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史学理论与史学方法

2009-12-04 09:16
南北桥 2009年5期
关键词:史学史

刘 莉

[摘要]本文第一部分介绍了中国历史的研究方法,以明束农民起义为例,说明历史研究要遵循爱园斯坦的科学研究方法,注意因果关系、时间先后等问题。第二部分介绍了世界史著的译介和输入,史学史与史学理论学科是近代中国,一批学人从西方学术作品中译介过来的,对我国史学理论产生了重要影响。第三部分介绍了何炳松对西方史学的输入,何炳松的学术原宗程朱理学,留学美国后,受西洋史学影响,提倡中西史学比较研究,吸取西方史学的长处,抉发传统史学的精微,为中国史学理论及方法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关键词]史学史;史学理论;世界史著;何炳松

1中国历史的研究方法

中国的历史很长,地域广袤,社会发展的状况也不尽相同,经常有新的东西出现。因此,研究和学习历史,一定要有重点,靠一个人的力量要兼顾到各方面是不可能的,必致挂一漏万。

历史研究和自然科学、技术科学的研究一样,也有一个科学方法问题。要从自然科学的研究中找出可以用之于社会科学的规律。过去,爱因斯坦曾告诉他的学生三句话:一、因果律不能颠倒;二、时间不能倒过去;三、将来不能影响到现在。凡是搞科学研究的人都要牢牢掌握这三点。我们认为学历史也是这样:

1.1因果关系不能颠倒;

1.2时间先后不能错乱;

1.3历史是向前发展的,不能用后来的发展附会当时。

在技术科学中,某些方法,在历史研究中也适用。如在技术改革和研究中,每讨论一个问题,都要从对你的整个事业有无作用着眼,然后把问题分成若干小的单元,再从三方面加以研究:一、这个选题是否必要,能否取消它?二、能否和别的题目合并?三、能否以别的东西取代它?研究历史,这个方法也适用。如研究明末农民起义时的“荥阳大会”,这就要先看如果不搞它行不行?如果行就不必搞了;如果不行,那就要再看能不能和别的题目合并起来搞?如果认为也不行,那么再看能否用其他更宽的题目或更细的题目取代它,从而就可以证明“荥阳大会”对明末农民起义的发展是个关键。应当广泛联系,从各个方面都来比较一下,然后决定是否研究这个问题和怎样研究。研究历史,要多问几个为什么。问的越多,解决问题越彻底。应当一个问题扣一个问题地追下去,找到问题的根本性原因和规律。

2世界史著的译介和输入

史学史与史学理论学科,是在20世纪史学近代化过程中产生的新学科,是在西方学术思潮传人后传统文化的经子史集各种学术的重新组合,又是对传统史学反思的产物。论说这一新学科的产生,不能离开百年史学大潮涌动的现实。而这一学科代表人物的探索与学科的变化,也是发生在百年史学潮起潮落中。研究近代学科的问题,特别是讨论史学理论与史学史学科的形成和发展,一定要先讨论中国近代学术大变动,只有在这样大的文化背景下,才可深刻认识史学理论与史学史学科的有关问题。

近代中国,一批学人为了民族文化的新生,在哲学、史学领域内努力译介西方学术作品,做出很大的成绩。

20世纪的中国近代史学从传统史学中挣脱出来,经历一番洗礼,中国学人多是站在民族传统的基地上,输入世界史学汁液,从经史之学中,熔铸成新的史学。中国学人学习世界史学是相当勤奋的。归纳起来,大致从速些途径吸收世界史学的成果:一是从日本学者的书籍里接触、了解、研究世界的各种学术思潮。李大钊、粱启超、郭沫若、王国维以及章太炎、刘师培等。直接或间接从日本那里接触、了解当时的世界的学术思潮,这对他们的史学产生程度不同的影响。“原来,日本史学深受中国传统史学的影响。但明治维新以后,在大量输入西方科技文化的同时,也开始输^西方资产阶级的理论和方法,走到了中国前面。近代中国学者,为了社会进步和史学进步,学习西方史学的理论和方法,在开始阶段比较多的是通过日本。”

二是从欧美那里了解世界上的各种学术思潮。侯外庐在法国译《资率论》直到回国,前后经历了十年,这对他以后的史学思想研究的进展产生十分重大的影响。他在法国,两年译出二十章。每天工作十六七个小时,除了上图书馆和为党做一些工作外,几乎是足不出户,译《资本论》。他说:

我在历史研究中所注重的研究方法,相当程度取决于我对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理论的形成和发展过程的认识。我之所以一向欣赏乾嘉学派的治学严谨,一向推崇王国维近代研究的方法,而未至于陷入一味考据的传统,一个相当重要的原因,便在于《资本论》方法对我的熏陶。

傅斯年在德国受到影响,傅乐成的《傅孟真先生年谱》引用了罗家伦的回忆文字,说:

(傅斯年)到了德国,因为一方面受柏林大学当时的学术空气影响(一种是近代物理学和爱因斯坦相对论、勃朗克量子论,都是震动一时的学术;一种是德国历来以此著名的语言比较考据学);一方面是受在柏林朋友如陈寅恪、俞大维各位的影响,所以他在柏林大学听相对论,又听比较语言学。他有了许多科学方法和理论,又回头发现他自己储藏很丰富的中国历史语言知识,在此中可以另辟天地。

傅氏的历史研究法,打起兰克旗帜,到了60年代后,傅斯年已经过世了,他的史学虽然受到从美国回台湾的学人的抨击,但总体上,可以说。二战后,我国台湾的史学一直受到傅斯年史学的影响,特别是台湾大学的史学。这些都是受到欧洲的学术思潮影响的明证。

胡适、何炳松的史学与美国学术的关系,近年的学术论文多有论及。

关于这一时期的世界史学的输入,其不足,可以引粱启超在《清代学术概论》中的一段话,他说:

晚清西洋思想之运动,最大不幸者一事焉,盖西洋留学生殆全体未尝参加于此运动。运动之原动力及其中坚。乃在不通西洋语言文字之人。坐此为能力所限,而稗贩、破碎、笼统、肤浅、错误诸弊皆不能免;故运动垂二十年,卒不能得一健实之基础,旋起旋落,为社会所轻。就此点论,则畴昔之西洋留学生,深有负于国家也。

胡适、何炳松等在美国接受西方学术,从而影响到他们对中国传统史学的认识,进而影响到中国近代史学。

三是俄国包括以后从苏联那里学习到的马克思主义历史理论。瞿秋白等人可以作为代表。1949年前后,苏联关于历史唯物的理论著作,直接影响大陆史学的发展。

再有,就是外国学者在中国的学术活动和讲演。杜威于1915年5月来华,前后两年,行程遍及十一省,讲演在一百次以上。大力宣传实用主义。1920年罗素来华,在中国也是掀起相当大的学术波澜,等等。这些哲学思潮同样对中国史学产生重要的影响。

在中国近代史学发展过程中,何炳松是最早传输西方史学方法论与史学史的知识的先驱之一。他的译介之作,是中国学人认识西方史学面貌的渠道。何炳松热心译介西方史学作品,同时又努力探索中国传统史学中的优秀史家在几千年中的创造,如刘知几、章学诚,特别是对章学诚以及浙东学派的研究,他做出了成绩。在中西史学汇通中,应该说,他是一位辛苦的移植者,但还不能融会贯通成为“一家之言”。

3何炳松对西方史学的输入

总结何炳松的一生学术,可以看出他的学术思想特点,如周谷城所

说:“其学术原宗程朱理学。留学美国后,受西洋史学影响,观点为之一变。他提倡中西史学比较研究,辨明异同,既注意吸取西方史学的长处,又抉发传统史学的精微。他认为清代史学家章学诚的成就足与风靡欧美的新史学派相埒,且时有过之。他主张扩大历史研究的范围。反对偏重政治史;他认为史料与史著功用不同,不可偏废。他的历史研究法,今日还可借鉴。他对中西文化交流、教育、中西历史均有研究,是一位融会古今、学贯中西的史学家。”评价是恰当的,何氏融会古今,学贯中西,但并不是融会中外。

何炳松在《新史学》的“译者导言”中说到对中西文化的见解,概括起来,是“打破俗套,利用新学”,他说:我们要研究历史,并不是因为过去可以给我们种种教训,实在是因为我们可以根据历史的知识来明白现在的问题。因为唯有历史,可以说明现在各种制度。现在社会改良的潮流,一日千里。我们要想有点贡献,必先明白现在的状况;要明白现在的状况,必先知道他们的来历。这本书所以定名为《新史学》的缘故,就是要打破俗套,去利用各种新科学上的新学说;而且要使历史同人各种学问革命潮流里面去。

何炳松的史学史研究是从输入西学的新学术人手,使中国传统史学来一次更新,他与梁启超的路数不尽相同,但目的又有相同点。何氏也是要倡导“新史学”的潮流的,不同于梁启超的是,他是从输入西学的新史学潮流中寻找启示。1921年,何炳松在《新史学·译者导言》中重提英国哲学家罗素在离开中国的时候说的几句话,说:“他于本年七月初旬在北京教育部会会场上说:‘中国文化,向来以孔子学说为基础,而又有佛学的意味掺杂在里面。到了现在,已达到自然剥落的地步。既不能成就个人的事业,更不足以解救目下国内外各种政治问题。盖白千年以来,已成浸衰的气象,渐渐失其庄严。正如欧洲北蛮南下以前,希腊罗马文化失其庄严一样。一味崇拜古人,不问他的价值,这种不好的现彖,一定免除不了。我以为一个时代应该自谋适合自己的道理。祖先的方法,在祖先的时代固然适合,但是不应该把他来适合自己的现在的。……”他没有否定“祖先”,而是思考如何使祖先适合当代。

何炳松在移植西学中为研究提供了参照系。1924年,陈衡哲写的《中古欧洲史》“序”有一段话,很可以说明他的学术性质,虽然这只是就一本书说的话。何炳松对西方学术是抱着“谦虚态度”的,陈衡哲说:“他(何)的史学和史识,是我索来敬佩的。他的学识,本可以使他自编一书而绰绰有余。但他因感到自己的编书的不易完满,又因深佩美国前辈鲁滨逊氏的史学,所以便很谦虚的,把鲁滨逊的这本书译成中文。”

在论说中国史学发展时,包括在研究浙东学术时,何氏都注意到中国史学史的分期问题。他把中国史学分成三个时期:第一期,为“吾国史学形成派别并大有进步之时代”。他说:“自孔子作《春秋》以迄于苟悦《汉纪》。前后凡七百余年,实为吾国史学上两种主要体裁一编年与纪传一创造而达于成熟之时代”。第二期,是从苟悦而后以迄于北宋末年,是“旧式通史之发挥时代”。其间约千年,吾国史家除继续发挥编年与纪传二体外,颇能致力于通史之编纂,然所谓通史乃《史记》式之通史,非吾人今日之通史也,故此期可称为旧式通史之发挥时代。第三期,是南宋以后,“吾国史学形成派别并大有进步之时代”,此时期,实吾国学术融会贯通之一大时期。儒释道三大宗门之思想至此,皆始成系统,而儒家一派独演化而成所谓浙东之史学以迄于现代。故此一期实为吾国史学形成派别并大有进步之时代。

对于何氏的分期:一是分期的标准不明,是以编纂学来分期,还是以学术思想流变来分期,何氏的说明不清楚。二是对于中国史学发展大势没有交代。脱离社会发展仅从学术流变论史学,议论只能停留在表层;但注意到史学史分期,还是史学史研究的一个进步。三是以宋代浙东学术为整个史学史分界线,似可商榷。

猜你喜欢
史学史
这个结论应可商榷
试述《藏族史学发展史纲要》对藏族史学史研究的影响
近代湖南民间音乐分期与史学思考
高中历史学科教学中引入理论性、研究性教学的现实意义
进路:“反思”特质的中国史学史研究
论白寿彝先生对范晔和《后汉书》的研究
论白寿彝先生对战国、秦汉时期私家著述的研究
试论中国史学史研究的学术穿透力
当代史学史研究的一株奇葩——《周恩来研究概论》评析
白寿彝先生与《三国志》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