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部长眼中的“三农”60年

2009-12-01 02:43
农产品市场周刊 2009年39期
关键词:孙政才三农农民

(新华社北京9月10日电)3年间,他跑遍了全国所有省份,有的省甚至去了七、八次。

节假日,他会经常去农产品批发市场或者他家附近的超市转转,看一看农产品供应情况。

一位农业科技专家出身的政府官员,作为中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掌门人”,如何看待新中国成立60年来的伟大成就?未来又会面临哪些新的考验?

农业部部长孙政才,日前就这些问题在办公室里接受了记者采访。

9月,收获的季节

已经是秋天了,窗外吹来些许凉意。

农业部座落于北京城的东三环长虹桥附近,毗邻繁华的CBD(中央商务区)。就在这片高楼林立、霓虹闪烁、车水马龙的区域,以孙政才为首的农业部官员、干部们却一心向“农”,把目光投在城市之外的广阔乡村。

“田野里的秋天,才算是真正的秋天。”孙政才不无兴奋地说,“9月本就是个收获的季节嘛。”

的确,秋天的大地处处洋溢着丰收的喜悦。前不久,南方和北方部分地区发生了严重旱情。农业部随即紧急启动应急响应,严密部署各项抗旱措施。

“虽然干旱对部分地区的秋粮生产造成很大的影响,但总的看,如果后期不发生重大自然灾害,全国秋粮仍有望获得较好收成。”孙政才根据当前秋粮生产情况作出了如此判断。

就在不到3个月前,他站在江苏省连云港市东海县的一块麦地里,拈着几穗饱满的麦穗宣布了全国夏粮再获丰收的好消息。而这一次,已经是连续第6年夏粮丰收,创下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第一次。

这位学者型的农业官员深知:农业是稳民心、安天下的战略产业,是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的重要依靠。从近年来的实践看,粮食等主要农产品稳定发展,供给充足、价格基本稳定,为从容应对各种困难和金融危机奠定了物质基础。

一年的成绩可以选择农业发展中最耀眼的一个点,而60年呢?从一个满目疮痍、食不裹腹的旧社会,到国家仓廪殷实、百姓安居乐业,60年来农业发展历程该如何总结?

回顾历史,孙政才感受颇深:“我国自古以来就讲,‘国以农为本,民以食为天。一代又一代的忧国忧民之士期盼‘但愿苍生俱饱暖。对于中国的粮食和农业问题,国人关心,国际社会也极其关注,有的人还充满怀疑。”

孙政才举了4个外国人的说法:

——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夕,美国国务卿艾奇逊断言,人民的吃饭问题是每个中国政府必将碰到的第一个问题,而这个问题始终没有得到解决。

——上世纪70年代,美国国务卿基辛格说:谁控制了粮食,谁就控制了所有的人。

——1994年,美国人莱斯特?布朗提出了“谁来养活中国人”的疑问。

——2008年,一位叫吉姆?蓝的美国人提出“中国人吃肉增加才是粮食紧张的主要原因”。

“这些是对我们能不能解决十几亿人口吃饭问题的怀疑。”孙政才说,“但这些说法,也都从侧面反映了农业、粮食对我们这样一个人口大国的极端重要性。”

事实证明,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创造了历史奇迹:1949年到2008年,我国粮食产量由11318万吨增加到52871万吨。棉花产量由44.4万吨增加到749万吨;油料产量由256万吨增加到2953万吨;肉类产量由221万吨增加到7280万吨;水产品产量由45万吨增加到4896万吨……中国人依靠自己的力量,用世界不足9%的耕地成功解决了接近世界21%人口的吃饭问题。粮食、蔬菜、水果、肉类、水产品等主要农产品产量连续多年居世界第一。

“如今,粮食、蔬菜、水果、肉类、禽蛋和水产品等产量连续多年居世界第一。”孙政才说,“所以从2006年起,世界粮食计划署依据相关规定,并商我国政府同意,不再向我国提供无偿粮食援助,我国已逐步成为重要的粮食援助捐赠国。”

“60年来,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成就举世瞩目。您能不能用一句话概括?”我问。

“新中国成立6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来,我们在不断探索创新中加快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建设,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实现了历史性跨越,农业农村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业生产持续发展,农村经济全面繁荣,农民生活显著改善,农村社会和谐稳定,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全局作出了巨大贡献。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孙政才回答。

高度凝炼的表述颇显其理论功底和战略视角。厚厚的镜片之后,是一双深邃的眼睛。农学博士,加上在地方的工作经历,让这位学者型官员思考问题有了更广阔的空间。

在基层最能感受“三农”巨变

农业部长关心的并不只是粮食收成和农民收入,城里人的事一样是孙政才考虑的重点。有两件事是他一支坚持亲自去做的:一则是随时关注国内外农产品供求和价格情况。二则是定期到农产品批发市场和家附近的超市看看农产品供应情况。

“跟你说,上个周末我家附近的‘超市发最近每天能供应蔬菜82种,水果50多种,全年累计销售蔬菜200多种,还有肉类水产、粮油,等等。确实是品种丰富,供应充足。”

他如数家珍般说道:“可以说,中国是世界上农副产品供应品种最多的国家。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农业发展的巨大成就。”

自北京市调入农业部后,孙政才已经在这里干了4个年头。其间,记者跟随他到过中原大地、滨海渔村、无垠草原。有一次随他在山区考察时,坐在中巴车里正和持续的颠簸做斗争之际,我突然感觉,孙政才的办公室就在这片地里、水里、道路上……

“这几年,经常去基层调研,全国所有的省(区、市)都去过了,有的省去了七八次。”孙政才坦言,在基层最能深切感受到农业农民作出的巨大贡献,农业农村发生的巨大变化,农民对党的政策衷心拥护,农民创造的许多新鲜经验。

这些巨大变化,孙政才归纳为6个历史性跨越:

在农产品供给能力方面,实现了主要农产品由长期短缺向总量平衡、丰年有余的历史性跨越。

在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方面,实现了农业发展由粗放生产向集约化水平不断提高的历史性跨越。

在农村经济结构方面,实现了农村经济由第一产业为主向三次产业协调发展的历史性跨越。

在农民收入方面,实现了农民生活由温饱不足向总体小康的历史性跨越。

在农村体制机制方面,实现了农村经济制度由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历史性跨越。

在城乡关系方面,实现了城乡经济社会由二元结构向加快建立城乡一体化体制机制的历史性跨越。

此外,农业对外开放不断深化,逐步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农业对外开放格局。

“就拿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增强来说吧。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开展了规模空前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农田水利、农业机械化、设施农业等快速发展、农业抗灾能力、物质装备水平、资源利用效率明显提高。”

孙政才介绍说,目前,我国农机总动力已达到8.5亿千瓦,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48%,创造性地走出了一条以跨区作业、农机专业合作社为代表的中国特色农业机械化发展道路,有效解决了家庭小规模经营与现代化大生产之间的矛盾,大幅度提高了农机使用效率。

而农村经济结构由以农业为主转变为三次产业协调发展,则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起到更广泛的影响。目前,全国有2.25亿农民务工经商,农民工成为产业工人的重要组成部分。

“改革开放后,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农业产业化经营加快推进,农民专业合作社加快发展。”孙政才回顾到,“近些年来,小城镇蓬勃发展,县域经济不断壮大,农村劳动力有序转移,农民非农就业比重迅速提高。”

一定会有人探究:推动农业持续稳定发展、农村发展活力不断增强的关键因素是什么?

孙政才认为,归根结底在于我们党始终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坚持把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坚持巩固和加强农业基础地位,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坚持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坚持保障农民物质利益和民主权利,从而极大地调动了亿万农民的积极性,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农村社会生产力,极大地改善了广大农民物质文化生活。

在他看来,有三件事特别重要。

一是实行以家庭承包经营为核心的农村经营体制改革,确立了农户的生产经营主体地位,激发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这是党在农村政策的基石。

二是实行农村税费改革,减免直至最终取消农业税,实行对种粮农民直接补贴、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农资综合补贴,不仅减轻了农民负担,而且改善了农村党群干群关系。

三是实行农村综合改革,推进乡镇机构、农村义务教育和县乡财政管理体制改革。

肩负的职责要始终铭记

2007年3月26日,孙政才到江西瑞金调研。在参观中华苏维埃中央政府旧址时,管理员给了他两张当年苏维埃政府借农民粮食打下的借条影印件,一张是借粮100斤,一张是借粮50斤。此后,孙政才一直把这两张欠条装在自己的包里。

他说,要让它们时刻提醒,农民对新中国成立、新中国建设贡献巨大,农业贡献巨大,农民的利益要始终维护,粮食安全的警钟要始终长鸣,巩固农业基础的弦要始终绷紧,自己肩负的职责要始终铭记。

到农业部工作的4个年头,孙政才感受很多,最深的,就是工作责任大,压力大。

“所谓责任大,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关系确保13亿人口的衣食饭碗,关系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8亿农民的切身利益,这都是天大的事。”

“所谓压力大,农业是基础产业,又是弱势产业,农业发展面临着市场和自然双重约束,又往往最容易被忽视。”

“所以,作为农业部长,要坚持以人为本、服务‘三农,做到胸中始终有大局、心里时刻有农民,带着对亿万农民的深厚感情做好农业农村经济工作,为农民利益鼓与呼。”

在孙政才看来,“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问题,农民问题的根本是利益问题,利益问题的关键是收入问题。1949年到2008年,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由44元提高到4761元。伴随收入提高,农民生活质量明显改善,消费水平不断提高,农村贫困人口大幅减少。

但是,农民增收的基础还比较脆弱。1998年以来,农民收入增幅连续低于城镇居民收入增幅,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呈逐年扩大的趋势。即使在农民收入绝对额增加最多的2008年,城乡居民收入绝对额相差11020元,在历史上首次突破1万元,城乡居民收入比达到3.31∶1,远远超过1983年我国城乡居民收入1.70∶1的历史最低点。

他说,今后一个时期解决农民增收问题,既要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发展高效农业,支持农民参与产业化经营,推动农业向深度、广度进军,又要拓展农业外部增收空间,提高农民的工资性收入,增加农民转移性收入,创造条件让农民享有更多财产性收入,切实减轻农民负担。

那么,总体来看我国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所面临的挑战和机遇是什么?

孙政才清醒地看到,吃饭问题始终是治国安邦的头等大事,是最大的民生问题,如果粮食出了问题,谁也救不了我们。而目前,农业基础仍然薄弱,最需要加强;农村发展仍然滞后,最需要扶持;农民增收仍然困难,最需要加快;城乡发展失衡仍然突出,最需要统筹。

“应对这些挑战,任务十分繁重。最根本的还是要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孙政才说,要立足我国基本国情和农业发展阶段,遵循农业现代化建设的一般规律,以保障农产品供给、提高农民生活水平、促进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全面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

孙政才解释说,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大趋势,实际也是现代化进程的三个不同侧面。当前我国工业在加速发展,城镇化水平在快速提高,但农业还比较薄弱,必须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把城乡作为一个整体通盘考虑,努力实现农业现代化与工业化、城镇化协调推进。

他继续阐述他的思想: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关键是要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支撑体系,不断提高现代农业支撑保障能力;始终坚持正确的政策取向,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形成合力。

而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支撑体系的建设内容,则包括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现代农业产业工程体系、现代农业政策体系、现代农业制度体系、现代农业人才支撑体系、现代农业市场体系等,还有很多方面要进一步探索。

“正确的政策取向,我考虑主要是‘稳定制度、强化责任、保护资源、补贴农民、投入农业、奖补大县、理顺价格、提升科技、统筹内外、健全法制。”孙政才侃侃而谈。

不经意间,采访已经两个多小时了。孙政才谈兴虽浓,却不得不被秘书打断——要赶飞机去吉林察看秋粮后期管理情况了。带着些许遗憾,我走出农业部。外面车水马龙、一片城市喧嚣,而我的脑子仍然沉浸在田野牧歌情境之中。是啊,60年波澜壮阔的农村发展、日新月异的农民生活,真的很难在几个小时里听他讲个痛快!

猜你喜欢
孙政才三农农民
数说2021“三农”新变化
商务部:多措并举惠“三农”
农民增收致富 流翔高钙与您同在
2020年“三农”十大新闻
饸饹面“贷”富农民
40年,时光轴下的“三农”演进
“五老”以“三用”关爱青年农民
也来应对农民征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