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主动权 满足知情权 尊重话语权

2009-11-17 03:58于天夫
活力 2009年13期
关键词:正确引导舆论监督党报

于天夫

一、提高舆论引导能力,必须在宣传手段上寻求创新,把握新闻宣传主动权

(一)提高舆论引导能力,核心是要按照新闻规律办事

1.在报道新闻事实中体现正确导向。正确导向不是靠口号“喊”出来的,不是靠说教“灌”出来的,而是靠新闻事实“导”出来的。如果我们的报道内容缺乏新闻价值,读者不爱看,就实现不了舆论引导;有了新闻,有了导向正确的新闻,自然有了引导力。因此,我们必须切实按新闻规律办事,还原党报的功能定位:报纸首先应该是“新闻纸”而不是“公文纸”。新闻是前提,是基础;引导是目的,是结果。如果党报离开新闻搞宣传、做专题、推典型,其结果只能“万炮齐轰,鸦雀无声”。

2.在同群众交流互动中形成社会共识。交流互动是当代受众获取信息、表达态度的重要手段,也是最受受众欢迎的报道形式。因此,党报有必要充分利用这一形式,在交流互动中形成社会共识,引导社会舆论。这就要求我们从群众的关注点和兴奋点入手,通过有效的渠道和形式,把我们倡导的和群众需要的紧密结合起来。

3.在加强信息服务中开展思想教育。这就要求我们强化新闻报道的信息服务功能,从受众的需要出发,通过新闻传播表达所要达到的舆论导向,寓思想教育于信息服务之中。

(二)提高舆论引导能力,必须创新舆论引导手段

1.速度赢得先机。这里强调的是,新闻必须快。在重大新闻特别是突发事件发生时,我们的报道必须迅速作出反应,做到先声夺人,这样才能获得话语权、赢得主动权。

2.透明提升公信。在重大新闻特别是突发事件面前,谣言止于公开,信任来自透明。对于重大突发事件和自然灾害,捂是捂不住的,隐瞒不报绝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报比不报好,早报比迟报好,主动报比被动报好。听不到党报的声音,是对党公信力的最大伤害,更谈不上引导力。

3.议题成就主动。在重大新闻报道中,要紧紧抓住新闻发生发展的关键节点,主动设置议题,关注群众情绪,研判社会思潮,把对我有利的话题炒热,把该突出的亮点放大。这样才把握报道的主动权,有效引导社会舆论。

4.互动壮大声势。互动是互联网等新兴媒体的最大优势之一,也是平面媒体的相对劣势。但我们完全可以借鉴网络媒体的做法,寻求互动手段的创新。比如,在新闻选取、制作,在专栏设置、经营,在议题设置、炒作上,都可以大胆创新。

5.评论拓展深度。提高舆论引导能力,评论是旗帜。在信息传播进入“光速”时代、信息覆盖无孔不入的今天,媒体靠独家新闻取胜越来越难。在这样的现实面前,党报必须追求独家声音、独家深度,并且这种声音要响亮,要旗帜鲜明,要能引导舆论。党报必须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视评论,培养造就一批高端评论员,并对传统评论进行脱胎换骨式的改造。

二、提高舆论引导能力,必须在突发事件报道上实现突破,充分满足受众知情权

(一)要充分尊重公众知情权,及时主动报道,正确引导舆论

随着现代传播技术的迅速发展,互联网等新兴媒体日益普及,信息传播在更大覆盖面、更高时效性上得以实现。对于一些突发事件,倘若主流媒体不予报道,而被一些不严谨的报道甚至是别有用心的媒体抓住大做文章,很可能扭曲事实真相,给事件的处理带来消极影响,损害党和政府的形象。在突发事件的报道中,主流媒体不占据主动,事件很可能被炒得面目全非。可见,越是众说纷纭,越是不明真相,就越需要开通大道,堵住小道,正确引导舆论。这在南方冰雪灾害、汶川大地震的报道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在这些重大自然灾害面前,主流媒体以前所未有的及时、全面、公开、透明的报道,不仅满足了受众的知情权,更有力地引导了社会舆论,凝聚了万众一心迎战灾难的巨大力量。即使是在三鹿问题奶粉事件、广元虫桔事件的报道中,尽管事件对中国奶业造成了打击,对柑桔业也造成暂时性重大影响,但这些影响来自事件本身,而绝非新闻报道。恰恰相反,客观及时的报道让受众看到了政府在应对处理事件的行动,在一定程度上消减了事件的负面影响。

(二)要注重社会效果,坚持客观报道,有利于事件的妥善处理

媒体对灾难和突发事件的报道,必须从大局出发,坚持客观报道,正确引导舆论。在灾难的报道中,既要客观真实反映,又不能刻意渲染,并要努力做好抗灾、救灾的后续性报道;在事件报道中,应该随着事态的变化,适时把握好度,不能一味追求轰动效应。同时,要充分报道党委、政府对事件的重视和对人民群众的关心,报道党和政府所做的工作,报道社会各界的积极反应和行动,正确引导社会舆论。

(三)要注重舆体责任,充分发挥新闻的预警和服务功能

在突发事件的报道中,要向公众宣传面对突发事件时应当注意的事项,普及有关科学知识和实用技能,增强群众应对危机的意识和能力,消除谣言等有害信息的影响。在抗击非典、迎战松花江水污染等突发事件的报道中,一些媒体组织了一批知识性、服务性的稿件,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三、提高舆论引导能力,必须在舆论监督上科学把握,充分尊重受众话语权

(一)面对问题不失语、不乱语

尊重受众的话语权,就是让老百姓有说话的地方;满足了受众话语权,就会增强媒体的公信力,进而提高舆论引导能力。实践证明,面对一些消极现象和问题,党报失语,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党和政府失语,不仅会影响党报的公信力和引导力,还会影响党和政府的形象。因此,我们在重大问题面前,我们必须坚持“不失语、不乱语”的原则。失语就会失信;乱语就会添乱,失语乱语都是失职。面对敏感的舆情,面对群众的诉求,我们完全可以而且应该敢于发出党报的声音,从而提升报纸的影响力、引导力。

(二)舆论监督只帮忙、不添乱

如何更加科学和建设性地搞好舆论监督,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只帮忙、不添乱,是党报必须进一步破解的课题。从总体上讲,必须按照“出以公心、针砭时弊,解决问题、有利工作,增进团结、维护稳定”的要求,坚持舆论监督的导向原则、服务大局的原则、时机适宜的原则、分寸适度的原则、重在建设的原则,实行建设性监督、科学监督、依法监督。只有这些原则科学操作,才能实现只帮忙、不添乱的目标,才能充分发展党报舆论监督的引导作用。□

(编辑/李舶)

猜你喜欢
正确引导舆论监督党报
“融时代”地市党报影响力提升和生存发展策略探究
新时期如何增强党报影响力
如何正确引导大学生性心理
正确引导开发幼儿潜能的研究
浅谈新时期高中语文教学有效性
全媒体时代做好舆论监督的五个方面
真正让舆论监督有力量
舆论监督的建设意识
“难点”也是“亮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