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面临的挑战及政策建议

2009-12-25 08:53冀东新
中国经贸导刊 2009年21期
关键词:劳动密集型出口产品

冀东新

编者按:调整与优化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是否意味着我国应放弃以劳动密集型为主要特征的经济发展道路?作者通过对我国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面临的挑战进行全方位、多层次的分析,阐述了这一问题。我刊拟分两期刊登,以供参考。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也是人口最多的国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经济发展战略的选择上,坚持从劳动力资源丰富而且廉价的基本国情出发,走出了一条以劳动密集型为主要特征的制造业立国的发展道路,创造了举世瞩目的中国经济奇迹,使我国从一个落后经济发展成为“世界工厂”和“全球制造业基地”。在今后5—20年内,我国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仍具有较大的比较优势,但也面临着很多严峻的挑战。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不仅关系国际收支平衡和外贸发展,也是扩大就业的重要途径,对国家发展和稳定大局有重要影响。为此,我们要在战略上继续坚持劳动力比较优势原则,完善相关政策,努力促进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为扩大就业和实现国际收支平衡,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做出贡献。

一、我国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基本情况

(一)我国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发展阶段分析

劳动密集型产品是指主要依靠大量使用劳动力,而对技术和设备的依赖程度低的产品。其衡量的标准是在生产成本中工资与设备折旧、研究开发支出相比所占比重较大。劳动密集型产业是一个相对范畴,在不同的社会经济发展阶段上有不同的标准。目前,我国劳动密集型产业不仅包括农业、林业及纺织、服装、玩具、皮革、家具等产品,还包括家用电器、一般机械等许多机电产品的劳动密集型区段(如切割、焊接、装配、检测等),这些既密集使用劳动,又具有一定技术含量的机电产品正在成为我国新的出口主导产品。

从我国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发展阶段来看,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

以农产品及其加工品等初级产品为主的阶段(建国以来至1978年)。这一阶段,农产品及其加工品出口额占出口总额的比重从1952年的82.1%逐步下降到1978年的62.6%,达到60—80%。

以轻工纺织等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阶段(1978年至1992年)。这一阶段,我国农副产品及其加工品在出口总额中的比重继续下降,机电产品比重快速上升,但轻工纺织产品在整个出口中占主要地位。1992年我国纺织产品出口246.3亿美元,占出口总额的29%;轻工产品出口总额260亿美元(包括来料加工),占出口总额的30.6%。轻工纺织产品出口合计占出口总额的60%。

以机电产品劳动密集型区段为主阶段(1993年至现在)。这一阶段的特点:一是我国积极参与国际大循环,通过发展劳动密集型或者劳动密集和知识密集相结合的产品出口,一方面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出路;另一方面在国际市场换取外汇,并取得国外先进的管理经验和技术。二是通过来料加工和进料加工,大力发展加工贸易。三是发达国家和地区将机电产品的劳动密集型区段转移到我国。据统计,1995年我国机电产品出口438.6亿美元,超过纺织品成为最大的出口商品类别。目前出口增长较快的机电产品一般都是劳动密集型产品,如电视机、电风扇、电话机、手表、照相机、一般机械、集装箱、船舶等。随着国际产业结构的调整和我国技术水平的提高—这部分机电产品的出口潜力是巨大的。

从劳动密集型逐步向技术、资本密集型过渡阶段(今后15—20年)。随着我国工业进程的不断发展,劳动力成本不断提高,汇率水平的不断提升,再加上从资金短缺转向资金过剩,这一阶段我国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将呈现以下特点:东部沿海地区相应地进行产品调整,转向更多知识密集、技术密集、资金密集的产品,而中低端劳动密集型产品的生产,则逐步向劳动资源多而费用低的地区如中西部,或者劳动成本较低的其他国家转移。

(二)我国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对促进经济发展、促进产业升级和就业发挥了重大作用

1、对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发挥了重大作用

改革开放以来,首先在东部沿海省区通过承接港澳地区及“亚洲四小龙”的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通过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对外经济贸易活动的深度和广度不断拓展,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对外经济贸易的扩大,不仅带动了国内生产,使国内众多产品通过出口在国际市场实现了价值,获得了比较利益,而且引进了国内经济建设需要的资金、技术、原材料和管理经验,创造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增加了国家税收和外汇收入,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促进了国民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

2、促进了经济结构的调整与优化,增强了我国经济的国际竞争能力

国际经验表明,凡是人口众多、土地和资本稀缺的国家和地区,其产业结构都要经历由资源和劳动密集型向资本和技术密集型演进的过程。改革开放30年来,通过发展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及时获取国际商品市场发展变化的最新信息,有效地弥补了我国建设资金的不足,引进了先进的技术、设备与管理经验,对国民经济结构调整发挥了积极、能动的导向作用,进而促进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同时,还通过进口和引进国外先进适用的技术和设备,为国内产品升级换代和产业结构升级提供保证,增强我国产品和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促进国民经济的市场化和经济结构的合理化。

3、缓解劳动力供求矛盾,从而保证了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发展

劳动密集型企业能够吸纳更多的劳动力。据测算,每一单位固定资本所吸纳的劳动力数量,劳动密集型的轻纺部门是资本密集型的重工业部门的2.5倍,劳动密集型小企业是资本技术密集型大企业的10倍以上。从轻工行业看,2008年出口达到3092亿美元,全行业吸纳就业3500万人以上,形成了自行车、钟表等10多个出口拳头产品,出口额占中国出口总额的比重达到21.7%;从纺织行业看,2008年出口达到1851.6亿美元,全行业吸纳就业2000万人以上,纺织品、服装等产品产量连续多年稳居世界第1位,出口额占中国出口总额的比重达到13%。我国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的快速扩大,不仅安置了大量的城市下岗职工,还吸收了大批农村剩余劳动力,有效解决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和就业问题,缓解劳动力供求矛盾,从而保证了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发展。

4、有力地促进了农民增收

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多,而资金、技术等要素相对稀缺,这是我国的基本国情。通过发展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不仅有效解决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而且增加了农民收入。从轻工行业看,70%的行业、50%的产值涉及农副产品加工业,2亿多农民直接受益;从纺织行业看,80%以上的职工来自农村,95%的原料是棉花,纺织业实际上也是农产品加工业,行业发展的好与坏直接影响着农民的利益。

5、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既是我国现代化建设所需外汇的提供者,也是我国国际收支平衡的基础

从外汇方面看,从1978—2004年我国外汇供求始终处于紧平衡状态,出口产品主要以劳动密集型产品和初级产品为主,进口则主要是我国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先进技术装备和能源原材料。如果没有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大量创汇,我国现代化建设是无法推进的。

从国际收支来看,劳动密集型出口是我国国际收支平衡的基础。由于在全球贸易和资源配置中,我国劳动密集型产品以及资本密集型产品的劳动密集区段都具有明显的竞争优势,劳动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是我国顺差大量增加的直接原因。多年来,我国轻工、纺织服装产品创造的贸易顺差分别占当年贸易顺差的70%和60%以上。2008年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的加工贸易顺差2787.8亿美元,占顺差总额的94%。1996—2008年的12年间,仅轻工产品实现贸易顺差10113亿美元,相当于我国外汇储备的66%。长期以来,我国劳动密集型产品创造的大量贸易顺差,不仅弥补了服务贸易的逆差,而且为我国储备了数量巨大的外汇资源,为改善我国的国际收支状况、有效应对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和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做出了巨大贡献。

二、对劳动密集型出口产业发展的几个判断

(一)劳动密集型产业是否等同于粗放型经济,资本密集型产业是否等同于集约型经济

目前有一种看法认为,劳动密集型产业就是粗放型经济,资本密集型产业就是集约型经济。如何看待这一问题,不仅关系到国家政策方向,而且对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至关重要。我们认为,这种观点并不正确,主要根据:

一是从判断经济的粗放型或集约标准看,应从总和要素生产率而不能仅从单一要素生产率的角度来加以判别。例如,如果单纯从劳动生产率来看,劳动密集型产业是“粗放”的,但如果从总和要素生产率来看,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效率和集约程度并不比资本密集型产业低。各种证据表明,我国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总效率大大高于资本密集型产业。因此,不能简单地把劳动密集型产业等同于粗放型经济,而把资本密集型产业等同于集约型经济。

二是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来看,技术进步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核心,但技术进步也并不是否定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技术进步的总趋势是以资本替代劳动,但是在技术进步具体而漫长的过程中,并不总是以资本替代劳动,而是表现为多种形式。一般来说,主要有三种形式,即节省劳动的技术进步、节省资本的技术进步和资本—劳动比例保持不变的中性的技术进步。因此,不能认为实行技术进步就是发展资本密集型经济而否定劳动密集型产业。

三是从国外经验看,美国、日本、德国等发达国家以及韩国、台湾地区等新兴市场国家和地区,劳动密集型产业虽然并不是他们的比较优势产业,但都存在着很多劳动密集型产业。从这些国家和地区政府的态度看,对促进就业的劳动密集型中小企业,都是大力支持的,不仅出台了财政、金融等方面的支持政策和法规,而且均设立了相应的政府管理机构如中小企业管理局等。

四是从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中剩余劳动力的转移、经济结构调整所释放的失业人员的吸纳、国际比较优势的发挥等国民经济重大问题的解决看,都离不开劳动密集型经济的发展。

国内外经验表明,必须克服经济工作中偏好资本而忽视劳动力的错误倾向,实行符合自身国情的经济增长方式。在目前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条件下,我国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不仅不应削弱,反而需要大力发展。对其予以高度重视,并采取积极措施解决自身存在的问题,我国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一定能够走出困境,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二)我国经济发展是否已经超越了劳动密集型阶段

有观点认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就是由劳动密集型经济转变为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经济。为此,外贸政策上,在鼓励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品出口的同时,必须采取措施抑制低附加值和低技术含量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变粗放型增长为集约型增长,是我国新的历史经济发展的一项重大战略方针,是我国经济实现长期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但这不等于放弃劳动密集型经济发展,在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我国经济发展还要依赖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仍需大力发展。主要理由如下:

一是把集约增长视为单纯依靠集约地使用劳动观点是片面的。所谓集约增长,是指主要依靠提高生产要素的使用效率来实现经济的增长。这里的生产要素,除了劳动之外,它还包括资本、土地(自然资源)和技术等。如果单单实现了劳动要素的效率最大化,而同时存在着一种或多种其他生产要素的浪费和低效,那么,总产出就不是最大的,效益也不可能是最佳的。

二是我国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过程决定了我国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的长期性。上世纪80年代主要发达国家农业劳动力在全社会劳动力中就已降到很小的比重,如美国、英国为2%,日本12%。而我国这一比重虽然从1978年的70.5%下降到2008年的39.6%,但仍然明显高于发达国家平均水平。据统计,截至2008年12月31日,全国农民工总量为22542万人,其中本乡镇以外就业的外出农民工数量为14041万人。今后随着我国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还将有大批农业劳动力从农业领域转移出来。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过程决定了我国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的长期性。

三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必须依据我国劳动资源丰裕的国情,不能忽视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一国实行什么样的产业结构和技术进步方式,是由其国情决定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行新的产业结构和技术结构也必须遵循而不能背离国情。我国人口众多、劳动力丰富,而资本稀缺、人均资源拥有量少的基本国情决定了必须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经济,以密集地使用劳动力资源,同时节约资本和自然资源。当然,发展劳动密集型的经济不是不要技术进步,而是要求技术进步必须有利于充分利用劳动而节约资本和自然资源,以最大限度地提高各种资源的使用效率。

四是劳动密集型产品是我国的国际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所在。当代国际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一国若想在国际竞争中获胜,必须充分发挥自身的比较优势,以此为基础发展本国的出口产业和产品。劳动资源丰裕决定了我国必须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这是我国对外贸易的基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发展迅速,国际竞争力不断提高,在国际市场中的份额日益增大,为我国整个贸易和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十分突出的贡献,取得了有目共睹的卓越成就。

五是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在目前我国整个对外贸易和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无法替代。在我国目前的国际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主要集中在劳动密集型产品的条件下,只有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才能保证对外贸易的持续发展,并为培植新的出口货源创造条件。否则,在新的具有国际比较优势的产品尚未产生或形成规模之前,如果忽视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必然导致出口和整个对外贸易的严重滑坡甚至崩溃。

六是从历史上看,美国以轻工纺织等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导的工业化阶段持续了110年,日本80年,我国台湾地区40年。

综上所述,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和出口是我国国情的客观要求,是我国经济发展不可逾越的阶段。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多,且素质较低,而资金、技术等要素相对稀缺,这是我国的基本国情。农村剩余劳动力对社会不仅不能产生效益,相反却参与社会收益的分配,这是造成农业劳动生产率低、农民收入难以增加的根本原因。从目前来看,我国的劳动成本仍然很低,不仅大大低于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或地区,而且与相同发展水平的国家相比,也是比较低的。我国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国际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十分明显,远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尤其是广大农村和内陆地区,劳动力成本极其低廉,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潜力是巨大的。

(三)在大力促进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出口的同时,是抑制还是鼓励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

有观点认为,为了促进出口结构优化和升级,在出口退税和加工贸易政策调整时,应在贸易政策上大力促进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出口,抑制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这种观点理论上是错误的,实践上是有害的。主要理由:

一是从宏观调控目标来看,主要有充分就业、价格稳定、经济增长和国际收支平衡四大目标。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不仅有利于促进就业,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国内消费和经济增长,对实现国际收支平衡也具有重要作用。从我国进出口结构看,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主要以逆差为主,仅集成电路一个产品2008年贸易逆差超过1000亿美元;而劳动密集型产品则以顺差为主,轻工、纺织贸易顺差均在1000亿美元以上。

二是从工业化进程来看,从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向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为主转变是一个长期的发展过程。这个过程演进有其客观的发展规律,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充分发展是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发展的基础和前提,主要表现在:一是完成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所需资金的原始积累,二是培养一批高质量的管理和技术人才。从韩国、我国台湾地区等产业发展轨迹充分验证了这点。

三是正确评估贸易政策在产业升级中的作用。国家贸易政策和产业政策既相互配合,又存在很大的不同。产业政策目标是扶优限劣,促进产业升级。而贸易政策一方面通过反补贴、反倾销,保护国内产业;另一方面应在遵循国际惯例基础上,按照世界贸易规则实行公平、公开和透明政策,为企业创造一个平等的体制政策环境。出口产品全额退税是国际贸易中通行规则,因此不宜以出口退税率高低作为鼓励资金技术密集型产品出口,或者抑制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的工具。

四是限制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没有国际先例。从世界上大多数国家贸易政策看,其政策目标主要有四个:保护国内市场和产业;提高本国产品国际竞争力;开拓国际市场;促进国际经济合作。从出口限制看,除少数战略性和资源产品外,均不存在任何限制。

(四)劳动密集型产品是否为低技术、低附加值、低效益的落后产品

总体来看,我国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的质量和水平还比较低,出口增长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是数量扩张。主要表现在:一是出口产品大量为贴牌生产,自主品牌产品出口较少。据有关部门统计,我国出口企业中拥有自主品牌的不到20%,自主品牌出口占全国出口总额的比重低于10%。由于缺乏自主品牌,90%以上的利润被外国品牌商拿走。二是出口产品层次较低。产品出口主要集中在轻工、纺织等传统劳动密集型产品和制造环节,以及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的中低端加工装配环节,国内增值率不高。2008年我国出口107.8亿双袜子,平均每双袜子的价格仅有0.37美元。我国虽然是DVD出口大国,但是每出口一台DVD仅售39美元,却要向国外公司支付19.7美元的专利使用费,占成本70%的机芯等部件均依赖进口。

但无论从理论还是从实践看,把劳动密集型产品归结为为低技术、低附加值、低效益的落后产品是不对的,这是因为:(1)可以用现代高新技术改造或装配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使这些劳动密集型产品获得持续生命力和市场竞争力。(2)一些新兴的劳动密集型行业,如计算机软件设计等研发型和知识密集型行业,本来就蕴藏着丰富的技术和创新因素。(3)劳动密集型产品不宜以先进和落后简单划分,关键要看是否能充分有效利用我国生产要素和资源。只要符合我国国情、具有较强的就业吸纳能力、又不造成污染的企业和产品,永远都是先进而不是落后的。

此外,随着劳动者知识水平和技术素质的提高,我国劳动密集型产业链延伸迅速,配套供给能力大大提高,近年来我国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加工水平不断提高,技术含量和附加值也在不断提高。自主品牌、自主知识产权产品出口也不断增多,我国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是大有潜力和希望的。

(四)如何看待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中西部还是走出去

随着我国工业化进程的不断推进,沿海地区部分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呈现产能过剩的趋势,部分企业已经开始产业转移。我国沿海地区产业转移大致有三种方式:

一是部分国内企业以“走出去”的方式。到发展中国家投资设厂,或者是部分跨国企业通过扩大国外企业产能,减少国内生产方式,降低生产成本,抢占市场份额,规避发达国家设置的市场障碍。

二是将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到劳动力、土地等要素成本更低的中西部地区。如国内最大女鞋出口制造商华坚集团,主要为美国一些大品牌加工,由于成本上涨以及市场风险加大,企业利润空间受到严重压缩。而江西赣州的劳动力成本比东莞的低10%以上,且工人比较稳定,因此企业选择进一步调整生产布局,将量大的低价鞋转移到江西加工,而将量小、难度大、附加值高的高档鞋放在东莞生产。目前华坚集团在江西赣州工厂的产能已逼近在广东东莞的产能,这两个生产基地各有员工1万多人,赣州年产鞋800万双,而东莞年产鞋1000万双左右。

三是东部省区在省区范围内的产业转移,由于东部各省区地域宽阔且自身发展不平衡,同一省区不同区之间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很大。近年来,东部发达省份为了促进本省地区协调发展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鼓励本省劳动密集型产业及资本向本省区内不发达地区转移。例如广东珠三角劳动密集型企业相当大部分转移到粤北、粤东和粤西地区。

总体看,我国东部沿海省区劳动密集型产业尚处于成长阶段,大多数劳动密集型产业并没有发展到充分成熟并开始走向衰落的阶段,其发展空间与优势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不会消失。同时,从国际经验看,劳动密集型产业是工业化初期及中期产业经济的主导与基础,是区域产业发展由资源和劳动密集型向资本和技术密集型转变演进的基础与必经阶段。为避免出现过早出现产业空心化,我国产业转移应该是渐进式,产业升级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能人为地“拔苗助长”,幻想在短时间内完成产业转移。(待续)

猜你喜欢
劳动密集型出口产品
2018年前8个月越南天然橡胶出口增长9.2%
劳动密集型企业缴纳社保费情况调查
中国出口商品结构存在的问题与改进措施
2015产品LOOKBOOK直击
米弯弯的梦里有什么
Intertek2014年高成长性中小外贸企业出口100强排行榜
新产品
产品
下一个酷产品是什么
某官自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