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色冲突视阈下高校辅导员工作倦怠研究

2009-12-23 03:39秦天堂
教育前沿·综合版 2009年10期
关键词:角色冲突职业化队伍

秦天堂

新时期高校辅导员角色随着社会的发展和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入,特别是高校学生工作体系的复杂化呈现出复合化趋势。辅导员在领悟和扮演其角色过程中,常会出现角色冲突现象。辅导员的角色冲突是影响辅导员工作倦怠的重要因素之一。本文在深入探讨辅导员角色冲突的表现与成因的基础上,归纳并明晰了辅导员角色冲突与工作倦怠的关系,进而从如何降低辅导员角色冲突的角度探寻缓解辅导员工作倦怠的对策,以期为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提供借鉴。

高校辅导员作为高校教师中的特殊队伍,担负着开展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重任。研究表明,教育工作是高压力职业,教师是工作倦怠的易发群体,而工作倦怠也正严重地影响着高校辅导员队伍的发展。这己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实施的掣肘。认清和分析辅导员工作倦怠的表现、危害和成因,探讨其预防和缓解对策,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大理论和实践课题。

工作倦怠是美国精神病学家费登伯格(Freudenberger)提出的,而美国学者玛勒诗(Maslach)的定义“工作倦怠是在以人为服务对象的职业领域中,个体的一种情感耗竭、人格解体和个人成就感降低的症状”,目前为广大学者广泛应用。工作倦怠多发生于医疗护理、教育等助人行业中。高校辅导员作为高校教师的重要组成部分,面对复杂的工作环境,承受巨大的工作压力,同时又不被人认同,他们的工作倦怠情况显而易见。

辅导员工作倦怠作为一种职业性伤害,其存在不仅给辅导员本人的身心健康带来疾患,更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产生巨大的消极影响,直接影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开展。对辅导员个人而言,会导致头晕、失眠、食欲不振、疲倦等亚健康状态,甚至产生一定程度的心理或生理伤害。就学校而言,长期的倦怠感会使辅导员对工作失去兴趣,不思进取,甚至产生离职的念头,直接影响到个人的职业发展,加剧了辅导员队伍的不稳定性和流动性。更为严重的是,辅导员的工作倦怠会直接危害到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顺利开展,影响大学生的健康成长。一方面导致学生工作成效降低,让本应丰富多彩、富有活力的工作变得机械化、程式化;另一方面潜移默化影响学生成长成才。辅导员因倦怠而产生的一些不愉快的情绪会在“无形”中感染学生,使学生产生消极体验,损害学生身心健康。正如美国学者德沃肯( Dworkin)所说,“且不论教师工作倦怠对教师个体及学校组织产生什么样的后果,这些教师的学生才是最终的牺牲者”。因此,国内许多学者纷纷对此进行探讨,特别是对教师工作倦怠现象的表现、根源及缓解对策等方面的问题作了深入研究。其中,在有关教师工作倦怠的根源分析中许多学者认为教师的角色冲突是重要因素之一。心理学研究证明,个人承担的角色越多,由角色转换不适而引发心理冲突的可能性也就越大,工作倦怠也就随之而来。

那么,深入研究辅导员的角色冲突,并以之作为一个突破口来探寻辅导员工作倦怠的缓解对策应是一个有意义的课题。

“角色冲突”是社会学角色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由于个人在复杂的社会活动中往往需要同时扮演若干个角色,当这些角色对个人的期待发生矛盾、难以取得一致时,就会出现角色冲突。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入,辅导员从单一的政治引路人角色转变为集教育、管理、服务等一体的多重角色,直接导致角色冲突。

引起辅导员角色冲突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角色责任的弥散性和模糊性是角色扮演者感到冲突和紧张的根源。开学以后,辅导员基本没有上班和下班区别,只要学生有事情,必须随叫随到,其工作无论在时间、空间上都具有连续不断地扩张的性质。学生班级活动学业规划就业指导等等,都离不开辅导员,大多数辅导员或多或少都模糊地感觉到他们的工作是一个无底洞。

其次,对辅导员期望的多样性与不同性,使其角色行为发生矛盾,引起角色冲突。辅导员处于高校教育管理体系的“结点位置”,“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是“若干个婆婆领导下的一个媳妇”。教务部门期望辅导员的工作以教学为中心,组织部门强调党建是辅导员的主要职责,保卫部门要求辅导员协助做好校园稳定工作,宣传部门要求辅导员引导好大学生的思想,学生工作部门期望辅导员完成好就业、贫困生资助、心理健康教育和大学生日常管理等各项任务。这些期望难以协调时,冲突必然发生。

第三,每种角色都有特定知识与能力要求。辅导员成为大学生政治上的引路人、生活中的贴心人、心理上的疏导者和学业上的指导师,需要具备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教育学、管理学、社会学等多学科的知识,最好还要有很好的艺术修养和审美能力。因此,辅导员需要有广博的知识。然而,辅导员要走专业化的道路必须具备精深的知识。到底要广博还是精深的知识?这是一个困扰辅导员的问题。

第四,辅导员自身的思想觉悟、文化教育素养和自我意识的发展决定了他们对于自己的工作价值一般都有较高的估价,但很多学校对其态度往往“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甚至出现“领导空喊、学校偷懒、学生反感”的边缘化趋势,在部分教师中也存在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轻视态度,“搞专业的就像南瓜越老越甜,搞思想政治工作的就像丝瓜越老越空”。究其原因,主要在于辅导员“角色”的脆弱性,他们无法像医生和律师那样用本行业的专用术语来捍卫自已的“角色”。

角色冲突给角色扮演者带来的直接后果是力不从心、左右为难。辅导员在扮演多种角色过程中的不适应和遭遇的角色冲突,会带来更大的压力,如不能妥善应对,必然导致心力交瘁,从而引发倦怠。

辅导员角色冲突是一种客观存在。我们面对辅导员的角色冲突,既不能惊慌失措又不能漠然视之,应该客观分析、正确认识。辅导员角色冲突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它既是老问题,又有新内容。随着时代的发展、辅导员角色的转变,还会出现新的角色冲突。冲突是一种矛盾,而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正确认识冲突、解决冲突,能够促使辅导员角色的调适,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发展。

缓解辅导员角色冲突,从其自身来讲就是辅导员角色的社会调适,包括形成良好的角色认知、调整角色期望、完善知识结构。笔者以为,应当考虑从机制创新的高度解决辅导员角色冲突问题,那就是以辅导员建设的职业化、专业化为理念和思路,从根本上解决困扰辅导员队伍建设的诸多问题。

首先,要培养辅导员职业化的从业队伍。2006年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指出“辅导员的配备应专职为主、专兼结合,每个院(系)的每个年级应当设专职辅导员。”至此,高校辅导员的专职队伍的社会地位得以确立,辅导员作为高校的一种职业不仅获得了政府制度上的认可,而且成为近几年许多研究生就业的一条重要渠道。

辅导员的出路问题是影响其职业化的关键。职业化要求辅导员向专家化发展,专家化应该成为辅导员的主要出路。同时,对于正常的职务性流动和因不能完全胜任工作的人员的流动应当畅通。

其次,辅导员专家化是其培养方向和目标。辅导员职业应当进一步细分若干专业,走专业化的发展道路。“高校辅导员职业划分专业的标准可以有两种取向,即工作取向和学理取向。”按照工作取向划分,随意性较大。根据学理取向,结合工作实际,笔者认为,目前我国高校的辅导员职业至少应该划分出三个专业: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生事务管理专业;心理咨询和职业生涯规划专业。

按照教育部关于辅导员的配备应专职为主、专兼结合的要求,专职辅导员应当以上述三个专业为主进行配备,兼职辅导员和大学生同专业的为主。这样既能保证辅导员的职业化发展方向,也能保证辅导员的流动机制。当然,这一切既需要自上而下的政策支撑,也需要自下而上的积极响应。必须汇聚组织、人事和学工等各部门的力量,形成合力。否则,“文齐武不齐,各唱一台戏”,就会大大消解各方的善意和努力。

要推进辅导员的专业化建设,必然要求有职业化的从业队伍,而要实现职业化,也必须要从业人员有专业化的水平。通过职业化的辅导员队伍建设,使得这支队伍具有良好的职业化素养、较高的职业化技能、统一的职业化规范。在此基础上,进行专业化建设和培养,不断朝着“专家型”的辅导员队伍迈进,因此,辅导员“专家化”是职业化和专业化建设的目标和最终指向。

(作者系南京林业大学南方学院副院长)

猜你喜欢
角色冲突职业化队伍
大雁的飞行队伍
从社会学角度辨析史量才的角色扮演及冲突
小学德育新课程教师的角色解读
加速职业化
还剩多少人?
职业化铸就卓越企业
经理人要走向职业化
青藏高原筑“天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