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阅读教学向写作教学的有效迁移

2009-11-24 07:54莫明珉
文学教育·中旬版 2009年6期
关键词:写作阅读

[摘要]阅读与写作两者相辅相成,在语文教学理论中,我国历来就有把两者结合起来的传统。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把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割裂开来,使写作与阅读脱钩,从而使得写作教学与阅读教学陷入了保守的困境。本文针对阅读与写作教学当中存在的问题,结合作者实际教学中的经验,立足细读文本,提出阅读教学向写作教学有效迁移的三大策略:广泛积累、兼收并蓄;读品结合、领悟语言;赏析评讲,读写共振。

[关键词]阅读;写作;有效迁移

古语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讲的都是阅读对写作的影响。由此可见,读写结合是一个传统课题,它有着悠久的历史传承。然而,在知识信息时代,信息无处不在,输入与输出信息已成为一项最基本的生存技能,处理好读写的关系已成为提高学生认知水平的有效手段之一。面对新时代的挑战,中学语文教学如何将阅读与写作紧密地结合起来,如何实现阅读教学向写作教学的有效迁移具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问题的提出

1、时代的需要。21世纪的中学生,他们的阅读、写作时间相对紧张,要在一个充斥着无限阅读信息资料的社会里有效提高自身的读写综合水平,他们面临着很严峻的挑战。在我国古代,有许多人皓首穷经一辈子,都不能成才,可见,埋头苦读,读尽天下书也未必能成才。因此,中学生的阅读与写作需要一个全面的策略思想,它必须是睿智的、积极的、自觉的,它必须能有效地促进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阅读教学向写作教学迁移,在实践中已经被证明是提高语文水平的一条切实可行的有利途径,作为两块最主要的语文教学内容,如何实现两者的有效结合,如何保证确保两者的共同进步,是当前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

2、教学的弊病。长期以来,在阅读教学实践中存在以下弊病,使其不能有效地向写作教学迁移。

首先是教学目标片面化。其一表现为课堂表面上很热闹,活动设计精彩迭出,但这样的课堂是为设计活动而活动,不能提高学生的知识和技能,也无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其二表现为课堂教学的内容要么只强调作品中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要么就只讲解作品的中心思想、段落大意、写作技巧等,很少有老师去分析文章的写作技术、写作过程。

其次是教学过程机械化。语文课堂传授有关阅读的知识和技能太少,未能构成阅读能力的训练系统;阅读教学方法陈旧落后,语文教师讲解过多,教师没有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许多学生在语文课上的主要任务就是听老师分析、讲解课文,很少自主性阅读,语文课基本上陷入了“课文分析”的怪圈。

第三是教学评价简单化。评价有失中肯,就会阻碍阅读教学向写作教学的有效迁移。过快的评价会挫伤学生探究的积极性,过高的评价会使学生难以明确努力的方向,终结性的评价会束缚学生思维的发展,包办性评价会妨碍学生的认知和发展。

还有,就是有些教师过度强调“阅读决定一切”和“学无定法”。这两种说法都有其合理性,但是,许多人用这两种说法来排斥阅读教学向写作教学有效迁移在心理与思维原理、规律方面的科学化的设计和总结,是与时代的发展背道而驰的。

二、对读写教学现状的反思

1、教学弊病存在的客观原因。从教学反馈的若干信息来看,当代中学阅读与写作教学确实出现了问题——学生不爱学语文,学生忽视语文学习,学生很难提高语文能力。追根溯源,我认为主要是受整个教育氛围的影响。在长期的语文教学中,为了应付考试,我们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心理需要,阅读与写作训练忽视了培养学生的角色意识,在评价理念中也忽视了学生的独立主体性。在阅读写作教学实践中,很多时候老师都是以教师为中心,教师出题,教师设计写作思路,教师评改,教师讲评,“唯师是从”,考试考什么,我们就教什么。过于知识化、模式化、标准化、机械化的阅读写作教学,忘记了学生是一个有血有肉、有自己独特的思想感情的学习主体,学生的真情、真意、真感不再重要,只要符合教师的“需要”、考试的“需要”,哪怕是假话、假事、假情、假意,都可以得高分。

2、教学弊病存在的主观原因。教学目的上的功利、教学理念上的偏颇、教学方法上的落后、教学评价上的注重结果是影响阅读教学向写作教学有效迁移的主要主观原因。比如有些老师上课没有正确认识教师在教学中的独特地位和核心作用,放任学生自由发挥,造成课堂的混乱、无序,这是由教学理念的偏颇造成的;还有一些阅读写作课讲练关系处理不当,当讲时以练为主,当练时以将为主,不能根据课型和内容的难易程度来决定教法,甚至有些教师是不同文体一个教法,这是教学方法的落后单一所造成的;有些课堂为了迎合新课标的规定,不顾学生的学情,不顾课堂的内容需要,滥用新的教学方法,多媒体运用也华而不实,这是教学目的的功利所造成的;而有些老师上阅读写作课计划不周密,措施不具体,目标不明确,练而无章法,随心所欲,效果不佳,只注重最后的考试分数,这是教学评价上只注重结果所造成的。以上四个原因很容易使学生产生厌烦、蔑视、无奈、失望甚至他破烂的情绪,进而对阅读写作课望而却步。

三、阅读教学向写作教学有效迁移的策略

新课标指出,阅读作为一种生命活动,“是收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 阅读与写作之间的联系,是一种长远的联系,有效快速地阅读大量优秀的文学作品,可以为写作提供深厚的文学素养。学生缺少的不是生活,而是对生活的观察、感受和思考。因此,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思考能力,让学生成为生活的“有心人”,才是中学阅读与写作教学的重要任务与难点之一。在阅读中,只有这样把握了文学作品的深刻内涵,才能联系生活实际来指导学生的写作,达到提升阅读与写作的品位的目的。那么,如何有效地在语文课堂上将阅读教学指向写作教学呢?

1、广泛积累,兼收并蓄。要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就要让学生进行广泛的课外阅读,强化积累。因为“通过阅读,读者的知识经验扩充了,这是自我在量度上的增加;读者的观点认识改变了,这是自我在本质上的提高;读者的思想感情升华了,这是自我在价值上的飞跃;读者的方法技术迁移了,这是自我在能力上的练达。”[1]除了课外阅读,还要做好充足的生活储备。生活是个大舞台,我们平时要注意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点、焦点,关注永恒主题,关注日常生活现象,积累生活,挖掘写作之源。我们可以开设一下八种作文材料积累课:现场观察课、动手操作课、参观访问课、社会调查课、人物采访课、感受体验课、收视课、课外阅读课,引导学生通过看、做、问、查、访、听等多种途径来体验生活,搜集写作素材。教师可以为学生创造一些条件去观察生活、体验生活。比如走访一些特殊的地方,外出搞一些社会调查等等。总之,对于生活中发生的任何有意义的事情都不要轻易放过,要思考一下“为什么”或“怎么办”,养成勤于思考的习惯,把它们记录下来,以后也许可以成为写作的素材。

2、读品结合,领悟语言。

其一是反复诵读。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反复诵读中感受语言的凝练优美,在赏析交流中领悟写法的独特奇妙,在充分理解的基础上练习背诵,在愉悦的心境中仿写句段当学生充分地感受到语言的美妙时会激发起模仿创新的欲望,教师善于把握时机引导练笔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学完《荷塘月色》,有一位老师趁机对学生说:“有人写,春雨细腻,夏雨奔放,秋雨凄艳;你们眼中的春夏秋三季之雨又是怎样的呢?请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把它们描写出来。”在学习完《边城》后,教师要求学生在习作中模仿沈从文写景抒情的笔调。

其二是分析鉴赏。首先,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启发学生思维,进行语言和思维的训练。如教学《城南旧事》,围绕小英子与厚嘴唇的人,提出几个问题,通过师生互动,认识到剧本透过英子一对童稚的眼睛来看世界,以一颗天真、善良的童心反衬出成人世界生活的不合理;儿童天真无邪的目光和心灵,让读者感到所述故事的真实性,更客观,启发训练了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对作品的理解有了不一样的角度。

其次,引导学生深入阅读,抓关键的具有全息价值的语段和含义深刻、精辟优美的语句,帮助学生理清思路、提炼中心、领会意境、把握情感,使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掌握文章语言的同时,引起情感的共鸣。如张先《天仙子》“云破月来花弄影”中的“弄”字,也写活了明月泻辉、花影摇曳的幽境和作者疏散闲适的情趣。这两首词是通过“闹”、“弄”来表现词境的,读者理解了它们,就理解了整首词的意境。

第三、引导学生从语言入手,运用形象思维分析形象、挖掘意境、感悟作品。孙犁的《荷花淀》语言不但优美清新,而且对人物形象的刻画也非常精到。如水生与水生嫂离别时的一段对话,在课堂上可以让学生改写他们的对话,让学生仔细体会改过的对话与原文的对话有什么区别,再让他们来谈人物的形象,在鲜明的对比中让学生体会语言对塑造人物形象的作用。

第四、运用多种形式的教学手段引导学生学习语言。如学习《哈姆雷特》一文时,可以采用戏剧表演的形式,使语言具体化、形象化;在教学《黄山记》时,可以播放教学幻灯片配朗读音频,让学生在优美流畅的朗诵中,体会语言的诗意美;在教学《郑伯克段于鄢》时,让学生复述故事情节,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等等。总之,根据不同的文体特点,我们可以灵活组织教学活动来提高学生品读语言的能力。

其三是读写联系。中学生在有了一定的阅读积累后,拓展练笔是一个行之有效的写作途径。练笔的形式很多,有补白类的、有主题提升类的、有续写类的、有情感升华类的……。老师可以引导学生在作品简略处、作品精彩处、感情升华处进行合理拓展。如《林黛玉进贾府》一文王熙凤出场之前的心理活动、表情动作以及她当天的活动文章都没有交待,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做适当的想象来拓展这篇文章的背景,既训练了学生表现人物的写作技巧,也能启发学生对故事发生的背景有更多的思考。另外,老师还可以让学生尝试不同文体的创作。如苏轼的《江城子》老师可以让学生改写成散文的形式来拓展人物内心情感的表达。

其四是仿中有创。 “以读带写”即指导学生将从阅读中习得的基本功,运用到自己的表达中去。语言学习总是从模仿开始的,模仿别人的优秀习作也是一种有效的训练形式,学生可以在形式、范型、命题、写法等方面进行模仿,根据自己要表达的内容,有所改变,有所创造。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作品的精彩之处,组织学生进行句子仿写、片段仿写、选材仿写等训练。如学习《拣麦穗》,教师可以在课后要求学生:借鉴课文的材料选择、组织方法,编拟写作提纲;借鉴作文借景抒情的写作方法,描写最有特点、最能表达此时心情的景物。

在模仿的基础上,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扩续、改写、评议、引申作品。如教学《孔雀东南飞》时,让学生把诗歌改编成话剧,直接架起阅读和写作的桥梁,然后要求学生表演出来。在教学《游褒禅山记》的时候,南开大学的徐江老师设计了“阅后设题写作”环节,让学生养成勤于思考、学以致用的好习惯。他设了“说‘去悔”、“说‘进取”、“说‘慎取”、“说‘深思”四个题目来引导学生进行研讨、探究、议论、评价,促使学生的读写结合。

3、赏析评讲,读写共振。“教育的诀窍在于尊重和发现”,然学生在阅读与写作中获得成就感、满足感是教学成功的一个窍门。作文是创造性劳动:如何观察、想象、构思,如何谋篇布局、表情达意、遣词造句,绝不只限于模仿,其中往往有不少创造值得教师去发现、开掘。教师对于学生从他山借来的“石块”要善于识别,及时鼓励;对于属于它们自己的创作,更要不惜褒奖之词;对于习作中的缺陷,则采取提出建议性意见的方法促其改进。我们认为学生的每一篇习作都应该有其成功和精彩之处,教师所要做的,就是找出它,不吝惜赞美的语句。这样让学生在赏识中习作,在赏识中阅读,逐步提高阅读和习作能力,享受成功的喜悦和乐趣,这也是对学生阅读和写作劳动的一种回报。

参考文献:

[1]肖敏.在高中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文想象力[J].创新教育与素质教育,2007,(4).

[2]马长敏.语文课堂的有效探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 2008.

[3]魏建爱.阅读、写作教学中的语结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5.

[4]马正平.中学写作教学新思维[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5]曹明海,史洁.名师透视语文教学智慧篇[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8.

作者简介:莫明珉(1980—),女,汉族,湖南邵阳人,广州市育才中学高中语文教师,主要从事高中语文教学与研究。

猜你喜欢
写作阅读
基于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几点思考
如何让小学生写作返璞归真
高中英语阅读与写作有效结合
“以读促写”与“以改促写”英语写作教学对比研究
写作教学策略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