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奥运志愿服务在首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功能意义

2009-12-03 03:41
北京教育·高教版 2009年2期
关键词:奥林匹克志愿校园文化

谌 兵 鲁 雷

校园文化在学校的发展建设特别是构建和谐校园中的重要功能与积极意义已经得到共识,但不少高校由于没有深厚的传统与积淀、缺乏创新的载体与形式,校园文化建设成效不甚理想。

面对百年奥运梦圆中国的难得机遇,北京市委教育工委、市教委、团市委在《北京高校奥运志愿者工作实施意见》中明确提出:“以奥运志愿者工作为抓手,进一步建立健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机制,将奥林匹克文化融入到校园文化建设中,形成具有北京高校特色的奥林匹克遗产。”在奥运志愿服务过程中,首都高校师生志愿者自觉把个人追求融入全民族的奥运理想之中,把个人的命运与祖国的命运紧密结合起来,把实现个人价值与为国家作贡献紧密结合起来,以强烈的使命感、荣誉感、责任感,创造了无愧于祖国、无愧于人民、无愧于时代的光辉业绩。

充分认识奥运志愿服务在首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功能意义,认真总结奥运志愿服务的宝贵经验与特色遗产,是当前首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课题,更是首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又一机遇。

一、奥运志愿服务的凝聚与激励功能,为校园文化建设培养了广泛主体

高校师生具有较高的文化知识水平,领悟能力强,思维活跃,气质优雅,学习勤奋,工作积极,乐于奉献,拥有暑假等大量时间进行志愿服务,易于组织与管理,是奥运志愿服务最适合的参与人群。经过广泛宣传、深入发动,奥运志愿服务的凝聚功能充分展现出来,广大师生积极报名、踊跃参与,能够参与奥运志愿服务成为他们的人生财富与无尚荣耀。据统计,截至2008年4月1日赛会志愿者报名工作结束时,北京高校学生共报名553,236人,占京内赛会志愿者报名人数的71.7%。笔者所在的学校共有7,618名学生报名,占全校学生的64.5%。与此同时,学校的广大教师、管理人员、后勤服务人员或直接报名参与奥运志愿服务,或作为学校的内部志愿者,为直接参与奥运志愿服务的师生提供服务。

北京奥运会、残奥会期间,有10万名赛会志愿者为赛会提供直接服务,40万名城市志愿者在城市和场馆周边提供信息咨询、应急服务和语言翻译等服务,100万名社会志愿者在社区乡镇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在志愿者大军中,来自全国各高校特别是首都高校的师生是主体。可以说,奥运志愿服务充分调动了首都高校广大师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在奥运志愿服务的过程中,他们大力弘扬为国争光的爱国精神、艰苦奋斗的奉献精神、精益求精的敬业精神、勇攀高峰的创新精神、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相互学习,追求卓越,用真诚的微笑和积极的行动,提供了高质量服务。学校内部的志愿者同样以过硬的作风、周密的措施、细致的工作,努力为直接参与奥运志愿服务的师生提供良好的后勤保障,确保校园平安。奥运志愿服务是集助人与自助为一体的活动,师生在志愿服务工作中不断磨炼意志品格,积累知识与技能,开展实践与交流,在参与、奉献中快速成长。这些经过奥运志愿服务锻炼的师生带着在思想品德、知识技能、眼界和心胸等方面的收获回到校园,能够充分认识校园文化对和谐校园构建与自身成长成才的重大意义,更加积极、主动地发挥主体作用,深化校园文化建设的宽度、广度和深度,进而提升校园文化品位和境界。

尽管师生志愿者怀着奉献爱心、充实自身、加快成长等动机参与奥运志愿服务,并不追求利益回报,但社会及相关部门给予的精神奖励、荣誉奖励使他们能够切身感受到服务的意义,产生高度自豪感。奥运会结束后,中央和首都各级组织隆重表彰了作出突出贡献的志愿者,为所有参与奥运志愿服务的人员颁发了纪念品。各高校还对志愿者所提供的服务进行了记录存档,将其纳入学生德育工作和教师师德建设范畴,作为综合素质评定、工作考核的重要依据。与此同时,师生志愿者还经常受邀参加相关活动、接受免费培训。这些激励措施让师生志愿者充分体验到志愿服务充满快乐与成就感,促使他们牢固树立强调参与、注重奉献、崇尚精神、追求成长的理念,更加积极投身于今后的校园文化建设工作中。

二、奥运志愿服务的人文教育功能,为校园文化建设注入了高雅内涵

校园文化在吸收社会主流文化新鲜血液的同时,难免受到各种社会思潮和世俗文化的强烈冲击,因此,校园文化建设环境日益复杂,教育导向功能弱化,功利性色彩日益浓厚。而奥运志愿服务及其深远影响恰似一股强大的清新剂,为校园文化建设注入了高雅的内涵。

为了增强师生参与奥运、服务奥运的意识,营造人人关注、人人支持、人人参与奥运志愿服务的社会氛围,首都高校唱响主旋律,打好主动仗,开展了声势浩大的奥林匹克宣传教育活动,其中特别突出了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宣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成就、和谐社会建设成果、爱国主义精神、奥林匹克精神以及在奥运工作中逐步形成和展现的师生精神与动人事迹。各高校通过建立健全奥林匹克教育培训制度、体系,推进奥林匹克知识“进课堂、进教材”,在体育理论课、党课和团课中专题讲授奥林匹克知识,有条件的高校还开设了相关选修课程,大力普及奥林匹克知识,全面传播奥林匹克历史文化。其中需要特别指出的是,首都高校还适时深入开展了中华民族优良传统教育、各民族平等团结教育和改革开放伟大成就教育,培养广大师生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精神,树立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进一步增强爱国情怀;切实加强首都意识教育,引导广大师生自觉维护首都形象,大力支持“新北京、新奥运”战略的实施,积极参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首善之区”建设。各高校还积极开展以奥运为主题、彰显人文精神的校园文化活动,其中尤以“迎奥运、讲文明、树新风”活动时间最为持久,影响最为深远。该活动全面贯彻落实社会主义荣辱观,使广大师生明是非、知荣辱、辨善恶、分美丑,追求团结、友谊、和平的奥林匹克精神,形成了崇尚文明、弘扬正气的校园风尚。在服务奥运的过程中,高校师生志愿者努力将宣传教育的成果转化为实际行动,积极传播“更高、更快、更强”的奥林匹克精神,大力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着力践行“绿色奥运、人文奥运、科技奥运”三大理念,将微笑作为最好的名片,用以人为本、周到细致的服务,让人们真切地体验到北京奥运是一届“人文奥运”。

总之,奥运志愿服务不仅弘扬了奥林匹克文化与志愿服务精神,更重要的是进一步把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等社会主义主流价值形态融入校园,这些因素的注入进一步提升了校园文化的品位,为使校园文化成为顺应时代潮流、反映时代精神、代表社会前进方向的先进文化奠定了良好基础。

三、奥运志愿服务的调节功能,进一步强化了校园文化的和谐价值取向

《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建设和谐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在构建和谐社会、和谐校园进程中,应该努力建设和谐校园文化。奥运志愿服务及其倡导的“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爱、人与社会之间相互融合、人与自然之间和谐共处,这与和谐校园文化的本质要求完全一致。

奥运志愿服务促进了校园人际关系的和谐。当今的校园人际关系出现了某种因背景、身份、家庭出身不同等引发的疏远和冷漠的倾向。奥运志愿服务活动注重参与者的自愿和力所能及,在工作过程中,由于任务繁多且不能出纰漏,必须细致周到,因此十分强调团结互助,通过激发成员的内在自觉倡导“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道德观念。这样,高校师生志愿者在互助中自然而然地拉近距离、消除隔阂、重建信任、增进和谐,形成了相互信任、共同进步的新型人际关系,在校园生活中起到了“微调”作用。

奥运志愿服务促进了师生自身内在关系的和谐。奥运志愿服务不仅仅是为他人提供服务,也是高校师生自身发展的需要。在工作过程中,既拓展了生活范围,又丰富了人生阅历;既表达了自己的责任感和对他人的关怀,又加深了对社会与他人的理解;既锻炼了自我的综合能力,又提高了自己的道德品质。有调查表明,当青年人的内心世界日益丰富起来的时候, 尤其是受过良好教育的那部分青年人,就可以有意识也有热情进入社会的公共领域,去寻找自身(发现自身),表现自身(证明自身)。在当前高校一小部分师生理想与信念日渐淡化,发展前景与方向茫然,心理安全危机不断出现的时期,奥运志愿服务可以说是一剂调节师生内在关系的良药。

奥运志愿服务促进了师生与自然关系的和谐。北京奥运的三大理念之一绿色奥运,就是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努力使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让生态文明观念深入人心,促进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首都高校师生志愿者积极响应并积极践行,开展了“繁荣城市,舒适生活”、“美丽城市,靓丽生活”、“文明城市,畅行生活”、“活力城市,健康生活”等系列宣传实践活动,引导人们积极参与环境保护活动,传播宜居北京生活理念,倡导绿色交通,帮助人们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树立环境保护意识,促进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共处。

四、奥运志愿服务的创新与社会化功能,促进了校园文化建设推陈出新

奥运志愿服务活动培养了广大师生志愿者的创新意识,提高了他们的创新能力。北京奥运倡导“科技奥运”理念,既注重将创新科技成果应用于北京奥运会、残奥会各个领域,又通过北京奥运会、残奥会推进各方面自主创新,充分体现现代科技的力量。师生秉承“科技奥运”理念,开展了各式各样与奥运有关的科技创新活动,在首都大学生创意文化节中,特别设立了“绿色奥运创意设计大赛”、“奥运经济创业计划大赛”、“记录奥运”DV作品大赛等,引导大学生在创新型实践中增强科技创新意识、提高科技创新本领。

在工作中,师生志愿者更是时时处处感受到“科技奥运”的魅力,如在各奥运场馆,奥运节能环保车、奥运村太阳能路灯、污水转化利用等节能减排措施的背后,是相关环保技术的支撑。而宽带网、多媒体、高清晰度技术的应用,智能化的信息发布、交通管理、会务管理系统,以及比赛时间、地理位置、进展情况的准确及时报道,乃至场馆内的安全保卫、身份认证等,无不体现北京奥运的科技水平。更为重要的是,奥运会作为超大型的体育赛事,其工作任务复杂多样,师生志愿者要想提供高质量的志愿服务,仅仅依靠校园中学到的知识与接受的志愿者培训远远不够,还必须有创新思维,积极发挥自己的创造能力,将工作做得更好。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主体,师生创新意识的形成与创新能力的提高,为校园文化建设实现新突破提供了有力的保证。

奥运志愿服务的社会化功能包括两方面,一方面,师生志愿服务活动阵地由校内延伸到校外,由课堂延伸到社会,充分利用社会综合资源服务奥运,为奥运作贡献。另一方面,社会各界通过了解、关注与接受大学生的志愿服务,了解高校,关注师生,从而把教育、培养青年学生的道德观念、思想意识、精神风貌当作全社会的共同任务,形成校内外共育新人、同树新风的合力。

师生高质量的志愿服务以及呈现的志愿服务精神,充分展现了当代中国高校师生群体的优秀品质,备受赞赏,国内外媒体对他们的工作进行了集中报道和高度好评。奥运志愿服务使人们进一步认识到了人才培养的重要性,纷纷为高校的发展建设出谋划策,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拓展渠道,竭力为高校教书育人提供支持。可以说,奥运志愿服务的圆满完成是校园文化建设社会化的成功实践,广大师生志愿者开阔了眼界,增长了见识,提高了能力,升华了精神境界,同时认识到社会对他们的期望,体验到社会对他们的评价和要求,激发他们对自身进行反省与正确评估,从而为今后开展社会化的校园文化活动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社会资源。高校师生志愿者通过与社会各层面人员紧密接触、积极了解、共同帮助、相互认同,增进了彼此之间的和谐,更进一步强化了社会文化的和谐价值取向。

奥运志愿服务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留下了宝贵遗产,已经深刻影响到校园文化的方方面面。从物质文化层面来说,奥运志愿服务在高校规划格局以及校园建筑、自然环境、文化传媒设施等校容校貌上打上了烙印,一批高校还新建了体育场馆作为奥运场馆;从制度层面来说,奥运志愿服务形成了有关选拔、教育培训、管理、运行等行之有效的相关制度;从行为文化层面来说,奥运志愿服务形成的文明礼仪、服务交流、行事待人方式已在师生中形成了良好习惯;从精神文化来说,奥林匹克精神与志愿服务精神深入人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悄然融入校园。

当前,我们不仅要总结奥运志愿服务为校园文化建设带来的积极影响,而且更重要的是要抓住奥运志愿服务刚刚结束的契机,结合实际,采取措施,引导师生众擎共举,乘势而上,巩固已经取得的校园文化建设成果,努力开创校园文化建设新局面。■

(作者单位:北京信息科技大学党委宣传部)

[责任编辑:王 成]

猜你喜欢
奥林匹克志愿校园文化
The Price of Beauty
智慧校园在中职学校校园文化中的建设与应用
持续深化校园文化建设 助力基础教育阶段人才培养
新生态学校的校园文化
四川省高考志愿填报流程简图
头脑奥林匹克
头脑奥林匹克
头脑奥林匹克
头脑奥林匹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