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论坛跟帖看当代网民的媒介素养

2009-11-24 07:54方文婷
文学教育·中旬版 2009年6期

[摘 要] 互联网时代下的论坛跟帖为网民的互动和意见的表达提供了一个直接有效的传播平台,但网络的匿名性和开放性、各种言论的情绪化和非理性化也凸显出网络环境净化的必要性和网民媒介素养提高的重要性。笔者通过对“北外香水女生”一事的论坛跟帖分析,就如何提高网民媒介素养问题从三个方面——媒介因子、社会因子、个人因子阐述了个人的一些看法和建议。

[关键词] 北外香水女生事件;论坛跟帖;网民媒介素养

时至今日,虽然“北外香水女生事件”在广大网民与各大媒体的质疑声中逐渐偃旗息鼓,这一场未成功的炒作闹剧最终以“香水女生决定回学校继续上学”黯然收场,似乎广大网民又一次“功德圆满”地完成了“揭真相、反炒作”的壮举。确实,舆论的天平最终倾向了“正义”化身的“网民侠客们”,然而,回顾整个事件过程,我们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广大网民在事件初期表现出的种种偏激、盲从、非理性、一边倒、人身攻击等问题的存在,反映出网民对网络信息的辨识、分析和批判性解读等媒介素养能力还有待提高。

一、北外香水女生事件的论坛跟帖分析

本文选取强国论坛、天涯论坛、搜狐社区、猫扑等几大论坛对“北外香水女生”的跟帖进行分析得出以下几点结论:

一是网民盲目从众,缺乏对主流意见的质疑能力。“北外香水女生”事件自发生以来吸引了众多网络时评人的关注,他(她)们在各大论坛上也纷纷发帖表达对此事的个人看法。由于这些时评人通常是在某个论坛上资历比较深,相较其他网民会更有威信和发言权,其言论也更具有影响力的一群“网络精英”,因此他们的帖子会得到更多网民的关注,点击量和回帖率通常都比较高,其帖子的态度倾向甚至会在一定程度上对他人产生舆论的导向作用。因此,很多网民会在无形中产生对“网络精英”的盲目跟从心理,缺少自身的独立思考和判断力,诸如“顶”、“赞”等跟帖用语,从帖子的内容上看毫无深度和思想性可言,只是一味、简单地附和。

二是网民容易出现网络暴力,缺乏交往素养。“网络暴力”是指在狂热、非理性的情绪支配下,在网上对他人进行言语污辱、威胁和诽谤等行为。在众多网民跟帖中,经常出现带有脏字的网络用语,甚至有些网民在“盖楼”或“拍砖”过程中,对那些与其意见相左的人会毫无顾忌地加以“言语式”的人身攻击。另一方面,网民对“虚拟社会”中应该具备的基本伦理道德知识还尚缺乏清醒的认识,很多“情绪化”的网民在跟帖中,借着实施“道德正义”之名“义愤填膺”地要求对“北外刘老师”进行“人肉搜索”,将其曝光于公众的舆论视线下,却丝毫不考虑这种行为可能会对“刘老师”的个人及其家庭的隐私生活造成很大的困扰,这说明网民的交往素养和伦理道德素养还有待提高。

三是网民缺乏正确自我认识和反省的素养。“北外香水女生”一事虽然随着主流媒体和众多网民的努力最终以一场未成功的“炒作闹剧”收场,然而,在“炒作嫌疑”初露端倪时,很多网民仍固执己见地坚持自我的看法,对他人的意见采取回避甚至辩驳的态度。甚至当事实的真相水落石出时,部分网民仍然不依不饶地坚守阵地,这正是缺乏对自我正确认识的体现。除此之外,网民们还缺少一种自我反省的素养,通常都是无论真相如何,先骂了再说,当真相大白,再对着自己曾经同情过和支持过的对象,大放厥词,至于何时能反观自身价值观和舆论道德底线,不得而知,同情心和正义感也正因此一次次地被“网络推手”们所利用,在无形中被充当了“炒作”的助推器。

二、提高网民媒介素养的相关建议

一是充分发挥BBS平台的向导和监管作用。BBS可以被幕后的“网络推手”利用,成为吸引网民“眼球经济”的炒作阵地,也可以为提高网民的媒介素养充份发挥其作为网络平台的向导功能作用。有的学者就提到,在BBS里可以辟出一分地来发布理论知识,增设媒介素养讨论话题,针对大事件发生时,因势利导,这种利导首先是专业老师或专家和使用者互动,先摆正舆论导向,让使用者知道如何去对待才是正确的,然后引出在面对这些问题时应该具有哪方面的判断力和分析力,如何去获得这种能力,并兼以理论知识的讲授。[1]另一方面,BBS的网站管理员,即各个论坛的版主可以在跟帖管理中对网民进行友情提示,当出现一些过激言论或不文明用语时,版主可以在审核通过前以一种商量的态度回复跟帖,如“换一种说法,做个文明的跟帖人”,而不是等到帖子已经发布后再进行内容把关。虽然版主可以直接删除那些侵犯隐私、诋毁名誉的跟帖信息,但这很容易造成网民的反感和抵触心理,不仅不能起到净化论坛的作用,反而容易导致网民不理智情绪和过激言论的滋长。正所谓“堵不如疏”,BBS平台采用一种因势利导、循循善诱的方法可能更易被网民所接受,在提高网民的媒介素养上效果也可能会更好。

二是加强网络法制的完善和网民法律意识的普及。目前我国互联网发展中存在两个问题:有关互联网的法律不够完善以及网民法律意识不强。以隐私权来说,虽然目前我国法律中对互联网这一虚拟空间的隐私权保护作了一些规定,但这些规定都没有突破传统法律被动保护隐私权的模式,未赋予权利人积极保护个人权利的方法。有的规定原则性较强,在实践中却不易操作。另一方面,由于受社会传统和文化习惯影响,我国网民现阶段法律知识匮乏、法律意识不强,许多网络侵权行为均为无意识表现。[2]针对这个问题,笔者认为一方面要尽快完善当前的网络法律,制定出条例清晰、切实可行的管理制度;另一方面则要在网民中大力普及基本的网络法律知识,设定一个“网络普法日”,还可以通过印发免费的小册子、制作电子版的网法杂志在网民中进行法律常识的推广和普及。同时,还可以在每个跟帖留言板块的醒目位置设置一定的友情提示,如告知一些基本的网络法律常识、网络语言文明使用规范等小建议,提高网民在虚拟社会交往中的法律道德素养。

三是借助学校教育,提高网民自身的媒介素养。有调查显示,当前网民中的大多数多为青少年,其中很大一部分都是在校的学生,因此可以充分借助学校教育对青少年网民进行相关的媒介素养渗透。在具体做法上,有学者提到“不同层次的学生特点不同,进行媒介素养教育的重点和方式也应有所区别。比如小学生,关键要让他们知道,媒介所呈现的世界和真实的世界是有差别的,从媒介中所接触到的现象和看法只不过是很多现象和可能的观点中的一部分而已,学会用自己的生活感受来欣赏、理解所看到的内容。对于大学生已经具有较强的比较、批判能力,媒介索养教育的重要内容是帮助他们如何解读媒介内容,培养批判意识和审美能力,并懂得如何利用媒介满足自己在学习、生活、工作中的多方面需要。理论上,每一位网民都需要接受学校教育,所以,通过这样的媒介素养教育应该能让他们对媒介有基本的认识。”[3]

除此之外,笔者还认为应提倡以“学伴小组”式的形式开展网络素养教育,5~6个学生结成一个个小组团队,平常就一些热点问题进行“头脑风暴”,每个成员各抒己见、展开积极的讨论,以团队的形式与其他小组也进行观点的交流和碰撞,每位成员应注重自我反思,整理出感想语录,内容包括收获和不足两个方面。在期末结业时则以每个团队为单位进行最终成果展示。当然,网络素养教育并非一促能就,这是一项系统而又长远的任务,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地摸索和改进,也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多方面的共同努力。

注释:

[1]李桂玉.试论BBS在网络媒介素养教育中的作用[J].今日南国,2009,(02).

[2]陈然.“人肉搜索”健康发展初探[J].东南传播,2009,(3).

[3]冷冶夫、刘新传.由“网络暴民”现象印发的对媒介素养教育的思考[J].东南传播,2008,(9).

作者简介:方文婷,北京师范大学传播学专业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