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台时政新闻改革的进路

2009-11-19 09:16熊忠辉姚硕贤
声屏世界 2009年9期
关键词:时政电视新闻

熊忠辉 姚硕贤

编者按: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和《新闻联播》改版的消息传出后,业界和民间的各种说法莫衰一是,因为中央电视台的特殊地位和央视新闻的示范作用决定了这次改版的非常意义,它在一定程度上体现着电视新闻理念的阶段性认定。期待中,人们的讨论汇集了多年来电视新闻实践经验和理念创新成果。体现着各自对电视新闻特别是电视时政新闻走向的看法。

2009年夏天,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以及新闻频道行将改版的消息,在业界乃至民间都引起了不少的关注。据称,这次央视新闻节目改版的核心目标是加大新闻信息量、提高新闻评论的空间和质量,在风格上将更好体现亲民化路线。几十年来,央视新闻节目的每次改版都会牵动全国观众的目光,对地方电视台的节目改革也产生了一定影响,因为央视的新闻节目具有强烈的示范作用。另外,在国人看来,更能体现民主、公正、透明的时政新闻,无论在中央还是在地方,它的改革一直没有得到有效实施。因此,就这次央视以时政新闻为主的改版来说,其行为本身也许比具体如何改版更具有意义。因为这将可能是引领地方电视台(本文指非中央级的电视台,包括省级卫视、省级地面频道、城市台)时政新闻走向的一个符号。

价值取向:

做属于群众的时政新闻

时政新闻究竟承担什么功能,这是改革的着手根本。仅从字面意思来理解,时政新闻就是时事政治方面发生的新闻。这个字面意思在新闻实践的时候,往往比较容易被领导活动、上级精神和正面宣传所执掌。长期以来,在这个操作惯性的驱动下,无论是中央还是地方,时政新闻等同于宣传,无怪有观众调侃《新闻联播》三十分钟只有后面三分钟的国际新闻才是新闻。在信息时代,随着社会转型生发的信息与公众利益关联程度的增强,随着国人对境外媒体接触的频繁以及民主化进程的推进,人民越来越要求时政新闻及时、公开、透明、讲真话,少些形式主义、官话、套话、空话、大话、假话。时政新闻的内涵和外延也发生了变化,凡是涉及政府部门和市场关系、政府部门和公众关系的诸般变化,都会与公众利益产生直接或间接关联,不论是动态事件(硬新闻)还是问题或者现象(软新闻),公众都希望媒体能够及时报道,并让民意得以通畅表达。

如此,我们首先需要清楚的是,地方台的时政新闻是否应该主要体现宣传功能,它的宣传主体究竟是谁?不可否认,地方政府的公共部门每天的运转都可能产生新闻,从部门立场来说,这里面有的是积极的有的是负面的,但这种认识不一定和公众的立场相吻合。面对政府部门的负面新闻时,地方电视台是站在维护政府形象这个传统宣传职能上回避它,还是站在保护公众利益促进政府部门的改进呢?与央视是新闻宣传阵地这种惯性认识相比,地方台时政新闻宣传功能体现在哪里呢?这并不完全是一个学术理论层面的问题,而是现实操作中难以回避的规则。毫无疑问,当理论与现实发生碰撞时,地方台时政新闻的宣传意味就不可能消除。其次,在市场化生存环境日益鲜明的形势下,我们必须追问,地方台时政新闻的市场在哪里?央视是全国性的,拥有独一无二的新闻资源采集和渠道发布优势,而地方台中,除了少数几家卫视具有地域上的所谓全国性,其余的都表现出强烈的本地性,几乎难以在现实中获得相对自由的新闻采集能力,所谓的时政新闻总体上表现为比较狭窄的地方化市场。换句话说,地方台时政新闻改革的驱动力到底在哪里?是扩大本地市场还是迈进国内市场,抑或是增强宣传效果?

笔者以为,这两个都不是根本问题。地方台是在长期以来的“宣传”理念下成长发展起来的,大多沿袭中央电视台标准播报型的模式。模式背后隐藏的,其实是新闻为谁存在的问题,是新闻为广大观众提供什么样的价值、什么样的体验的问题。受众关注时政新闻,主要是因为它具有“重要”和“有用”的新闻特质。我们在这里并不是否认新闻应该具有的宣传和舆论引导等性质,恰恰相反,任何国家的电视机构所做的新闻,都在根本上服从于本国的意识形态并最终为本国利益服务。以时政新闻为主要表达方式的电视新闻,强烈地表现出自上而下的宣传意味,这既是部门趋利的需要,又是基于这种认识将其当做工具和手段的产物。如是观之,观众责怪时政新闻是“传声筒”,是图解政治,其背后的深层原因恐怕还在于,时政新闻不是属于他们的,他们很难在时政新闻中获得身份认同,他们需要的不是电视台的级别,需要的是讲真话、讲实话、讲问题的时政新闻。部分地方电视台民生新闻跨区域传播的成功已经做了比较好的诠释。

改进表达形式:

做观众看得懂的时政新闻

价值取向很重要,它体现了政府与公众的关系,体现了电视台对待观众的态度,决定了电视台选择什么样的内容和采取什么样的形式制作新闻。就目前情况来看,地方电视台的新闻中,时政新闻尤其是传统宣传型的新闻仍占主导地位。许多时政新闻的原始材料文字稿都是大块头,理论性强,枯燥无味。比如南京某台的《时事要闻》前两条消息是《提升效率简化流程,加快服务型政府建设》《整体优化国有经济布局,构建国有资产风险防范机制》,从标题到会议程序的报道,显得十分空泛,这种现象在全国十分普遍。这种司空见惯的时政新闻表达,是内容问题还是形式问题?其实是价值取向问题,是对新闻的理解问题,是新闻工作作风问题,是对观众的态度问题。

时政新闻表达从来就没有要求对政府活动进行表面化、程序化的记录,恰恰相反,在我国新闻宣传的传统里,因为时政信息具有高度抽象性、概括性,而早先群众的文化水平又比较低,毛泽东等一批国家领导人多次对新闻宣传工作者讲话,要求记者写新闻要通俗,要用群众熟悉的语言来报道国家政策方针。这其实就是要求记者要学会解释时政信息。

改进时政新闻,从字面上理解似乎就是减少和压缩会议和领导人活动的内容。实际上,失去观众的关键因素是缺乏以贴近的形式和丰富的信息来进行有效的传播。从表达层面改进时政新闻是必要的,例如压缩空话、套话与程序性报道,但重要的恐怕还在于挖掘时政新闻中最具价值的新闻点。时政新闻记者编辑要开动脑筋,提供“解读”过的、容易消化理解的信息,把价值摆出来,让观众爱看易懂。许多地方台能观众都有这样的感觉,每年省市开“两会”,电视台的新闻主要是大段大段的讲话。其实每年“两会”期间,都有许多新精神、新信息发布,其中不少信息是与老百姓切身利益相关,观众有接受和了解的需要。地方台时政新闻一定要清楚一个道理,不要认为报道的是发生在本地的事情观众就会关注,新闻的本质是要为本地观众提供有价值的信息、观点。简而言之,地方台时政新闻表达式的改进应该在内容与形式上双管齐下。

首先,加强平民化、本土化的内

容建设。美国杰出新闻培训项目有一个研究报告,认为最成功的电视新闻报道有七个方面的特点。报道本地新闻、以群众为报道主角、重视受众的诉求,就是其中的三项。时下地方台时政新闻,存在着报道总量增长与受众需要获知的信息不足的结构性缺失的问题,恐怕与缺乏这三项不无关系。为此,地方台的时政新闻要减少对领导行为活动的报道,增加公民表达意见、行使权利的行动或事件;增加对党政决策、领导行为的背后的决策过程、施政行为的报道;以平民化视角报道时政新闻,坚持从老百姓的角度来报道时政新闻,使老百姓喜闻乐见。只有报道在当地老百姓看来最有价值的新闻,地方台才有生命力。

其次,加强解释、分析和评论,提高信息“质”。地方台时政新闻报道在其背景复杂、平面新闻繁多的形势下,加强以挖掘“新闻背后的新闻”为特征的深度报道,增加全方位立体性时政新闻的报道,抓住新闻的本质才能凸显时政新闻的重大意义,彰显其权威性。要围绕全社会普遍关心的问题,如农民增收、法制、医疗卫生、环保等主题做深度报道。现在地方台时政新闻一般都是事件性新闻,局限于就事论事,应该围绕重大问题进行解释、分析、调查、评述,加大解释性报道力度。应该把时政新闻做“软”一点,在报道方式上尽量地人性化、趣味化、形象化,采用老百姓喜欢的报道方式。比如,多设置观众能够参与的议程,重视传与受的互动。

改革组织结构:做有机制保障的时政新闻

电视新闻改革其实是围绕着三个关键词做文章,第一个是内容,第二个是表达方式,第三个是组织结构。观众从来都只关注内容和表达方式的变化,很少关注电视节目组织结构、生产方式的变化,但组织结构和生产方式是最重要的,如果组织结构和生产方式是落后的、传统的、保守的,纵有千种想法万般理念恐怕最后都会执行不到位。

包括时政新闻在内的电视新闻,从来都没有比现在更要求讲究效率,第一传得快,流通速度快,流通时间短,跟上新闻生发速度;第二传得多,跟上新闻生发数量:第三传得自由,自由是快与多的基础,这就必须打破种种条条框框,减少种种束缚。就全国范围而言,电视新闻的生产依然保持着行政区域的条块性,除了中央电视台和新华社可以进行全国性、国际性的新闻采集,地方台实际上并不具备更多更自由的跨区域性的新闻资源采集权。即使是国家级的主流媒体,中央电视台也没有建立起全国性的新闻生产组织。为了尽可能提高新闻供应的效率,2008年12月21日,中央电视台和地方50家电视机构负责人在北京签署协议,成立“中国电视新闻直播联盟”,并在欧洲、美洲建立中心站。但是,联盟存在问题是好事大家希望传千里,如果要发生不太好的事呢?比如说矿难,还有许多可能涉及对地方政府部门进行监督、批评的新闻,地方台会不会产生一种屏蔽,不支持呢?中央电视台新闻生产还存在一个问题,就是在国内各省市没有自己的记者站。它直接反映出来的问题就是:当你到达现场的时候,这个新闻已经不是第一落点了,并且,你想进行批评监督也比较困难。这样一来,电视新闻的生产效率就大打折扣,观众就不满意,电视新闻的功能和地位就受影响。与电视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纸质媒体在其他大城市设立办事处、记者站、广告部的比比皆是。

央视尚且如此,地方台新闻生产就更显艰难。目前,省级卫视还难以跨越区域的限制,既不能自由采制新闻,也难以形成区际联盟。省级卫视上星使得地域范围扩大,但提供的时政新闻却是地方性的,这不符合市场利益规律。目前,《新闻联播》采取审片制度、集体记者制度、全国同时联播制度,这三个制度确保了《新闻联播》的主体宣传功能,但也形成了刻板、正面为主的宣传模式。在一个行政省域内,省台新闻生产遭遇了缩小版的央视的困局,省台时政新闻没有联播制度来保障省内收视,在各地市也没有记者站直接进入新闻现场,新闻除了自己采集就是地市台提供。这就难免使时政新闻落入宣传的窠臼。

欧美发达国家新闻相对自由,竞争更加激烈,全国性电视网与地方附属台在新闻生产上密切合作。而地方台更是建立起适应市场规律的总经理负责制的新闻生产方式,以便新闻生产的快速高效。应对社会新闻需求的变化,我国地方电视台可以从中获得启发。

以时政新闻为主的新闻改革的目标是建立能更好地服务于社会发展和民主政治的新闻传播系统,简言之,就是将公众的新闻自由权利上升为一种能有效控制社会进程和民主进程的权力,这与政府公共部门的目标完全一致。对于实践中央政府政策的地方政府来说,让政策决策通达于民,以形成有效的信息沟通,促进政府工作的效率和社会发展的和谐,必然离不开媒体尤其是电视。作为地方政府与民众互动的重要传播平台,地方电视台对于时政新闻改革的重要性和迫切性,愈发为各界注目也就不足为奇。

猜你喜欢
时政电视新闻
电视新闻中的图片应用
论电视新闻编辑的创新之路
同期声在电视新闻报道中的作用
时政
时政
电视新闻后期制作技术初探
时政
时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