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环境科学专业理工结合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2009-11-20 08:29周富春
中国校外教育(下旬) 2009年15期
关键词:环境科学人才培养模式

周富春

[摘要]环境科学专业毕业生就业比较难的原因,是其培养模式与社会需求存在一定的脱节现象。探索具有高校特色的理工结合型培养模式,是“环境科学”专业的出路之一。在设计理工结合型培养模式时,其培养目标及规格、课程体系的构成、具体课程的教学应满足相应要求。通过近4年实践,该模式取得了较好的成果。

[关键词]环境科学 理工结合型 人才培养模式

一、背景

环境科学,是一门研究人与环境相互作用规律的科学,是随环境问题的恶化而产生的,在中国只有不到30年的历史。在教育部2004年颁布《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中,环境科学专业在学科分类上属于理科专业,其上级学科是“环境科学类”(包括环境科学、生态学、资源环境科学三个本科专业),该专业培养具备环境科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高级专门人才。与环境科学专业联系最为紧密的是环境工程专业,而该专业属于工科,其上级学科是“环境与安全类”,其目标是培养具备城市和城镇水、气、声、固体废物等污染防治和给排水工程、污染控制规划和水资源保护等方面知识的环境工程学科高级工程技术人才,该专业的特点是培养工程类的应用型人才。

环境科学专业的特点是知识面相对较宽,实践性课程或环节相对较少,在部分高校作为研究型人才培养。同时,在办有该专业的各个高等院校中由于多种原因(虽然环境科学专业是比较新的专业,但由于环境问题在各个行业均存在,目前开设有该专业高校还是比较多),其就业率普遍较低,尤其是普通高校。应该说,从当前及未来经济社会环境发展的趋势来看,该专业仍然有设置的必要。就业难的原因主要是传统的环境科学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与当前的社会需求存在一定的脱节现象。此外,高等教育学科专业结构应该集中反映特定时期经济建设、科技进步、文化发展、社会分工对高级专门人才种类、层次、规格的要求,随着中国国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转变以及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对环境科学专门人才的要求也在不断的变化。因此,改革传统的环境科学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是十分必要的。

从中国的传统来看,高校的工科专业注重“适用”,理科专业偏重基础、全面。从就业的角度来讲,一般说来,工科专业就业相对容易,理科专业普遍就业难。从宏观层次及社会可持续发展来看,社会既需要工科专业的人才,也需要理科专业的人才。由此可知,理科专业的毕业生就业难的根本原因,是当前培养的学生与社会的需要脱节,这充分说明,传统的理科培养模式有待改进,在注重基础、全面的同时,也应该重视专业的“适用”性。

所以,在保持环境科学专业基础扎实、面宽的同时,向应用型发展,提高“环境科学”专业的社会适应性,借鉴工科,尤其“环境工程”专业的培养模式,探索具有高校特色的理工结合型人才培养模式,是“环境科学”专业办学的出路之一。

二、环境科学专业理工结合型人才培养模式设计

1.培养目标及规格

环境科学本科专业培养目标,是培养具备环境科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术,能在科研机构、高等学校、企事业单位及行政部门等从事科研、教学、环境保护和环境管理等工作或能自己创业的高级专门应用型人才。该专业人才培养学制4年,实行学分制的学校可以适当调整为3年~6年。主要学习环境科学方面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接受系统的环境科学方面的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环境管理的基本训练,具有较好的科学素养及一定的教学、研究、开发和管理能力,掌握环境污染控制与生物治理的基本知识、环境监测与环境质量评价的方法、以及环境规划或管理的基本技能。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1)掌握数学、物理、化学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2)掌握环境科学与管理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3)了解相近专业的一般原理和知识;(4)熟悉国家环境保护、自然资源合理利用、可持续发展、知识产权等有关政策和法规;(5)了解环境科学的理论前沿、应用前景和最新發展动态,以及环境保护产业的发展状况;(6)掌握资料查询、文献检索及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相关信息的基本方法;(7)具有一定的实验设计,创造实验条件,归纳、整理、分析实验结果,撰写论文,参与学术交流的能力。

本专业人才培养规格为应用型,人才培养规格具备以下要求:(1)掌握环境科学专业及其他方面的知识,主要包括工具性知识、人文社会科学知识、自然科学知识、工程技术知识和经济管理知识及专业知识;(2)能力方面。主要包括获取知识的能力、应用知识能力及创新能力;(3)具备较高的素质。主要包括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身体与心理素质、专业素质。

2.课程体系的构成

在大学4年中,环境科学专业学生知识的获取、能力的培养、个人素质的提高主要是通过学习或实践课程来体现的,因此,课程体系的构成是该专业人才培养模式重点。环境科学专业理工结合型课程体系的具体要求如下:

(1)环境科学专业知识体系由公共教育知识平台、专业基础知识平台、专业知识平台和实践知识平台组成,其中公共教育知识平台包括两课、外语、计算机、文学、法律、心理学、管理学及科技文献检索等课程,专业基础知识平台包括数学、物理学、化学、生命科学、地球科学等课程,专业知识平台包括环境学、生态学、环境技术科学、环境社会科学和环境经济科学等课程,实践知识平台包括基础课程实验和专业课程的实验、实习和毕业论文等环节。

(2)环境科学专业总学分按照175学分左右进行设置,不得高于180学分,也不得低于170学分,其中理论1学分为16学时,实验1学分为32学时或实践1周为1学分。

(3)强化实验或实践性环节是本人才培养模式的主要特色,实验或实践性环节包括与理论配套的实验、单独开设实验、单独开设的设计、参观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论文(设计)等,该部分课程所占的学分与总学分的比例为30%左右,不得低于25%。

(4)为了培养学生的个性,必须设置部分可由学生自选的课程,该部分课程所占的学分为30%左右,不得低于25%。

(5)设置或加重以下应用型课程的教学:测量学、制图、CAD绘图、给水排水及环境污染控制工程等,这些课程在传统的环境科学专业中涉及较少。

(6)本科第二课堂的学分不低于4学分(该部分学分不在前面所说的学分之内),第二课堂主要指社会实践、数模比赛、计算机软件开发、科学研究及其他各类活动等。

3.具体课程的教学

对于理论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在注重传授基本知识、基本理论的基础上,联系实践进行教学,尤其是水污染控制、大气污染控制、固体废物处理与资源化、环境影响评价、环境规划及管理、交通环境学、生态水利学等方面。课上既要有以学生的专业基础能接受的理论,又要紧密联系实际问题,科学方法论和工程方法论的思想贯穿其中,使学生不仅了解最新的本专业及邻近专业实际应用领域的研究动态和发展现状,而且还得到科学精神与工程素养相融合的教育。

对于实验或实践环节的教学,大一、大二重点培养计算机、化学、外语、CAD绘图、文献检索等方面的实践能力,大三及大四上学期重点培养大气污染控制、水污染控制、固体废物处理与利用、环境影响评价、环境规划及环境管理方面的实践能力(包括参观实习),大四下学期主要通过毕业实习及毕业设计(论文)进行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毕业实习不得少于4周,毕业论文(设计)不得少于12周。在实验或实践环节,每个老师指导学生不得超过30人,每个教师指导的毕业设计(论文)人数不得高于6人。每次实验或实践要求每个学生独立完成报告,指导教师进行批改。

此外,在教学过程中,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对该专业兴趣,要引导学生学习,要注意培养学生能力和素质,尤其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环境科学专业理工结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

从2004年以来,我校环境科学专业老师按照上述的思路对环境科学专业的“理工结合型”人才培养模式与途径进行了初步地探索,对该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不断进行总结、完善,培养方案每年修订一次,初步体现“理工结合型”的人才培养方案已具雏形,同时,还根据学校和该专业的特点,制定了一系列的具有较强可操作性的配套政策措施,如“环境科学专业加强学生实践性环节培养的措施”、“环境科学专业学生科研训练计划”、“环境科学专业教师加强学生培养工作的实施方案”、“关于环境科学专业教师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的措施建议”等,同时,在学校的层面上,申请了相关的教学改革课题,这些措施的实行,为环境科学专业的“理工结合型”培养模式的研究和实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环境科学专业学生就业率达到了较好的水平,以我校2004级的学生为例,截止2008年4月底,签约率超过了65%,同时,有部分学生的单位正在落实之中,还有部分学生已经作好自己创业的准备,预计到毕业时就业率能达到85%。作为一个普通高等院校的环境科学专业,在环境科学专业就业普遍不景气的情况下,这样的结果还是比较好的,这充分说明了我校的“理工结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功。

四、结语

高等教育已经从精英教育转向了大众教育,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已经不适应当前社会发展的需要,尤其是环境科学专业。我校对环境科学专业“理工结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已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还存在着很多需要继续探索的地方,如“理工结合”的度怎么掌握,“理工结合型”师资怎么培养,怎么实施因材施教,怎么反映学校的办学特色等。有理由相信,随着继续探索和实践,环境科学专业的“理工结合型”人才培养模式会更加完善,为高等学校环境科学专业的办学提供一定的借鉴意义。

基金课题:重庆交通大学高教研究课题(一级)支助。

猜你喜欢
环境科学人才培养模式
基于污染减排视角的城镇化进程中环境污染因素的测算分析
国内外高校环境科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差异比较
环境科学专业综合设计实验教学改革研究
校企合作下的应用型物流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独立学院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环境科学专业本科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方法与长效机制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环境科学专业认知课程教学体系的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