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感恩教育的根基

2009-11-20 08:29彭忠信尹阳春
中国校外教育(下旬) 2009年15期
关键词:生活世界根基感恩教育

彭忠信 尹阳春

[摘要] 感恩教育作为一种特殊的德育方式,其目的是教育学生学会知恩感恩,培育感恩意识,体验感恩情绪,深怀感激之心,为他人着想,去关心和帮助他人。它不同于“填鸭式”的规范德育,而是以生活世界为根基,强调德育的生活化。

[关键词]感恩教育 德育 根基 生活世界

一、感恩教育是一种特殊的德育方式

感恩教育作为特殊的德育方式,其目的就是在学生的心田播下感恩的种子,教育学生学会知恩感恩,培育感恩意识,体验感恩情绪,深怀感激之心,为他人着想,去关心和帮助他人。马克思说过,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构建和谐社会必须构筑和谐的人际关系,人与人之间应做到明礼诚信,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相帮助,情同手足,爱意融融。一个人活着不只是在为自己活着,由于一些千丝万缕的情愫,使得人在某种程度上乐意为别人活着,甚至不得不为别人而活着,这种情愫便是恩情。由于这种恩情的存在,人不能只为自己考虑,恩情成为连结人与人的一个良好纽带。所以,社会中的每一个人,都应该心存感恩之情。感恩作为和谐社会的基本道德价值取向,是家庭、社会和谐的基础,开展感恩教育更是构建和谐社会,培养现代公民的关键环节。

二、感恩教育以生活世界为根基

要有效地开展感恩教育,必须把握和运用好感恩教育的根基,这个根基就是生活世界。生活是个多义词,它既指人的生存方式、人生的存在过程,也是指人的生存背景。生活中的学生可以指生活过程中的学生,也可以指在社会生活背景之中的学生。人的感恩心的养成离不开人的生活,生活是一个连续的过程,时刻都在进行之中,感恩心的养成也是一个持续不断的教化过程。所以,感恩教育过程总是内含于生活过程之中,它不可能在生活进程之外同时进行另外一个过程,人的生活世界就是感恩教育活动的背景和根基。感恩教育在人的生活中展开,感恩教育过程就是合于德性的生活过程,在感恩的现实生活过程中获得个体德性素质的完善。从本体论上讲,生活价值高于道德价值,生活高于道德,这是因为生活或生命在逻辑上具有在先性或独立自存性,我们可以设想一个无道德的生活世界,但我们无法设想一个无生活的道德世界。道德价值并没有独立的存在,其整个存在和本质都是由生活规定的。从这个意义上说,无论是道德还是德育,都是为了人的生活而存在的,即它们要揭示人们本来可以拥有哪一些美好的可能生活,从而有可能在将来不会完全一样地去重复过去或模仿过去,而是做新生活的开拓者和创造者。所以,只有植根于生活世界,感恩教育才能具有深厚的基础和强大的生命力,感恩教育的科学化与人性化才能获得真正的统一。

我们之所以说生活世界是感恩教育的根基,还因为生活世界本身蕴藏着丰富的价值和意义,它虽然在形式上似乎表现为平凡、琐碎和世俗,但生活的价值和意义却广泛地存在其中,人们在具体的生活中能够探寻和感悟到其中的乐趣、价值和意义。同时,生活世界也能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生活信念,它是构成学生的各种素材的主要来源。如果没有生活世界,学生对生活、对人生及世界的真切认识便无以形成。因此,感恩教育应该把人引向人的生活世界,引导人去积极构建个人完整的生活经验,追求生活的完整性,在完整生活的建造过程中同时获得感恩心的完善,以此实现感恩教育的目的。学生既是受教育的主体,也是其日常生活的主体,其特殊的生活世界是社会现实生活的一部分。基于此,感恩教育应该从政治化、抽象化、空洞化的说教中走出来,回归生活,并根植于火热的现实生活和学生特殊的生活世界里,才能使感恩教育获得真正的成功。

感恩心是在道德生活实践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感恩心的形成过程不但是一个主动的、整体建构的过程,同时也是个性化和社会化统一的过程。在现代德育观念和人们道德形成规律的指引下,通过感恩教育的实践操作模式,能实现感恩教育为社会生活服务、为人的生命发展服务的总旨,能促进人的基本道德生活态度、参与并创造道德生活能力的形成,能促进人的道德生命自由生长,使其成为具有感恩心及其道德素质的人。感恩即生活,人们的生活世界是感恩教育的根基,脱离生活的感恩不是真正的感恩。如果感恩与日常生活相脱离,必然造成感恩心在生活中的失落,削弱感恩心在生活中的地位,丧失感恩教育在生活中的功能。感恩教育要增强实效性,必须回归生活,把感恩教育与日常生活结合起来,在丰富多彩的生活过程中,培养学生良好的感恩品德和优良的道德素质。

三、感恩教育强调德育生活化

感恩教育要求在真实的、生活化的德育环境中引导受教育者进行情感体验,它强调德育的生活化。就感恩教育这种德育形式而言,所谓生活化就是指感恩教育要与受教育者的生活紧密联系,要根植于人们的生活世界并为他们的生活世界服务。它强调感恩教育直面生活中的問题与困境,用受教育者自己的生活、自主的活动本身对受教育者进行积极的启迪与引导,让学生通过现实生活的体验学会知恩感恩。它要求尊重生活,要求从生活出发进行德育,而不是从规范出发进行德育,强调要在真实的、生活化的德育环境中引导受教育者进行德育体验,在生活实践中完善自身的品质,丰富和发展社会的道德规范,从而实现社会心理的健康和人格的升华。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以平等的眼光看待每一个生命,尊重每一份平凡的劳动,在尊重被人的同时也更加尊重自己。只有在现实生活中知道感恩的人,他的一生才会少了许多怨天尤人的不平,才能提升他们的人生境界。

感恩教育生活化的提出还需要我们对感恩与感恩价值进行重新审视。人们在反思以往的德育理论和德育实践中的“利他”、“奉献”和“自我牺牲”等“毫不利已,专门利人”的、只有义务没有权利的道德时,提出了新的判断。道德的核心是公平,德育要使人明白,只有通过利他,才能真正达到利已的目的;只有利他,才是公平合理地利已的正当途径,;做一个有道德的人,做一个与人为善和乐于施善的人,才可能获得幸福和快乐。社会和人们对道德的理解越来越实事求是,越来越贴近大众生活,越来越趋近于公平合理,越来越尊重人的价值和个人合理的利益。感恩教育生活化要求教育者应该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关注学生的道德发展水平,关注学生现实生命的需要。感恩教育生活化意味着德育过程就是生活的过程,要求德育与社会生活密切联系,社会生活中每个真实的、看得见的人物的正反两方面的生活经历或一件很小的生活琐事,都是很好的德育资源。因此,感恩教育应以现实生活中的活动为载体,让青少年从活动中体验感恩并回归现实生活,从点滴做起,在生活中实践感恩。它要求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应做到以理服人,以情感人,情理交融,感人心灵,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影响、感染和教育,使其知、情、意、行在情理交融中实现自我道德素质的完善,最终回报社会生活。

猜你喜欢
生活世界根基感恩教育
夯实法律的道德根基
校园文化建设中的“感恩教育”
感恩教育在中职德育教育中的应用方法
高校贫困生感恩教育途径探析
强化系列主题班会 促进学生人生发展
关注学生发展,从作业批改开始
马克思实践哲学:回归生活世界的合理路径
健康是“五福”的根基
致中和 扎稳根基再出发
2016年,转向“生活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