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高校文化与国防教育的关系

2009-11-04 08:04蒋学东
科技传播 2009年18期
关键词:国防教育

蒋学东

摘要 高校文化侧重于培养学生共同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和对学生的行为进行有效的管理和控制,它追求高校整体优势;高校国防教育则注重解决人的思想认识、观点和立场问题,以育人为业,以转变人的世界观为本。二者之间既有紧密联系,又相互区别,对学生的培养各有侧重。

关键词 高校文化;国防教育;高校文化建设

中图分类号 G64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1674-6708(2009)05-0090-02

高校文化所倡导的高校精神,包括竞争精神、创新精神、科学精神、主人翁精神、奉献精神、民主精神,其大大丰富了高校国防教育的内容;国防教育工作要与高校文化相结合,互相推动,共同发展。二者既紧密联系又相互区别。

1)性质不同。国防教育是对全体公民进行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国防观念、国防知识和国防技能的教育学科。高校文化则是通过培育高校学生共同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对学生的行为进行有效的管理和控制,追求高校整体优势,具有明显的管理性、教育性,本质上是教育管理问题。

2)内涵不同。国防教育工作既是研究人的思想和行为规律的理性概念,又是进行国防意识培养活动的实践性概念。高校文化是在高校长期管理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是全体师生共识共守的行为规范、传统作风和价值观念,它主要是理性文化的概念。

3)内容不同。国防教育工作的基本内容是对党员干部和广大群众进行国防理论、国防精神、国防历史、国防体制、国防法制、国防常识、国防动员及国防经济等等的教育,从而促进教育、经济和社会的共同发展;高校文化的基本内容是根据高校内外条件选择教育管理哲学、确定管理信条、培养高校精神、确立高校目标、建设高校道德、树立高校形象等。因此,国防教育工作的任务是立足于全民的思想政治上的高度统一,具有重要的共性特征。高校文化是在宏观的大政方针指导下,主要是依据本高校的实际情况长期发展形成的,具有鲜明的个性色彩。

4)方式不同。国防教育是群众性的思想教育,它渗透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教育内容丰富,教育对象广泛,教育条件各异。其坚持经常教育与集中教育、普及教育与重点教育、理论教育与行为教育相结合的原则。高校文化建设的主体是高校的全体师生,良好的高校文化氛围,是在社会主义文化大背景下,通过高校领导的倡导,全体师生的自我教育、自我约束、自我体验而逐步养成的,一旦高校师生拥有了共同的价值观念,高校就有了巨大的凝聚力和感召力,师生就会自觉自愿、齐心协力地为实现高校目标而奋斗。它的运行特点主要是潜移默化的形成,通过良好的高校文化氛围,提高职工的思想道德素质。

尽管高校文化与国防教育工作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工作目标与具体任务也各不相同,但在实际操作中他们之间又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1)对象相同。高校文化和高校国防教育,作为两门科学,其研究对象都是人,都是以人为本的科学,都是做人的工作。它们都是以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激励人为共同的出发点,都注重协调高校内部的人际关系,重视培养人的集体意识和提高人的思想道德素质,把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积极性和主动性作为自己的重要任务。

高校文化从研究人的共同的价值取向出发,注重塑造人的灵魂,焕发人的精神,倡导优良作风和传统,强调自我激励效应,并在高校现代化管理中实行人性化管理。高校国防教育则注重解决人的思想认识、观点和立场问题,以育人为业,以转变人的世界观为本。因此,高校文化和高校国防教育工作在培养人的良好品质、塑造人的美好灵魂方面是完全一致的。

2)方向一致。高校文化和国防教育工作都属于意识形态范畴,都为经济基础服务,也都必须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的方向。中国的高校文化是社会主义的主流文化,它必然受社会主义思想原则、道德规范、行为准则和集体主义价值观指导,体现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要求。高校国防教育工作更应该以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方向为核心。因此,建设有中国特色的高校文化,不仅与国防教育工作的政治方向是完全一致的,而且坚持国防教育工作还能保证高校文化建设的正确方向,提供思想动力。

3)终极目标一致。高校文化氛围的营造能在较大程度上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提高教育教学效率。国防教育工作讲究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是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的可靠保证。可见,高校文化和国防教育工作的共同终极目的都是为提高高校的教育教学效率,为高等教育的发展服务。

4)教育途径相通。高校文化和国防教育工作为达到目的的途径或手段是相通的。国防教育工作经常采取的一些途径,对高校文化建设也适用。如开展丰富多彩的寓教于乐的文体活动、创造良好的人际关系环境、树立典型的学习榜样等等。

5)环境相同。无论高校文化建设还是国防教育工作都是在一个特定高校环境中进行的。在同一环境中,影响因素相同,因此,高校文化和国防教育工作根据各自的特点和优势,能有效确定建设自己高校文化的起点和程序,选择国防教育工作的重点和突破点,从而使得两项工作同步获取有效成果。

当前国防教育领域面临着复杂的形势,当今社会是一个以科学为先导、以经济竞争为主题的崭新世界。无论是政治和经济领域,还是科学文化和意识形态领域,都呈现出复杂的矛盾和斗争,并不断涌现出许多新的问题和难题。从当前社会变革的形势看,我国正处在深刻的社会变革时期,社会生活方式、社会组织形式、就业岗位和就业方式的多样化,带来了人们思想观念、价值观念的多样化,给国防教育工作增加了复杂性和艰巨性。

国防教育工作要与高校文化相结合,互相推动,共同发展。高校文化与国防教育工作的概念是独立的,但彼此是相通相融的,两者之间的联系明显、并且结合点也很多。因此,通过二者的相互影响、相互渗透、彼此互补、相互促进,达到共同发展。并且同高校文化相结合是新时期国防教育工作的有效形式。

高校文化所倡导的高校精神,包括竞争精神、创新精神、科学精神、主人翁精神、群众精神、奉献精神、民主精神、服务精神等,不仅丰富了国防教育工作的内涵和外延,而且给国防教育工作增添了新的活力。同时,在培育高校学生集体意识、倡导高校道德建设、规范学生行为、开展各种文化活动时,为国防教育工作提供了更广泛的活动舞台。它与高校国防教育工作相结合,将高校国防教育工作纳入高校管理轨道,较好地解决了国防教育工作与学生工作的“两张皮”问题。

高校文化建设能有效推动国防教育工作的改革和创新,也为国防教育工作的改革和创新提供了一个新天地,使国防教育工作的内涵更深刻、外延更扩展,使国防教育工作更适应高校和社会的需要,更便于与高校学生工作融合在一起,从而增强国防教育工作转化为高校教育教学的推动力。在当今的市场经济体制中,高校文化建设有助于国防教育工作的改革和创新,它的内涵大大丰富了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容,创造了团结和凝聚高校师生、增强了高校向心力和竞争力的新形式、新方法。从而克服了国防教育工作中的某些弊端,改变了旧体制下形成的不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旧观念、旧模式、旧方法,使国防教育工作与高校学生工作更加有机地融为一体,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徐建军.新形势构建高校网络德育系统的研究与实践[M].中南大学出版社.

[2]曾友因.美日、法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特点及启示[N].华东交通大学学报,2006.

[3]喻运斌,刘耀明.论大学校园和谐文化建设[J].教师教育研究,2006(3):13.

[4]李敏,张志鹃.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局限及其对策[N].辽宁工学院学报,2001.

[5]周军玲.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问题对策研究[N].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2007.

[6]陈孟,江宇冰.论高等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J].黑龙江教育,2007.

[7]刘铭,孟海帆,于喜春.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研究与实践[N].黑龙江交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

[8]段志坚.对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N].韶关学院学报,2001.

[9]傅景云.国防教育概论[M].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2003:5-7.

[10]全国人大常委会.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教育法[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1:4-5.

[11]杨邵愈.高校国防教育与人才培养[M].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1999.

[12]罗新立,丁飞.大学生国防教育的意义、内容及其素质教育功能[N].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6):10-13.

[13]刘文炳.浅谈高校开展国防教育的意义和作用[N].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9,(2):77-79.

[15]高建勋.试论新形势下大学生的国防教育[N].黔东南民族师专学报,2000,(1).

[16]刘卫平.略论大学生国防教育的有效途径[N].湘南学院学报,2006,(3).

猜你喜欢
国防教育
大学生国防教育在民族精神塑造中的重要性探究
新常态下高校国防教育的创新方向探究
大学生国防教育实效性的路径选择
我国国防教育现状探讨
当代大学生国防教育面临困境与突围路径
高校增设金融安全的国防教育课程研究
企业积极开展国防教育的三大策略
浅析新常态下高校国防教育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