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里沃野绘锦绣 60载农业铸辉煌

2009-12-01 02:43
农产品市场周刊 2009年39期
关键词:农产品农业

杨 勇

9月11日,为期5天的第七届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在吉林省长春落下帷幕。本届农交会吸引了国内外近2000家企业前来参加展示和销售,国内和境外11个国家的5000多家采购商前来参加交易和洽谈,参观群众达到120万人,贸易成交金额420亿元,与上届380亿元相比,增幅超过10%。

本届农交会展出规模大大超过前6届,展出内容在原有基础上增加了活畜、农村能源、饮食文化、种植园区、涉农服务项目等,可谓丰富多彩,琳琅满目,从多个侧面展示了60年来我国农村改革发展所走过的光辉历程和取得的伟大成就。

农产品供给从长期短缺到丰富多彩

九月的长春秋高气爽,农交会上人流如织。记者在3号展厅门外遇到了本届农交会年龄最长,也是最热情的一位粉丝——81岁的退伍老兵夏魁德,60多年前就是他所在的部队解放了长春,长春举办过八届农博会,他每次都来。虽然腋下拄着双拐逛起展会来有些吃力,但一身绿色军装的夏魁德老人还是显得异常精神和兴奋:“以前我们打天下就是为了让人民有饭吃,今天看到农产品是如此丰富,比刚解放时不知强了多少倍,我打心眼儿里高兴,也觉得当年的付出值得。”

的确,正如夏魁德老人所说,新中国成立6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主要农产品大幅度增长,农产品供给结束了长期短缺的历史,实现了总量基本平衡、丰年有余,不仅满足了全国十几亿人的吃饭和城乡居民改善生活的需要,而且推动了饮食服务业、纺织服装工业、交通运输业、仓储业等相关产业的发展,为我国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发挥了重要支撑作用。

——种植业取得突破性发展。1949年以来,我国粮食生产先后登上了3000亿斤到10000亿斤八个台阶。近几年来,中央明确了“统筹城乡发展”的基本方略,作出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基本判断,制定了“多予少取放活”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基本方针,采取了更直接、更有力、更有效的支农惠农政策,促进了粮食生产的迅速恢复发展。2004-2008年粮食连续五年增产。2008年全国人均粮食占有量达到404公斤,超过了世界平均水平,比1949年增加195公斤,增长近1倍。经过60年的发展,中国粮食总产量居世界第一位,不仅基本解决了13亿人的吃饭问题,保证了国内粮食安全,而且为促进世界粮食安全作出了贡献。

在粮食生产迅速发展同时,60年来,棉花、油料、糖料和园艺产品等经济作物生产也实现了协调发展。2008年全国棉花总产量达到749万吨,比1949年的44万吨增长了16倍,产量连续多年居世界第一位;油料总产2952.8万吨,糖料总产13419.6万吨,分别比1949年增长了10.5倍和46.3倍,食用油自给率达到40%以上,糖料产需实现了基本平衡。与此同时,蔬菜、水果、茶叶、花卉等园艺产品生产快速发展,不仅满足了国内生活需求,而且出口创汇额逐年增加,特别是入世以来,园艺产品出口保持两位数的增长速度,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增长点。

——畜牧业实现历史性跨越。60年来,我国畜牧业的生产规模不断扩大,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高。畜产品供应一改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肉、蛋、奶极度匮乏、市场凭票供应的局面,目前市场上各种畜产品供应充足,花色品种丰富多彩。2008年,全国肉类产量达到7278.7万吨、禽蛋产量2701.7万吨,居世界第一位;奶类产量3781.5万吨,居世界第三位。2008年,我国人均肉、蛋、奶占有量已分别达到54.9公斤、20.4公斤和28.5公斤,而1949年,全国人均肉、蛋占有量分别只有4.1公斤和0.7公斤,奶类人均占有量则更少。目前,我国肉类人均占有量已达到世界平均水平,而蛋类则已达到发达国家平均水平。畜产品结构更趋合理,肉类比重从1978年的72.1%下降到2008年的52.9%,而奶类比重从1978年的8.2%提高到2008年的27.5%,肉类品种也呈现多样化发展。畜牧业产值不断提高,1949年到2008年,全国畜牧业产值由33.7亿元增加到20583.6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由12.4%上升到35.5%。

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畜牧业转变生产方式,加快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和区域化进程。到2008年末,生猪、肉牛、羊、奶牛、肉鸡和蛋鸡的规模化程度分别达到了56.0%、38.0%、44.6%、36.1%、81.6%和76.9%,规模化养殖优势逐渐显现。畜牧业生产标准化逐步推进,畜产品质量明显提升,目前已通过畜牧“无公害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认证的品牌近2000个,畜产品优质化率进一步提高。畜牧业产业化也加速推进,利益联结机制日趋完善。截至2008年底,全国畜牧业产业化组织已达6.91万个,带动牲畜饲养量14.6亿头,带动禽类饲养量113.4亿只。目前,肉、蛋、奶畜产品生产产业带已形成,畜牧业生产区域化进程加快。畜产品集中化程度进一步提高,从排在前十名的省份合计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比重看,禽蛋由1982年的65.6%提高到2008年的79.0%;牛奶由1982年的75.2%提高到2008年的83.8%。

——渔业发展取得了辉煌成就。60年来,我国渔业综合生产能力大幅提升,不但成功解决了水产品有效供给问题,而且走出了一条“以养为主”的渔业发展道路,发展成为世界渔业生产大国、水产品出口大国和主要远洋渔业国家,创造了世界渔业发展史上的奇迹。

2008年我国水产品产量4896万吨,是1949年的108倍。渔业产值在大农业中的份额由建国初的0.2%提高至10%左右,是大农业中发展最快的产业之一。水产品出口106亿美元,占农产品出口总额的26%,连续9年位居大宗农产品出口首位。

水产品实现了有效安全供给,解决了城乡居民“吃鱼难”问题,为保障我国农产品市场供给和食物安全做出了重大贡献。2008年水产品人均占有量由1949年的1公斤左右提高到36公斤,是世界人均水平的1.6倍,有效改善了城乡居民的膳食结构,增进了人民健康水平。

渔业给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大量的农村劳动力从事渔业生产走上了富裕之路。2008年渔业从业人员1454万人,渔民人均收入由1978年的93元增加到2008年的7575元,增长81倍,高出农民人均收入2000多元。

渔业养殖集约化程度显著提高,水产品加工能力和水平已跃居世界前列,2008年,全国有各类水产加工企业9971家,加工能力达到2197万吨/年,比1978年增长了22倍。渔业发展空间不断拓展,由过去菜篮子里的一条小鱼,逐步发展成为集养殖业、捕捞业、加工流通业、休闲渔业等为一体的产业新格局,形成了以黄渤海、东南沿海出口水产品优势养殖带和长江中下游优势养殖区为主体的“两带一区”区域布局。以企业为龙头,产加销、贸工农一体化的渔业产业化组织不断壮大,辐射带动能力不断增强。

农产品流通市场与信息工作开创新格局

流通不畅始终是制约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一大“瓶颈”,为拓展农产品海内外市场、搞好产销衔接、提高农产品流通效率、促进农民增收,农业部门以展会为平台,多种形式的营销促销活动异常火爆,而一年一度的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便是其中的矫矫者。

目前农交会已经举办了七届,一届比一届好,影响一年比一年大。贸易成交额从首届的170亿元增加到今年的420亿元,在促进农产品贸易和市场流通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尤其是本届农交会,它是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巨大压力,迎接建国60周年和党中央高度关注“三农”工作的背景下举办的,对于展示成就、增强发展信心,应对危机、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开拓农产品市场、促进农民增收等具有特殊的重要意义。

本届农交会展出形式包括展、销、商、会、网等五个方面,形式新颖,风格特异,室内室外相结合,展示、示范和推广相结合,真正体现了农业展会的特点,突出了市场与信息两个重点。

一是重视市场交易,在农交会开幕前一天就开设采购商专场,并在农交会期间举办苹果、柑橘、马铃薯、人参优势产区联合推介活动,农业投资与贸易和“三农”问题高层论坛、贸易成交签约仪式、以及吉林、广东、山西、黑龙江、河南、浙江、湖北、陕西、新疆、天津等省(区、市)的优势特色产品推介会、产品对接会、项目签约仪式等多层次、多角度、多方位的展会活动,突出体现了农交会“展示成果、推动交流、促进贸易”的办展宗旨和“精品、开放、务实”办会原则。

二是重视信息交流,记者发现本届农交会信息宣传工作方面又有所创新,除了传统的电视、广播、报纸、杂志等媒体外、还利用网络现场直播、专题网站、12316新农村热线电话、12582手机短信、触摸屏等多种新兴传媒,对本届农交会的各项大型活动、各展团参展产品及企业情况进行全过程、全方位的深入报道,把七天时间的场馆农交会,延伸拓展为365天永不落幕的网上农交会。

可以说,农交会上市场交易与信息交流的红红火火,正是当前我国农产品市场与信息工作的一个缩影。

——农产品市场建设工作不断推进。60年来,我国农产品市场化程度逐步提高,基础设施逐步改善,初步形成了多层次、多主体、多类型的农产品市场流通新格局。现在我国的农产品批发市场已发展到4500多个,承担着近70%以上的农副产品流通任务。而由农业部与商务部共同开展的鲜活农产品“绿色通道”已达4.5万公里,贯通全国31个省(区、市),连通了全国29个省会城市,71个地市级城市。自2005年开通以来,共减免通行费140亿元以上,为鲜活农产品跨区域长途运输提供了快速和便捷的主通道。

——新型交易方式和流通业态蓬勃兴起。连锁经营和物流配送快速发展,超市经营逐渐成为大中城市农产品重要零售渠道,一些大中城市农产品超市销售量已占到当地农产品零售总量的20%以上。同时,信用系统、结算支付系统和验货配送系统的建立健全,使农产品电子商务正在从网上沟通信息与洽谈、网下验货成交与支付的初级形态,向网上交易支付的高级形态发展。2008年,农业部与商务部共同开展了鲜活农产品“超市+基地”的流通模式试点,引导大型连锁超市直接与鲜活农产品产地的农民专业合作社产销对接,进一步促进了农产品的流通和销售。

——期货市场稳步发展。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的农产品期货市场规模不断扩大,市场运作日益规范,价格发现和套期保值的功能开始发挥。当前国内上市的18个期货品种中,农产品占了12个。据统计,2008年期货合约成交量111464万手,比上年增长76.7%,交易额将达到近50万亿元,同比增长90.99%。

——信息服务效果明显增强。据不完全统计,目前从事农产品流通、科技、信息等中介服务活动的农村经纪人已经达到600万个以上,农民合作经济组织达到15万个,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超过4300多家,他们都可以通过信息网络和其他有效形式接受农业部门的信息服务。农村经纪人、个体运销户、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已逐渐成为农产品市场流通的主力,为搞活农产品流通起到了积极作用。

——农业信息统计功能得到不断强化。我国农产品统计调查报表制度不断完善,统计、物价、成本和批发市场调查指标设置日益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特别是农产品批发市场和主要农产品成本调查制度的建立,有效填补了农业部门农产品批发市场和成本数据采集的空白。同时,通过调整报告制度和运用网络技术,也使统计调查的及时性和准确性得到逐步提高。这就使得信息统计数据成为农业部门、管理部门决策的主要依据和为农业生产经营者服务的重要信息。

多年来,通过建立“调查项目管理、数据综合报告、工作协调会商”等制度,农业信息统计的综合协调管理功能日趋规范化。工作中各专业信息统计不仅贴近工作实际,综合信息统计的协调管理职能也日益突出,分工协作机制进一步完善,避免了“重复调查、数出多门”,加强了信息共享,促使农业信息统计工作进一步形成了整体合力。

——农业信息化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多年来,农业部从农业农村工作实际出发,以项目建设为抓手,加强政策扶持和信息发布,农业信息服务体系框架基本形成。目前,已初步形成以农业系统为主,其他涉农部门和社会力量为补充的全国农业信息化组织体系;在产业、科教、市场等领域形成了一批自下而上的33条信息采集渠道,定期采集农村政策、生产动态、市场供求等信息;建立了以《农业部经济信息发布日历》为标志的信息发布制度。同时,地方各级农业部门也逐步建立了信息发布制度,面向社会发布信息。

自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通过实施村村通广播电视、村村通电话等工程,农村地区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得到了极大改善,基本解决了农民获取信息难的问题。同时,近年来,农业部初步建立起了以中国农业信息网为核心,集20多个专业网为一体的国家农业门户网站,其访问量(日均点击次数近700万次)在全球农业网站中居第二位。而全国覆盖省地县乡的农业信息化网络也已初具规模。

如今,农业信息服务除为农民及时提供《农业部经济信息发布日历》信息和农业各行业经济信息外,主要农产品的市场监测预警系统和10多个部委参加的农业农村经济形势会商会,也成为国家宏观决策的有力依据。全国可以向农民直接传递信息的农村信息员已超过20万人,平均每个乡镇信息服务站有1-2名专兼职信息工作人员。配合农业部建立的“三电合一”工程试点和50多个数据库,农业信息服务的覆盖面进一步扩大,农业公益服务统一专用号码12316已在大部分省份开通;“一站通”、网上展厅等网络服务平台,也可及时为农民和企业提供网上促销营销服务。涉农信息资源整合方面,已基本建立起相关部委间农村信息资源交换制度,初步搭建起信息供需之间的桥梁。

农业科技为经济发展提供强有力支撑

科技进步和创新是农业发展的第一推动力,是实现农业增长方式转变的根本途径。本届农交会,向世人展示了我国农业依靠科技进步取得的巨大成就。现代种植业展示区推出了具有较高推广价值的新、奇、特优良品种3000多个,组装现代农业生产技术和增产模式30多项,其中包括水培、基质载培等具有前瞻性的高新技术;精品畜牧业展示区设置了标准化禽舍、珍禽宠物、克隆动物、标准化饲养技术和动物医疗技术等8项展示内容,云集了上百个蓄禽良种、18个大类2000余头动物。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农民兄弟非常关注这些新品种和新技术,他们普遍认为:谁率先掌握了良种和新的养殖技术,谁就获得了产业的主导权,谁就能在激烈的竞争中汲取丰厚的经济回报。据农业部有关领导介绍,目前我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已由改革开放初期的27%提高到了50%左右。

新中国成立6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间,农业科技结出累累硕果,先后培育了主要农作物新品种、新组合1500多个,创新推广了一大批种养殖先进实用技术,有力提高了种养业科技水平和产出水平。建立了稻瘟病、棉铃虫等重大病虫害和禽流感、口蹄疫等烈性畜禽疫病的防控理论、方法与体系,显著降低了农作物病虫害损失率和畜禽死亡率。

农业科技的结晶,让我国农产品产量迅猛增长。杂交水稻、杂交玉米、矮败小麦、双低油菜等成功研发和推广应用,使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到95%以上,极大提高了农作物综合生产能力。据统计,建国60年来,实现了农作物品种5~6次大规模更新换代,推动粮食亩产从1949年的69公斤提高到目前的330公斤,总产量从1150亿公斤提高到目前的5285亿公斤。选育并大力推广了商品瘦肉型猪杂交组合、中国黑白花奶牛、细毛羊、黄羽肉鸡等一大批优良畜禽品种和建鲤鱼、对虾等水产新品种,支撑了肉类、禽蛋和水产品总量跃居世界首位。

农业科技有效提高了农作物病虫害事前干预的可能性,降低了农作物损失率和畜禽死亡率。20世纪50年代初就通过“改治并举”策略基本控制了蝗虫危害。70年代以来,利用赤眼蜂防治玉米螟等取得良好效果。查清了小麦条锈病、稻瘟病、棉铃虫等30多种重大病虫害的发生流行和迁飞规律。提出了中短期预测预报技术,农作物病虫害防控技术不断取得新进展。

20世纪50年代,通过疫苗的研制成功,有效控制了牛瘟和猪瘟。1975年马传染性贫血病弱毒疫苗研制成功,是免疫理论的重大突破。近几年来,成功研制高致病性禽流感、猪蓝耳病等疫苗,为控制畜禽疫病发挥了重要作用。转基因三系杂交抗虫棉、转基因鱼研制成功,转基因抗虫水稻、转植酸酶玉米研究取得重要突破。气象遥感技术、卫星定位技术得到广泛应用,提高了农业生产的可控性和事前干预可能性。引进了一大批优质、高产、抗逆等种质资源,以及产业发展新技术、动物疫病综合防治技术和可持续发展技术。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农业科技创新,加大投入力度,启动了转基因重大专项,构建并组织实施了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创建了航天育种技术体系,为增强农业科技创新能力,提升产业竞争力奠定了坚实基础。

农业结构调整从优质迈向优势

本届农交会期间,组委会安排了苹果、柑橘、土豆、人参优势产区联合推介发布活动。山东、山西、甘肃、陕西、河南、湖北、湖南、四川、江西、重庆、宁夏、内蒙古、贵州、吉林等十五个省区的农业部门主管领导就本地区的优势产品进行了推荐。陕西省农业厅总农艺师白杰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陕西是世界公认的苹果最佳优生区,2002年农业部把陕西确定为中国苹果优势产业带之一,经过近些年的快速发展,陕西现已建成了大规模的水果生产和加工基地。2008年陕西苹果面积796万亩,产量745.51万吨,占到中国和世界苹果总产量的三分之一和十分之一。

记者从农业部了解到,优化农业区域布局,是我国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步骤。“十五”期间,农业部研究编制了《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2003—2007年)》,并于2003年全面实施。2008年又再次启动实施《全国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2008—2015年)》。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建设取得了巨大成效,优势农产品出现了健康迅猛的发展势头。

党中央、国务院对优化农业区域布局和《规划》的编制工作高度重视,并给予明确指示。2003年,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同志指出:“要大力优化农业区域布局,推动优势农产品和特色农产品向优势产区集中,形成优势农产品产业带。”2001年底,时任副总理的温家宝同志指出:“优化农业区域布局是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一个重要任务,也是应对入世挑战,发挥我国农业比较优势的一项紧迫工作。”2002年10月22日,温家宝同志还主持国务院有关部门参加的会议,专门听取了农业部关于《规划》编制工作的汇报,并指出,优化农产品区域布局,进一步发挥农业比较优势,是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大步骤,也是我国农业增长方式的重大变革。要坚持按客观规律办事,尊重农民意愿,抓住重点环节,扎扎实实地做好这项工作。

目前,优势农产品在空间上日益呈现出健康集聚的发展势头,实现了农产品优质比率的稳步提高。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建设,促进了农业产业结构和农村产业结构的优化以及农民收入的增长。

——生产区域化水平进一步提高。水稻产业带已占全国水稻面积的86%,棉花产业带种植面积和总产占全国的99%,柑橘形成了长江上中游、赣南-湘南-桂北和浙南-闽西-粤东三个产业带,苹果两大产业带面积和产量分别占到全国的80%以上。畜牧业、渔业的生产集中度也进一步提高。中原、东北牛肉产量占全国总量的66%,东南沿海、黄渤海及长江中下游水产品出口量占全国出口总量的98%。

——优质专用农产品规模进一步扩大。优质早稻面积占早稻总面积的61.6%;优质专用大豆占大豆总面积的49.7%;“双低”油菜籽8230万亩,占油菜籽总面积的75%;“双高”甘蔗品种在广西、云南、广东等优势区域推广率已达75%以上;优新苹果品种已占栽培总面积的75%以上。

——优势产区产业化经营水平进一步提高。龙头企业将基地建设和加工项目继续向优势区域转移。这些企业通过“公司+基地+农户”、“订单农业”等方式,带动了优势农产品生产,增加了当地农户收入。陕西是苹果浓缩汁集中产区,实际生产浓缩果汁64万吨,90%以上出口,主要供应可口可乐、百事可乐、雀巢、亨氏、纯品、玛斯等国际知名饮品企业,陕西果汁加工业已成为世界知名饮品企业良好的合作伙伴和供应商。

——优势产区农产品竞争力进一步增强。目前我国苹果已出口到世界90多个国家和地区,其中陕西、山东两省鲜苹果出口量占全国苹果出口总量的80%。对日鳗鲡出口量已连续多年占据日本90%以上的鳗鲡进口市场,对美罗非鱼出口量占据美国60%的罗非鱼进口市场。

农机总动力 六十年增长10000倍

本届农交会农业机械及食品加工机械展区占地近2.6万平方米,24类近2000台农机整齐排列,形成一个个钢铁方阵,上海纽荷兰公司、山东福尔沃公司、中机北方机械公司等100多家农机生产企业参展。展区内,记者发现很多农民朋友兴奋地座上拖拉机进行试驾,长拖农业机械装备集团有限公司的王经理向记者介绍说,托中央农业机械购机补贴政策的福,极大地调动了农民购机、用机的积极性,以他们公司的主推产品长拖80/90系列拖拉机为例,原价11万多元,经过补贴后农民兄弟只需要5万元即可购买到,便宜了一半还多。据农业部有关领导介绍,200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机械化促进法》颁布实施,成为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进入法治轨道的重要标志,并于同年开始实施的农业机械购机补贴政策。到2009年,中央财政农机具购置补贴资金已从7000万元增长到130亿元。截至7月31日,全国各省(区、市)已实施中央补贴资金94.66亿元,补贴机具超过225万台(套),受益农户逾198万户。

回顾我国农业机械化事业60年的发展,大体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1949~1980年,行政推动阶段。国家在有条件的社、队成立农机站并投资,支持群众性农具改革运动,增加对农机科研教育、鉴定推广、维修供应等系统的投入,基本形成了遍布城乡、比较健全的支持保障体系。1981年~“八五”期末,体制转换阶段。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市场在农业机械化发展中的作用逐渐增强,对农机工业的计划管制日益放松,农民逐步成为投资和经营农业机械的主体,农业机械多种经营形式并存。“九五”初期至2003年,市场导向阶段。1996年,国家有关部委开始组织大规模小麦跨区机收服务,联合收割机利用率和经营效益大幅度提高,实现了我国小规模农业生产单元使用大型农业机械的规模化生产,中国特色农业机械化发展道路初步形成。2004年至今,依法促进阶段。2004年出台了《农业机械化促进法》,2004年-2009年的中央1号文件都明确提出了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的要求和措施。购机补贴政策对农业机械化发展和农机工业拉动效应显著,农机工业步入历史上最好的发展时期。

60年来,农业机械化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为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持续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

猜你喜欢
农产品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农产品网店遭“打假”敲诈 价值19.9元农产品竟被敲诈千元
上半年我国农产品出口3031亿元,同比增长21.7%
这些模式解决农产品滞销
擦亮“国”字招牌 发挥农业领跑作用
新农业 从“看天吃饭”到“看数吃饭”
打通农产品出村“最先一公里”
欧盟发布短期农业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