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彩,阅读教学的亮点

2009-12-11 09:32
师道 2009年11期
关键词:学画古井陶冶

夏 斌

“出彩”一词现在被越来越多地运用在教师评课的过程中,也是作为某节课成功与否的标志性关键词,其意思是说教师在课堂上能够轻松驾驭,学生配合默契,高潮连连,说简单点就是说课堂上最能让人津津乐道的地方。其实,出彩所表达出来的是一个教师的综合素养,出彩不是唾手可得,需要教师的多方功底才能实现。纵观名家上课,他们课堂上之所以出彩,是因为他们功在课前。就一节课而言,出彩,往往有以下几种方式。

一、出彩在学生的感悟里

如《鼎湖山听泉》的教学片断:

师:谁能用连贯的话把每一种泉声详细地叙述出来?

生:在草丛中流淌的是小溪发出的轻柔的声音。

生:在石缝间跌落的是涧水发出的清脆的声音。

生:汇聚于空谷的是无数道细流发出的厚重回响的声音。

生:跌入深潭的是飞瀑急流发出的雄浑磅礴的声音。

(学生观看课件,教师播放四种泉水及声音的课件。)

师:观看了四种泉水,聆听了它们的声音,你的心里有什么感受?

生:我听懂了鼎湖山小溪、清泉、急流、飞瀑那优美的歌声。

生:是山泉孕育着生机,滋润着万物。

生:听泉,人的精神也得到了净化和陶冶。

生:作者热爱大自然,全身心地感受大自然,用心灵和大自然对话。

生:泉如生命,在运动中实现自己的价值。

生:泉流淌不止,无私奉献,一心一意,目标专一。

生:山因泉而林深树茂,泉因山而清纯悦耳。

生:山与泉合一,人与自然合一。

学生的感受是特别的,“特别的爱给特别的你”,出彩也就在这儿。学生的心声就是泉声的体现,人与物的和谐,意与神的交融,这就是生命的泉。案例中,老师与学生的对话形成一种有效的互动,这种互动不仅仅停留在文本的层面,老师真正实现了对话中“平等中的首席”的角色,在和谐的互动环境中,老师每一句话语中都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原有认知,不断深化学生的体悟,让学生的心灵在阅读中得到滋养,获得成长,进入自由的梦境。

二、出彩在文本的焦点处

如《徐悲鸿励志学画》教学片断:

师:读了课题,你有什么疑问?

生:“励志”是什么意思?

师:对呀,“励志”是什么意思呢?

生:“励志”就是“立志”的意思。

师:你们觉得“励志”和“立志”意思一样吗?

生:(齐答)一样。

师:既然如此,我们何不把题目中的“励志”改成“立志”,这样更容易理解一些。(教师边说边把“励”改成“立”)还有什么问题吗?

生:徐悲鸿为什么要“立”志学画呢?是怎样“立”志学画的?结果怎样?

师:让我们一起来读课文,寻找答案。(生读课文)

师:同学们在阅读课文以后有什么发现?

生:徐悲鸿立志学画是因为受到一个外国留学生的侮辱。

生:徐悲鸿受到外国学生的侮辱后,学画更加刻苦了,每逢星期天就到博物馆去临摹名家的作品,一画就是一整天。

生:徐悲鸿生活十分俭朴,把钱省下来买绘画用品。

生:徐悲鸿以优异的成绩通过了毕业考试,创作的油画在法国引起了轰动,为中国人争了光,那位傲慢的外国学生也来向他道歉。

师:还有什么发现没有?

生:(迟疑地)老师,我觉得不应该把“励志”改成“立志”。

师:为什么?

生:因为徐悲鸿到法国留学,拜达仰为师,已经立志成为一个画家了,不是因为受到外国学生的侮辱之后才立志学画的。

师:有道理。大家的意见呢?

生:我也觉得不应该把“励志”改成“立志”,“励志”的意思比“立志”更深一层,含有“下定决心”的意思。

生:对!徐悲鸿原来就很刻苦,受到外国学生的侮辱后,为了给中国人争气,他更加“奋发努力”了,就像一匹不知疲倦的骏马,日夜奔驰,勇往直前。

师:那么,“励志”到底是什么意思呢?它与“立志”有什么区别呢?

生:“立志”的意思是立下志向,而“励志”是志向更加坚定的意思。

生:“励志”还有行动上更加刻苦努力的意思。

师:同学们讲的都不错。“励志”的意思是“为了实现某一志向激励自己刻苦努力”。(投影出示词义)徐悲鸿的志向是什么呢?当然是成为一名画家。是什么力量激励他呢?是因为他受到了外国学生的侮辱,他要为中国人争气,让别人见识一下,什么是真正的中国人!可见,是“爱国”的力量驱使着他“日夜奔驰,勇往直前”。所以,题目中只能用“励志”而不应该用“立志”。

《徐悲鸿励志学画》题目中“励志”一词较难理解,而理解这个词又是教学本文的关键,也是本文教学的出彩之处。当学生的理解出现偏差时,教师并没有简单地否定,而是把它“演示”到黑板上,让学生循着自己的思路去读课文,引导他们发现错误,从错误中探得“真知”。这里既体现了对学生主体的尊重,同时也告诉我们课堂上学生的错误理解有时也是“教学资源”。“立志”与“励志”意思相近,教师因势利导,利用它帮助学生建立“励志”的意义坐标,在相互比照中找准了“励志”意义的位置。可见,教师应善于引导学生,而不是驾驭他们,“顺水推舟”永远比“力挽狂澜”来得有效。

三、出彩在教师的讲解中

如特级教师支玉恒在山东威海执教的《古井》教学片断:

生:老师,如果这个村子没有这口古井,乡亲们的品质会怎样?

师:这个问题很有意思,我问你,雷锋家里有古井吗?

生:不知道。

师:是啊!我也不知道。但雷锋的品质不是很优秀吗?没有古井,在生活中还有许多事能让人得到启发,受到教育。不过这个村子里有这么一口古井,它正好给乡亲们提供了受启发、受陶冶的机会,创造了这么一个条件。作者也深受感动,就写了这篇文章。比如你们去威海刘公岛参观,耳闻目睹了邓世昌为抗击日本侵略者为国捐躯的事迹,受到了爱国主义的教育,也就是受到了品格陶冶。如果没有刘公岛,不是还有别的教育途径吗?青岛、济南就没有刘公岛,那里的孩子们不是也能受到爱国主义的陶冶吗?

面对学生的质疑,支老师不慌不忙,信手拈来——从雷锋家没有古井,但雷锋品质同样高尚说起,再就地取材,说威海有刘公岛使人受到爱国主义教育,没有刘公岛的地方同样受爱国主义教育,类比出刘公岛也不是惟一的爱国主义教育的途径,使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古井能陶冶乡亲们的情操,而不是使人优秀的必然条件。

四、出彩在教师的引领时

如孙建锋老师《最大的麦穗》一文教学片断:

师:请你们交流各自的阅读感受,让大家共同分享你“收获”的快乐!

……

生4:课文最后一句话——“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让我懂得:人应该有远大的理想,但也应该注重现实。比如,我的追求是考上北大,如果南大录取了我,我首先上去,以后我还可以再考北大的研究生呀!

师:这样,你既读了南大又读了北大,如此的大学经历是美妙的,也是双赢的!(教师从书中取出一片竹叶,说道)这是我去年从清华校园摘的,我想赠给你。看到这片竹叶,你想到了什么?

生4:我想由考北大改为考清华!

(学生大笑)

师:我希望六年后,能读到一封来自清华园的信,而这封信正是你写的。

生4:一定会的!(他激动不已地从我的手中接过那片竹叶,信誓旦旦地说。)

师:我期待着那一天!(说完,我主动和他拥抱。)

如果说,在学生说完自己的感受后,孙教师不加引领,接着再让其他学生说自己的感受的话,就不会出现后来的精彩。学生在教师引领下放飞了想象,彰显了人性,并深深感受到了文字的魅力。学生之所以有如此深的感受,我想是源于教师的魅力和教师对文本的思考。阅读教学中,只有当老师学会思考,学会用满腔的热情、感人的真情去点燃学生的情感,学生才会在文字中获得心灵的触摸、相拥和感动。

(作者单位:江苏新沂市春华小学)

责任编辑 邹韵文

猜你喜欢
学画古井陶冶
All Is Well
卖身学画(上)
卖身学画(下)
学画小乌龟
古井里的青蛙爷爷
不再孤独:爱是我们的舞场我们的朝堂
《王冕学画》中的两个“像”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古井
小学语文陶冶性教学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