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视自己,做思考型的班主任

2009-11-17 03:58周枫琳
河南教育·基教版 2009年10期
关键词:班主任老师教育

编者按:周枫琳老师养了一盆“青苹果”,发现它特别娇嫩,晒不到太阳叶子会干枯,晒多了太阳叶子干枯得更厉害。真是难养!做了20年班主任,周老师越来越发现教育学生就像培育“青苹果”,时刻需要用心了解他们,然后因材施教。作为一位成功的老班主任,周老师却如履薄冰,时刻不敢有丝毫松懈。她对班主任工作有很多思考,写这篇文章梳理思路的过程对她来说是艰难的,甚至是有些痛苦的。但我们相信,周老师将以她的痛苦反思,为自己赢来幸福的教育生活。走过“黎明前的黑暗”,她的面前将是碧蓝的天。

2008年11月参加第十七届全国中小学班集体建设理论研讨会,听过李镇西、杨瑞清等专家的报告后,我的内心受到极大震撼。再读《陶行知教育名篇》,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李镇西老师《用心灵赢得心灵》《心灵写诗》,王晓春老师《做一个聪明的班主任》《做一个专业的班主任》等著作,从专业化的高度审视自己的班主任工作经历,我发现以往的工作中有很多问题需要用心思考。

一、藕花深处皆能醉人?

去年,我新带一个起始班,按要求参加一项“培养杰出青少年”的实验研究活动。活动旨在通过定期召开大、小组会,让学生每天宣读“个人宣言书”、填写“培养杰出青少年日志”等方式,在制定人生目标、培养人生习惯、强化责任心等方面对学生进行为期一年的训练,使学生最终成为“杰出青少年”。

下面简单介绍一次大组会上的两个活动。

活动一:请同学们用下面词语编一个小故事:卡佩基、意大利、DNA、二战、面包、妹妹、60多年、诺贝尔奖、奥地利、美国、喜欢、母亲、夙愿、废墟、生理学。活动目的:坚持理想可以创造奇迹。

活动二:请同学们栽种“目标树”。活动目的:结合自身的情况,从小处入手,例如坚持每天背会两个英语单词,做会一道数学题……制订期末复习计划,争取期末考试人人都有进步。

大组会活动设计很新颖,孩子们参与的积极性很高。可是大组会一结束,学生照样我行我素:上课说话,作业不做……一个月过去了,期末考试并没有像设想的那样“人人都有提高”,“目标树”收获的果实“甚微”。

“我要用勤奋摧毁懒惰的习性,我要用信心驱赶怀疑,我要用真诚埋葬虚伪,我要加倍努力。我的潜力无穷,只要稍加开发,就能超越以往任何的成就。我生来应为高山,而非草芥……”这样的“宣言”读起来是很振奋人心的,可是“我是怎样形成懒惰的习性的?我怀疑什么?我这花季少年怎么就学会了虚伪?我有哪些潜力?我又该怎样开发?只有高山而没有草芥,这个世界还会五彩缤纷吗?”这些令孩子们困惑的问题,靠“激情”和“理想”是不能解决的。

让每个学生都成为“杰出青少年”,这个出发点是善意的,然而善意的教育并非都是智慧的教育,都能取得良好的效果。科学成就了一些伟大的改变,但却没能改变人生的基本事实。人类未能征服自然,只不过服从了自然,避免了一些可以避免的困难……班主任工作中许多美好的设想总是达不到预想的效果,正是因为我们没能改变学生的基本特点。

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的认知特征、不同的兴趣爱好、不同的欲望渴求、不同的价值取向、不同的创造潜能,在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中,“自我实现”的需要是最高层次的。而现在的德育却连学生的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都不能满足。在这种情况下过多地强调所谓的“自我实现”,更多的是教师功利性教育的需要,是强加于学生头上的“命令”。

长期以来,班主任工作中的“理性”被“理想”所代替,这样做的结果怎样呢?“班主任、少先队和共青团组织动了不少脑筋,让少年们去做一些对人们有益的事。但是,对某些学生来说,这种活动又变成了什么呢?往往是变成了布置下来的任务。如果少年们在人与人的关系中并没有教育自己,没有感到把自己的知识和技能贡献给别人就会使自己变得更加高尚,那么这种关系就会使他们感到枯燥乏味。难道不正是因为这个缘故,许多少年把帮助残废者、帮助老年人这一类活动,冷漠地看成‘索然无味的事情吗?不能说他们不愿意去做这些事,但是这种劳动收不到使人变得高尚起来的效果。”苏霍姆林斯基如是说。

天真烂漫、活泼顽皮是孩子的共性,他们走向成人化需要一个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每个个体的发展又都有差异。而我们教师常常会不经意地将学生的辨别是非、控制行为、抑制情绪等能力理想化、成人化,用成人的标尺去衡量他们,认为成年人懂的他们也应该懂,成年人会的他们也应该会,成年人能做到的他们也应该做得到,结果“理想化”的教育代替了“理性化”的思考。

二、他山之石定能攻玉?

多年前,一个上初二的小男孩羞涩地告诉我,他喜欢上了一个小女孩,他知道自己年龄还小不该考虑这些问题,但他却又禁不住对那位女孩子的思恋,上课的时候总是想着她,见不到她的时候就会焦虑不安。听这个孩子讲完他心中的秘密,我对他说:“祝贺你,因为你喜欢上了一个女孩子。”小男孩听了很是吃惊,接下来我对他说:“我首先感谢你对我的信任。其次老师祝贺你长大了,长大一方面表现在你遇到了难题能主动和老师交流,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另一方面,你喜欢上了一个女孩子,这是一个人长大过程中都会遇到的很正常的问题,成长的烦恼是生命本真的体现。但是,也正是因为长大了,你更应该懂得‘负责任。‘责任是什么呢?你可以换个角度想一想。你的父亲当初还没有成家的时候,他有谈恋爱的自由,但一旦他成了家,他就要对他的选择负责任。假如他现在爱上了单位里的一位女同事,要抛弃你和你的母亲,你会同意吗?同样的道理,你喜欢上一个女孩子是没有错的,但是你现在有能力对你、对她的终身‘负责任吗?如果不能,就请把这份爱埋在心底,把她和班里的所有女同学一样地当朋友看待。十年以后,当你再次对我说喜欢上一个女孩子的时候,我一定会真诚地祝福你们!”这是我解决孩子们“早恋”问题的一个成功案例。

无独有偶,过了一段时间,班里的一个女孩子找到我,说班上的一个男孩子给她写信表达爱意。我听了,很有把握地找到那个男孩子,将要学会“负责任”的道理真诚地讲给他听,男孩子当即表示一定不会再考虑这件事情了。可是不久,女孩子却找到我说这个男孩子不但没有收敛,反而变本加厉了。我重新找这位男孩子谈话,细细地了解情况后,才知道他之所以有了这样的想法,是因为在地摊上看了一些不健康的书,对异性产生了一些好奇。两位男孩子都“早恋”,但动机却不同,我想当然地用“成功的方法”来处理看似相同却实质不同的问题,当然不会有好的效果了。

我们常常看到诸如此类的成功教育案例:一位教师为提高某一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信心,想了一个点子,在考试后借2分让其及格,约定期末偿还10分;一学生偷了东西,老师赶快拿自己的钱先垫上,“哄”着说一定是某位同学拿错了,结果第二天必定有一位羞愧难当的学生悄悄地将钱物归原主……更有甚者,有时候我们还会刮起一些莫名其妙的“风”,一声令下,全国各地上上下下都要学习“某某教育”“某某经验”……我在想:有那种放之四海皆准的万能教育方法吗?当面对的孩子千差万别时,用同样的方法能取得同样的效果吗?

教育对象不是生产线上的产品,而是活生生的人。每一个人家庭背景不同、经历不同、性格迥然,是不能用同样的模子去塑造的。一个优秀的园艺师,不会试图把各种花卉树木修剪成一个模样。同样,一个明智的教师,也不应该把一个个秉性各异的孩子往一个模子里套。而实际上,我们许多时候都在自觉不自觉地做着不应该做的事。教育方法不同产生的效果也不一样。同样一句话,不同的人说出来,效果不一样;同样的方法,不同的班主任去实施,效果也会存在差异。所以他人用这种方法成功了,并不意味着自己用这种方法也会成功。重经验的积累而忽视规律的探讨,对我们来说未必是好事。

三、情到深处自然成歌?

搬家的时候,朋友送来两盆“青苹果”,荷叶般圆圆的叶子蓬蓬勃勃,格外招人喜爱。可是养了不久,它的叶子开始一块一块地焦黄,家里人以为是放在客厅不见阳光的缘故,赶忙将它们搬到阳台上。不曾想,一天暴晒下来,叶子大片大片地干枯。我赶忙上网查资料,“喜温暖平和的环境,不耐酷热,畏高温,且耐寒性较差……忌强光暴晒,但光线又不能过弱,忌干旱,应严格控制浇水,盆土过湿易造成根茎腐烂……”这时候才知道,爱的阳光、温度、水过度,会对它造成更大的伤害。

一位学生在一次小测验中考了39分,我立刻忧心忡忡地找她谈话:“你看全班只有你考了39分,老师很是替你难受。你父母都是普通的职员,花那么多钱把你送到学校,实在不易。你对自己的要求却不高,自习课上总爱说话,从来不找老师问问题。这样下去,怎能对得起你的父母?同样是女生,我们班考第一名的同学早上四点钟就爬起来做作业了。以后,放学后,老师再陪你多学习半个小时好吗?”我语重心长地教育着她,孩子很快感动地流下了泪,她的内心充满了愧疚。从此,她的欢笑少了,忧愁多了。她开始为自己的成绩不好而痛苦、焦虑,因为她不想让老师、家长失望。我为这个结果感到难过。

在孩子成长的道路上,存在着一个个非常温柔的陷阱,这是因为我们爱孩子而挖掘的。

做一个富有“爱心”的批评家是容易的,做一个舍弃“急功近利”的帮助者是很难的。

在我从事班主任工作的前10年里,我靠“激情”来工作;工作到15年的时候,靠的是“经验”;5年前我开始“惯性”地向前滑行;今天,一丝职业倦怠感已悄然爬上我的心头。

“所谓‘把教育当宗教,就是为教育的一切付出,既不是来自上级的要求,也不是迫于生活的压力,而是源于自己内心的召唤……把教育当宗教,意味着教师不会让教育带上庸俗的功利色彩,更不会把学生当作牟利的工具……由于酥油易融化,艺僧们徒手捏塑酥油花时只能在零下十几摄氏度的阴冷房间里封闭工作。在制作过程中,艺僧手指被冻得疼痛难忍,但他们依然将酥油做成一朵朵精美的花朵。这些酥油花只能‘存活几个月,因为天气转暖便要融化,于是每年都要重做酥油花。因此,最后艺僧们的手指都会溃烂,且终身残疾。这些艺僧都是自愿做酥油花的,没有谁强迫他们,哪怕手指溃烂,他们也无怨无悔……我们不可能要求每一个教师都把教育当宗教,但如果教育者具备一些宗教情怀,就能享受到更多的教育幸福。”

听李镇西老师这样讲时,我在思考:我对教育有没有“宗教情怀”?或者说还有多大的差距?我想,当我开始思考时,我就站到了新的起点上。

(责 编 卢丽君)

猜你喜欢
班主任老师教育
我的班主任①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当一名轻松的班主任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老师,节日快乐!
2020未来教育新思维
教育教学
老师的见面礼
六·一放假么
我们的班主任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