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约安徽职业教育发展的相关因素分析

2009-12-21 01:29
经济师 2009年11期
关键词:职业教育因素分析

开 俊

摘 要:文章从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两个方面对制约职业教育发展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同时就完善职业教育体系,构建以学校、社区、企业为三位一体多元化的教育机制,加快职业教育发展作了阐述。

关键词:职业教育 发展 因素 分析

中图分类号:G7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09)11-137-02

安徽职业教育经过近50年的发展,已取得骄人的成绩和长足进展,形成专业门类齐全教育体系架构,教育层次覆盖高职、中专和技工教育,每年可向社会提供近十万名各类职业技术从业人员,与普通教育、成人教育相沟通的职业教育体系。

职业教育高速发展的同时也正面临着诸多困难和问题:(1)人们对职业教育的认识还比较模糊;(2)职业教育发展理论的研究十分薄弱,发展模式的探索和发展政策的制定尚缺乏理论的分析和支撑;(3)教育的结构还不合理,发展中存在一定的盲目性,尚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4)职业教育制度尚未摆脱计划经济束缚,缺乏弹性,教学方法和方式上缺乏灵活性,与产业结构变化趋势不相适应,不能因时、因人、因地组织教学;(5)教育质量和效益有待于提高等等,这些都不同程度地影响着职业教育的发展。此外,制约职业教育发展的因素还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内部制约因素

1.教育理念模糊。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职业教育在教育理念方面存有明显的差距。具体表现是:我国的职业教育局限于在学历教育的范畴内进行。培养模式被动适应市场的需求培养大批就业者,缺乏可持续发展理念职业教育。近几年的用工信息表明,技术工人尤其是高级技术工人严重匮乏,劳动力市场出现了“研究生易求,高级熟练技术工人难找”的倒置局面。

2.教学改革滞后。目前职业教育更多地沿袭了以往成人学历教育的模式。受区域经济发展滞后影响,职教教师赴职教先进国家学习现代职业教育技术的机会相对缺乏,对现代职教理念和技术的了解和掌握不多,未能有效借鉴“CBE”、”双元制“、“MES”、“TAFE”等现代职教模式的示范作用。对“任务引领”、“项目教学”、“工学一体”等现代职教方法运用水平较低,教学改革进程缓慢。

3.师资力量不足。职业教育质量的关键在师资。但目前职教师资队伍的整体状况不容乐观。

(1)教师学历达标率偏低。由于历史原因,省内职业院校教师的学历达标情况目前低于普通高中。

(2)结构不合理。因历史原因,基础文化课教师偏多,专业课教师相对不足,青年教师多由高等院校毕业后直接来校任教,缺乏经验,老教师因知识结构老化问题又较难适应新专业教学要求。引进新教师时,理科、师范类大学毕业生引入容易,工科专业的大学生引入难度大。具有中、高级职业资格证书教师虽不少,但真正意义上的“双师型”教师不多,掌握新技术应用技能的教师严重不足。由于政策导向和实际教师待遇方面的问题,难以将更多的教师吸引到具备双师水平的队伍中来。

(3)实践教学综合能力较弱。因实训教学条件所限,教师在实践操作方面的教学方法和手段相对滞后,实践教学能力偏弱,技能教学理念有待于真正意义上的提升。

4.办学经费不足。职业学校由于技能教育的特殊性,设备投资巨大,对资金的投入要求甚于普通中学。但国家在职业教育方面的投资相比普通高中和大学而言力度较少。根据国际上的统计资料,职业教育的生均经费是同级普通教育生均经费的2.5倍,正因为此,职业教育经费不足的问题更显突出。目前国家对职业学校的投资主要是保障人员工资和基本办公经费,虽实训基地建设已列入国家财政支持预算,但职业学校的校舍改造、教学设备更新、实训场地和设备建设等教学条件的改善均依赖学校自身投入,学校的有限学费收入难以承载沉重的教学条件改造需要,导致职业学校的发展受到制约。

5.管理经验不足。由于生源情况和教学要求不同,职业教育的管理模式较之于普通学校有所不同。目前职业学校的主体是中等职业技术学校、职业高中及各地职教中心,因历史原因,中职学校在上世纪计划经济体制情况下,一度作为高等教育补充,所招学生素质相对较高,学校管理模式多年来也基本参照高校的方法,教学计划安排、课程设置、教学环节、学籍管理、学生日常管理等方面也基本比照高校的做法。但在“两高热”的冲击下,职业学校无奈中只能以放弃门槛而求得生源,将文化基础差的学生招收入校,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承担了以往工读学校的任务。接踵而至的管理教育难问题使学校陷入困境,一些学生在义务教学阶段未得到克服改正的缺点全部释放,文化基础差、行为散漫等不良习惯等使得一些学生不能坚持正常上课,过去一整套行之有效的管理办法再难奏效,教学管理极不适应。

6.实训教学设施落后。实践教学是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校内建立相关专业岗位职业群的实操场地,设置训练设备,营造实景环境,使学生毕业后能很快适应所在岗位的工作需要;或组织学生到企业实习,了解生产基本工艺过程,掌握具体生产单位的真实状况和特点,参加生产实践和生产过程中的实际技能的训练,使学生熟悉生产情况,掌握生产工艺技能,获得适应生产环境、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但因诸多条件的限制,职业学校实践教学基础薄弱,“培养学生实践技能”的目标较难实现。与此同时,即便学校具有良好的实训基础,但由于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如缺乏企业支持,学校亦很难及时更新面向工业过程的实训装置设备,面向企业培养熟练工人的教学目标成为空谈。

二、外部制约因素

1.文化意识。“学而优则仕”的传统文化意识、历史和现实的双重影响形成中国的老百姓教育价值理念,人们将子女的教育行为作为人生境界和自我表现价值体现的标准,造成了将高考、中考结果作为家庭、家族力量对比的一种最直接的手段。“重道轻艺”传统的文化观念使职业教育在老百姓心目中沦落成二流教育,许多人尤其是城市籍家庭不接受也不鼓励子女接受职业教育。

2.生源萎缩,素质降低。中专教育在上世纪80年代曾经是许多初高中学生的首选,既可学到专业生产技能,又有国家包分配的就业保障。但随着宏观经济的转型、社会上“文凭论”的兴起和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走向大众教育,上大学已不再是学生的奢望。社会中轻视职业教育的思想逐渐将职业教育视作是“二流教育”,导致职业学校的生源骤然萎缩,过去曾有过的辉煌不再重现,就读职业学校已成为学生和家长的无奈选择。除个别情况外,职校生源的多数是分数较低、升学无望的学生,职业学校为了生存,不得不取消门槛,致使生源质量急剧下降,用人单位对职教生不再信任,从而使职业学校毕业生的社会声誉下降,产生恶性循环,职业教育的发展带来深层次的负面效应。

3.教材适应性较低。职业教育教材的内容除应体现理论知识外,还应包括工艺流程、技术标准、操作规范、安全须知、实习指导等方面内容,呈现“立体”形式,要体现职业教育的特色,与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相衔接。但因受传统教材观的影响,以往职业教育在教材建设中较重视对理论知识的整理,职业特色反映不够,与劳动部门颁发的职业资格证书或技能鉴定标准缺乏有效衔接,实践操作部分内容过于肤浅,相当部分教材还没有在真正意义上过渡到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的工学结合体系上来。与职业发展需求相比,还存在较大的差距,对职业技术人才培养十分不利。

4.地方经济因素。职业教育与地方经济发展具有良好的互动关系,客观上同时存在服务与被服务、制约与被制约的关系。职业教育的根本任务就是面向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培养大批高技能人才,培养“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应用型人才,为地方生产建设服务,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保障和技术支撑和后续支持。与之相对应,地方经济发展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基础和物质保证,能有效创造就业机会。较大的经济建设规模和较快的经济增长速度,将形成地区职业教育的动力。

5.劳动准入制度。《职业教育法》规定:“实施职业教育应当根据实际需要,同国家制定的职业分类和职业等级标准相适应,实行学历证书、培训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国家实行劳动者在就业前或者上岗前接受必要的职业教育的制度”。实施就业准入制度,就是要加强职业教育与劳动就业的联系,严格执行劳动者在就业前或上岗前接受必要的职业教育的制度。用人单位招收录用职工,从事国家规定实行就业准入控制的职业,必须从取得相应学历证书并获得相应职业资格证书的人员中录用;必须从取得相应的职业学校学历证书、职业培训证书的人员中优先录用。虽对实施劳动准入制度的呼声已久,但在实施职业资格制度方面,目前国家职业资格的类型相对单一,职业资格制度与国际职业资格制度尚未接轨,国家职业资格体系尚待健全,教育部门、人事部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和有关行业部门尚未建立有效的沟通、协调机制等原因,劳动准入制度还没有得到很好实施,一些用人单位特别是私营企业继续招聘未经职业教育和培训的低素质劳动力,在给安全生产带来很大隐患的同时,也占用了职业学校毕业生的就业机会,一定程度上使职业教育发展受阻。

6.校企之间缺乏实质性合作。职业教育同企业之间有着密切的相互支持、共同发展的依存关系。企业应在职业岗位群专业定位、技能培养目标方面为教学提供指导建议,提供具有实操经验的工程师或技师来校讲授实际操作技能,在实际工艺流程、实践训练场地和实际装置操作训练方面为学校提供支持。学校则应根据企业要求,完善教学环节,强化教学管理,为企业提供技能型人才,满足企业发展对人员的需求。但目前企业与学校之间的合作多流于形式,实质性联合较少。企业关注的主要是产品和市场,对教育培训关注较少;企业对学校提出的概念性、宏观性意见较多,而针对性、建设性具体意见较少;企业对学校在从业人员的技能方面提出的要求较高,但共同参与技能培训的热情相对较低,在接受学生进厂实习、为学校提供实习实训基地、训练设备和兼职教师等方面积极性不高。

三、其他方面因素

1.专业及课程设置。部分学校职业教育在专业建设和课程设置上存在一些问题。一些学校基本沿袭普通教育的办学模式和思路,改变了职业教育的初衷。具体表现在:办学目的不明确,专业面过窄,专业设置与实际相脱节,未根据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来设置专业,盲目追求热门专业。在适应市场需要的名义下,忽视职业教育中知识与能力结构的综合化和课程的整合化,无视职业岗位群的专业性质,课程设置呈现出一种随意性,课程设置的改革滞后于现实需要。部分学校虽在教学计划中规定了实践环节不少于40%的学时比例,但由于实际教学经费投入的限制,尤其是人们对实训教学的认识与经验的不足,不能很好地保证职业教育极富特色的教学质量。造成毕业生不被市场所接受,就业率低,质量下滑,“人才”过剩。

2.学生素质。目前职业学校的学生中主体部分是或高考落榜生或不适应九年义务制教育机制的学生,整体素质较之与高等院校学生相比有较大差距,学生的价值、人生取向、思想意识、日常行为习惯和学习理念、学习方式、学习习惯等方面都亟待修正和提高。

总之,经济和社会发展要求各类教育、各个阶段、各个层面的教育均衡、协调、可持续发展,而这种需求是多元的、多层次的。社会发展既需要高精尖人才,更需要大批高素质的一线劳动者。

职业教育正常发展,必须进一步完善职业教育发展的政策措施,形成多元化的教育投入体制,加快构建以学校、社区、企业为载体的终身教育体系。必须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充分发挥职业学校在推进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和就业准入制度工作中的作用,加强职业学校学历教育与职业标准的衔接,加快建立体系完整、结构合理、机会公平、发展均衡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

技能人才的培养,一线劳动者素质的提高,最主要和最直接的是要靠职业教育。应逐步形成以高等职教为龙头、中等职教为重点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以提高劳动力素质和培养适应产业发展技能型人才为目标,以提高职业教育质量为核心,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和技术培训教育,引进和培养高水平师资,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夯实职业教育基础。

作为职业教育的实施主体,职业学校应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完善管理,不断增强学校教学创新能力和毕业生竞争力,挖掘潜力,拓展办学空间,扩大办学规模,提高教育质量,增强服务能力,体现服务理念,自主推进与经济社会发展和劳动力市场的结合,努力提高职业教育的大众化和国际化水平,推动职业技术职业教育的快速健康发展,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不断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

参考文献:

1.高忠兰.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与地方经济的关联性分析.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06(5)

2.孙琳.21世纪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政策取向.职教论坛,2004(2)

3.于新淮.新时期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几个问题[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3(2)

4.朱新生,贺文瑾.我国职教师资队伍的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职教通讯,1999(8)

5.张家祥,钱景舫.职业技术教育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6)

6.朱爱胜.学位论文.我国职业教育面临的挑战和战略分析.南京农业大学,2003(6)

(作者单位:安徽化工学校 安徽安庆 246005)

(责编:国政)

猜你喜欢
职业教育因素分析
隐蔽失效适航要求符合性验证分析
解石三大因素
电力系统不平衡分析
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发展趋势分析
刍议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有效性
短道速滑运动员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怎样理解人是战争的决定因素?
什么是战争胜负决定因素的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