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住契机,拨洒智慧,让数学妙趣横生

2009-12-25 08:54
中国校外教育(中旬) 2009年11期
关键词:创造感悟提升

胡 静

[摘要]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以数学知识自身独特的魅力,能让教师在激情和享受中教,让学生在欢乐和入迷中学。本文从数学文化的美,数学知识的趣味,学生智慧的生成与创造以及思维的提升等方面进行阐述,浅谈如何抓住契机让数学课堂妙趣横生。

[关键词]韵染 智慧 生成 创造 提升 感悟

在提倡素质教育减负的今天,数学课上教师要用什么来吸引感染学生?学生在数学课上收获什么?友善用脑理念下的数学课如何让学生学得开心,学得快乐?值得每位教师思考。笔者结合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一些粗浅认识。

一、“美”在数学文化中韵染

数学是一种智慧,是一种文化!数学课堂应当是数学文化流淌的地方,是学生不断用心去触摸数学本质、感受数学内在文化的自由天空。《数学课程标准》在前言中明确指出:数学的“内容、思想、方法和语言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小学数学教育必须引领学生感悟数学文化。这种数学文化的感悟是一种极轻极淡的文化浸润和熏染。如何在课程实施过程中践行并彰显数学的文化本性,让文化成为数学课堂的一种自然本色,一位老师在《圆的认识》中作了一次这样的尝试。

案例:数学,原来也可以如此美丽!

(优美的音乐声中,课件出现向日葵、睡莲……等画面一一展现在学生的眼前)

师有感情的旁白:阳光下绽放的向日葵花、躺在清澈见底的池水中碧绿的睡莲叶、阳光午后爬满墙头的喇叭花、光折射后形成的美妙光环等,这些现象中都有我们学过的什么图形?

生:圆形。

师:有人说,因为有了圆,我们的世界才变得如此美妙而神奇。你见过这样的建筑吗?你见过这样的工艺吗?你观察过这样的运动现象吗?你见过这样的图案吗……在这些现象中,你同样找到圆了吗?

伴随着优美的音乐,课件演示如下的画面:生活中的圆形拱桥、世界著名的圆形建筑、中国著名的圆形景德镇瓷器、中国结、剪纸、世界著名的圆形标志以及用各种大小不同的圆组合而成的圆型图案等。

在这些现象中,你同样找到圆了吗?

师:感觉怎么样?

生:(发出惊叹)太美了!

师:对!希腊一位数学家曾经说过:在一切平面图形中,圆是最美的。那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圆的世界,去探索其中的奥秘吧!

板书课题:圆的认识

本节课由欣赏生活中有关圆的画面展开教学,将新知识的学习建立在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之上,体现了学生数学学习的过程,就是建立在学生已有经验基础上的一个主动建构的过程。让数学文化洋溢课堂,使学生感受到大自然的神奇,整个教学过程,学生在充满美的氛围中津津有味地品味着老师精心设计的“美”的大餐,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带给学生一种心灵上的冲击和震撼。数学,原来也可以如此美丽!

二、“趣”在生活中寻找

每个儿童都有丰富的生活体验和知识积累,都有自己的生活背景、家庭环境。但是,他们极少或还不能经常用数学知识去解释生活中的现象。如果教师注意收集这方面的信息,如为什么一个老爷爷年纪一大把,却只过了20个生日?(他是闰年2月29日出生的)为什么只要发现罪犯的脚印,就可估计出罪犯的身高?(脚长和身高的比大约为1:7),如何测量一棵参天大树的高度呢?(可先测量已知竹竿高度及其与影子长度的比,同时测量树的影长,再根据同一时间物高和影长的比相同,算出大树的高度)等问题将其恰当地引进课堂,会极大地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因此,我们要有意识地挖掘数学的价值,让学生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生活,使数学富有情趣和魅力。

三、“智”在课堂上生成

数学教学既需要预设,也需要生成,预设是手段,生成是目的。有效的生成离不开精心的预设,而精心的预设必须通过课堂的生成才能实现其价值。教师在教学中应努力使预设与生成达到和谐统一,进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例如,在教学中有这样一道解决实际的问题:六年级植树159棵,比三年级植树的3倍少42棵,三年级植树多少棵?在教学时,教师先让学生尝试完成,这是教师的预设。学生的列式有:①159×3-42;②159÷3-42;③(159-42)÷3;④(159+42)÷3,这是预设后的生成。这时,教师就可以组织学生讨论:哪种解法是对的,哪种解法是错的,为什么?然后,总结出解决这类问题的关键。首先,是找准谁是“1倍量”;其次,要分清3倍的对应量是多少。最好的解决方法是画线段图帮助理解。在本课的教学中,教师恰当合理利用了学生的错误资源,注意及时归纳总结,分析了学生产生错误的原因,培养了学生的反思意识,突破了教学难点,提高了教学的有效性。

四、“慧”在手指尖上创造

“儿童的智慧在手指尖上”。要解决好数学知识的抽象性和学生思维的形象性之间的矛盾,必须为学生提供操作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动”起来,实现耳、眼、口、手、脑的“全频道”接受,让他们在实践活动中,自主感悟,自主构建,有效生成。

例如,在《认识平行》这一课中,学生在初步感知平行线的特征后,让他们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动手创造平行线,教师为学生提供了不同的格子纸、小棒、钉子板、直尺、三角板、白纸等许多材料,给学生一个研究、自主探索的空间,果然面对多种材料学生各种奇思妙想远远超出了教师的预设,学生创造了各种各样的平行线。有的用纸折平行线,有的在钉子板上用橡皮筋拉平行线,有的用小棒摆平行线,又有的沿着直尺边画平行线……学生们在创造中享受到数学带来的快乐,享受着成功的喜悦。本课中对“平行和相交”概念的建立,就是让学生在操作的基础上进行比较、分类、抽象、概括等数学活动,这一数学化过程的经历与体验显得尤为重要。

在教学中,教师要不惜时间为学生创造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在观察中丰富空间想象,在辨认中凸显概念本质,在操作中积累活动经验,在探索中提升数学理解,在实践中拓展空间认识。

五、“思”在辩论中提升

课堂中,教师为学生创设辩论的情境,鼓励学生各抒己见,不但可以形成民主、平等、宽松的思维氛围,还具有三个方面的优势:(1)暴露学生的思维过程,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2)便于教者及时了解学生思维过程,及时组织调控。(3)为学生创造了多向交流的机会,有利于学生之间相互学习,取长补短。例如,在教学《认识角》角的大小比较这一环节中,先让学生观察一组转动钟面上的时针和分针而形成的大小不同的角,提问:“谁的角大?谁的角小?”学生一眼就能比较出角的大小,然后我再出示两个大小接近的角,提问:“谁的角大?谁的角小?”学生用眼不能准确判断出角的大小了,有的说,第一个角大;有的说,第二个角大;还有的说,一样大。可谁也说服不了谁,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学生在交流中拓宽了知识,参与了数学思考,真正体现了“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过程”的教学理论。

六、“味”在课堂后延伸

教学是教书育人的过程,教师要善于捕捉每一次教育契机,并加以引导、点拨,幻化出灵动的教学机智,促成学生心灵中的一种共鸣。例如,在《可能性》一课结束时,让学生观看动画《守株待兔》,并联系今天学的知识谈谈自己有什么想法?教师适时做出点评:农夫一定是不了解事情发生的可能性,才会犯这样的错误,相信同学们一定比农夫聪明,干任何事情不能靠仅有的一点可能,只有付出努力,才会有一份耕耘,一份收获。这么深刻的内涵道理,值得孩子们课后慢慢回味……

参考文献:

[1]陈慧蓉.挥洒智慧 让数学妙趣横生.福建教育,2006,(9).

[2]张齐华.圆的认识及反思.

[3]叶青.探究•体验•发展.福建教育,2006,(9).

猜你喜欢
创造感悟提升
关于高中英语教学中阅读解题的几点建议
提升小学语文课堂效率的策略与方法
提升小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有效策略
自我感悟 自我反思 自我成长
如何提升公民生态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