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马克思主义的“家族相似”

2009-12-29 07:27赵志浩
桂海论丛 2009年4期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差异

赵志浩

摘要:自从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马克思主义问世之后,世界各地产生了各式各样的马克思主义流派和理论,它们的内容及其主要思想相差很大,没有统一的标准,但其信奉者都把自己说成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他们是遵照还是曲解了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马克思主义,什么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文章从“家族相似”的视角对这一问题作了回答。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家族相似;差异

中图分类号:A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1494(2009)04-0006-05

一、马克思主义与“家族相似”理论

(一)问题的提出

自马克思恩格斯创立了马克思主义之后,很多国家和地区的无产阶级政党或组织宣布自己信奉马克思主义,把马克思主义作为斗争的旗号,于是就出现了形形色色的“马克思主义”,像苏联的马克思主义、西方的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虽然他们都用了“马克思主义”这一概念,并认为自己是真正的马克思,但他们的内容及其主要思想相差很大,没有统一的标准。

为什么马克思主义被这么多的人信奉呢?什么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呢?各个国家和学派的马克思主义有什么共同点吗?他们是遵照还是曲解了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马克思主义?怎么正确认识马克思主义及其在各国的传播?要回答这些问题,必须对原创马克思主义的真正内涵和各个学派的马克思主义有个通盘的了解,这也是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正确态度。然而,要上升到理论的高度仅仅做这些工作还远远不够,利用“家族相似”这一概念却有助于解释上述问题。

(二)“家族相似”理论

“家族相似”并非什么特别的概念,一个家族的成员必定有相似之处,仅仅从字面上就可以大致了解它的涵义。但在特定条件下,一经被人使用,就会赋予它全新的意义。20世纪伟大的哲学家维特根斯坦在论述语言问题时,使用“家族相似”这一概念,成了他著名的“家族相似”理论。

“家族相似”是维特根斯坦探讨“语言游戏”问题时打的一个比喻。在一个家族中,每个成员和另外某些成员有相似的特征,如身高、肤色、像貌、身段、头发、穿着、气质、性格以及其他遗传特征。同一个家族的成员不是在这一点上,就是在那一点上有相似之处,但所有成员之间,特别是隔代之间有某种统一的特征吗?他们都用同样的“姓”(family name),人们会误认为这个家族一定有区别于其他家族的本质特征,人们在用同一概念称呼众多的个体时,也会犯同样的错误。维特根斯坦提出“家族相似”理论就是为了反对这一“错误思想”的。

维特根斯坦与形而上学的哲学传统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对以往哲学家在概念上追求普遍性的努力表示极大的怀疑和嘲弄,他一直强调事物的差异性和多样性,感到将纷繁多样、生机昂然的万事万物概括在一个僵硬的概念之下是多么的荒谬。一次,他的朋友兼心理医生德鲁瑞对他说:“在我看来,黑格尔总是想说,看上去不同的事物实际上是相同的。”而维特根斯坦回答说:“我的兴趣则在于表明,看上去相同的事物实际上是不同的。”出于这种主张,维特根斯坦把“我要告诉你们差异”当作自己的座右铭。

可以看出,维特根斯坦论述的着重点在于说明概念并非能够把握变化万千、流动不息的整体世界。他利用“家族相似”这一比喻其用意正在于此。因此,尽管维特根斯坦的“家族相似”理论有否定事物的本质、张扬相对主义的弊端,但对于我们认识和把握事物的差异性、多元性和复杂性仍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借鉴意义。各种马克思主义虽然都标榜自己是“马克思主义”,但假如把各个国家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流派都统称作马克思主义大家族的成员的话,“马克思主义”就只是这个大家族的“姓”,他们之间有的只是“家族相似”。

但是,另一方面,同一家族之间毕竟有相似之处,有它相一致的血脉和情感,在一定条件下,还会拥有相同的奋斗目标和理想,只看到他们之间的差异不是完全正确和全面的。事实上,对事物形而上的把握是人类理性认识发展的结果,概念反映了事物的本质,它无疑能够促进人类语言的丰富多彩和人们抽象思维能力的提高。随着时间的流逝,各种马克思主义流派也许没有了多少共同之处,但其阶级立场和斗争的目标不可能完全变异。

二、原创马克思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的“家族”

(一)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经典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前期的大部分理论主要来自文献,但文字的推理、范畴的演绎使他深感烦躁和气愤,虽然他从中吸取了不少营养。因此,马克思首先要打破的就是纯书面的文字逻辑,决心冲破理论框架、进入改造现实的实践中去。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马克思实现了世界观的根本转变:“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因此,“在他独立的思想形成之后的许多行文中,‘哲学‘哲学家‘理论家都是一种贬义上被使用的。西方文化传统中的哲学早已在其根基上瓦解,这是马克思早在‘德法年鉴时期就已意识到的,虽然他当时还对费尔巴哈的哲学怀着热情,但同时已经发现费氏的哲学并不能触摸到现实世界的实践批判课题”。

马克思非常关注社会现实,他的哲学是社会哲学。这与他的现状有关——他的时代是无产阶级革命风起云涌的时代。马克思当初并不打算建立自己的体系,他的理论、学说是为革命做论证的,即为革命本身进行创作,推翻现有的资本主义制度是其理论的主要目标,进行无产阶级革命是他真正的目的和动力所在。“马克思当年的资本主义批判几乎涵盖哲学、经济、政治、社会等所有领域,重点落脚于揭露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批判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本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对象不可能是“整个世界”,其较为关注的是现实中存在的各种关系及其运动规律。从事政治经济学研究是向现实转变的举措。在这一过程中,马克思形成了自己的体系,但体系本身大多体现在方法论层面,而没有给出现成和具体的答案。例如,在批判费尔巴哈过程中,提出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在这里,我们最容易误解的就是认为它是一个具体的结论,果真如此的话。则人仍是一个抽象的存在物,因为社会关系虽然实际地存在着,但论述起来仍很抽象。其实马克思的本意旨在提出一种观察现实的人的方法,即从人的社会关系中去看人,这样才能更好地了解人本身,人并不是孤立的、抽象的存在物,他受其所在的社会关系的制约。人的本质是一个逐步生成的过程。总之,马克思的原意是把各种理论面向实际生活,指导革命斗争。

马克思和恩格斯相遇之后,两人对现实和理论问题进行了广泛而深刻的研究,他们的各种论述和著作为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创造了充分的条件,1848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为什么呢?因为它是向资本主义开战的宣言书。将理论变作实践和行动是马克思主义努力的焦点所在,在寻求革命的理由和方法时,马克思和恩格斯得出了众多

像历史唯物主义、实践观点等天才的发现。他们投身革命的无畏气概鼓舞和启迪了很多后来者。各国无产阶级要进行革命,就必须寻找理论支持,他们发现了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马克思主义具有革命的指导意义,能作为自身革命斗争合情合理的依据,各国无产者都把自己标榜为“马克思主义”,用以指导革命,推翻旧体系。虽然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把完整的马克思主义概括为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三个部分,但各国无产阶级从马克思主义创始人那里吸取更多的是一种激情,一种敢于打破旧世界的勇气和自信。随着各国革命的日益发展,马克思主义从欧洲传向了全世界。

(二)中国和苏联的马克思主义

19世纪末,资本主义进入帝国主义阶段,各个帝国主义国家加紧对殖民地的掠夺,激起了各国人民的反抗。同时,资本主义把它自己的生产方式传到各国,促进了各国工人阶级的壮大和发展,但所受的压迫更甚。马克思主义进入各国是伴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世界各地的传播而引起的,是应了各国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实际斗争需要的。

讲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和影响不得不讲到中国和前苏联,这两个国家是直接受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而建立起自己的无产阶级政权的。俄国与中国的马克思主义都是根据经典马克思主义而作的阐释和发挥,他们把重点放在了解释原创马克思主义思想来指导各自的革命实践,其中做出突出贡献的要数各国的共产党领袖了。苏联和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最初与原创马克思主义一样,都是直接为革命实际需要服务的。他们遵循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论的基本原理和实践的观点,创造性地把马克思主义改造为自身推翻旧秩序的思想武器。他们这样做是应了革命的实际的。

列宁、毛泽东、邓小平等无产阶级革命家并非直接踩着马克思、恩格斯的脚印走路的,他们是热情洋溢的实践家和创造者。苏联和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在俄国,列宁运用马克思主义学说领导苏维埃政权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斗争和实践。他写了大量的马克思主义论著,批驳了各种非马克思主义。苏联的普列汉诺夫对发展马克思主义也作出了突出贡献。他们只是把马克思主义当作一种理论来对待的,而唯一不变的是吸收了马克思主义的原本精神:斗争和实践。因此,后来毛泽东总结说,马克思主义千条万条归结为一句话,就是“造反有理”。如果仅仅从学术角度来看,毛泽东的看法无论在任何时候都是符合经典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精神的,马克思、恩格斯当初创立马克思主义的首要目的就是为了指导各国革命斗争的实际需要的,而并非只是为了一种理论上的建构。而问题是,在任何时候固守教条都是不正确的,也是不符合马克思、恩格斯的原意的。

列宁和毛泽东在革命的斗争和实践中根据本国的实际自觉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并改造成为指导各自国家无产阶级革命的思想。直到革命的胜利,苏联和中国建立了各自的无产阶级政权之后。对马克思主义都进行了充分的研究,逐步形成自己独特的马克思主义。苏联的马克思主义在斯大林时期出现了教条化的倾向,一切以教科书的解释为准,中国在建设社会主义的过程中,也出现过类似的情况,犯了“家族相似”的错误。他们不懂得马克思主义的概念只能作为一个“姓”来使用,家族内部的成员拥有各自的特性,只有在特定条件下才会趋于一致。苏联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的严重后果是导致了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苏联和东欧发生剧变,共产党丧失政权,马克思主义成为被批判的对象。在中国,邓小平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分析了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成功顺利地实现了党的工作重心的转移。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实际运用和发展。后来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思想都体现了时代的特点和要求,即注重综合发展,强调以人为本,而非像过去那样只强调单一的阶级斗争或经济发展而不见人的局面。

(三)西方马克思主义

“西方马克思主义”这一概念是由英国人佩里·安德林提出,并得到国际学术界广泛认同。在安德林那里,“西方”首先是个地域概念,即与中东欧相区别的西欧;然后才是一个意识形态概念,即1918-1968年期间在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发展起来的一条“另类”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即在马克思主义标识下产生的、却不同于革命的马克思主义和列宁主义的马克思主义。它不同于传统马克思主义,又区别于反马克思主义思潮的“另类”马克思主义。

在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胜利的感召下,欧洲在1918年以后革命浪潮风起云涌,许多国家模仿苏联建立了苏维埃政权,但西欧这些国家的无产阶级革命相继走向失败,引起了一些领导人和马克思主义思想家的思考。他们认为苏联的暴力革命道路不是唯一的模式,反对将其教条化。卢卡奇提出要发挥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思辩功能,对庸俗马克思主义和第二国际的“经济决定论”的马克思主义持反对态度。葛兰西提出了无产阶级要与资产阶级争取文化领导权的思想。这样,西方马克思主义便开始于卢卡奇、葛兰西等人在一战期间创始的一条独立的思想路线,它主要是针对西方无产阶级革命不同于十月革命道路的思考。此后出现了法兰克福学派的“学院派”文化批判,二战后,这条思想路线衍生出形形色色的西方马克思主义流派和思潮,他们主要对资本主义发展所造成的人的生存方式的异化进行批判,从事资本主义的文化批判。在20世纪最后30年西方社会的剧烈变动和冷战后的全球化过程中,西方马克思主义开始对传统的马克思主义、“现代社会主义”进行反思和总结,并主要对西方资本主义制度和价值观进行了以“后现代主义”为取向的文化批判和理论颠覆。经历了近百年的发展,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一些流派已经走向消亡,如存在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结构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等流派;一些思想和流派仍具有持久的活力,如卢卡奇、葛兰西等人的理论;一些思潮正在兴起,如后现代主义的马克思主义、女权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生态马克思主义、新发展主义等等。

尽管经历了这一系列兴衰沉浮和复杂分化,西方马克思主义作为马克思主义“家族”的重要成员,在20世纪仍获得了持续发展。大致可将它们在20世纪的历史划分为四个时期,即以卢卡奇为标志的一战后的初创时期;以法兰克福学派为代表的二战前后的形成时期;二战后50、60年代以存在主义和结构主义为主线的发展时期;70年代以后由后现代主义主导的多元化时期。

西方马克思主义不同程度地受资产阶级哲学文化主流思想影响,其根本特点是脱离革命实践,向学术化方向发展,从经典马克思主义经济政治领域研究转向主要从事文化批判活动。但是,西方马克思主义作为当代的一种激进政治思潮,“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中反资本主义的左翼思潮和理论。它从未放弃过反资本主义的立场,始终保持了对资本主义不妥协的批判态度。在政治上,它比体制化的西方社会民主党更不认同资本主义现行制度;在文化上,它对资本主

义采取更为彻底的拒绝和批判态度。尽管这种批判的小资产阶级性质决定了它的无力与偏激,但在其文化批判背后揭示的资本主义历史逻辑和经济政治现实弊端,却为马克思主义的当代发展提出了新的问题和途径”。

以上列举了三种比较典型和影响较大的马克思主义,即马克思、恩格斯原创的马克思主义,苏联和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西方马克思主义。我们完全可以用“马克思主义家族”这一概念来概括所有的马克思主义,但它们之间无疑存在着很大的差异,看不到各种马克思主义之间的差异性,认为都用同一概念“马克思主义”就表明它们有相同的理论构造只会犯无视或抹杀个性的严重错误。概念的形成无疑方便了表达,可人类把各种事物抽象为概念、语言符号,这本身就是一种对原本事物的偏离,是一种概括和表达的方便,再生动的语言也代替不了活生生的事物本身。但是抽象概念在形成时,毕竟有所指称,有它所代表的具体含义,概念一旦形成便具有了不以人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性,它可以像工具一样重新被人们利用。因为人们不可能也不必对任何的具体事物进行重新定义和抽象,只要人们之间能够相互理解就可以了。这种借用的“工具”一方面方便了它的使用者,另一方面也有可能左右或误导它的使用者,毕竟同一抽象概念所表达或代表的并非是同一个事物,不同事物之间的相似性在同一个抽象概念的掩护下获得了相同的外貌或表现形式。

由时代背景、地域差异以及理解上的分歧等原因,造成各种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流派的差异是可以理解的,这并非是马克思主义的悲哀,相反,却是马克思主义的骄傲,也是发展和完善马克思主义所必须的。例如,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物之一葛兰西认为,在西欧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资产阶级统治仍有强大力量及其复杂性的情况下,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斗争不宜采取苏联式的暴力革命形式,而应争取无产阶级思想文化上的领导权,建立自己的思想文化阵地。这与经典马克思主义主张的斗争方式和策略存在着根本的不同,但其最终目标却是一样的,即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建立无产阶级国家和社会主义制度。葛兰西关于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争取文化领导权的思想是总结20世纪社会主义运动经验教训的一份重要思想遗产。

另外,马克思主义内部的差异性还表现在:即使是马克思和恩格斯本人的前后思想也是不尽相同的,马克思和恩格斯之间也有许多分歧之处,所以,经典马克思主义的前后差异性也是理所当然的;苏联和中国的马克思主义也不是完全相同的,毛泽东领导的丁农武装割据、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与苏联夺取大城市的革命模式相差甚远,即使我国建国后对苏联建设社会主义模式的借鉴毛泽东也有所保留,没有完全从苏联的经验出发;西方马克思主义各个流派之间存有很大的差别。

但是,仅仅看到他们之间的差异,看不到各种马克思主义之间在目标上的某种一致性也是根本错误的。

三、讨论马克思主义“家族相似”的意义

自从1848年《共产党宣言》发表以来,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波澜壮阔,跌宕起伏,世界发生了巨大变化。160多年来,马克思主义随着社会主义运动的实践而不断向前发展,经历了几次历史性的飞跃。回顾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史,我们可以从中得到很多有益的启示。如何看待马克思主义发展中的胜利与失败?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苏联和东欧发生剧变,在这些国家,共产党丧失政权,社会主义制度不复存在,马克思主义从由占统治地位的官方的意识形态宝座上跌落下来,成为被批判的对象。西方资产阶级曾一度认为马克思主义过时了,果真如此吗?事实上,马克思主义“家族”的成员仍在不断壮大。马克思主义“家族”的繁荣表明了马克思主义的魅力所在。“西方马克思主义在20世纪80、90年代以后的异军突起反映了马克思主义在西方世界并没有随着苏东的剧变而消逝,相反,在异常艰难的环境下获得了进一步的发展”。

但各种马克思主义之间存在着很大的相异之处,它们之间仅是“家族相似”,这就要求我们不要用同一标准来对待不同的马克思主义派别和理论。“20世纪末叶的‘苏东剧变并不能‘证伪马克思的学说,倒是恰好证明了被教条化了的马克思主义所能产生的严重后果。所以,一种基本的区分始终是必要的,那就是把马克思的学说与特定的时代条件下进行的某种类型的政治实践区分开来”。比如西方的一些马克思主义者从前期马克思的理论出发讨论了在资本主义条件下人的异化问题,揭示了资本主义制度以及科学技术和工具理性等的弊端,虽然某些论断有失严密,没有完全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精神实质,但从不同侧面和角度对马克思主义进行了透析,并为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和繁荣注入了新的活力。毕竟前期马克思与后来成熟的马克思之间并非截然分开的,而是前后相继、互相补充的,我们应该完整地理解马克思主义。

事实上,马克思主义本来应该是开放的体系,而不应该局限于某一方面或领域。马克思主义也是在同各种错误思想斗争中发展起来的,完全拒斥不同思想是不对的,对真正马克思主义的理解也要透过字词本身去发现问题的实质,而不要仅仅停留在抽象的概念上,我们真正要学习的是马克思主义的方法原则和精神实质,而抱住教条不放正是马克思主义要反对的东西。“马克思所阐发的共产主义学说与他所发动的哲学革命是二而一的,倘若缺失对他的哲学革命的真切领会,他的共产主义思想就会被纳入到近代形而上学的范畴中去。正是这一点说明了马克思毕生同各种流行的、时髦的‘社会主义思潮进行不懈论战的基本原因。但是这些论战看来都是白费了工夫,到头来,人们还只是抓住了他的词句和口号,都看不到共产主义同时是一场具有存在论原则高度的西方文明体系之革命”。中国几千年的封建社会从孔子那里学来了什么?封建王朝把真正的孔子忘得一干二净,却抓住孔子的某些言论不放,并视之为至尊,造成了中国近代的落伍和被动挨打的局面。中国共产党把西方文明成果之一的马克思主义精神引进了中国,遂使中国社会的面貌焕然一新,结束了封建帝国玩弄了几千年的木偶戏曲。我们不应该否定马克思主义,更不应该曲解它,限制它的多样性和各种活力因素。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

[2]王德峰.在当代问题中重温马克思的哲学革命[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6).

[3]周穗明.20世纪新马克思主义发展史[M].北京:学习出版社.2004:8.

[4]陈学明.论“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当代价值[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4).

猜你喜欢
马克思主义差异
相似与差异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牢牢坚持马克思主义儿童观
找句子差异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新时代下的马克思主义
DL/T 868—2014与NB/T 47014—2011主要差异比较与分析
生物为什么会有差异?
马克思主义的“破旧”与“立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