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创作中轴线规律运用空间探析

2009-12-15 09:09蒲卫国
电影文学 2009年18期
关键词:影视文化剪辑影视艺术

蒲卫国

摘要影视创作是制作和传播影视艺术的重要途径。轴线法则,作为影视创作中一种传统的剪辑规律,在当今影视传媒迅速发展的今天,已具有新的涵义和特征。本文就轴线在影视剪辑中的应用状况,对其在电影和电视中的发展轨迹和生存空间进行了梳理,并从五个方面尝试探讨轴线应用的考虑因素,以期对当前影视艺术创作的发展有所裨益。

关键词影视创作;轴线;剪辑;影视艺术;影视文化

一、引言

当下的影视传媒已渗透至千家万户,其在陶冶大众情操、丰富百姓文化生活方面正发挥着前所未有的作用。影视创作作为制作和传播影视艺术的重要来源,也在技术和艺术日新月异的今天达到了几近完美的程度。美轮美奂的影视特效,酣畅淋漓的武术打斗,还有高科技下摇臂摄影,体育比赛场中的多角度拍摄,极大地丰富了观众的感官世界,我们已进入了一个影视艺术和技术高度融合的时代。

轴线,这个不算古老但却屡试不爽的影视创作法则,似乎已经淡出了学术界的研究领域,人们大都已经谙熟这一约定俗成的规律,不过我们却惊奇地发现,在当今的影视创作领域,这种剪辑手法已潜移默化地有了自己的归属地和生存空间。

二、影视中“轴线”渊源探讨

轴线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上世纪30年代,可以说轴线是好莱坞的发明,当时的好莱坞电影所要表达的是:“既不能让观众感到创作者的存在,也不能让观众明显地意识到自己的旁观者的地位。”可见,当时的创作者表达一个影视空间是通过各种剪辑手法将场景综合展现出来的,同时尽量不让观众觉察到这种手法的存在和观众自身的存在。

影视剪辑文献中描述的轴线内容大致相同。“轴线是制约影视镜头与画面变换范围的原则性界线,是以人物行动方向和人物之间相互交流的位置关系所构成的一条无形线。轴线的核心是视线,其构成无论在何种条件、关系、位置下,都是以人物的视线关系为走向的。轴线变化则视线变化,视线混乱则轴线混乱。”也就是说,在用分切镜头拍摄同一场面的相同主体时,总方向限制在轴线的同一侧。如轴线是直线,各拍摄点则应规定在该线同一侧的180度之间。任何越过轴线所拍摄的镜头统称为“越轴”镜头,就会产生方向性的混乱,叫做“跳轴”“离轴”或“越轴”。这就是拍摄中应遵循的“轴线规律”。

轴线问题是影视剪辑中经常碰到的问题,为了保持同一段落场景中人物的视线、行动方向和人物之间方位关系的一致性,在拍摄时就要求有一定的章法。关于这一论题,几乎所有关于轴线的著作中都有一致的观点:“越轴拍摄是许可的,但是有条件的,即务必不使影视银幕空间发生混乱或错误。”本意就是前期的拍摄可以任意发挥,而后期的剪辑则必须遵循一定的规则。

三、处理“越轴”

如今的影视剪辑和创作,特别是电视的前期拍摄,镜头的考虑大多是拍摄的内容而忽略了拍摄机位和轴线问题,“越轴”镜头经常出现。而处理“越轴”镜头,通常运用移动拍摄由轴线一侧过渡到另一侧,也可以先在“越轴”镜头前安插一个交代环境的全景等。这既是剪辑规范化的要求,也是观众观看心理的需要。

由于使用单机或双机拍摄的电视,主体动作是一次性的,不宜多次重复,现场一般也是不可控制的,空间的大小、光线、时间等因素都可能成为制约因素,不管是表现事件还是再现情境,轴线问题都存在,因而处理“越轴”的方法和手段也就应运而生。总的来说,大致遵循以下两种基本策略。

第一,在画面内显示其方向改变的合理性。如插入骑轴镜头、全景镜头、枢轴镜头等作为过渡。

例如:在拍摄行进中的汽车时,第一个镜头是从左向右,第二个镜头是从右向左,可以插入一个中性镜头,汽车迎面行驶。观众就会觉得可以接受。

第二,一种是利用视觉缓冲现象合理“越轴”。如插入主观镜头,大动作镜头以及局部镜头等。

比方说:一个人手持电话朝着右画框打电话,接一个主观镜头,秘书小姐拿着文件走入门,这个人朝左画框打电话,即可完成合理“越轴”。

四、影视中“轴线”应用空间观察

众所周知,电影和电视虽同属影视文化,但有许多因素决定了这两种艺术门类在轴线运用上的差异,为了更好地分析和鉴别轴线的应用状态,笔者将轴线的应用领域分成电影和电视两个方面加以探讨。

(一)电影领域

电影的发展已有100多年的历史,就故事片而言,主流的、常规的视觉表述。始于格里菲斯。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观众观影心理的变化,电影常规叙事手法越来越完备,电影逐渐形成了一整套为叙事服务的视觉表达系统,最为典型的就是美国好莱坞电影。好莱坞所建构的一些视觉原则,诸如对动作的分解式描述、暴力地缝合观众的视点,既满足同时也建构和诱导了观众观影习惯和心理机制的形成。

1、国外电影应用情况

起初,许多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电影,像弗拉哈迪的《北方的纳努克人》(1920)、鲁特曼的《柏林——一个大城市交响曲》(1927)、里芬斯塔尔的《意志的胜利》(1936)等纪录影片中,几乎没有轴线概念,而是用银幕的方向变化来创造运动的对称或节奏。随着技术的发展和电影人创作观念的创新,在诸如《辛德勒的名单》《泰坦尼克号》《阿甘正传》等电影里,通过跨越轴线来达到特定效果的“越轴”镜头随处可见。

电影《罗生门》中有各种各样精心设计的运动镜头和摇镜头,人物在运动中不时出现大远景、特写、中景等景别的变化,在剪辑上形成了的许多内在运动效果,使人目不暇接,根本来不及分辨是否“越轴”。

在《黑暗中的舞者》中,影片里没有视点的连接,没有轴线和主机位,没有交代环境空间的大景别镜头,没有空镜头的插入,充满了跳轴、甩拍、疯狂的推拉画面,在这里评判“越轴”的合适与否似乎有吹毛求疵之嫌。

2、国内电影应用情况

在国内早期电影里,一直墨守和沿用这一法则,很少故意用“越轴”表现寓意的画面和镜头,只是到了近几十年来。才陆续有了这样的尝试和突破。如吴宇森导演的《喋血双雄》中跳轴的使用,形成一种状态感。上世纪90年代以来,因叙事手法的变化,涌现出大量片段化形式的影视作品。如王家卫的《堕落天使》《2046》,内地的《爱情麻辣烫》《花眼》等,大都没有清晰的人物关系,在形象组合上突出非线性,经常用文字叙事来阻碍流畅的形象叙事,造成镜头被切割的视觉效果。这些影片极力回避主题对情节的简单提挈,而碎片式地表达都市青年敏感、多变、易碎的情感世界,镜头的剪辑具有强烈跳跃特征,碎片化分段叙事成了轴线创新的新特点。

由此可见,在电影艺术表达上,轴线的运用已经成为一种艺术手法被广泛地使用,除了摄影设备和技术的迅速发展这一动因之外,另外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影视创作者在剪辑观念上已经有了极大的突破和创新。

(二)在国内电视领域

为研究方便,我们不妨借用《中国电视节目分类体系》中关于对电视节目类型的分类方法,对轴线规律的应

用领域做一探究。

1、新闻类节目中的应用

录播类的电视新闻节目由于受到剪辑的后期加工处理,多使用不同场景的切换,即使偶有“越轴”镜头也都用特技加以弱化,故“越轴”现象不易为观众察觉。

而直播类的电视新闻节目由于受到时间和技术条件的限制,编导和记者的首要任务是将最有价值和最有表现力的视频信息最快地传递给观众,因而对于现场剪辑的要求特别是轴线问题几乎到了可以忽略的地步,即便是有“越轴”现象发生,通过记者的现场解说和字幕的说明,观众的视觉心理可以很快理解和接受。

2、娱乐类节目中的应用

早期的历史题材剧,如《三国演义》《红楼梦》中,受剧情和人物关系限制,导演一般固守这一法则,镜头内容表现凸显轴线规律,不同层次的观众都容易被吸引到剧情中来。

随着影视技术和艺术的迅猛发展,影视创作人员的专业素质也在迅速提升,纷繁复杂的镜头运动已越来越普遍。许多电视剧导演故意采用“越轴”的手段处理,观众看后不仅没有产生不舒服的感觉,反而对人物和剧情产生了强烈的反应,从而营造了一种特殊的艺术效果。可以预见,在现代电视剧中,这一艺术手法有继续拓展生存空间的态势。

作为电视画面语言的基本单位,不同的画面可以表现不同的内容、传递特定的信息,并通过一系列画面的组接产生“1+1>2”的寓意。以我国电视观众老幼皆知的“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为例,在晚会节目职员表上那一串长长的摄像人员名单,就能够感受到编导们对除夕之夜“年度大餐”中几乎360度范围内的镜头调度。

电视观众是要靠画面和声音来感受现场实况的,多角度的拍摄,丰富的现场画面,会为观众带来更为接近实况的视听冲击和美感享受。在美国职业篮球联赛(NBA)的总决赛中,单场比赛的转播摄像机数多达24台甚至更多,为了让电视观众看到他想看到的一切,电视转播工作者对镜头的调度简直到了挖空心思、不遗余力的程度,难怪人们说NBA的篮球水平举世无双,NBA比赛的转播水平更是全球一流。

而最为让人感同身受的则是北京奥运会比赛的现场直播,跳水、游泳、足球……几乎所有的比赛直播,重放镜头从不同视角让观众重新欣赏那些高难动作的精彩场面,通过镜头运动和现场编辑形成不同速度、强冲击力视觉画面,为我们奉献了一幕幕激动人心、精彩绝伦的视觉盛宴。在这里,已经彻底打破了“轴线”禁忌。

纪实的素材来源于生活本身,几乎不需要艺术语言,大多利用其本身的形象来达到比喻、寓意和象征的目的,“越轴”现象随处可见。如许多纪录片中,多视角、多景别、多构图的镜头展现,给人一种新的视觉体验。又如。在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中的《生活空间》栏目中,为真实、自然地表现“老百姓的故事”,常常运用运动摄像跟拍被摄人物的生活、工作情景。这些连续不断的长镜头,创造了有观赏价值的场面。此时,轴线和内容信息相比已显得无足轻重、可有可无了。

3、教育类节目中的应用

电视在教育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包括社会教育、少儿教育、国际教育、大型教育等栏目,其主旨是传递科学知识,促进文化交流,由于面对的观众是不同层次的学习者和研究人员,受内容和教育对象的限制,越轴和大幅度转换镜头或机位的现象较少。

4、服务类节目中的应用

节目预告片、商业广告片、企业形象片以及MTV、电视散文、电视小说等电视文艺作品大都以抒发感情、烘托气氛、创造影响力为主,是创作者调动各种电视手段加以表现、融入个人主观情感的成果。比如,在许多MTV的剪辑中,导演故意利用一定频率、一系列的“越轴”镜头造成视觉上的不和谐来突出某些内容,达到特定的效果。

综上可知,现在的轴线运用已经是编导和编辑自己判断、分析、提炼、总结,再从作品中得到感悟和启示的结果,是为其感情的表达和形象的塑造而服务的。这种艺术手法的实现是以迎合观众的观赏心理和接受程度为主要创作目的,采用多种方式方法(克服“越轴”、文字、解说以及声音等)加以补充和完善的。

五、“轴线”的应用空间思考和探究

轴线法则是建立在蒙太奇理论和实践基础之上的创作规律。作为一种相对独立的艺术手法,正在从成熟的技术手段走向玄妙的艺术形式,从艺术和技术的合流中趋向于珠联璧合的完美。

下面从影视本体、技术和艺术结合以及观众影视文化背景等方面,来进一步探讨“轴线”的应用空间。

(一)影视本体方面

在影视教育教学中,轴线规律是基本法则,但艺术有法无定法。固守法则只能桎梏艺术灵感的创作和创新。教育教学中的“轴线”学习应循序渐进,初学者应知其然然后知其所以然,由浅入深,从把握“越轴”的特点中找出可以超越和突破的规律来。

1、内在需求差异的影响

作为影视表现的重要法则,轴线是可以逾越的门槛,就电影和电视的场面调度相比而言,两者的轴线有一定的联系,同时也有很大的区别。电影场面调度主要以演员调度为中心,侧重于表演和叙事;但对电视而言,特别是新闻纪实性、实况直播类节目而言,时效和真实是重点和关键,创作者往往以此为目的,通过灵活的镜头调度动态地弥补给人们视觉心理上带来的不适。

2、类型需求差异的影响

区别轴线运用场合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是节目类型。一般是在对观众的注意力和画面内容传达信息需求的侧重面上进行比较和取舍。在以内容和眼球为王的信息时代,为获得更多的知识和信息,常常以满足观众需求而忽略“越轴”禁忌。如体育类节目直播、重要突发事件的现场报道等。

(二)观众认知和欣赏层面

影视剪辑包括对声音和画面的剪辑。画面是影视作品的主体,是影视作品信息传播的重要途径,是观众“看得懂”的最基本的视觉要素。画面与声音相辅相成,相互支撑,相互补充。它们的有机结合能够带来视觉流畅、节奏连贯、情绪恰当的视听信息流。

1、不同接受层次

就艺术性、时效性以及知识性内容的节目而言,面对不同的观众,在情节和节奏比较舒缓的艺术片、传授科学知识以及面向低龄儿童的知识类节目中,尽量遵循轴线规律。同时配以合适的解说和字幕,以免造成歧义和误解;反之,则可以弱化这—特征。

2、不同视觉背景

“越轴”的画面给人一种跳跃的感觉,可用来表现心理和情绪上的变化。对有特定知识背景或视觉阅历的观众来说,一定技巧的“越轴”可以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前所述,用跳切、跳轴等强烈技巧和手段可以形成一种状态感。

(三)影视创作者对影视语言的把握和运用方面

影视创作实际是技术层面和艺术领域结合的产物。作为影视导演,掌握镜头语言和视听语言的技法技巧,利用各种表现手段。使故事情节、矛盾冲突和人物性格刻画、形象塑造、心理展示有机地结合起来,并把握镜头语言、语法的准确性和人物言语的流畅性,赋予“越轴”镜头剪辑应有的韵律和节奏感,可以大大加强表现力和感染力。

(四)视听媒体技术的进步和观众观影心理的改变

家用摄像机的普及,以V-8、Hi-8到DV,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有了记录影像的经验。“家庭式”的拍摄方式和观看“家庭录像”的视觉经验,扩大了观众接受和认同影像形态的范围。这种具有平民特征的视觉形态,融合了记录的客观性和拍摄的主观特征,强调了“被看”和“看”两者之间交融的关系。这也是影像成本降低、电影进入后工业时代的产物。可见技术的进步,促进了观影者的趣味取向和心理节奏的变化,而这也正是影视创作关注的核心点。

(五)中西方文化背景方面的差异

影视编辑是根据编导构思和视听语言规律的创作,是对原始素材进行选择、组合和加工的高级思维过程。如果说电视摄像机的画面是使观众“看见”,景别、角度等造型因素的运用是使观众“看清”表现对象的话,那么,画面编辑则是使观众“看懂”节目意义的必要环节。对塑造表情达意的视听形象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中西方文化的差异、观众的知识背景直接决定影视剪辑中轴线的使用效果,影视创作应给予观众必要的知识背影介绍,只有这样,一些司空见惯的常识才能被异国观众欣然接受。

综上可知,当今的影视创作中,轴线法则已有了更为广阔的生存空间。创造性地运用这一规律,可以大大丰富影视画面内涵、创造独特的思维和想象空间,对于表达影视作品主题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编导的创新,为这一规律拓展了更大的表现空间,荧幕世界也由此变得更加绚丽缤纷。

六、结语

影视创作要适应观众需求、反映社会生活、展现文化现象、促使人们的思想意识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化,就必须更新创作观念。轴线规律作为影视艺术创作的一种艺术形式,已深深融入影视艺术的形态中,形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但影视创作观念的改变不能脱离影视艺术和观众欣赏的发展规律,而必须遵循影视艺术发展的规律和观众欣赏层次的客观需要。只有熟知观众认识自然的心理规律,有意识地不断创新,才有可能有所发现、有所突破,创作出富有时代气息的作品来!

猜你喜欢
影视文化剪辑影视艺术
数字视音频编辑与制作课程的项目设计探讨
影视文化企业的会计信息失真问题
融媒体时代电视画面的剪辑研究
从职场题材电影看商业文化的影视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