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孔子的饮食观看儒家文化

2009-11-24 07:54吴世勇
文学教育·中旬版 2009年6期
关键词:周礼君子孔子

[摘要]孔子非常注重道德实践,要求在一言一行中都要体现出“仁”,合乎“礼”。在饮食上孔子尤重“礼”,从其对饮食的态度,我们可以管窥他的仁礼思想的无微不至。

[关键词]饮食观;仁;礼

食物是人类生存的一个基本条件,饮食是社会生活的基本内容。告子曰:“食色,性也。”孔子一直举荐周礼,他曾说过:“俎豆之事,则尝闻之矣。军旅之事,未之学也。”俎和豆都是古时盛肉的器皿,属于礼器,孔子借以说明自己懂得礼仪,可见其对于饮食之道和寓于其中的饮食之礼还是颇为熟知的。

一、食不厌精

《论语》中孔子有多处论及饮食,而且要求颇高,仪式繁缛。他曾说:“食不厌精,脍不厌细。食饐而餲,鱼馁而肉败,不食。色恶,不食。臭恶,不食。失饪,不食。不时,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酱,不食。”“沽酒市脯不食。不撤姜食,不多食。”一连几个“不食”点明孔子对饮食的要求是相当严格的,但这不是挑剔,而是遵循食礼。《礼记·内则》中除提出上述几种“不食”外,还指出“不食雏鳖,狼去肠,狗去肾,狸去正脊,兔去尻,狐去首,豚去脑,鱼去乙”等。另据《周礼·天官》所记,周天子祭祀或晏客用馐“百二十品”,用酱“百二十瓮”,即一肴配一酱。在肉端出来之前,先要把酱准备好。孔子主张无酱不食肉正是这种食礼调味原则的最好体现。

对一般的食物的要求就如此,对于祭祀祖宗神灵的“祭肉”则更加虔诚,“祭于公,不宿肉。祭肉不出三日。出三日,不食之矣。”“虽疏食菜羹,瓜祭,必齐如也。”即“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吾不与祭,如不祭”的内心心理情感的呈奉,要通过亲身的参与来获得和升华,这和《礼记·祭统》中说的“夫祭者,非物自外至者也,自中出生于心也”同出一辙。其政治效应就是“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另外,孔子在进食时强调“席不正,不坐。”“食不语,寝不言。”坐席是有其等次的,是礼的体现。坐了不该坐的席,就是破坏了纲常秩序。坐了没摆正的席也是不懂礼的体现。吃饭时言语,睡觉时讲话都是不守矩的,这也不符合科学进食和睡眠的要求。至于进食时听什么音乐,欣赏什么舞蹈则更有严格的规定。音乐、舞蹈的内容和形式必须和主人的身份相符,否则就是谮越,大逆不道,犯上作乱。

尽管如此,孔子却不赞成暴饮暴食,“肉虽多,不使胜食气。”“唯酒无量,不及乱。”“不为酒困。”这是要学会克制节省,不能超出了界限,要“知足常乐。”在政事上就要做到“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体恤民生,“钓而不纲,弋不射宿。”他甚至认为一个国家的粮食和人民的饮食比军队还重要,“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才何先?曰:‘去兵。”要做生活小事生活做起,谨遵礼仪规范,进而推及内心道德修养和完善政治伦理。

二、谋道不谋食

孔子最鄙夷那些“饱食终日,无所用心”的人,这些人耽于物质享受而不行先王之道,迷于耳目口鼻之乐而不修君子之仪,为人所不齿。尽管孔子认为“学也,禄在其中矣。”但在对待道与食的关系上,孔子坚持“君子谋道不谋食”的标准,将“谋道”超然凌驾于“谋食”之上。因此,孔子除在食礼上严格要求外,对于食物的好坏并没有过高的期望。即使是过捉襟见肘的拮据生活也有滋有味。他说:“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矣。”对于同样具有苦中求乐作风的颜回,孔子也是不遗余力地大加称赞:“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这种精神道德超越肉体感官进而达到的超道德的境界,在孔子看来是完全摆脱了躯壳束缚、礼法羁绊的一种纯道德心理,是修为的最高境界。以致于孔子也自叹弗如!

内心个人道德修养上这样,为政待民亦当如此。“事君,敬其事而后其食。”要先竭尽全力干好本职工作再计较报酬。说禹虽然自己吃的很差,但祭品却办得很丰盛。敬畏祖先其实也是一种情感的归属,推之君主、人民亦然。孔子“食于有丧者之侧,未尝饱也。于是日哭,则不歌。”这种遇他人罹难则食不甘味的恻隐之心和民本思想正是出于他仁政爱民的主张。

在为学创就事业上更是要抵挡得住各种物欲的考验。他告诫弟子不可“饱食终日,无所用心。”应“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他自己就是“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以至于“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要把全付心思放在为学求道之上,而疏于食色声味,安于清贫,“君子忧道不忧贫,”能过粗茶淡饭的艰苦生活。 “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一言奠定中国千百年来君子坦荡磊落的高洁形象。但他并不反对正当的、应得的富与贵,“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于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如是,颠沛必如是。”总之,君子要洁身自爱,进退有度,“邦有道,危言危行;邦无道,危行言孙。” “道不行,乘桴浮于海。”

三、不知礼,无以立

其实,孔子对食物的要求以及行食礼的执著和其甘于清贫是不矛盾的。恰恰相反,对什么时候吃,吃什么,怎么吃以及吃的规格的苛刻的要求正折射出孔子对于周礼的绝对推崇;而闲居散处时的精爽寡淡则影衬出其心性豁达、不流污俗的“文质彬彬”型君子风仪。那种整天酒肉无度又标榜自己求学为道的君子不是真正的君子,真正的君子应该是生活志趣上追求高洁雅致,所谓“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是也;侍人接物上“入则孝,出则悌。”“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以期“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为政治国上“其养民也惠,”“修文德以来之”以收“四方之民则襁负其子而至矣”之效。如此方可谓“君子儒”,而非“小人儒”。而礼在整个以血缘宗法为基础的氏族部落中起着一种衔接和约束作用,所以每个人都应该学礼、知礼、行礼,“不学礼,无以立也。”纵观整篇《论语》,“孔子之大,学周礼一言可以蔽其全体。”孔子重视礼的日常性、普适性和内化性可窥一斑。

孔子生活在“天下失道”、“礼崩乐坏”的春秋末年,维护氏族宗法统治的礼仪制度规范已土崩瓦解,王公大夫沉溺于权势利益之争,不行王道德政,追求骄奢淫秽的物质生活,不关心国计民瘼。平民百姓也苦于战乱、灾荒,为生计而奔波忙碌。仁义道德已从人们心中消失得荡然无存。面对世风不古,以复兴三代特别是周公时期治世风尚为已任的孔子大声疾呼要“从周”,重建以宗法血缘关系为核心的伦理纲常制度,号召人民提高内心道德修养,满怀信心地告诉人民“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为了推己及人,孔子躬亲实践,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无不以周礼为滥觞,谨小慎微,“无终食之间违仁,”在琐碎的日常生活中,意图通过身体力行的潜移默化作用来挽回日渐不继的政治伦理结构。所以说,孔子的仁学“具有极端重视现实实用的特点。”孔子在饮食的态度上也是这样“不逾矩”。通过自身的言传身教,从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做起,不放过每一个细节,一丝不苟地将周礼贯彻得淋漓尽致,一代仁者风范彰显无遗。“虽小道,必有可观者焉。”正是这种孜孜不倦的态度令学生们钦佩不已,“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起到了“其身正,不令而行”的作用。

有学者认为,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的饮食思想与观念可以说是古代中国饮食文化的核心,它对中国饮食文化的发起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儒家所追求的平和的社会秩序,也毫不含糊地体现在饮食生活中,这也就是他们所倡导的礼乐的重要内涵所在。《史记·郦食其列传》说:“王者以民人为天,而民人以食为天。”从中,我们也可窥见食(中间寓有礼)—民(通过教化能将礼内化为情感道德)—王道(道之以德,齐之以礼)之间的逻辑辩证关系。而孔子则将这三者进行了完美的结合并以身作则予以践阼,形成了其独特的以血缘关系为基础,以内心情感为原则和纽带,以发本人道为宗旨,高扬个体人格,具有理性实用性的“仁、礼”学说。

作者简介:吴世勇,华南师范大学教师。

猜你喜欢
周礼君子孔子
玉、水、兰:君子的三种譬喻
张满菊 周礼平作品选
孔子的一生
孔子的一生
周礼与儒学的机理
君子无所争
有君子之道四焉
《周礼》大宰九式研究
风摇青玉枝,依依似君子
叶适门人孙之宏及其《周礼说》考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