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次金融危机在香港传导原因的比较与分析

2009-12-21 01:29柳耀辉郝蜀文王海宾
经济师 2009年11期
关键词:比较分析金融危机

柳耀辉 郝蜀文 王海宾

摘 要:香港作为中国金融资本开放度最高的地区,回归祖国后经历了两次大的金融危机,这不得不使我们更多地认真审视香港经济体制。文章通过两次金融危机在香港传导的原因、影响进行比较分析,审视香港经济体制,探究其中一些特质问题,为进一步研究香港经济体制存在的问题奠定理论基础。

关键词:金融危机 香港经济体制 比较分析

中图分类号:F8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09)11-043-02

当面对全球次贷危机的巨大冲击时,金融风潮的连锁反应对我国香港模式发起了巨大的挑战。而这样的冲击在10年之前就曾登陆过香港。香港回归后的11年内,经济大起大落,如“W”般的发展轨迹也牵动着大陆经济的震荡和变化。那这两次金融风潮之间有着怎样的关联呢?经济跌宕的事实给我们调整香港模式带来怎样的启发?就成为摆在我们面前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一、金融危机的传导机制

金融危机的传导机制在理论上讲“通常涉及到金融系统、投资和消费、实体经济部门、社会信用等各个层次,是一种综合效应,它包含着凯恩斯效应、威克塞尔效应、财富效应和资产负债表效应。”

从金融危机对投资渠道的影响来看,当金融资产的预期收益率下降,债券市场首先会出现失衡,接着货币市场出现失衡,在凯恩斯效应中,冲击发生后,利率和债券价格发生变动,会导致间接融资和直接融资的改变。当市场利率上升,间接融资减少,而债券价格的下降又将导致直接融资的减少,通过投资乘数,会成倍地放大为GDP的减少,形成金融危机。

从金融危机对生产结构的影响来看,当出现经济衰退和消费需求下降时,生产企业由于库存大量增加,短期内会大幅度减少生产,解雇工人,减少对供应商的原料采购。对供应商来说,意味着存货超过正常水平,需要缩减生产,这反过来又会进一步减少消费需求。如此循环反复,把更多的产业和行业卷入危机,并由此引发社会上信贷链条的断裂和导致金融危机的发生与蔓延。由于各国产业同国际市场的联系日益密切,外贸依存度普遍较高,一旦某国的某一产业因产生非效率,就会影响国际上与该产业相关的其他产业的发展,出现大量公司的倒闭,从而使与之有密切联系的金融机构坏账骤增、经营困难,最终引发国际性金融危机。

从金融危机对消费的影响来看,当金融市场出现不利冲击,例如股市崩溃、国际投机冲击、社会化风险恶化等,首先影响到是市场信心。一些评论家认为,经济危机最大的影响,不是经济总量的锐减,而在于市场信心的丧失。市场信心一旦衰退或丧失,由于有效需求不足,发展陷入滞缓,使得经济萧条期延长,造成更大规模的衰退。

二、两次金融危机在香港传导原因的比较

(一)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

1997年7月2日,在香港回归的第二天,亚洲金融危机席卷泰国,泰铢贬值。不久,这场风暴扫过了马来西亚、新加坡、日本和韩国以及我国香港,打破了亚洲经济急速发展的景象。亚洲一些经济大国的经济开始萧条,一些地区的政局也开始混乱。

1.从直接触发因素来看。香港是一个细小的开放经济体系,内部市场很小,易受外围的周期性因素影响而产生较大的经济波动。1997年,当面对大量国际金融市场游资的剧烈冲击时,东亚各国或是货币贬值,或是要素价格下跌,造成金融动荡。亚洲金融危机时期,国际炒家多次狙击港元,造成利率扯高,资产价格大幅下降,金融机构破产,连带实体经济发生滑坡,甚至崩塌。

2.从内在基础性因素来看。香港是一个高度开放的金融中心,在面对来势汹汹的国际炒家沽空港元、扯高利率时,香港为维持稳定,不得不在货币贬值,降低成本或者资产贬值,要素价格下调两者间作出艰难选择。由于政府力图确保联系汇率稳定不变,因而选择资产大幅贬值,使得利率高企,银根短绌,价格下调,因而连带产生股市大跌,消费投资萎靡等负面影响。加上香港实体经济结构不平衡,以股市为代表的虚拟经济和以楼市为代表的实体经济在经济发展中,严重背离价值和购买力,逐渐形成泡沫。泡沫经济成为香港受到金融风潮侵袭的内在重要因素。

3.从世界经济因素来看。金融危机的迅速蔓延也是经济全球化带来的负面影响。经济全球化使世界各地的经济联系越来越密切,资本流动能力增强,防范危机的难度加大,各个经济体之间往往牵一发而动全身。正如当亚洲金融危机引发印尼、日本的债务危机和银行危机时,作为印尼的第四大投资来源区,香港投资萎缩,损失巨大;同样,我国香港也是日本重要的贸易伙伴,在港日资坏账高达6000亿美元,在港分行被迫关闭,也使香港企业融资更加困难。其他地区的经济危机也直接导致香港的旅游业收益大幅下降。

另有一些观点认为,亚洲金融危机是西方国家对亚洲模式,尤其是对新生香港的一次蓄谋已久的“政经双赢的经济侵略”,因而认为以国际炒家为主角的西方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的财富掠夺更是亚洲金融危机发生的重要国际因素。

4.从政策性因素来看。1997年香港回归祖国,“回归”因素就像酵母一样刺激着香港经济的发展,也激励着国际资本在香港的投资,经济信心直线走高,“中国概念”被成倍放大。红筹股、H股以及引发股价飙升的“染红效应”,使得港股市盈率高至2000以上,要知道80年代初的日本,当股票市盈率达到60~70时,股市几近崩溃,因而2000多的市盈率简直就是天文数字,泡沫之盛,令人瞠目。因而回归效应一定程度上也造成香港经济自身过热的弊端,在经济危机的冲击下,股灾在所难免。

(二)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

美国著名经济史学家金德伯格研究发现,危机每隔十年轮回一次。危机是风险累积到一定程度的必然结果,风险会寻找经济中最薄弱的部位释放出来。市场一体化使得资本市场正在成为危机的突破口和传导渠道。因此,谈及这次金融危机对香港的影响,首先要从世界因素入手。

1.从世界经济因素来看。尽管这次危机爆发不是由西方国家“蓄意制造”的,源头也没有直接针对香港本土,但全球经济一体化经济格局下,作为世界经济“霸主”的美国发生的经济危机,如蝴蝶效应般,也将传染给其他各个地区,香港自然无法幸免。

2.从触发因素来看。对于香港而言,其坚守联系汇率制,港元与美元相挂钩,因此香港汇率稳定依赖美元稳定,而当美国经济发生波动时,香港经济自然会产生同步的影响。如今的美国经济危机引发的经济衰退,很快传染到了香港,渗透到香港的各个行业领域。

3.从内在基础性因素来看。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汇集着世界各大金融机构的分支机构。虚拟经济繁盛异常,与世界金融联系极为密切。而香港的债务市场也已发展为亚太区内其中一个流通量最高的市场。同时,香港还是世界活跃的衍生金融工具交易中心。当美国金融出现剧烈震荡,华尔街一片萧条之时,各个金融机构如多米诺骨牌一样在香港被逐个推到。这一点有别于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

另一方面,香港持续多年的高通胀率也是促发经济危机的内在基础性因素之一。尽管在亚洲金融危机过后长达68个月的时间里,香港经历了持续的通货紧缩状况,但从2003年后期经济恢复以来,高通胀率又见端倪,高通胀与低利率产生的实际负利率导致香港银行“脱媒”现象严重,大量资金流入证券和房地产市场寻求价值增值。这些市场在过度需求拉动下虚拟泡沫不断增大,反过来进一步恶化通货膨胀,形成恶性循环。

三、两次金融危机对香港经济产生的影响

正如前文传导机制的分析,金融危机往往是由金融行业逐步扩散着整个经济实体的,两次金融危机造成的影响大体有相似性。所以在探究影响时,本文将偏重于2008年金融危机对香港的影响。

1.失业问题。全球金融危机触发香港连串裁员潮。香港特区政府统计数字显示:2008年8月至10月香港的失业率为3.5%,较7月至9月微升0.1个百分点,但已是过去一年新高。零售、运输及进出口贸易业成为失业重灾区。有人力资源顾问指出,农历新年后的就业市场将会非常严峻,预期失业率在明年中上升至5%。

2.楼市问题。香港地域面积仅为1096平方公里,但平均滞留人口却高达1120万,土地和楼宇的供求矛盾非常突出。房地产业的高额利润诱使几乎所有资金雄厚的港内大企业集团涉足该行业,许多投机商利用市场供求失衡大肆炒作哄抬楼价。在这些因素刺激下,香港房地产市场维持了多年的持续兴旺,同时楼市超买严重,积聚了相当的投机泡沫,调整在所难免。

3.财政赤字。自香港回归以来,连续出现六年的财政赤字。在收入方面,由于楼市持续低迷,土地收益、来自地产公司的利得率税、物业交易印花税等相关收入出现结构性下调。支出方面,在通货紧缩的影响下,政府名义开支增长率高于本地生产总值的增长率,从而加剧了财政赤字的扩大。

4.旅游与消费。金融危机引起该区域内各国货币对美元大幅贬值,客观上降低了境外游客在这些国家旅游的费用。而在联系汇率制下,香港旅游业在价格竞争上处于劣势。

消费方面,在香港,居民财产的相当比例以股票和楼房保值形态存在,它们的升跌直接影响居民现有财富水平及对未来收入的预期。港股大幅下跌及楼市调整令居民财产损失严重,由此产生的负面财富效应将促使个人削减消费支出,连带物业行情也出现的调整,加上就业前景不明朗,消费者的欲望大大降低。

5.贸易表现。香港属于外向型经济,出口对经济发展极其重要,在金融海啸下,以美国为主的外围经济环境转差,大大降低对商品的需求,香港出口业首当其冲。

综上所述,两次金融危机在传导机制的作用下,虽起因各有不同,但都对香港经济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如何解决问题,化解危机,以及如何稳定长期经济发展成为摆在我们面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参考文献:

1.范爱军.金融危机的国际传导机制探析[J].世纪经济,2001(6)

2.姚国庆.金融危机的传导机制:一个综合解释[J].南开经济研究,2003(4)

3.郭国灿.回归十年的香港经济[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2007

4.约翰.卡尔弗利(美).泡沫——从股市到楼市的繁荣幻象[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5.曹元芳,关超等.美国次贷危机:原因、机制、教训[J].华北金融,2008(5)

(作者单位:中北大学 山西太原 030051)

(责编:贾伟)

猜你喜欢
比较分析金融危机
如何认识经济危机和金融危机
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民生建设在应对金融危机中的作用
20世纪以来的金融危机成因比较和发展趋势
中国应对金融危机政策回顾与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