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预设”与“生成”的实践和思考

2009-11-20 08:29
中国校外教育(下旬) 2009年15期
关键词:最优化反思预设

赵 义

[摘要]动态生成,是新课程提倡的一个重要的理念,注定了新课程要反对独白而青睐对话;要挑战单一,鼓励多元;突破预设,关注偶然,注重自主生成。但在教学中,怎样突破预设,注重学生的生成是很多教育者所困惑的问题,本文通过笔者在教育实践中不断地摸索,总结出三条有效的教学方法。

[关键词]反思 预设 生成 最优化

一切教学都是预设与生成的统一体,这里所说的预设指的是教师课前的教学设计,而生成则是指实际教学过程的发生、发展与变化。高质量的预设是教师发挥组织者作用的重要保证,它有利于教师从整体上把握教学过程,使教学能有序的展开,从而提高学生学习活动效率;创造性的生成是“学生为本”的体现,它有利于提高学生自主探索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教学过程充满生命活力。有的时候教学生成的发展变化和教学预设是一致的,这反映出教师对教学内容的逻辑性的合理把握和教学对象认知状况的深入了解,但更多时候,两者是有差异的,甚至是截然不同的,这反映出教学过程的复杂性和教学对象的差异性。对教师而言,当教学不再按照预设展开时,将面临严峻考验和艰难抉择。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可以发现,不少教师缺乏生成意识和及时捕捉、随机处理课堂新信息的能力,当学生的思维活动“出轨”时,教师不是漠视就是将其强行拉回来,纳入预设的轨道,从而压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泯灭了他们创造性思维的火花。

多少年来,数学课堂教学在普遍意义上陷入了这样一种状态:教者“以本为本”,习惯于从既定的教案出发,用一连串的发问“牵”着学生,使学生就范;学生则只能跟在教师后面,亦步亦趋,被动地接受一个个数学结论。这样的传统课程实施也许结构严谨,层次分明,但学生却如同“被捆了翅的鸽子”,再也难以展翅高飞。

一、实践与反思

在实施新课程的实践与反思中,我们认识到,数学课堂教学应该突破“预设”的巢臼,重视学生的“生成”,着力引导学生经历问题的“数学化”过程,使学生在参与和感受“问题解决”的过程中,既长知识,又长智慧,让学生在“生成”中建构属于自己的认知结构,这才是本体意义上的数学学习,才能真正促进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

从远一点讲,传统的课堂教学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是教师有充分的预设,然后通过自己丰富的教学经验和教学机智来引导学生进入自己的预设,从而达到顺利完成教学任务的目的。从近一点说,处在教育教学转型期的现代教师,为完成一堂成功的课堂教学,同样是在课前进行精心的设计,每一个环节都考虑得十分周到,应当说也是在做更为精细的预设。当然,现代课堂教学的确也需要教师的充分预设,因为这是课堂教学成功的保障;同时,也正是这种观念的深入人心,也就造成很多教师无法走进新课程的原因,成为走进新课程的思想理念的绊脚石。处在转型期的教师,我们不期望所有的教师都在短时间内有质的变化和飞跃,但至少有这样的意识:我们得转变自己的教学理念了!这种意识从何而来?还是在日常的教学实践中来。预设大家都会,但是对于课堂教学中学生知识的生成,则可能会避而远之,这样的想法,自然很难做到理念上的转变,没有这种理念的转变,自然谈不上教学行为的转变。所以,我们得关注课程的生成性,关注学生知识的生成。

例如,在教学北师大版数学二年级下册“辨认方向”一课时出示一幅中国地图,让学生说一说这是什么?学生很容易就说出是一張中国地图。教师马上就问:那么你们知道有关中国的哪些知识呢?

学生七嘴八舌,有的说中国地广物博,有的说中国物产丰富等,似乎都是教师在备课时就想到的,事先“预设”好的,但有一名同学起来说:“我还知道云南在中国的边缘”,这个答案教师似乎事先没有预设到,所以就这样就过去了。实际上这就是教材中练习的第二题的内容:我的家乡在中国的什么方向?此时教师如果改变一下自己的预设,结合学生学习中生成的问题,跳过原来预设好的顺序,接着学生的回答追问:“那么云南是在中国的什么方向呢?”“我们的家乡在哪儿?”“我们的家乡在中国的什么方向?”由学生动态生成的问题马上就得到了解决。这样既节省了时间,做到不重复,又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

二、思考和建议

怎样做才能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使教学达到最优化呢?我们做了以下几点思考。

1.尊重学习的生成性,给学生的知识生成营造氛围

如果每次学生有了创造的火花,有了有价值的生成,而教师给他的则是失望和不能满足的信息,学生的主动、积极思维就会磨灭。在教学中,当学生有了火花生成时,应采取积极的鼓励态度;如果学生的这种思维火花在课堂上无法进行探究或展开时,则是留到课余或其他条件成熟时再研究,而这个过程需要教师全程参与和关注,不要简单地布置学生下课之后再探究,然后就不了了之。学生由于受到年龄、心理方面的影响,不可能会再进行进一步的探究,一次机会也就这样消失了。因此,要让学生有这样的感觉:无论是在课堂上能探究的还是不能探究的,只要是我提出来的而且是有价值的,老师都会很重视,而且会和我一起想办法创造条件去进行探究。时间一久,学生的智慧潜能会火山爆发般的吐露出来。这时,不让学生去自主探究也不行了。我们追求的也许正是这一点。

2.在“预设”中给生成留足时间

在教学中,预设是必要的,因为教学首先是一个有目标、有计划的活动,教师必须在课前对自己的教学任务有一个清晰、理性的思考与安排;但同时这种预设是有弹性的、有留白的预设。教学过程本身是一个动态的建构的过程,这些由学生的原有经验、知识结构、个性等多方面的复杂性与差异性决定的。因此,教师在教学设计的过程中,应既备教学的内容,也要备学生的学情,充分考虑到课堂上可能会出现的情况,设计有梯次的问题,使整个预设留有更大的包容度和自由度,给生成留足探究和问题生成的时间。

3.及时调整预设,给生成腾出空间

课堂教学是千变万化的,再好的预设也不可能预见课堂上可能出现的所有情况。上述案例中,教师显然没有预设到学生生成的问题,所以一旦学生提出来之后,没有及时调整好自己的预设,而是匆匆而过。当然,这跟有些教师的临时应变能力不足有关,同时也是平时训练中没有重视学生问题生成的体现。只有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教师课程生成意识强了,在课堂实践中也好好地实践了,遇到这样的超出预设的现象也会敏感地捕捉,合理地去处理了。所以,课程生成意识的养成还是贵在平时。课堂上,我们每一个教师都应该及时调整课前预设,给学生腾出空间,为学生知识的动态生成提供条件,鼓励学生从旧知生成新知,这是走进新课程所必须要走的路。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洪劲松.相信学生的“自动生成”.小学教学设计,2005,(4).

猜你喜欢
最优化反思预设
小议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导入
基于学习效果最优化的民办高校教学改革措施刍议
记初中英语词汇教学的一次归类、整合改革及反思
中学生早恋案例分析及反思
新时期中学美术课教学方法的思考
再迈一步,实现教学设计效益的最大化
问题是预设与生成间的桥
论幽默语境中的预设触发语
预设留白 生成精彩
作为预设触发语的重动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