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三角地区物流人才培养思路研究

2009-11-03 06:02王明玉
物流科技 2009年10期
关键词:长三角地区人才培养

王明玉

摘要:长三角地区是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对物流人才需求数量大、质量高,因此高校教育要改进物流人才培养模式,提高物流人才的培养质量,增加有效的人才输出能力,还需要政府和行业协会、企业大力的扶持和配合,才能促进长三角物流人才的加速培养,以适应区域经济飞速发展对物流人才的需求。

关键词:长三角地区;物流人才需求;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

Abstract: The long triangle area is one of Chinese economy most developed areas, is high to the physical distribution people of demand quantity big quality, therefore the university educates must improve the physical distribution personnel training pattern, improves the physical distribution talented person's raise quality, increases the effective talented person output capacity, but also needs the government and the profession association, the enterprise support and the coordination vigorously, can promote the long triangle physical distribution talented person to accelerate the raise, adapts the regional economies swift development to the physical distribution talented person's demand.

Key words: long triangle area; physical distribution talented person demand; personnel training

1长三角地区物流人才需求状况

处于中国经济“热带”长三角地区的上海、苏州、杭州、宁波等地,资源和产品“两头在外”,专业市场、产业集群比较发达,海内外物流企业纷纷入驻,各类物流人才短缺现象严重,高级物流人才短缺尤为突出。江苏物流行业人士介绍,由于当地物流人才数量少、质量不高,高级物流人才奇缺,大批已经运营或即将设立的内外资物流企业不得不从广州、深圳、北京、香港等地招聘高级物流人才。内地物流人才多能熟练操作对外贸易、运输、通关中的所有流程,但对国际上广泛采用的能提升物流效率的供应链设计、RFID应用等技术却缺乏足够了解,高中级物流人才仍供不应求,物流管理人才已被列为我国12类紧缺人才之一。

长三角地区物流业的发展还存在着明显的地域性、不均衡发展等特点。随着各城市逐步接轨上海,长三角已成为世界六大城市圈之一,如何形成合力,通过跨地域、跨地区的整合,实现现代无障碍物流、无缝隙服务,摆在各城市面前。覆含上海、南京、苏州、无锡、常州、杭州、宁波等15个城市在内的长三角地区,作为继珠三角之后最重要的物流基地,现已成为我国物流发展前景最好的地区之一。在巨大的市场需求的牵引下,该地区物流人才的需求量也不断增加。长三角地区良好的经济基础和优越的交通条件为其物流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造就了潜力巨大的物流市场。特别是我国加入WTO以后,国外大型物流企业纷纷入驻长三角,在国有物流企业与外资企业及大型跨国公司竞争的过程中,物流管理人才的匮乏,无疑已经成为制约该地区物流业发展的一个主要“瓶颈”。

2长三角地区物流人才培养现状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高等物流人才培养体系不健全,人才需求的多样性没有得到有效满足。美国的物流从业人员中90%是学士以上学位,40%达到硕士学位,非正规的培训也非常发达,在物流行业协会的组织和倡导下,全面开展物流职业教育。许多国家认为,对于在职人员的职业教育是培养物流人才的最重要的方式,正规的物流教育和非正规的各种培训已经形成了较为合理的物流人才教育培训体系,满足了物流业人才需求的多样性。我国物流专业教育才刚刚启动,目前物流人才培养教育还比较落后,物流人才的培养主要是在高等院校中进行的,而设置物流专业的院校不足,并且质量不是很高,甚至部分院校根本就不具备物流人才教育培养的条件。人才“饥渴”已成为阻碍长三角高效物流圈形成的“四大难题”之一。目前我国的物流教育存在以下问题:

(1)物流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还没跟上市场需要的变化,输送给社会的“人才”未能真正成才。现代物流是由商业、物资、储运、运输等众多产业、部门和企业组成的一个社会化服务的整体,要求懂得供应链管理思想和供应链运作经验。由于受管理体制条块分割、分业管理等问题的影响,我国物流业呈现一个分散的状况,再加上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物流教育条块分割的状况也未得到彻底的改变。因此,各专业之间课程设置重复的现象未得到解决,许多高等学校物流教育只是现代物流理论中的某一个环节,使人才的培养受到了很大的局限。尽管物流人才的需求呈持续走俏趋势,但这并不意味着所有物流专业的毕业生都是企业所需的人才。从目前上海市及长三角其他地区的市场需求来看,物流人才的需求主要集中于管理层面的高端专业人才。物流管理人才是企业的实际操作者,它要求从业者知识面要广,有较强的战略判断和把握能力,能够敏锐地发现中间市场的变化,还要有较强的动手操作能力。而目前科班出身的物流从业人员往往因为刚刚毕业、缺乏经验,实践环节“先天不足”,从而无法适应市场的需要。

(2)在职物流从业人员素质不能满足实际需要。从业人员大多数素质较低,很多人观念更新、知识更新跟不上现代物流业的发展需求。专业的物流公司作为物流服务提供方,要为客户提供专业的物流解决方案。但是,从目前的情况来看,专业物流公司的人员素质却普遍低于物流服务需求方(工商企业)的物流管理人员。

据初步调查,中型以上工商企业从事物流工作中层以上的人员中(部门经理以上)大多是大专学历以上,而物流企业中,中层以上职位的人员中大多是大专学历以下。服务方跟不上被服务方,这种状况制约了整体物流服务水平的提高,以及物流企业物流动能的延伸和增值服务的开展,也就是说,物流企业提供的服务链很短,提供的服务内容层次也比较低,这自然也就削弱了物流企业的竞争力。

现代物流要的是掌握现代物流理论和技术的物流人才,而目前高校人才培养目标在就业为风向标的指引下,一是以满足某一个岗位的专门人才要求,在教育模式上只注重知识的传授而忽略了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二是教学条件和师资力量较差。三是办学体制上,只看到对物流人才的需要,而忽略了对人才质量的要求,学生只掌握书本知识,而在实践过程中缺少创新。在调研过程中,企业反映招聘来的高材生都是经过专业培训并获得相关资格证书的,没几个月后就发现大多只会纸上谈兵,又或者是理论知识不够全面。试用期后,留下一个也只是勉强合格。

(3)社会培训机构大量涌现,各种资质证书良莠不齐。时间和资源浪费会给企业带来不小损失,因此物流人才紧缺也带动了物流培训机构的大量涌现,很多根本不具备物流培训资格的单位和个人也办起了物流专业人才培训班,培训市场比较混乱,培训质量也就鱼目混珠,企业在招聘人才时“宁可信经验,不可信证书”。而培训机构常出现:方向不明、教材不一、理论陈旧、师资缺乏、并不专业等问题,让人担忧。在校学生在选择职业资格证书考证时也举棋不定,多方打听哪种资格证书有效,在长三角地区能不能通用,都是难以决策的问题。

3加快长三角地区各层次物流人才培养

2009年国家批准了上海作为长三角龙头提出的发展成为金融中心和航运中心地位的定位,物流(包括采购与供应链)人才短缺是一个客观事实,特别是高级物流人才更是长三角区域所急需。如何加快人才培养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迫切需要?

3.1转变人才培养模式和思路

物流经济不是一个独立的经济部门,而是渗透到社会的各个经济门类和部门,不同行业和产品的物流运作都有其独特性和复杂性,因此需要结合行业特点和产品属性来设计物流解决方案。从整体看,解决物流人才的短缺并不一定要靠办物流专业来解决。根据美国的调查,从事物流管理的人才中,具有物流专业背景的只有14%。也就是说,从事物流工作的不一定都是物流专业毕业。在发达市场经济国家,在相当一部分专业中,都开设采购、物流、供应链的课程,而在这方面我们都做得较差。长三角地区高校林立,专业门类齐全,教育资源优势独特,除了物流专业以外,在高校可以广泛开设物流管理、供应链管理、采购管理等选修课程,为各个行业培养具有物流知识和供应链思想的人才;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在专业课程体系设置方面也应积极推广高等学校的人才培养外,还要从社会角度出发,全面推进物流人才教育培养,满足各行业复合型人才的需求。

3.2建立多层次、立体化、网络化的教育体系

要想为当前高速发展的国内外物流行业及时的培养出大批的优秀人才就应向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实现“学历教育”、“职业培训”、“资格认证”等多层次、多渠道的教育培训体系与模式。通过构建教育网络,物流人才在各个行业结合科学技术的进步和信息化进程,具备终身学习能力,它为物流工作者终身教育和终身学习的实现提供了一种现实的可能性。

(1)大学、研究所、高职院等科研学术单位是物流人才培养的前沿阵地。高校教师队伍的培养是物流人才培养的基础,应该通过再教育或是产学研相结合等方式,进一步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跟着社会发展前进,使自己成为高级物流人才,能够直接服务于地区经济发展,为长三角地区物流规划和建设、信息化建设、物流标准、政策制度的制定等发挥智库的作用,既能够高水平的工作,又能够培养更多的物流人才。

高等教育在物流人才培养方面应该明确各自的定位,设置博士、硕士、本科、高职等多层次的人才培养方案,学历教育要从现在抓起,做到系统化、规范化、正规化。这需要从教育基础建设做起,扩大中国高等物流教育规模,并更新教学内容,改变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完善和优化各大院校的专业培训体系,建设更贴近实践的物流实习基地。目前各高校人才培养目标不清晰,教学计划和教材使用同质化现象严重,理论与实践脱节严重,学生就业困难,而企业需要的人才又无法满足。

(2)社会培训和资质证书教育。要抓紧规范培训市场,优化物流专业培训体系,引进国际高标准人才要求的资质证书,在长三角地区加以统一宣传和推广。长三角地区大型物流企业和物流行业协会要加强合作,制定统一高标准的人才规格标准和跨地区的物流资质证书,加强管理社会各种培训机构,严格控制培训资质授予权,更要重视专业理论考察和专业技能操作的结合,为长三角地区物流企业输送真正的物流“准人才”。由于国内物流行业的发展现状不规则,与国际上的大型物流企业在业务操作和管理上存在较大差异,因此,培训机构要在培训学员的过程中不断调整与国际接轨的教学大纲和课程内容,着重加强学员的物流管理素质,务求令每个学员都能学到适合中国国情的物流管理知识。针对国内物流及物流教育现状,物流培训机构要在培训中特别注重针对企业的实际业务开发新课程。比如:在深入企业调查中,发现有些企业营销观念比较滞后,营销手法落后,所以产品销售遇到困难。针对这种现状,物流培训机构要大力开发关于树立大市场营销观的专题课程,并派专家讲师深入为学员们讲授,树立全新的市场营销观。在培训中,将着眼点重点放在把握培训目标上,即加强培训学员的物流企业管理知识,提高操作技术的实际应用能力。为了进一步提高培训质量,把企业培训的特色建立在科研与生产的有机结合、相互促进上。实施“整体培训”战略,先搞好培训前调查研究,了解市场需求,再抓好培训中的按需施教,之后又要切实做好培训后的跟踪调查与咨询服务。

(3)企业尊重物流人才、重视物流人才的培养。相关统计显示,目前物流从业人员中拥有大学学历以上的仅占21%,高中及中专职校学历则占了50%。目前各类大专院校物流专业年培养规模还远远跟不上现代物流业发展的需要。在很多的仓储业务中使用民工人数众多,造成仓库拥有庞大的员工队伍却缺乏物流管理经营人才。因此企业要重视自身物流人才的内部培养,企业要加强对各类企业物流从业人员和物流企业工作者进行培训,通过与高校合作、进行订单式培养等方式,强化那些在职物流人员的理论知识,全面提高他们的素质。成就人才靠积累,要成为中高级物流人才,除了要具备理论知识外,还需要用至少两到三年的时间到企业的各个部门去实习,了解各个部门的业务特点、物流需求,也就是说,要成长为一个优秀的、市场需要的物流人才,需要几年时间理论与实践的培养。各类企业要重视物流人才的培养和激励,让员工出国学习先进的物流与供应链管理理念。

(4)远程化网络教育作为现代教育技术的最高形式,将更为有效地牵引教育资源的最优化、共享化。继续教育、开放性教育、“个别化学习”环境等在教育领域中已经广泛应用,物流教育信息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在信息社会和知识经济社会,由于信息技术的发展,可以使任何人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以自己喜欢的任何方式选择任何物流课程学习。这种情况下,大学、研究所等科研学术单位与物流企业及物流相关部门应该对网络教育平台提供支持,保证网络教育的顺利进行。目前物流一线管理人员很缺,现在做物流的人,很多都没有学过物流管理,没有系统的知识,更多的是在实践中边干边学。很多在职管理人员急需充电学习,比较快而便捷的途径是参加网络远程教育。比如企业生产物流管理、现代物流管理、供应链管理、国际物流管理等,是生产型企业的物流主管及主管信息化领导、物流企业部门主管、部门经理以及部门内部业务骨干所必须掌握的知识。

3.3政府主导和推动人才培养

现代物流已经进入供应链时期,供应链包括充足的供应与高效率的‘链。中国被称为世界工厂,有充足的供应基地,但‘链的效率却不高。长三角地区包括江、浙、上海两省一市,行政区划独立,但经济联系密切,因此政府在人才培养方面要达成一致共识,共同加强网络连接和信息化建设。物流人才培养需要大量的投入,传统意义上,高校以文养理的思想主导下和教育资金不足的情况下,对物流专业实训室和实训基地建设投入普遍不足,长三角地区政府和行业协会要加强沟通,共同投入实训中心和仿真系统的软硬件建设,供各类高校进行资源共享,学生在各类公共实训中心进行实践学习,教师也可以利用这样的平台进行对企业在职员工的培训和产学研活动;在政策制定方面,给予愿意并积极参与校企合作的企业以税收优惠、补贴等政策,真正实现政府、企业、学校三方联动共同推动物流人才的培养进程。

4结论

长三角地区物流人才的培养需要政府、行业协会、企业和教育部门、院校的共同努力,构建多层次、立体化的教育网络,在理论学习中与国际物流前沿接轨,在实践中培养操作、应用性技能人才,带动长三角区域经济的发展国际化、现代化。

参考文献:

[1] 赵群,何家蓉. 日本现代物流人才培养模式带给我国的启示与思考[J]. 物流科技,2008(2):85-87.

[2] 李华. 现代物流人才的创新培养模式探讨[J]. 物流技术,2007,26(3):34-35.

[3] 陈舜,赵刚. 高校物流人才教育的思考[J]. 中国大学教学,2006(8):22-23.

[4] 胡云涛. 物流人才培养模式及策略探讨[J]. 当代经理人,2006(21):925-926.

[5] 夏讯嘉,等. 对我国物流人才培养的思考[J]. 教育与职业,2008(3):86-87.

猜你喜欢
长三角地区人才培养
城市文化旅游竞争力评价体系的构建与实证分析
论长三角地区的再城镇化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中职生日常管理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
女子中专班级管理共性问题与解决策略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技工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
上海金融集聚对长三角地区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
中国长三角地区环境污染的现状及应对策略研究
长三角地区雾霾长效治理:建立面向绿色能源的可持续发展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