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当前党群关系的新特性凸显问题及其和谐化

2009-12-29 07:27杨久华
桂海论丛 2009年4期
关键词:党群关系利益

杨久华

摘要:当前执政党与人民群众关系呈现出执政特性、地区差异性、利益关系失衡性、干部原因主导性等新特性;其凸显问题有党群关系目标指向出现偏差,党群之间的思想分离明显,党群矛盾主体日益多元,党群利益矛盾凸显和对抗性冲突增多,不同社会群体对党的认同分化并总体呈下降趋势等问题。解决这些突显问题需要树立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建立和完善利益关系协调机制,理顺权力间关系以及根本上解决腐败问题以不断提高群众对党和政府的认可。

关键词:党群关系;利益;新特性;凸显问题

中图分类号:D26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1494(2009)04-0033-05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党与人民群众关系的特点、突出问题,与我国以往革命和计划经济时期,甚至与改革开放来的80、90年代相比,都发生了很大变化。正确认识和分析我国当前党群关系的新特性、凸显问题,并予以真正地解决,对于加强党和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巩固党的执政地位有极大意义。

一、当前我国党群关系的新特性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发生的巨大变迁给党群关系带来了一系列影响,使党群关系呈现出与以往不同的一些新特性。

1.从党群关系的主体看,党群关系主体体现执政特色。

在我国现阶段,中国共产党已经从为夺取全国政权而奋斗的党,成为掌握着全国政权并长期执政的党;已经从一个在受到外部封锁的状态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成为在全面改革开放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这两大历史转变反映着中国共产党所处时代、环境、地位和任务的历史性变化。党的执政地位以及党在国家和社会生活中的领导地位,使党群关系的主体呈现出与以往不同的内容,体现出鲜明的执政特色。具体说来,由于中国共产党的党员分布在全国党政军群等各个领域,各领域主要领导职务又主要由党员担任,党和国家各级领导干部又是按照党的干部政策选拔任用的,是党的事业的决定力量;党政机关以及各部门的工作人员,通过政治、经济、文化等活动与服务对象人民群众发生联系。因此,党群关系在主体上不仅仅表现为各级党组织、党的领导干部和党员与群众的关系,还表现为政府、政府领导干部与群众的关系,国家干部和公务人员与群众的关系,工青妇等社会团体干部与群众的关系。党和国家各级领导干部、共产党员和国家公职人员等的言论、行为和形象,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党的形象,影响着党群关系。

2.从经济发展水平看,党群关系表现出地区差异性。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完善,我国经济社会生活中,社会利益关系开始呈现多样化、复杂化的特点。在政策允许的范围内最大限度地追求自己的物质利益,是大多数人的行为选择和目标趋向。但由于利益主体、分配方式、就业形式、就业岗位多样化等多种原因,城乡之间、地区之间、阶层之间收入差异较大,不仅如此,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这种差距呈现不断扩大的趋势。经济发展水平不同,使党群关系状况也呈现出差异性。根据调研报告,江苏省苏州市27个行政村的251名村民认为,当地党群关系好的占47%,较好的占19%,一般的占22%,差的占12%;中部地区的湖南省慈利县31个乡镇248名村民认为现阶段农村党群、干群关系密切的占13%,较好的占21%,一般的占46%,较差或很差的达20%;而对西部地区甘肃省高台县250名村民的调研表明,认为当前党群关系好的占14%,一般的占30%,比较差和很差的则有56%。

从上述东、中、西三个地区调查的情况来看:党群关系状况和经济发展水平成正比关系:经济发达地区,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发挥得比较好,党群关系要好一些;经济欠发达或落后地区,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发挥得不够好,党群关系就差一些。当然这是总体上看,不可否认,在局部地区经济发展相当繁荣,但党群关系也处于一种相当恶化的状态。

3.从利益角度看,党群关系呈现利益失衡性。

我国现阶段,党群关系出现的许多问题,有些甚至相当严重。主要是由于党群之间某种利益平衡被打破而引起的。目前一方面损害群众利益的现象不断发生,另一方面却逐渐积累、发展和固化着党的领导机关和党员干部的某种特殊利益。当这种利益关系不断分化,达到群众无法忍受的程度时,就会爆发激烈的矛盾或冲突。物质利益方面分化主要有两种途径:一种是通过合法的手段,即通过政策、法律、法规、各种内部规定,谋取党的领导机关和党员领导干部的某些特殊利益。这种做法本身就拉大了党员领导干部和一般群众的利益差距,疏远了党群关系。另一种是通过不合法手段,即党和政府内极少数腐败分子通过不正当手段和腐败行为,谋取非法利益。这种非法利益的获得是在严重侵犯群众利益的基础上的,所以它对党群关系的伤害很大。因此现阶段党群关系问题在实质上是一种利益关系,而物质利益关系失衡的特点相当明显。

4.从党群矛盾的致因来看,党员干部呈主导性。

纵观我们党的历史,在革命时期广大群众之所以能够不畏惧危险支持党和党的事业,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共产党人吃苦在前,享受在后,冲锋在前,退却在后。在计划经济时期,人民群众从党的领导干部和身边的党员身上也感受到党没有自己的特殊利益,看到了党的利益,党员、干部的利益和自己的利益是一致的,所以即使党在政策上出现了失误也能党群一条心。改革开放之后,情况发生了较大的变化。首先,一些党员、领导干部经不住权力的考验,以权谋私,损害人民利益。这些问题虽然只发生在少数人身上,但严重地损害了党的形象,影响人民对党和政府的信任。其次,一些党员、干部存在着执政本领、领导能力不高的问题,不能很好地领导一方发展经济,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利益。此类问题,责任主要在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再次,在部分党和政府机关的工作作风方面,存在着臃、懒、散的现象,面对群众的利益诉求或者漠视,或者拖延,或者以错误的方式解决。这些现象严重影响了党在群众中的形象,影响了党群关系。不可否认,在党群矛盾方面,有些是群众方面占主导性的原因,如群众的觉悟程度、心理取向、法制观念和对政策的理解水平、偏激行为和狭隘的利益取向等等,但是,从另一个方面讲,这也反映了思想政治工作在一些地区、部门的弱化或虚化。此类问题,党员和干部也负有相当的责任。

二、当前我国党群关系的凸显问题

改革开放30年来,各级党组织加大了做群众工作的力度,在党群关系方面有了新的进步。但与改革开放前的党群关系相比,仍存在如下比较凸显的问题:

1.党群关系目标指向出现偏差。

在疾风暴雨式的革命斗争时期,党群关系呈现极强的目标指向性,朝着一个共同的目标融合发展。而进入新世纪以来,党群关系的目标指向变得不那么强烈和清晰了,甚至出现目标的偏差。这种目标偏差首

先表现在少数党员干部在共产主义理想、信念上的淡漠,甚至丧失。伴随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少数干部开始“一切向钱看”,共产主义信仰从淡漠走向放弃。这与大多数信仰共产主义理想的干部及广大群众产生了目标的不一致。不仅如此,群众中也有一部分人对共产主义信仰和理想产生动摇,极少数甚至产生逆反心理和抵触情绪,一些群众与党不再同心同德。这是由于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改革开放和现代化的重任远没有完成,在全国还存在大量的生活极为贫困的低收入群体,甚至在改革开放中存在一些利益受损和相对受损的群体所致。其次,还表现在一些地方和组织在某一阶段制定的目标脱离实际,与群众的利益要求产生距离。由于党内有些干部不注意倾听群众呼声,把对上级负责与对群众负责割裂开来、对立起来,因此制定的本部门、本地区的政策、措施和工作目标,不能从本地的实际和群众的利益出发,结果得不到群众的信任和支持。

2.党群之间的思想日渐分离。

改革开放前,由于社会阶层经济利益的趋同和党的意识形态工作深入扎实,党和群众在思想上基本保持着一致性,群众和党的干部基本能够做到心向一处用,力往同处使。然而,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90年代以来党群之间在许多重要问题上的认识隔阂不断加深,分离化趋势更为明显,出现了干部不知道群众在想些什么,群众不知道干部在干些什么的现象。这些情况在经济、政治、文化等领域都有一定程度的存在。从经济领域来看,改革开放以来,党大刀阔斧进行改革,提出了“让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政策,但不少群众看到的大多是社会成员之间收入差距不断拉大的现实,有些群众由此怀疑和否定党制定这一政策的初衷。从政治领域来看,党进行的一系列政治改革措施,最终目的是为了让人民群众得到最大的政治利益。但许多政策在试行过程中,由于受宗派势力、黑恶势力等因素的干扰而流产或变形。这种情形使广大群众对党推进民主政治建设进程的决心和诚意持怀疑态度。从文化领域看,目前部分群众在享受文化改革成果的同时,却对党在文化领域的一些改革措施不理解、不认同。当然党群之间的思想隔阂还突出表现在其它方面如群众的日常言行中。一些群众一谈起腐败和社会不公正问题,在思想上就与党分清了界限,认为党的干部制度是这些问题的根源,并在举止言谈间体现出极大地不认可。

3.党群矛盾主体走向多元,冲突形式对抗生明显。

当前,党群矛盾不仅数量上呈现出增长的趋势,而且矛盾的状态也从以前的单一转向多样和复杂。从矛盾参与主体和发生领域看,呈逐步多元化趋势。参与的主体开始由下岗职工、农民、离退休职工,逐步扩展到在职职工、个体业主、退伍军人、教师、利益受损市民、出租车司机、学生乃至一些城市白领等人群。从发生领域看,不仅经济领域的矛盾越来越多,而且政治、思想、文化和农村、企业、城市社区等领域的矛盾也逐年上升。矛盾的对抗行为和公开化程度、形式也日趋复杂。当前党群之间矛盾的潜伏性、苗头性特征逐渐淡化,矛盾有“白热化”、公开化趋势,而且对抗行为逐步加大。从矛盾的群体性、突发性和组织化程度看,呈日益增强趋势。这一点必须引起足够重视,它不仅威胁和谐社会建设,而且危及党的执政地位。

4.党群关系中利益矛盾凸显和增多。

党同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但我国的市场经济发展正处于彻底改变原有利益格局和利益关系的阶段,因此不可避免地会产生大量的人民内部利益矛盾,而且这种矛盾在所有矛盾中表现得最突出、所占的比重也最大。过去,党群之间,政治关系、思想关系、感情关系成份相对多一些,尽管这种关系的背后也有利益关系,但毕竞是间接的、隐性的。而目前党群关系中,利益矛盾已经开始由“幕后”走向“台前”,变得直接化、表面化。当前党群关系中,利益机制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突出,群众更为真切地意识到自己的利益,敢于公开直接地表达、提出自己的利益要求。当群众的利益得不到满足时,他们习惯采取各种过激行为,往往容易导致党群、干群之间的利益正面冲突,引发激烈的矛盾对抗。引起矛盾的缘由主要有乱收费、乱摊派、乱罚款、暴力执法等对群众利益的直接损害,环境污染、土地征用、房屋拆迁、国企改制等过程中对群众利益的间接损害,以及在换届选举过程中群众民主权利受到损害等。当前党群关系更为凸显利益性还表现在,“群众不仅关心自己的、个人的利益,而且关注间接的、整体的利益。特别是对党的利益部门化、地方化和部门、地方权力私有化、特权化、商业化等各种严重间接损害群众集体利益的行为表现出极度不满。”

5.社会不同群体对党的认同不断分化,总体上呈下降趋势。

改革开放前的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社会的各个阶层群体总体上来看,都从内心高度认同共产党的领导,对党的领导能力和党所确定的目标都坚信不疑。但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社会不同群体对党的认同和感情呈现了差异化,并且这种差异日渐扩大。这主要表现在四种群体上:一是党政机关干部、乡村机构负责人和国有企业经营管理者。这一群体的群众在某种意义上是党的各项政策的实施者。总体而言,他们对党是有感情的,是党的各项事业的坚决拥护者。但他们当中的中低层对一些政策和制度中的公正问题不满,对党的认同在降低,并通过党内正常渠道反映或通过一些“民间小故事”或手机短信“顺口溜”等形式表现出来。二是教育、科技、文化、医疗卫生、艺术等行业的专业技术人员。这个群体的群众大部分是基本认同党的领导的,特别是我国分配制度改革后,他们通过自身努力享受到了不少改革成果。同时他们对党的感情也呈现复杂的心态,突出表现在对党内腐败等问题的不满。三是私营企业主。他们对党的认同和感情与自身的文化程度、经历等有很大的关系,大体上,本身是党员、文化程度较高,且有国有企业、部队、乡村干部等经历的,普遍对党的感情比较深;而文化程度较低、“一夜暴富”的,普遍缺乏对党的感情,不仅如此,由于私营企业与国有企业在企业融资等方面享有不同的“国民”待遇,处于劣势,所以在部分私营企业主内心对党怨言多,不认同的成分重。四是社会困难群体对党的认同呈迅速下降,部分群众心中甚至出现对立的情绪。目前全国各地还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为数不少的贫困人口、下岗失业人员、进城务工人员、征地失地农民等社会困难群体。他们的生活水平比较低,合法权益经常受到侵害。其中的部分人员由对现实的不满转化为对党的不满甚至对立情绪。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如果这些问题和矛盾不及时解决,群众的不满和对立情绪将会加剧,对密切和加强党群关系会带来极大危害。

三、新时期实现党群关系和谐化思考

1.树立广大党员干部的马克思主义群众观,是实现党群关系和谐的思想前提。

强化群众观点,正确处理党同人民群众的关系,是新时期做好群众工作的思想前提。协调好党群关

系,必须要进行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宣传和教育,使广大干部党员牢固树立群众观点。一是牢固树立执政为民的权力观,这是培育和谐党群关系的保证。领导干部必须筑牢权由民授的思想根基,不断强化权力就是服务、权力就是责任、权力就是奉献的观念,摆正权力行使者与权利所有者的关系、人民公仆与国家主人的关系,把权力看作是为人民服务的责任和义务,把职位看作是为人民服务的岗位和平台。二是坚持对上负责与对下负责的统一。对上负责和对下负责统一于始终如一地履行党的宗旨。领导干部的责任,就是把上级的原则要求变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具体措施和办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需要,解决人民群众的现实问题。三是坚持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尊重群众、依靠群众、相信群众。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形势下,面临着许多新情况新问题,认识和解决这些问题,只有坚信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唯物史观,才能充分汲取人民群众的聪明才智,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力,推动党的事业不断向前。

2.积极调整各阶层、群体间的利益关系,夯实党群关系和谐的基础。

利益关系是一切社会关系的基础。使广大群众不断享受到改革开放巨大成果是改善当前党群关系的物质性基础。一是要逐步完善收入分配制度,加大收入分配差距的调节力度。按照有利于激发人们劳动和创业的积极性,有利于体现社会公平、保持社会稳定的要求,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进一步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在不损伤效率的前提下,更加注重社会公平,把促进社会公平作为调节收入差距和社会利益关系的重要原则,以共同富裕为目标,着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逐步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有效调节过高收入,坚决取缔非法收入,逐步规范个人收入分配秩序。加强对垄断行业收入分配的监管,完善和规范国家公务员工资制度,推进事业单位分配制度改革,规范职务消费和加快福利待遇货币化,确定企业管理人员与普通员工的T资差额标准,严格实施劳动者最低工资制度。二是要进一步完善转移支付制度,加大对落后地区发展以及弱势群体的扶持。以加大对中西部落后地区发展、农村发展和农民增收以及城市贫困阶层的扶持为重点,进一步完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扩大财政转移支付规模,建立规范的财政转移支付体系,综合利用财政、价格、利率等再分配工具,强化转移支付对调节社会利益关系的功能。这就需要建立财政转移支付规模逐年增长机制,形成困难地区、困难领域、困难群体与发达地区、优势领域、富裕阶层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长效机制;建立价格转移支付对垄断行业、高收入阶层的调节机制,保护低收入群体的基本消费利益;建立利率承担转移支付功能等机制。三是要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充分发挥社保对调节收入差距和社会利益关系的作用。这就需要不断健全建立和完善公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失业保险制度、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城乡医保等等制度。

3.理顺权力间关系是权为民所谋的政治制度保障。

当前我国政治权力运行上存在不完善的问题,一些干部对上负责对下不负责的情况比较严重,这是党和群众关系紧张的一个严重原因。为此,要在权力间关系的理顺上加大工作力度。首先,理顺权力授予过程中的关系。对直接掌权者的选择一定要经过群众,由群众选人。只要领导干部的“乌纱帽”掌握在群众手中,他们才能而且是心甘情愿、积极主动地去联系群众、服务群众,彻底清除只对上负责而不对下负责的痼疾。其次,理顺权力运行过程中的关系。从党内机构来说,需要理顺各级党委、纪委和党代会的关系,使纪委能够独立有权威地履行监督职责。从决策过程来看,要坚持公开原则,防止暗箱操作,避免公共权力因私而被滥用。再次,理顺权力运行效果评估的关系。这需要建立健全群众对干部工作绩效的评价制度,让广大群众参与到本地干部政绩的评议;完善实行弹劾和罢免制,形成让那些违法失误、不作为、蜕化变质的党员干部退出的机制。总之,权力之间、权力和权利以及权力和群众关系理顺了,党与群众的关系自然就和谐了。

4.根本解决政治腐败问题是提高群众对党和政府认同的最佳切入点。

腐败损害党的群众基础,毫不动摇地开展反腐败斗争,以反腐败的实际成效取信于民是改善党群关系的关键环节之一和最佳切入点。在我国改革开放不断深入的大背景下,腐败现象多发的土壤和条件尚未根本消除,腐败形势很严峻,反腐败的任务很艰巨。为此,要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一是积极探索扩大群众参与反腐败的有效途径,建立健全反腐败的民主机制。提高反腐工作的民主含量,保障人民群众的民主权利。二是增强反腐工作的透明度,把反腐工作的任务目标、方针政策、党纪法规、对策措施公之于众,让群众监督反腐败工作的进程及其结果,将腐败问题信访、举报的办理、落实情况,采取适当的方式在一定范围内公布。三是认真研究新型腐败的特点,加大对新型腐败的斗争力度,针对新形势下出现的“边缘腐败”、官商结合等问题,进一步建立和完善相关法律规定,在对腐败官员进行认真查处的同时,切实加强和改善对私营企业的监管和服务,切断“利益链”,根除官商勾结等问题。四是切实注意并下大力气解决好群众反映强烈的司法领域腐败和“国家利益部门化、部门利益私有化”等问题,防止垄断行为和“执法产业”形成。五是进一步改进反腐败成果的宣传方式,引导广大群众正确认识腐败现状,增强群众反腐败的信心。

参考文献:

[1]2008年中央党校调研课题研究报告:经济变迁与党群关系的调查与研究[R].2008:25.

[2]祝君灵.一致与冲突——政党与群众关系的再思考[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46-48.

[3]中国行政管理学会课题组.中国转型期群体性突发事件对策研究[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3:47.

猜你喜欢
党群关系利益
论确认之诉的确认利益
“两学一做”背景下的党群关系发展研究
利益与西瓜
当前施工企业基层党组织建设现状及原因分析
绝不能让“利益绑架科学”
利益调整要十分注重“稳”字
法治视野下构建和谐党群关系的着力点
利益链与新垄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