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新闻的性质及其作用

2009-11-09 06:41田雨石张峰恺
魅力中国 2009年27期
关键词:新闻性质作用

田雨石 张峰恺

摘要:新闻就其性质而言,它是一种信息传播,其本源是客观事实,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在阶级社会里,新闻是一定阶级的舆论工具。就其作用而言,它对于革命和建设事业具有“组织、鼓舞、激励、批判、推动”的作用。

关键词:新闻 性质 作用

一、关于新闻的性质

(一)新闻是一种信息传播

新闻,又叫做消息,它的根本特性是一种信息传播。因为从广义来说,新闻是泛指人类通过口语(口传和广播)、文字(手抄和印刷)、照片(新闻摄影)、电影(纪录片)、电视(录像)等手段传播各种信息的社会现象,并不限于新闻机构所发布的消息。作为一种信息传播的新闻,是人类社会生活中的精神交往,是一个客观存在的社会现象。马克思说:“观念、思维、人精神交往,在这里仍是人们物质关系的直接产物。”人类的生产活动,一开始就是社会性的,彼此在一定的生产关系下进行的,人们相互间必然发生各种联系,建立各种精神交往,沟通各种信息。原始社会的人们,为了共同生产和生活,他们用手势、呼喊和各种信号传递信息,这也可说是原始的新闻活动。以后,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社会分工越来越细,人们更加需要互相传递各种信息。特别是到了封建社会的后期,商业、航海业日益发展,尤其是随着世界贸易的发展,各地交往频繁,新闻活动也就适应社会需要成为一种专业分工。最初出现的是手抄新闻,进而又有人创办印刷所来印制新闻,这样就产生了最初的报纸。近代,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又逐步有了电报、广播、电影、电视等现代化新闻手段。今天,世界各国新闻活动数量之大、形式之多,是以往任何时代所无法比拟的。新闻已成为人们实现“精神交往”的最迅速、最广泛的手段。它反映当今自然和社会的各种变化,传播各种信息,帮助人们去认识、适应、改造自然和社会。

(二)新闻的本源是客观事实

我们必须明确认识到:“新闻的本源是客观事实”。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陆定一说:“新闻是什么?”“唯物论者认为,新闻的本源乃是物质的东西,乃是事实。”这里,正是指出了新闻最主要最本质的特征,强调了新闻是客观事实的反映,体现了事实第一、新闻第二的唯物论的反映论,提出了新闻必须坚持客观性与真实性的原则。客观性与真实性是我们党的新闻工作长期坚持的优良传统。早在延安时期,《解放日报》就曾经针对某些失实报道,开展过关于新闻真实性的讨论,强调新闻必须真实。建国初期,胡乔木同志在修改一条新华社消息时,也曾强调客观地叙述事实“是写新闻的一个原则问题”。他认为作者强加到新闻中去的一些空泛议论,是“一些废话”。他把整段议论全删去了,并“希望消灭新闻中的废话”,因为新闻的力量来源于事实本身的说服力。新闻的主体应是事实的反映,而不是对事实的看法;着重表明看法,是评论文章的事。

(三)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

陆定一同志还说,新闻“就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这是指出新闻的又一基本特征,说明新闻事实必须是新近发生的。“新近”的意思,一是强调新闻的时间性,要快,要及时,不是放“马后炮”;二是强调新闻内容要新鲜,不是“老调重弹”;三是强调新闻与读者对象比较接近,有吸引力,是人们所需要、所关心的。

为什么新闻事实必须是新近发生的呢?这是因为人们之所以需要新闻,主要是为了获得各方面与己有关的信息,以便及时作出判断,决定对策。比如,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外汇、股票行情是瞬息万变的,早知道一分钟就可能获利,晚知道一分钟就可能亏本。不仅如此,为了使新闻更好地为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生活服务,有一些关系国家财产和人民生命安全的信息传播,如台风、寒潮、山洪、地震、疾病流行等。更要分秒必争,不得延误。如果新闻报道不能满足人们的这些需要,就没有新闻价值,就不成其为新闻了。报纸总是以刊登新闻为主的,是以向读者提供最新信息为己任的。如果刊登的消息不新不快,报纸就失去它应有的价值。一般说来,新闻的时效性越强,其新闻价值就越大。新闻的时效性和新闻价值总是成正比的。

(四)新闻在阶级社会中是阶级的舆论工具

既然新闻活动从有人类社会以来就存在,是社会需要的产物,那么在阶级产生以前和将来无产阶级的社会,新闻当然是没有阶级性的。就是在阶级社会中,也不是每一篇新闻都有明显的阶级性。比如,关于自然现象的消息,关于科学技术上发明创造的消息,关于体育活动的消息,关于灾害性事故的消息等,这些报道一般是不带阶级倾向的。因为这些新闻仅提供给读者以新近变化的事实,让人们了解周围世界的变化。所以就一篇篇新闻而言,不能说每一篇新闻都是有阶级性的。有些客观叙述事实的新闻,并不掺杂作者的观点,也不显示阶级倾向。然而,我们不能不看到,在阶级社会中,大量反映人们社会生活,特别是政治生活的新闻,是具有明显的阶级倾向的。

二、关于新闻的作用

新闻在新世纪新阶段应当充分发挥如下的作用:

(一)新闻要为经济的发展“穿针引线”、“铺路搭桥”

自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随着党的工作着重点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轨道上来,新闻要更多地为经济建设和人民的经济生活服务,广大读者也越来越关心经济报道。尤其是在由传统的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轨的时期,各新闻单位的经济报道已经成为新闻报道的主体。大至投资开发某项资源,某项经济政策、经济体制的改革,小至一种商品的供求信息、市场动向,都引起各方面的广泛兴趣和强烈反响。

关于经济报道的重要性,穆青同志有一段话说得很好,他说:纵观整个经济建设的大局,有意识地强调某一个指导思想,指出生产中需要发展什么东西,不要什么东西,打通一条什么渠道,克服一些什么障碍,需要创造什么条件。通过这些,把“桥”搭起来,把“路”筑起来,把许多工作全面地联系起来,把各方面的力量组织起来。这样就起到了组织作用。

(二)新闻要在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中成为开展批评的有力工具

进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之一。人民是国家的主人,也是新闻事业的主人。人民不但要通过新闻报道,及时了解国内外各方面的新情况,也有权发表各种不同意见,监督党政干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很多报纸开展了问题讨论,不少报纸和电台、电视台开辟了群众性论坛,诸者或听众来信专栏或节目,对于保护人民的民主权利、密切联系群众、反映群众的要求和呼声以及纠正不正之风等,都起到了很大的作用。这也是社会主义民主的生动体现。

人民群众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前提下,对于党的方针政策的理解和贯彻执行,对于建设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方法,以及对于各种学术理论问题等发表意见,有利于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体现了社会主义民主精神。报刊、广播、电视应该经常进行各个方面的问题讨论,并且正确地加以引导,以利于深入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党的方针政策的宣传教育,也是人民内部实行自我教育的好形式。批评与自我批评,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是推动我们党的事业前进的强大武器。在报纸、广播、电视上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监督党和政府的工作,是社会主义新闻工具的重要功能,是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途径。

(三)新闻要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充当舆论向导,组织道德评价

在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过程中,新闻要对社会思潮、社会舆论、社会风气加以积极的引导。每一时期的社会思潮、社会舆论和社会风气总是复杂的,有主流、有逆流,有正确的、有错误的。有时候,主流方面、正确方面不甚突出,为人们所忽视;就需要通过一些典型的事实和具体事例,在新闻中加以强调,才能引人注目,发人深思,把人思想引向正确的方向。胡乔木同志称新闻工作者是“社会舆论的向导”,要求我们大力“宣传社会主义的各种为资本主义所不可能的优越性”,要“决心来把我们社会主义所有的这些根本的、本质的优点——我们的社会有共同的利益、有共同的理想、有共同的信念、有共同的道德、有共同的行动、有共同的领导、有共同的纪律——宣传好。”这七个“共同”的宣传,是我们新闻发挥舆论向导作用的基本内容。

(四)新闻要在发展和巩固定安团结的局面中稳定人心,澄清思想混乱

有些带有社会性的事件和问题,在社会上流传很快,大道不传小道传,难免添油加醋,以讹传讹,甚至坏人趁机造谣,搞乱人心,影响社会秩序和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如果能够及时地加以报道,让社会上各界人士了解事实真相,就有利于安定人心,防止发生思想混乱,并使坏人无空子可钻。

(五)新闻报道要成为保证下情上达、密切党与群众联系的重要渠道

在新世纪新阶段,新闻要作为上情下达、下情上达的重要渠道。一方面要通过新闻报道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另一方面要把群众生活中需要解决的问题反映出来,引起党和政府的重视。近几年来,各地新闻单位在反映群众呼声方面做了不少努力,帮助群众解决了不少问题,受到群众的好评。

(作者单位:吉林市电视台)

猜你喜欢
新闻性质作用
弱CM环的性质
彰显平移性质
双曲线的一个性质与应用
“互联网+”时代新闻采访教学的困境与出路
新闻版权合理使用制度的反思与重构
解构口语化新闻的语言特征
试分析高中化学教学中概念图的应用策略
多媒体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谈谈朗读在文本解读中的作用
基于班级管理的班干部培养方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