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最早的水污染“限期整治”令

2009-12-21 05:11
黄河黄土黄种人·水与中国 2009年8期
关键词:染坊南巡山门

高 青

游览“吴中第一名胜”的苏州虎丘,细心的游客会发现,在正山门左侧的墙上嵌砌着一方石碑,那是乾隆二年(1737年)苏州府《永禁虎丘染坊碑》。石碑并不高大,字迹也已漫漶,似乎并不起眼,然而却有极高的史料价值。它是我国最早的地方水质保护法规,比英国1833年颁布的《水质污染控制法》早96年,比美国1899年颁布的《河川港湾法》早了162年。

史载,乾隆在位时曾数次南巡,苏州是让他流连忘返的美景胜地,号称“吴中第一名胜”的苏州虎丘也是他驾临江南的必去之处。苏州虎丘以山清水秀而闻名遐迩。明清时期,苏州纺织业极为发达,所谓“城东半城,万户机声。”中央专门在苏州设立了织造署,旧址在今葑门带城桥下塘(苏州第十中学校址),《红楼梦》作者曹雪芹的祖父曹寅就曾在苏州织造任职3年。由于江浙一带的丝织业迅猛发展,相应带动了染坊的发展。其时染坊有蓝坊、红坊、黑坊、杂色坊和漂坊等具体分工,大批缫丝染织作坊聚集在通往苏州繁华市面的虎丘附近,以便于把丝绸产品就地及时销售。众多染坊生产时所产生的染整废水使得苏州周边的河流均变得“满河青红黑紫”而污浊不堪,不仅严重影响了虎丘风景名胜区的生态环境,而且对当地百姓的日常生活和农林业生产灌溉都造成了危害。

乾隆皇帝下江南时慕名到虎丘浏览观赏,没想到流经虎丘外围的众多河汉肮脏不堪、臭气熏鼻,实在是大煞风景。虎丘是吴中名胜,风景秀丽如画,康熙帝、乾隆帝南巡至苏州,都驻跸于山上的万寿行宫。山麓的山塘河为唐代苏州刺史白居易开凿,所挖之泥堆筑堤岸,时称白公堤。当时人们游山,往往是乘画舫,浮碧波,穿桥影,橹声欺乃,箫鼓相随,极为幽雅宜人。但自染坊开设后,满河“青红黑紫”,既破坏了虎丘的自然景观,又危害百姓身体健康,影响农作物生长,“各图(村)居民无不抱愤兴嗟”,于是有120户地方人士联名上告,要求迁移染坊。

在乾隆亲自过问下,苏州府会同属下的元和、长沙、吴县三县实地勘察,于公元1737年(乾隆二年)颁布禁令“永禁虎丘开设染坊”,所有“染作器物,迁移他处开张”,“如敢故违,定行提究”。迫于官府的法令,虎丘一带原有的数十家染坊不得不搬迁至远离虎丘的苏州远郊,从此虎丘又恢复了青山绿水,直到近代,著名作家周瘦鹃还作诗赞美这虎丘的山塘河水:“七里山塘春水软,一声柔橹一销魂”。为了防止染坊卷土重来,苏州官衙特地刻石建了一座“永禁虎丘染坊碑”,立于虎丘的山门晓喻百姓。这块石碑宽约1米,高约两米,迄今还保存在苏州虎丘的山门内。由于年代久远风雨浸蚀和十年动乱,石碑已残缺不全,铭文勒刻的小字也已模糊不清,但是石碑上部拳头大小的“勒石永禁虎丘染坊碑”字样仍然依稀可辨,成为我国历史上最早的、规模最大的行业性限期治理(搬迁)水污染的见证。

乾隆皇帝在位59年之久,微服私访和南巡成了他深入民间体察民情的重要途径,正是由于目睹民间工业经济初始发展阶段所造成的大气污染和水污染,而二百六七十年前又难以寻求根治与消除污染的良策妙法,故而只能囿于限期强制迁徙这种消极措施。但是乾隆所颁布的圣旨和旨意,还是在我国环境治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猜你喜欢
染坊南巡山门
北魏《南巡碑》与《南巡颂》研究
看客
被遗忘的角落:畅春园遗迹恩佑寺、恩慕寺山门考
龙岩市社前村天后宫山门舞楼及舞台题记考述
福建省龙岩市永定区社前村天后宫山门舞楼
一路向南
兔子染坊
山东枣庄非物质文化遗产
泰国游大事记
石头之辩皮皮猪卡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