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生活空间:独立的文学课程

2009-11-24 07:54朱海粟闰晓伟
文学教育·中旬版 2009年6期
关键词:传统

朱海粟 闰晓伟

[摘要]在当前我国基础教育阶段,语言和文学是以混和教学的状态存在着的,而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的提法其实很容易导致语文课程内部诸种功能的冲突。文学课程独立是现实的需要,利维斯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具有可行性的解决方案。

[关键词]文学课程;分科教学;传统

一、从一部电影的启示说起

新教师比尔·拉戈被告知去教一组新兵,他们都是“双差生”、“捣蛋鬼”、“难以对付的家伙”。一节阅读课上,比尔开始讲述《哈姆雷特》的故事。学生们都在认真地听,甚至包括一位一原来在课堂上睡觉的学生。并不是只有哈姆雷特才有这些感情,这些“差生”也同样知道什么是背叛、悲伤和愤怒。最后,这些新兵的智慧苏醒了,获得了自信并学会了如何感受他们自己生活中的高贵。

上面讲述的是电影《天兵总动员》(Renaissance Man)中的部分镜头。虽然这是一个虚构的故事,并且影片中的文学课程内容与课堂学习情景体现的也是一种乌托邦式的课程文化关怀,但是,任谁也不能否认课程需要乌托邦,于是我们获得了一个启示——文学课程可以凭借自身的人文力量为个人的精神生活提供一个享受、释放、升华情感的空间,并且站在道德的立场上,承担起一部分社会精神治理的责任。这个启示为我们今天构建独立的学校文学课程提供了一个可资借鉴的课程文化追求。

然而,需要指出的是,在当前我国基础教育阶段,语言和文学是以混和教学的状态存在着的,“文学课程”的叫法其实所提甚少。语文教学长久以来一直有工具与人文之争,正在实行的基础教育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把语文课程的特点定性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力图实现一种调和的关系,但是应该注意,这种单一框架的调和其实很容易导致语文课程内部诸种功能的冲突,文学教育价值的实现也会受到影响。

二、现实需要:文学课程独立

1956年四月,汉语、文学分科教学正式开始在中学试行,但是仅仅试行了三个学期这一改革即告夭折。当年摸索中的文学课严重受到苏联文学教学法的影响,本应完整的情感体验课被肢解为知识、语法、分析等等僵化模式,没能和语言教学很好呼应,同时也由于左的影响与师资问题而被迫终止了。虽然五十多年前的改革以失败告终,但不能就此认为汉语、文学分科教学本身就是错误的。文学课程独立在今天依然具有现实需要与根本意义。

几个世纪以来对科学主义的过度崇尚以及对人文主义的轻视摈弃,已经使地球生态系统和人类的精神家园处于毁灭的边缘。整个人文科学领域所面临的危机反映在语文教学领域即语文教学面临着人文底蕴流失、学科定位偏差等困境。一部分原因应直接归结为我们的大语文体系。这种体系把语言教学和文学教学混和在一起。由于考试制度的影响,特别是在中学阶段,语文教学因为单一的评价方式使得文学教学丧失了人文性而异化为阅读技能训练。另一方面,又存在这样的一个误区,即用文学具有人文陶冶的思维去要求大语文教学完满的发挥这种荡涤思想的功能,而不顾大语文体系中还存在语言教学的现实。无疑,这种把文学教育等同于语文教育的思维亟需转变。

从语文教育所面对的外部环境来说,当下的学生是伴随电视、电影、流行音乐和网络的成长而成长的一代人,他们更多接触的是影视作品、流行音乐、漫画、flash等等。这种欣赏口味可能是对正直、善良、责任等信念的坚守,但也可能是对寻找维护自我中心存在的证据、享受暴力行为带来的感官刺激的追求。在视听图像时代,当下的流行文化对那些本就对文学缺少热情和兴趣的学生构成了一种强有力的诱惑和召唤,经典文学开始被放逐在他们的视线之外,鲁迅作品远不及安妮宝贝、郭敬明的精彩,语文教材中的经典选文也遭遇了祛魅(disenchantment)。

三、利维斯方案:伟大的传统

课程问题早已不再只是一个技术问题(如课程编制)。从构建独立的文学课程的现实需要来看,文学课程具有其它学科课程所无法比拟的精神治理的功能。虽然这种认知已经达成普遍的共识,但是目前,在课程文化方面尚缺少一种明确的定位,缺少抵御外部力量(比如亚文学与流行文化等等)冲击的有效方法。整理文学批评家利维斯(F.R.Leavis)留给我们的遗产可以从中寻找出一条解决这些问题线索。

19世纪50年代,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电视得到了大范围的推广,广大人们群众得以更好地了解世界各地的文化。著名的文学批评家利维斯等学者随后对这样一种文化现象作出了快速的反应,他们不同程度地提出了自己的见解。比如利维斯认为,我们可以通过教育体制来更加广泛地传播文学知识和文学鉴赏,为大家辨别文化真伪的方法。为了有效地完成这一策略,利维斯阵营首先对文学进行了严格的鉴定,他们抛弃了那些现代主义的先锋试验作品,而把那些能够直接培养读者道德意识的名著看作是一种“伟大的传统”。利维斯指出,著名的作家身上全无福楼拜式的对生活的厌倦。他们认为人们应该以坦诚虔敬之心去面对人生,应该具备超强的吐纳经验的能力和巨大的道德力度。只有如此,作家写出的作品才能够对读者的生活信念、心灵慰藉、道德审美及价值坐标等的培养起到启迪作用。据此可见,随着当前大众文化的泛滥,我们的应对策略应该及时回到文学经典中来,可以从这些作品中汲取精神资源和道德营养。虽然当代的很多青年并不喜欢古典书籍,甚至部分青年把经典作品当着废品,然而我们从学校教学课程的角度看,经典作品却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案,其在教学实践中也无数次证明它的重要作用。因为真正的文学课程不应当只是历史潮流的追随者,它更应当具有矫枉过正的勇气,唯其如此,才能让青年一代坚守住民族的文化传统与精神原点。

透过利维斯的方案,我们可以形成这样一种认识:他所提倡的“伟大的传统”实质上就是在为青年一代寻找一个精神支点,凭借这个支点使人在精神上变得强大起来。其实,这就是独立的文学课程所要达成的任务。成功的基础教育文学课程不在于交给学生多少文学知识与文学理论,关键在于能否在青少年世界观、价值观、道德观形成的时期,透过文学给他 们提供一种稳定的人文情怀、道德信仰、价值追求和审美情趣,并且在结束学校课程面对以后各种生活状态的时候仍能用文学来抚慰人生与心灵,从而获得慰藉,获得勇气,获得一个生命的精神支点。

参考文献:

[1] The Conquest of Cool:Business Culture,Counterculture,and the Rise of Hip Consumerism,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97:109.

[2]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编著.《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M].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97.

[3] 周艳.《语文科文学课程研究》[M].华东师范大学.2008:89.

[4] 蔡可.《“语文”、“文学”宜分科》[J].《读书》.2004(1):31.

[5] 赵勇.《经典的祛魅与返魅——文化研究语境下的文学经典和文学教育》[J].天涯.2006(3):27.

[6] 利维斯著.袁伟译.《伟大的传统》[M].上海:三联书店.2009:46.

作者简介:朱海粟(1983—),女,辽宁朝阳人,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2007级硕士;闫晓伟(1982—),男,辽宁朝阳人,四川建筑职业技术学院设备工程系学生辅导员。

猜你喜欢
传统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亚岁送鞋的传统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世界各地的新年传统
郑国明 立足传统 再造传统
老传统当传承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传统石的聚散巧拙
“竹”的传统与创新
礼与传统家庭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