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先进文化应准确理解内涵把握标准

2009-12-21 01:29宋球勋
经济师 2009年11期
关键词:先进文化内涵标准

摘 要:在我国先进文化建设呈现空前繁荣发展的良好态势下,一些不容忽视的倾向、现象也日益凸显,如果任其扩展蔓延,必将直接危及先进文化建设的方向、性质。因此,必须澄清对先进文化内涵的模糊认识,厘清对先进文化的是非判断标准,保证先进文化建设的健康开展。

关键词:先进文化 内涵 标准

中图分类号:B82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09)11-032-03

目前,我国文化建设呈现空前繁荣发展良好局面,在经济、政治、社会建设中发挥了无可替代的推动作用。但也不容忽视这样一个问题,只要与“文化”沾边的,都无不标榜是先进文化。这其中不仅包括一些明显带有“崇洋”倾向的匾额招牌,甚至连一些落后的、腐朽的东西也贴上先进文化的标签。有人将这种现象概括为“先进文化是个筐,什么‘文化都能装。”对此,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决不可听之任之。笔者认为,解决该问题的关键是要澄清对先进文化内涵的模糊认识,厘清对先进文化的是非判断标准。

一、准确理解先进文化内涵要澄清的几个问题

1.先进文化内涵的界定。首先,要准确理解先进文化的内涵,必须搞清什么是文化的内涵。到目前为止,世界上关于文化的定义有几百种之多,可谓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下定义者立于不同的学科角度所致,诸如,政治学、历史学、人类学、社会学等等。尽管不同学科给文化所下的定义有所不同,但有一点在认识上是共同的,那就是文化因人而生,如果没有人,就绝没有文化可言。一部人类发展史,就是一部人类文化史。所以,马克思“自然的人化”的概括,虽然不是文化的定义,但却精辟地指出了文化的内涵。即人类超越动物本能,依照自己的价值取向,作用于自然和社会的一切活动及其结果,无论是物质的、精神的,还是制度的,只要有人的参与、创造,都属于文化的范畴,这是广义上的文化。其次,我们所要建设的文化是属于什么样的文化?显然不是涵盖如此宽泛的广义文化,而是与经济、政治相对应,反映并作用于经济和政治的观念形态的狭义文化,是思想道德、价值信念、精神情感方面的人文文化,属上层建筑范畴,其核心是社会意识形态。再次,我们所要建设的先进文化应具有怎样的特质?属于上层建筑的文化有先进与落后、健康与腐朽之别,对此,我们历来的态度是努力建设先进文化,积极扶植健康文化,认真改造落后文化,彻底摒弃腐朽文化。那么,什么样的文化才能称得上是先进文化呢?按照“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原则要求,先进文化应具有服务性、开放性、前瞻性、民族性、科学性和群众性的特质。那么,建设先进文化就应紧紧扣住这些内涵特质。

2.发达国家的文化不等于先进文化。我们所要建设的先进文化是观念形态的文化,虽然科技文化也属观念形态的文化,但就其内在特质和社会功用而言,二者之间不尽相同。科技文化所涉及的是认识体系的内容,人文文化所涉及的是价值观念的内容。科技文化一般表现为人类对外部客观世界的认识和把握,换句话说,人类对外部客观世界的认识和把握如何,往往直接在社会物质文明发展上得以同步反映,这就是为什么原始社会的刀耕火种之所以被现代社会机械操作所取代的根本原因。而人文文化则主要表现为人类需求、愿望、理想、选择等生活目的与价值观念,它们往往在一定历史条件下产生,并对社会历史起着或积极或消极的作用,它与社会的物质文明并非一定同频共振。在15世纪以前中国处在漫长的封建社会时期,物质文明程度不高,然而,它所创造的人文文化,不仅使中华文明璀灿夺目,也给周边国家文明进步以充沛的养分,为世界文化宝库增添了最亮丽的风采,就是明证。

就目前现状而言,发达国家在科技文化上所表现出的某些先进性,我们的确不可与之同日而语。但是科技文化的先进,并不意味也绝不等于人文文化的先进。因为我们要建设的先进文化是思想道德、价值信念、精神情感方面的人文文化,是为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社会文明建设提供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的社会意识形态的文化。因此,以发达国家科技文化作为参照,来衡量我国社会意识形态文化建设,是认识与理解上的严重偏颇。

3.不能脱离意识形态属性谈先进文化。我们谈先进文化,并不是在谈一个抽象的理论概念,而是在谈一个具体的社会历史实践,肯定要和现实以及现实的功利联系起来。离开现实功利空谈概念是毫无疑义的。自古以来,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由于理想信念、价值取向不同,对于文化先进与否的理解也不尽相同。譬如,价值观念的不同对于文化先进与否的认识也是不同的,中国传统文化追求社会本位价值观念可谓是根深蒂固,而西方文化追求个体本位价值观念也可谓由来已久。这就必然形成东西方对文化先进与否认识上的不同。这就要求我们在谈先进文化时,不能脱离国家意识形态以及民族生存的历史和精神的历史,其中最根本的是要看创造它的那个阶级是否先进。我们所要建设的先进文化,性质是社会主义的;核心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任务是全面构筑社会主义价值体系。从根本上说,就是要站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立场上,立足于民族的前途与命运,代表当代中国前进方向,代表推动社会发展要求,努力建设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文化。

虽然在文化的载体形式和传播手段上,与西方一些国家相比还存在诸多不足,但这并不能证明我们的文化落后。美国的文化产品大都利用高新技术包装,即使它在某些方面能吸引人,赢得了一定市场,因其内容大多宣扬的是资产阶级人生观、价值观,决不可妄言其先进。因为,判断一种文化先进与否,不能只看现象,要看其实质;不能只看形式,要看其内容;最根本的是要紧紧抓住文化的意识形态属性。

二、衡量文化先进与否应把握的标准

1.要看其指导思想是否科学。既然我们建设的“文化”是与经济、政治相对的观念形态的文化,属于上层建筑范畴。那么,判断其先进与否,根本是要看其指导思想是否科学。科学的标志是在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下,揭示人类历史发展规律,并正确运用这一规律,引导、推动人类社会由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发展,以合理的、先进的价值体系为主要内容,尊重、维护、调动社会广大成员的积极性、创造性,以科学的态度和科学精神对待一切事物,以实现人的自由发展的最高社会形态为最终追求。

凡是科学的思想理论必须经得起时间和历史的检验。马克思主义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规律,被人们奉为科学的思想理论。在今天金融危机席卷全球的严峻形势面前,研读马克思理论成为西方国家政要、银行家、金融家、企业家所追求的一种“时尚”,他们试图从中寻找解决问题的“钥匙”。于是,一个严密逻辑清晰地呈现在他们面前:资本主义的内生矛盾——有效需求不足——生产过剩——透支消费——违约率上升——经济危机。马克思关于经济危机根源的理论经得起现实的拷问,充分显示了科学思想理论的魅力。

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她所领导建设的社会主义文化,必然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在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势必把社会主义价值体系构筑作为核心,把思想道德建设作为中心环节和重要内容,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作为重要任务,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作为教育重点。毫无疑问,只有如此建设起来的文化,才是先进文化。

如果摒弃观念形态的科学指导思想,仅以技术水平的高低去衡量文化的先进与否,这种做法的本身就有失科学。比如,某些西方国家凭借本国所占有的尖端技术,研发新型军事武器,扩充军事力量,四处制造事端,破坏世界和平与安宁。即使其技术再先进,也不是观念形态上的先进文化。

2.要看其是否具有文化共享的理念。大凡先进文化都应有共享的理念。这是因为文化是自然的人化,反过来又在化人。世间因为有了人才产生了文化,因为有了文化才使人真正成为社会人。古往今来,不管生活在何国家、何民族、何地域的人们,所创造的文化,接受的文化信息,感受的文化氛围,具有相通之处。那么,文化共享就不仅是可能,而是必然。

马克思曾明确指出:“由于资产阶级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过去那种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状态,被各个民族的各个方面的相互往来和相互依赖所代替。物质生产是如此,精神的生产也是如此。各个民族的精神产品成了公共的财产。民族的片面性和局限性日益成为不可能。于是,由多种民族的地方的文学形成了一种世界文学。”①经典作家这里关于“世界的文学”的论断,广而言之,也可以理解为“世界的文化”。其实,问题的关键并不在于有没有世界文化,而在于不管是地域的或民族的“精神产品”如同物质产品一样,随着人类的发展进步必将成为公众共享的产品。

罗素在《中西文化之比较》中也说:“不同文明间的交流,过去常常被证明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里程碑。希腊向埃及学习,罗马向希腊学习,阿拉伯向罗马帝国学习,中世纪的欧洲向阿拉伯学习,而文艺复兴的欧洲又向拜占庭帝国学习。许多这样的交流表明,作为落后国家的学生能超过作为先进国家的老师。对于目前中国发生的情形,如果我们把中国人看作是学生,那么中国人一定能再次超过我们西方人。事实上,如同他们向我们学习一样,我们能从他们那里学到许多东西。”②从罗素所言国家、民族间文化互学共享的事实,我们同样可以反过来这样理解,任何一种文化如果不能自觉、主动与异质文化交流和融合,进行有效地“嫁接”,势必处于孤立封闭状态之中,造成“近亲繁殖”,这样的文化必将是一种短命的文化,根本就没有什么先进性可言。

文化共享对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而言,是其自身生存、发展、完善的必然需要。在经济全球化、科技一体化、信息网络化背景下,世界各国由于文化的千丝万缕的联系使之形成一个整体,任何文化的自我封闭已万不可能。既然如此,那就要树立共享观念,自觉融入共享,在共享中取长补短,实现和谐发展。因此,我们在建设先进文化过程中,必须牢固树立文化共享理念。

首先,要勇于汲取、借鉴人类一切优秀文化成果。对于本国文化要有正确认识,既不要“天生丽质难自弃”,自爱自怜;也不要“养在深闺人未识”,孤芳自赏。对于外来文化只要是有益的、有用的,都要持有欣赏、享受、为我所用的态度,不鄙视,不排斥,以泰山不让杯土的包容态度,以河海不择细流的宽阔胸襟,广纳精华,以丰富和充实自身的文化发展。在汲取、借鉴的同时,对于那些明显带有资产阶级审美倾向,甚至宣扬资产阶级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文化产品,应坚决摒弃、剔除。要努力克服学习借鉴中的浮躁之气,什么斯克尔宾馆、维多利亚浴场、莱茵名都等等,仅用几个无厘头、名不副实的“洋词”,就以为是对优秀文化成果的共享,相反,这恰恰是浅薄的写真。其次,要勇于将自身优秀的文化“送出去”。在文化共享中,仅吸纳和引进外来文化是不够的,还应该积极主动地将本民族的优秀文化送出去。在文化“送出去”的过程中,一是要有辨别地将中国传统文化中最优秀的东西送出去。目的就是要让世人真正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真正认识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富营养所在,而不是鱼目混珠、鱼龙混杂,将一些不良文化产品也推出国门,给一些本来对中国文化抱有偏见的人们落下话柄,或给那些对中国文化了解不多,甚至根本不了解的人们产生错觉或误解。二是要充分展示当代中国的新形象。随着中国的迅速崛起,综合国力的增强,国际地位的提高,近几年来,在西方世界“中国威胁论”此起彼落,尤其是一些西方媒体歪曲事实,“妖魔化”中国,对此,我们就必须通过文化传播,以无可辩驳的事实,以正视听,将一个当代中国真实形象送到世人面前。

3.要看其是否具有独树一帜的民族特色。文化的民族特色,是民族历史的积淀和潜在的社会意识,渗入社会心理的深层,所表现出来的该民族所具有的独特的思想感情、审美倾向、处事态度、风俗习惯以及生活方式、生活习惯等。这种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文化,以全民族共同联系为纽带,以全民族利益为宗旨,它对内包容丰富多彩的个性,对外显示旗帜鲜明的整体风貌。虽然人类文化具有共通性和共享性,但并不等于人类文化的同一和统一。经济全球化,并不等于文化全球化,或者说世界上不存在、也不可能存在单一价值标准的所谓“全球性”文化。因此,从这个意义说,世界上从来就不存在超然于民族之上的同一、统一的文化,而恰恰是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构成了缤纷瑰丽的世界文化。

正因为如此,“在最杰出的近代作家身上,他们自己国家的特点可以通过他们对古人的模仿中看出来;他们的花朵和果实虽然得到了同一太阳的温暖,并且在同一太阳的照射下成熟起来,但他们从培养他们的国土上接受了不同的趣味、色调和形式。从写作的风格来认出一个意大利人、一个法国人、一个英国人或西班牙人,就像从他面孔的轮廓,他的发音和他的行动举止来认出他的国籍一样容易。”③伏尔泰关于从作家的写作风格来认出他们国籍的论述,正说明文化独具民族特色的极端重要性。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王牌,是区别于其他民族的标识。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越是民族的才越是世界的。在建设文化的过程中,汲取其他民族文化的优长是必要的,但决不能迷失自我,必须坚定不移地突出自己的民族特色,这是中国共产党的一贯主张。在新民主主义文化建设问题上,毛泽东强调指出:“这种新民主主义的文化是民族的……带有我们民族的特性……中国文化应有自己的形式,这就是民族形式。民族形式,新民主主义的内容——这就是我们今天的新文化。”只有这样的文化,才是“新鲜活泼的、为中国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④的文化。

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问题上,江泽民指出:“历史和现实都告诉我们,国家要独立,不仅政治上、经济上要独立,思想文化上也要独立。根植于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反映中国人民创造自己新生活的进程和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是中国社会主义文化的立身之本。只有首先赢得中国人民的喜爱,具有中国风格、中国气派,才能堂堂正正地走向世界和屹立于世界文化之林。”⑤只有坚持民族特色,表现和反映振奋的民族精神、高尚的民族品格、坚定的民族志向的文化,才是真正具有竞争活力的先进文化。

考量一下现在文化建设中的一些雅俗不分、美丑不辨,甚至刻意追求鄙俗、丑陋的不良倾向,应引起我们的高度警醒。例如,有些地方借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之名,行封建迷信之实,甚至视低俗、粗俗、庸俗的东西为民族特色,从城乡大街小巷各种店铺名称可见一斑,什么刘三刀把子肉、赵老鬼茶庄、胖嫂足疗所等等不一而足。不言而喻,这种所谓逆美而行“文化”,根本不是在丰富民族文化特色,相反是对民族文化特色的糟践和扭曲,岂有先进性可言。

4.要看其是否坚持人民大众利益至上的原则。文化“为什么人的问题,是一个根本的问题,原则的问题。”文化建设“相信谁、依靠谁、为了谁,是否始终站在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是区分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分水岭,也是判断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试金石。”毫无疑问,是否坚持人民群众利益至上,是衡量文化先进与否又一重要标准。因此,建设先进文化必须坚持人民大众利益之上的原则,切实做到文化建设为了人民,文化建设依靠人民,文化建设成果由人民共享。具体表现为:第一,尊重人民群众在文化建设中的主体地位,调动人民群众参与文化建设的积极性,激励人民群众的文化创造精神。一些地方凭长官意志,越俎代庖,脱离实际,远离大众,为涂脂贴金“造政绩”所搞的文化虚假繁荣,不管作出何种标榜,都不是先进文化。第二,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已故北京大学东语系教授金克木先生认为,文化就是“国情”,就是“国民性”。建设文化要立足于中国正处于今后还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基本国情,要着眼于提高人民群众素质这个根本要求,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协调社会各种关系,促进和谐社会的构建。反之,建设文化不仅失去应有的意义,同样也没有先进性可言。第三,切实保障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成果享受权。文化建设的主体既然是广大人民群众,所创造出的文化成果自然也理应由广大人民群众去享受,任何个人或社会集团、社会阶层都不能倚仗经济或政治的强势地位,强行将某种文化成果据为己有;也不能借口是文化原生地或原创者,而将某种文化列为专属。对于一些新的文化成果常常带有思想意识的超前性,甚或表现为人们还不熟悉的新的表达形式,也应将对其的价值判断权、选择权交给人民群众。否则,保障人民群众文化权益是口惠而实不至。

综上所述,只有准确把握内涵,严格衡量标准,才能真正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只有这样的文化,才是真正代表社会前进方向、适应生产力发展、推动社会进步、反映最广大人民利益和要求。也只有这样的文化,才能在当今诸多思潮的较量和综合国力的竞争中,充满蓬勃生机与旺盛活力。

注释:

1.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M〕.人民出版社,1997

2.罗素.中西文化之比较.中西文化文学比较研究论集〔M〕.重庆出版社,1988

3.伏尔泰.论史诗.西方文论选〔M〕,上海译文出版社,1979

4.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二卷〔M〕,人民出版社,1965

5.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摘编)〔M〕.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

(作者简介:宋球勋,江苏省徐州市行政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公共管理、文化建设 江苏徐州 221009)(责编:若佳)

猜你喜欢
先进文化内涵标准
2022 年3 月实施的工程建设标准
活出精致内涵
理解本质,丰富内涵
挖掘习题的内涵
忠诚的标准
美还是丑?
要准确理解“终身追责”的丰富内涵
对社会主义文化创新的思考
一家之言:新标准将解决快递业“成长中的烦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