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和谐形象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2009-12-21 01:29陈溅星刘宏波
经济师 2009年11期
关键词:和谐问题对策

陈溅星 刘宏波

摘 要:高校形象直接关系到高校在人才市场和社会公众中的知名度、美誉度,形象文化建设对高校的生存和发展意义重大。文章对高校和谐形象文化建设的内涵、构成、存在问题及其对策进行研究和探讨,以期对高校的形象建设和品牌打造提供参考。

关键词:和谐 形象文化 问题 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09)11-106-02

高校形象直接关系到高校在人才市场和社会公众中的知名度、美誉度,良好形象形成的品牌效应和光环效应对高校的发展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不良形成的负面效应对高校的发展起到极大的阻碍作用。形象和品牌是高校综合实力竞争较量的重要筹码之一,也是高校之间发展不平衡的重要因素之一。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时代浪潮中,高校是文化传承、创造和传播的重镇,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基地,在和谐文化建设中具有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使命,理应成为全社会大力建设和自觉弘扬和谐文化的表率。本文试图对高校和谐形象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做一番探讨。

一、高校和谐形象文化的内涵及构成

1.高校和谐形象文化的内涵。“形象”一词在《辞海》中被解释为“形状相貌”。《现代汉语词典》将其解释为“能引起人的思想或感情活动的具体形状或姿态”。可知,形象一方面具有具象性,它以一种具体的图像或图式形式出现的;另一方面形象本身是客观的,但它通过人的感受性发生作用。因此,形象既是具象性的客观实在,同时又是人们对某一客观事物的感知,通过人的感受、感觉和知觉表现出来。何谓“和谐文化”呢?和皆文化是一种以和谐为核心理念的文化形态,反映了人们对和谐现象、和谐本质以及和谐规律的总体思考和认识。

我们可知,高校和谐形象文化就是以和谐为价值取向,以倡导、阐释、传播、实施和谐理念为主要内容和精神内核的文化性状、现象和具象,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高校教育中的实践和在高校形象上的体现。它是从和谐的价值立场对高校形象文化作出的质的规定和描述。建设高校和谐形象文化的核心是崇尚和谐理念,弘扬和谐精神,建设和谐高校的理想和信念。

2.高校和谐形象文化的构成。高校和谐形象文化主要由精神形象、教学形象、科研形象、环境形象、人员形象构成。(1)和谐精神形象:它是高校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积淀而形成的,是社会公众对高校的价值观念、兴趣、信仰的印象和评价。包括高校群体共同具备认同的价值取向、办学思想、校园精神、道德规范等。(2)和谐教学形象:是公众对高校的教学条件、教学状况和教学成果的认知和评价。主要表现在:师资队伍的先锋性、教学手段的先进性、教学仪器设备的完备性、专业方向与社会需求的一致性、课程设置的合理性、学科建设的先进性、学生素质能力的先进性等等。(3)和谐科研形象:是指人们对该校的科研能力、水平及科技成果的生产转化等方面的印象和评价。比如:科研设备状况、科研实践基地情况、科研经费总量、高科技成果含量、科研成果的档次等等。(4)和谐环境形象:是指高校办学的物质条件以及形象标识在人们脑海中形成的印象和评价。包括学校规模、校容校貌、整体布局、绿化等,表现在校园布局的合理性、绿化及美化程度、卫生状况等。(5)和谐人员形象:第一,领导者形象。指高校中的管理团体特别是党政一把手的素质、能力、魄力、风度、精神面貌和治校成就给学校教职员工和社会公众留下的印象。第二,教师形象。教师的思想素质、业务水平、职业道德、精神面貌、仪表仪态对学生潜移默化直接影响大学生形象的优劣。第三,大学生形象。学生是高校形象的重要载体。大学生品质、能力、学识、心理状态、健康程度、精神面貌等在用人单位和社会公众心目中的形象,直接决定着高校的形象。

二、建设高校和谐形象文化的必要性

高校形象是高校素质的外在表现,是人们对高校从内在到外表的看法和评估,是高校与人们之间形成的一种互动关系。从某种意义上说,学校的形象好坏直接关系到高教事业的成败,高校的形象和形象管理也就成为高校改革发展的重要战略目标。

1.建设高校和谐形象文化,有利于扩大高校的影响力。和谐的形象文化形成的品牌效应是办学质量和高校信誉的人才市场和社会公众的表现,标志着高校的办学实力和发展后劲,可以在全社会范围内扩大学校的影响。学生择校时,家长会因为该校的知名度和美誉度而产生一种就读倾向。同时,良好的形象文化让高校吸引更多优秀的人才来校任教,从而建立起一支素质精良的师资队伍。另外,可以吸引社会资金和合作伙伴,获取政府的政策倾斜和项目倚重。

2.建设高校和谐形象文化,有利于激发高校的吸引力。透过形象,社会公众对客观事物产生识别判断、审美效应和价值认同。高校形象的吸引力取决于社会公众对高校形象的认同,当认同是正面的积极的时候,就会产生审美情感上的愉悦或引力,反之,则产生厌恶或斥力。高校形象按照美的规律来设计和创造,“美”和“雅”应是高校形象的灵魂。欣赏美、体悟美,能使人身心愉悦,情感升华。审美化的校园形象体现了现代公众审美视觉化的发展趋势,塑造了高校良好的外在形象,对外产生了巨大的吸引力,不仅创设了环境育人的条件,而且体现了自身价值和赢得了竞争优势。

3.建设高校和谐形象文化,有利于增强高校的凝聚力。高校形象的凝聚力是高校内在精神的体现,是构建一个团结奋斗、积极向上的高校的必要条件,也是高校持续发展的力量源泉。和谐的形象文化能够帮助高校师生更好地看清学校的使命责任、优势特色,从而增强他们的归属观和荣誉感,从而在全校范围内形成一种无形的号召力和推动力。从而孕育和培养出高校师生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敬业守道的献身精神,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团结协作的集体主义精神,艰苦奋斗的拼搏精神,开拓进取的创新精神,凝聚成一种昂扬向上、积极奋发的群体形象,这种形象形成一种巨大的凝聚力,将其成员紧紧地团结在一起,充分调动了成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为高校的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力量保证。

三、高校和谐形象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高校作为知识的殿堂,文明的圣地,培养高科技人才的摇篮,理应塑造好自身的形象,但是,目前我国许多高校不太注重自身形象的建设,在和谐形象文化建设中存在着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和谐形象文化建设定位不准,形象缺乏特色。高校和谐形象文化建设是共性与个性相统一的,是建设和谐形象的普遍规律与各个高校和谐形象建设具体实际情况相得益彰的,和谐形象文化建设的规律和本质是一致的,和谐形象文化的具体表现形态是千姿百态的。但是,有的高校在建设和谐形象文化的时候,存在自身形象定位不准,或盲目攀比,被动模仿,缺乏个性特点的弊端。这从一定程度上导致了高校在公众心目中形象的泛化和模糊,从而削弱了高校在社会中的地位和影响。这就割裂了形象文化建设共性与个性、普遍与具体的逻辑联系,导致了形象文化建设的不和谐。

2.和谐形象文化建设立意不深,热衷做表面文章。有的高校,把形象文化建设误解成“形象工程”、“面子工程”或者“政绩工程”,把有限的资源投入到显见的地方,重校舍基建轻校业根基,重表面文章轻扎实建设。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提到:“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这句著名言论成为大学形象建设的佳话。的确,我们现在的办学条件是越来越好,教育投资、科研经费也越来越多。但是,“大楼”越来越多,而“大师”却越来越少。这种做法暴露了形象文化建设的错误认识:认为和谐形象文化建设是外在的,而不是内源于学校实际建设的;认为和谐形象文化建设是存在于外显的知识形态中,而不是深潜于高校隐性文化积累中的。这就割裂了形象文化建设内涵与外延、显在与隐含的逻辑联系,导致了形象文化建设的不和谐。

3.和谐形象文化建设动员不足,导致主体性缺失。一位名师,就是一面旗帜;一个名牌学科或专业,就是一个大学的品牌。和谐形象文化建设,高校广大师生是主体性力量。可有的高校没有注意深入发动师生员工投入形象文化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导致建设活动的主体性缺失。主体缺失的高校形象文化建设割裂了形象文化建设主体与客体的逻辑联系,导致了形象文化建设的不和谐。

四、高校和谐形象文化建设的对策建议

高校和谐形象文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其行为的主体是高校本身,客体是社会公众。塑造良好的高校形象,既要重视校容校貌等外在形象的建设,更要注重高校形象内涵的深入与拓展。从其形象的内在因素考虑,建构高校形象,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进行科学的形象定位,突出高校形象文化建设的个性特色。科学定位高校形象是和谐形象文化建设的首要问题。高校形象建设的战略规划和目标定位体现在高校的发展战略和办学思路上。发展战略和办学思路是塑造大学形象必须解决的的方向性、全局性问题。高校形象是高校“人格化”的象征,高校树立个性化形象意味着高校办出自己的风格和特色。一所大学秉承什么样的精神宗旨和追求什么样的办学目标,从根本上决定了一所大学的形象格调。基于“和而不同”精神,高校要进行科学合理的形象定位,走个性化发展道路,全面而客观地分析自身在所属高校类型中的位置,明确自身的培养目标和使命;不可盲目追求不合实际的类型,而应准确定位,努力成为自己所属类型中的佼佼者。为此,需要明确自身的比较优势,有所为有所不为,在可为之处大有作为。既要遵循高等教育的本质和办学的普通规律,又要立足于高校自身实际,因地制宜,发挥自身文化优势,展现学校独特的个性追求,以特色育人,以特色立校,以特色谋发展,以特色求强盛。

2.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夯实高校形象文化建设的基础。担任哈佛大学20年校长的科学家康南特说:“大学的荣誉不在于它的校舍和人数,而在于它的一代又一代的教师质量,一个学校要站得住,教师一定要出名。”21世纪将是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世纪,科学研究高起点、知识更新短周期、学科发展综合化等重要特点,无疑对高校师资队伍的全面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实施人才强校战略,首先,要把培育和用好人才作为高校改革与发展的头等大事,以建设高层次人才和创新团队为重点,提高教师和人才队伍的整体水平。其次,高校可持续发展依靠的是人才,特别是大师级人才。大师级人才是展示学校形象,提高学校声誉的活广告。高校应当精心构筑人才高地,以海纳百川的胸怀引进人才、稳定人才队伍。创设良好学术氛围,孕育学术大师,造就一流人才。再次,结合高校学科建设发展规划,以学科梯队建设为核心,增强针对性和有效性。通过师资在职培养和引进相结合的办法,制定优惠政策,提供优惠待遇,吸引和稳定优秀人才,充实高校教学和科研重要岗位,加快学科梯队和教学科研骨干队伍建设。

3.提升办学声誉,为高校形象文化建设增光添彩。办学声誉是指学校在社会上的威信和影响,反映学校在社会公众中的知名度、地位。办学声誉不仅是学校综合办学实力的反映,也是高校作为社会成员履行社会职责的标志。提升办学声誉,塑造高校形象,首先要努力招收高素质的学生,同时,建立教育质量保障机制,力争学校的“产品”不出次品,通过毕业生的人才质量和发展成就来扩大学校在社会中的影响;其次,树立新的文化发展观。以发展为主题,以改革为动力,坚持和弘扬科学、民主、创新的精神理念,培育和营造开放、平等、自由的学术氛围,不断增强大学的总体实力和核心竞争力。再次,要积极建设大学的创新文化。创新是文化发展的不竭动力,创新文化是大学文化的灵魂和动脉,是一所大学生机活力的象征。要始终站在时代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前沿,把握文化发展规律,培育创新意识,鼓励创新精神,构建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全力催生和造就各类创新人才。

4.做好宣传和公关工作,为高校形象文化建设营造舆论氛围。坚持正确导向、营造积极健康的思想舆论氛围,既是高校促进校园和谐的重要因素,也是高校建设和谐形象文化的重要任务。能不能坚持正确导向,有效引导师生舆论,形成积极健康向上的思想舆论环境,关系人心凝聚、事业兴盛、校园和谐。学校公共关系旨在沟通和协调学校与社会公众之间的关系,引导社会公众了解学校发展情况,参与学校建设,从而优化学校生存发展的环境。首先,要优化舆论环境,加强和改进校内舆论监督,最大限度地压缩噪音、杂音和各种不和谐声音的传播空间,努力形成全体师生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生动局面。其次,善于利用学校的重大活动开展积极的公关工作,了解社会公众对学校的态度,在此基础上,进行宣传解释,增进社会公众对学校的认同感。再次,有效整合各种宣传资源,充分发挥校内外媒体功能。要坚持以校报、校刊、校园网络为核心,善于借助校外宣传媒体,及时地报道学校发展的动态,扩大学校在社会中的影响,提高学校的知名度,展示学校的形象。

高校领导班子的办学理念、校长的能力与形象、学校的类型与规模、师资队伍的素质、生源的质量与毕业生的就业质量、科研成果的反响、学术声望的影响等都不同程度地决定了大学的实力和格调;公共关系、新闻宣传、著名专家学者的社会影响等,都是大学自我推销的基本手段。在上述的四项措施的关系中,科学定位塑造学校的个性形象是建构高校和谐形象文化的基础,实施人才强校战略是高校形象文化建设的主体性依据,高校的办学声誉是学校形象的载体与具体表现形式,搞公共关系是塑造高校形象的有力举措。

[基金项目:本文系广州市哲学社会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和谐社会视野下高校和谐文化建设研究”(编号:08Y22)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华敏,钟华.透视高校形象建设中面临的危机及其对策[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03)

2.张首先.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高校形象力的生成[J].陕西教育(理论版),2006(12)

3.肖立新,马东祥.高校和谐文化建设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J].党史博采(理论),2008(03)

4.李忆华,闫彦斌.高校形象建设探析[J].现代大学教育,2002(02)

5.钱润光.高校形象建设探析[J].曲靖师范学院学报,2002(02)

6.彭向刚.大学精神是高校形象建设的理念基础[J].大学教育科学,2008(05)

7.陶国霞.论品牌战略在高校形象塑造中的运用[J].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7(03)

(作者简介:陈溅星,仲恺农业工程学院城市建设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刘宏波,仲恺农业工程学院高级政工师、经济师,主要从事高校经济与管理研究 广东广州 510225)(责编:贾伟)

猜你喜欢
和谐问题对策
诊错因 知对策
对策
面对新高考的选择、困惑及对策
防治“老慢支”有对策
新课改下如何建立高效和有效的高中体育课堂教学
对班主任管理的几点看法
演员出“问题”,电影怎么办(聊天室)
韩媒称中俄冷对朝鲜“问题”货船
“问题”干部“回炉”再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