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资本·意识形态

2009-12-15 09:09云海辉
电影文学 2009年18期
关键词:国家形象意识形态娱乐

云海辉

摘要资本解决不了商业大片的“只有娱乐没有意义”的空洞,当务之急是积极建构中国电影自身的意识形态——中国电影工业本身的运作理念、价值观。电影不能成为资本的奴隶;电影应该积极构建国家形象。

关键词艺术;资本。意识形态;国家形象;娱乐;文化霸权

“国家形象是指一国在其他国家人们心目中的综合评价和印象。”国家形象具有极大的影响力、凝聚力,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体现。传媒是塑造国家形象的主要载体。电影自从在中国诞生那天起,自觉或不自觉地承担了塑造中国国家形象的重要角色。100年来,中国电影用自己独特的话语系统在民族解放、政权独立、国家建设、人民生活、改革开放、民族复兴等各个方面塑造着中国的国家形象,让他国观众通过电影这个窗口接近中国、了解中国、感知中国。

电影是工业社会的产物,它天生不可避免地被打上了商业的烙印。“电影是一种艺术,也是一种生意,或者说电影艺术是依赖于电影的商业性而存在、发展的;电影生意也是依赖于电影的艺术性而存在、发展的。因此,电影是一种艺术的商品。同时也是一种商业的艺术。”这就是电影商业美学的逻辑。尽管在中国对商业美学的态度也经历了一个漠视、反对以及重新建构的较为复杂的过程,但今天我们对电影的商业伦理已经确信无疑。许多人看来,商业电影已经鲜有意识形态的意味,那么在全球化的语境中电影还能否积极地建构我国国家形象?或者说,电影的商业美学与国家形象表述之间是一种什么关系?

一、电影:商业、娱乐与意识形态

意识形态是指“个人意识与社会背景的一种关联,它是一个包括形象、观念、价值、情感和行动在内的一个巨大而连贯的系统,依赖于它并通过它人们在不同的时代中去体验他们的社会。”“对于媒介来说,意识形态的分析关注的是揭示媒介如何协助观点和信仰的维系……”从这个角度看,娱乐仿佛是电影所有语言的超意识形态。但这只是对娱乐一种孤立的审视。当娱乐成为电影叙事的有机因子,而电影是人的精神和意识的产物,娱乐就不可能如此超然,在意识形态表达上娱乐就不可能毫无意义。

作为商业美学的典型范例,好莱坞常常被一些人定义为暴力、色情、庸俗的娱乐生产商。倘若我们撇开偏见认真地把好莱坞电影放归到美国社会、美国文化的宏观语境中考察,我们会发现,好莱坞正在严肃地、不遗余力地以独特的方式传播着美国文化,积极有效地将美国的价值观推向全球。《阿甘正传》《泰坦尼克号》以高超的商业技巧融合现代高科技并艺术地展现了美国的精神与价值观,它们已经成为好莱坞不朽的荣誉。阿甘,这个轻度智障的人参加了越战,并代表国家参加乒乓球比赛,最后穿越美国长跑,娶妻生子过上了恬淡的生活。阿甘代表了美利坚民族的个人奋斗精神,是美国人崇尚个人价值观的集中概括。《泰坦尼克号》通过美轮美奂的大手笔制作、华丽的影像拼贴,最终是对美国式自我牺牲精神的赞美,是对爱超越并战胜死亡的证明。由此我们可以认为:“意识形态渗透于文化之中,文化既是意识形态的工具又是意识形态的栖身之所。从意识形态的外围进行观察,就可以发现娱乐业是那种维持现存社会体系的意识形态产生并发挥作用的最理想栖息之所。”

今天人们对电影的适应已经非常彻底,不知不觉中自然而然地接受了电影对于价值、思想、文化的定义。即使娱乐的成分浸润着电影的每一个细胞,娱乐与电影的关系多么暧昧,也无法否定电影作为一种文化产品它或多或少保存着意识形态的印痕。因为商业娱乐电影也不可能脱离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社会的整体语境,意识形态的东西渗透在娱乐中最终通过电影文本被合法化。毫无疑问,商业电影在生产娱乐的过程中也在参与生产一个国家或一个社会的精神,生产着伦理道德、价值观念,甚至种种风俗和时尚。电影就会在讲故事、提供视觉奇观的娱乐氛围中悄然完成对国家形象的塑造。

二、商业美学:电影、资本与后殖民语境

商业美学本质上是资本与艺术的联姻。资本在电影的生产过程中具有重要甚至是决定性的话语权。资本的力量使商业电影的运作必须遵循市场规律。美国人就是坚定的“以市场来界定文化,他们觉得市场没有理由不发挥作用,市场的威力与军事力量相当——这就是美国的霸权宣言”。所以,论者常常把商业、文化与殖民主义相联系。把美国文化的扩张看成是全球性威胁。在他们看来,资本驾驭着文化艺术的列车,经过市场这条轨道,在一片狂欢中把人们带入后殖民时代。基于雄厚资本、高新技术的美国电影在全球市场几乎所向披靡,它以娱乐的名义倾销美国的文化、价值、精神。批评者把这看成是一种媒介帝国主义,是一种文化霸权。因此有人认为,在好莱坞的文化霸权下像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的商业电影想突出重围去传播本国的价值与精神是一件极其艰难的事。

但是,随着好莱坞电影横扫全球之时,一个有意思的问题出现了。现在的好莱坞还是美国的好莱坞吗?福克斯公司属于澳大利亚新闻集团,哥伦比亚公司属日本索尼……外国资本不断进入,好莱坞仿佛已经是世界的好莱坞。但果真如此吗?朝着能产生最大利润的方向不断流动是资本一个最重要的特点,毫无疑问资本本身并没有国界和民族性。好莱坞无非是一个能让资本产生最大效益的地方,它无非是一个资本的大熔炉,再多的外国资本它们“只是好莱坞生产体制中的异国符号,是好莱坞生产体制兼容性的表现。显而易见,不是外国资本化好莱坞,而是好莱坞化外国资本为自身文化扩张主义的基础”。好莱坞的电影工业经过上百年的发展、积淀已经形成一套高度完备的电影生产体制、电影营销运作机制、电影文化理念,这些已构成好莱坞本身的意识形态。而好莱坞的意识形态强大得足以让资本为它服务,在这里强悍的资本变得驯服。因此,认为在商业伦理下资本绑架了艺术并挖空了艺术产品的意识形态意义,不太具有说服力。

在电影工业的运作过程中,艺术、资本、市场、意识形态的关系实际更为复杂。我们必须重新考虑资本与艺术的关系。好莱坞的启示是,不能让资本简单地驾驭电影,而是要通过雄厚的资本形成电影自身的意识形态,这才是电影工业的真正实力所在。对于中国电影来说,从十多年前的“狼来了”到“与狼共舞”,它已逐渐适应了电影商业化的全球化进程。并积极参与到这个过程中,甚至外国资本已经进入中国电影市场。近几年来的《英雄》《无极》《满城尽带黄金甲》《夜宴》等商业大片每部皆是豪华阵容,大手笔制作。尽管如此,金碧辉煌、美轮美奂的视觉奇观却不能掩盖其意义上的空洞,它们仅仅是刻意拼贴在一起的精致的视听语言碎片。诚然,这些大片都有强势资本的注入,较好的商业运作。从中我们能看到好莱坞的影子,但仅仅是影子而已。从这些商业大片中,我们很难体悟到中国的价值和精神。这些电影提供给他国观众的无非是几个简单的中国符号。

在后殖民时代,有人把中国电影抗衡好莱坞的劣势主要归结为资本问题,发出“给我几亿投资,我能打败好莱

坞”的慨叹,这着实没有切中问题的要害。资本解决不了我们商业大片的“只有娱乐没有意义”的空洞,当务之急是积极建构中国电影自身的意识形态一中国电影工业的运作理念、文化价值观。倘若电影本身缺少一套完备的意识形态体系,那么电影只能成为资本的奴隶,资本越雄厚电影本身越被动。在这种状况下中国商业电影很难冲破好莱坞的重围,在世界上传播中国文化、展示中国形象。

三、商业电影:全球化中的国家形象表述

“中国的改革开放使中国成了全球化过程中的一个重要行动者。进而言之,中国之参与全球化的过程也是作为民族国家的中国重新建构其民族认同、重新塑造国家形象和重新确立其在国际社会中的位置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电影作为重要的国际传播手段理应发挥重要的作用。在商业美学逻辑中,赚钱是电影生产的要旨,娱乐是电影的表达方式,如何在尊重这些原则的基础上塑造好中国形象,这才是真正需要思考的问题。

我们再来审视美国电影,它之所以能横扫全世界是因为它总是避开国家、民族等具有明显争论性的话题而去表现社会中的个体都能容易接受的价值观和心路历程。“好莱坞电影的基石是这些影片的基本伦理和道德规范,这些人情、人道是现在商业社会所承认和需要的共同契约,这些价值是大多数人们所承认的一些共同伦理、共同情感。”《角斗士》在古代的金戈铁马、刀光剑影里为人们讲述了一个有关勇气与复仇的故事。“从将军到奴隶、从奴隶到角斗士”,马克西默斯的经历之所以令人动容,是因为它映衬着当代商业社会中跌宕起伏的人生,让我们感悟在激烈的竞争中怎样做自己的英雄。既使是很严肃、很艺术的《辛德勒的名单》也似乎刻意与政治保持距离,而是从人性与人类良知的角度去挖掘历史,从而产生了全球性的震撼力。这些影片不仅票房获得成功,更重要的是它们成为美国的形象代言,通过这些商业影片世界各国的观者了解了美国精神和美国态度。同样是反映二战的影片,我们的《南京大屠杀》《七七事变》与《辛德勒的名单》相形见绌,单项度的政治标签,大张旗鼓的国家意识形态渗透,我们尚不能感动自己,怎么能触动世界?

中国具有五千年文明史,有着深厚的文化积淀,有着自己独立的、体系完整的价值观,凭借这些不可比拟的优势,在全球化语境中我们的电影对国家形象的表述可以做得很好。我们应用开放、发展的眼光理清中国文化、价值观念与全球化的关系。一方面我们要坚持文化的自主性,就是做到文化自觉。中国电影应认真地呵护中国人的文化、习俗、变化着的价值心理和历史情节、记忆。这是一个国家自尊、自立、自信的体现。另一方面,要考虑中国传统价值的现代化转型,整合文化资源,汇集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电影势必要积极地参与进来,特别是商业大片在提供娱乐消费的同时,应该以“润物无声”的方式影响甚至规定他国观众对中国国家形象的整体印象和评价。这对中国的商业电影来说的确是一项光荣而艰巨的任务。

猜你喜欢
国家形象意识形态娱乐
全面从严治党为中国国家形象“加分”
文化软实力发展与我国意识形态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