转,而去掉这些词语,语言顿时变得枯燥单调。所以,通过这一简单的比较,学生很轻松地懂得了诗要讲究用词美、音律美等语言美。

二、品味结构

杨老师通过把诗歌的长短句改换成散文的形式——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后来啊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通过这样的改写,学生很容易读出改写后的内容,缺少了一波三折的节奏和韵律,而没有节奏和韵律的诗,味同嚼蜡。从这里,学生感受到,原来,诗歌的韵味啊,还全在诗歌的结构中。所以,在这样的改写比较中,学生又很轻松地品味到诗歌要讲究结构美。

三、品读意境

杨老师通过更换几个词语,把整首诗都改写成大实话,“我/在学校母亲/在家里”,“我/在异乡 新娘/在家乡”,“我/在坟外 母亲/在坟里”,“我/在台湾大陆/在对岸”,这一简单改写,看似游离了诗作,却是“发功”前的一段“蓄势”,是“实景清而空景现”。通过这样的改写,学生轻轻松松就懂得了,诗歌的韵味原来尽在这样的含蓄的意境中。

学生看似没有出声读书,但却是实实在在地“读诗”,这是对诗的一种再创造,是情感升华后对诗的再演绎,完全能达到“真境逼而神境生”的目的。尽管没有过多语言的解释和阐述,学生却能理解到诗歌的美妙之处,这足以让学生浸泡在诗歌语言的陈酿之中,慢慢浸润,慢慢吸收。这样的教学引导可谓是匠心独具,达到了一种“言已尽而意无穷”的教学效果。

如果说诗歌的创作讲究一种意境,那么,在这节课的执教上,杨老师的这一设计何尝不是追求了一种诗意的氛围呢?

E-mail:lili79928@163.com

猜你喜欢
船票品味乡愁
“船票”
永远的乡愁
Oxygen-Containing Functional Groups Regulating the Carbon/Electrolyte Interfacial Properties Toward Enhanced K+ Storage
红色的船票
乡愁
九月的乡愁
火星船票“开售”啦!
品味桂峰
品味四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