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较主体性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建构初探

2009-12-29 07:27黄光云
桂海论丛 2009年4期
关键词: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性模式

黄光云 陈 林

摘要:主体性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是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崭新模式。文章从理论上初步论述了主体性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内涵、特点,建构的必要性以及措施途径。

关键词:高校;主体性;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1494(2009)04-0103-04

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归根到底,就是要不断适应变化、发展着的育人环境。思想政治教育与网络结合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而出现的崭新时代课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主动适应网络信息社会的发展而与时俱进,不断改革创新。在网络环境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打破不合适宜的思想政治教育旧模式,建立一种全新的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以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一、高校主体性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内涵和特点

高校主体性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理论依据是马克思关于人的主体性的理论。马克思认为,人作为活动主体的质的规定性,是在与客体相互作用中得到发展的人的自觉、自主、能动和创造的特性;人的主体身份和主体性不是天生的、先验的存在,而是在人的实践活动中生成的本质属性,是后天获得的本质力量。从这个意义上说,人的主体性要受客观条件及其内在规律的制约,受社会发展状况及其发展趋势的制约。思想政治教育正是通过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人的实践活动,使人们把握社会历史发展的趋势和规律,正确认识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个人超越性与社会适应性之间的关系,同时激发人的内在需求、振奋主体精神、唤醒人的主体意识,促进人的主体性的发展和完善。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是具有一定的价值倾向性、个性以及不同程度能动性和创造性的个体。思想政治教育要同时发挥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主体性。基于此理论基础,文章认为,高校网络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是针对网络信息社会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主体性的影响,充分利用网络信息优势,以尊重大学生的主体地位为前提,以建立主体之间互动关系为基础,以教育者和大学生双方主体性的充分发挥为保障,以发展和培育大学生的主体性以及切实有效的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为目的,并实现主体与主体之间、主体与自然、社会、以及网络之间的和谐的一种思想政治教育模式。

高校主体性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具有以下特点:

1.平等性。

高校主体性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模式认为,作为受教育者的大学生同教育者一样具有平等的主体性,在教育过程中受教育者和教育者都是具有能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的人。在对大学生进行网络道德教育时,要充分尊重大学生的主体性,使大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得到充分发挥。只有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主体性都得到充分展现,思想政治教育才能取得实效。这就是说,“教育者应自始至终都将受教育者看作是活生生的主体,并牢记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不是命令与服从、支配与被支配、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

2.自主性。

高校主体性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强调的是受教者的主动参与,无论这种主动参与是积极的或是消极的。网络信息化一方面使人们主体f生得以提升,每个人都可以成为世界的“中心”和话语的“权威”。另一方面也会造成人的主体性的丧失,“网络社会中的人——主体完全可以为他们所创造的技术、符号、信息以及各种关系所控制操纵,导致主体性的丧失。”因此,主体性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强调的是受教育者要“自己把握自己”、“自己规范自己”、“自己创造自己”。

3.交互性。

高校主体性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强调教育者与受教者的双向互动。网络交往在突破时空限制的同时,也消除了社会等级的限制,而表现为一种普遍化、自由化的交往。因此,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教育者和受教者都是自由平等的,教育者在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时候,只能平等地与受教育者讨论、交流与对话,通过说服引导的方式让大学生接受并形成正确的思想观念。

4.个性化。

高校主体性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以尊重大学生的需要和兴趣为基础,强调从学生的现实个性出发,有针对性的进行教育以促进其个性的全面发展。主体性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由于具有平等性和互动性的特点,所以能关切到每一个受教育的大学生的价值和尊严。网络交往的匿名性和信息传递的快捷性,也有助于教育者迅速了解大学生真实的思想状况和个性特点,从而做到因材施教和“对症下药”。

二、高校主体性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建构的必要性

1.网络信息化对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主体性的影响要求高校必须建构主体性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模式。

一方面,网络信息化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教育者传统的主体性相对弱化的现实要求教育者必须强化主体性。网络以其提供的数量巨大、内容博杂、传播迅速的信息,使大学生可以脱离教育者去自主获得他所需要的信息,无论这种信息是健康的或者不健康的。大学生得到的这些信息并不是以思想政治教育者主体的面貌出现的,而是通过非人格化的网络载体提供的。这就是说,网络弱化了思想政治教育者作为教育者主体的主体性。我们强调受教育者的主体性并不否认教育者的主体性,而是要同时发挥教育者的主体性和受教育者的主体性。教育者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始终居于主体地位,起主导作用,是整个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组织者、领导者。教育者主体性的发挥是思想政治教育取得实效的前提。因此,面对网络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者的主体性相对弱化的现实,教育者要主动适应新形势,自觉调整自身主导作用的范围,提升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能力。

另一方面,网络信息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受教育者的主体性相对提升的现实也要求受教育者必须强化主体性。网络的发展使得作为受教育者的大学生的主体性不断提升,这种提升表现为大学生在网络中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的增强。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的增强使得大学生“思想政治思维”变得活跃起来,从而更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开展和思想政治效果的提升。这为高校开展主体性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可能性。同时,任何事情都是两面的,网络所具有的开放性致使各种信息鱼龙混杂、泥沙俱下,极大地影响着大学生信息的甄别选择。由于大学生的主体性并不成熟和完善,在现实中,他们往往容易做出错误的选择和判断,从而使作为受教育者的大学生的主体性的提升表现为一种相对的提升。这种双重影响也为高校开展主体性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必然要求。

2.网络自身所具有的特性客观上要求高校必须建构主体性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模式。

网络的平等、互动、开放、共享等特性要求必须打破传统的教育模式,建立主体性网络思想政治教育

模式。网络的平等性使得在网络中没有权威,人与人之间是一种去中心化的关系。教育者的知识信息优势受到冲击,权威受到动摇,传统的单向灌输式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变化了的形式,建立面向网络环境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提上了议事日程。网络的互动性使大学生的交流模式发生变化,更多的表现为双向互动交流。互动交流必然使得大学生不再轻易接受灌输方式,而乐于接受平等双向、“有来有往”的思想情感交流方式。网络的开放性造成各种良莠不齐的信息直接进入大学生的视野。人为地去堵塞不良的信息的方式显然不如提高受教育者甄别选择信息的主体选择能力更切实际。网络的共享性使得人们可以突破时空的限制同时获得信息。这就要求作为受教育者的大学生要积极主动的去获取信息,改变传统的“坐、等、靠”的思想。

三、高校主体性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建立的措施

1.以观念为先导,树立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思维。

第一,树立正确的思想政治教育主体观。教育者“教”与受教育者“学”的关系,往往会导致这样一种观念——教育者是教育的主体,受教育者是教育的客体。事实上,所谓主体和客体往往是相对的,主体在一定条件下会变成客体,客体也会变成主体。同时,思想政治教育客体作为有思想有感情的人,同时也具有“主体性”的特点。受教育者的主体性主要表现在受教育者具有自主性、创造性、计划性和预见性。实际上,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不仅是主体对客体施教的过程,同时也是使受教育者接受教育、进行自我教育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受教育者是否接受教育内容或在多大程度上接受,是否能将思想外化为行为和习惯。都取决于受教育者的主动性。因此,在大学生网络教育中,强调教育者的主动性的同时,也要认识到受教育者的主动性的发挥的重大意义。

第二,树立正确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观。不可否认,思想政治教育的结果对社会需要的满足是评价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最基本标准,但缺少了受教育者个体需要满足的社会需要满足,只能是概念的、抽象的假设。因为,个人需要的满足和个人价值的实现是社会需要的满足和社会价值实现的前提。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要求把教育的个体价值和社会价值统一起来。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就是要使受教育者做到既服从党和国家的事业和发展过程中的合理需要,又注重个体利益的追求,满足个体成长和发展中的合理需要。

第三,树立正确的思想政治教育任务观。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是促进受教育者全面而自由地发展。把受教育者培养成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着眼于人的发展,重视人的主体要求,注重人的积极性、创造性的发挥,强调个体健全人格的培养。从这种教育观出发,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应着重挖掘提升人的价值,提高人的综合素质,开发人的潜能,展现人的本质力量。

2.以内容为中心,调整充实思想政治内容。

“教育如果对电脑、信息、网络等对象,只停留于技术、知识层面的传授,不去关怀这些知识和技术的人性内涵、人的主体性统摄,这种意识的滞后可能导致网络社会中人和人的主体性失落,操作电脑的人会成为电脑的奴隶,进入网络的人也会成为‘网中之物。”所以,面对网络环境,思想政治教育必须进行网络主体教育,培养大学生网络认知和判断能力,实现人在信息面前的主体地位。

第一,网络意识教育。网络的发展是一个不可避免的趋势,不管人们愿意与否,人们的生活越来越多的受到网络的影响,越来越离不开网络。所以。面对网络发展,要教育大学生客观辨证的认识和利用网络。一方面,要学会利用网络上丰富的信息资源;另一方面,要懂得节制,学会甄别信息,健康、科学上网。

第二,理想信念和爱国主义教育。在网络社会这种“无国界”、“无中心”的环境下,理想信念和爱国主义教育就显得更加重要。思想政治教育者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要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正确认识社会发展规律,认识国家的前途命运,认识自己的社会责任,确立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共同理想和坚定信念,帮助大学生树立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第三,网络道德教育。网络“人一机一人”的交往方式去除了“人一人”交往方式的诸多社会属性,带有“去社会化”的特征,与真实社会情境中的社会化相去甚远。这种方式表现出来的隐蔽性与匿名性导致了网络上大学生道德感弱化。因此,必须大力加强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培养大学生网络道德自主性,让他们明白“上网行为是一种社会活动,当然必须遵守和践履社会道德。”一个人的网络行为不仅存在“能不能”的技术操作规定,更存在“该不该”的伦理道德要求。

第四,网络法制教育。在强调对大学生进行网络道德教育的同时,也要加强对大学生网络法制教育。要通过系统的网络法制教育使学生明白,网上行为不能违反宪法规定的基本原则,不能危害国家安全,不能危害社会稳定,不能危害社会经济秩序和管理秩序,不能侵犯个人、法人或其他组织的人身、财产等合法权益,不能危害网络运行安全。

3.以方法为关键,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方式。

主体性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要求要把过去单项灌输式教育方法转变为双向启发式教育方法。在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中,双向启发式教育方法具体表现形式虽多种多样,但无论是哪种形式都必须坚持以下原则:

第一,民主平等原则。坚持民主平等原则,是由思想政治教育和网络本身所固有的特点决定的。师生对话是民主平等原则的基本体现。所谓师生对话,是指师生双方在平等的基础上进行沟通和交流,是知识、经验、情感全方位的交流。网络的虚拟性,搭建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两极对话的平等化的平台,对话可以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方法。通过网络平台,教育者在对话中提供“影响”、“选择”和“引导”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在对话中,教育者要爱护自己的教育对象,尊重和增强他们的自尊心,相信他们在认识和改造世界中的能力;同时,要虚心听取受教育者的建议和意见,勇于承认和改正自己的缺点和错误。

第二。自我教育原则。一切教育都包含着自我教育的过程,没有自我教育就没有真正的教育,自我教育是在主体意识基础上产生的自觉的教育方式。高校主体性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方式要能够调动主体的智能和体能,要能够唤起主体的欲望、需要和兴趣,要能够激励主体树立奋斗目标,激发主体积极的实践,不断启发、引导、培养和发展学生进行自我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动性,使大学生在自我教育过程中,由自然状态转入自觉状态。

第三,对应性原则。大学生作为具有主体性的个体,其对任何思想道德信息的接受,都是以其自身的判断、选择、内化等一系列内在思维为基础,受制于其本身的接受水平和接受能力,同时也受其心理倾向和习惯等影响。因此,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方式的选取也考虑到受教育者的接受水平、接受能力、接受倾向、生活经验和利益需求等先在因素。这就是说对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要符合个体的思想实际情况,因材施教。

参考文献:

[1]任萍.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模式转变[J].西南财经大学,2005(8).

[2]鲁洁.网络社会·人·教育[J].江苏高育,2000(1)

[3]鲍宗豪.网络时代与网络的社会文化价值[J].上海社会科学院学术季刊,2001(2).

猜你喜欢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性模式
对高校辅导员网络思想政治工作的思考
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发展对策研究
新常态背景下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优化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变”与“不变”
独辟蹊径,语文课堂要凸显学生“主体性”
幼儿教育改革进程中几个重要问题的探讨
永续债券探析
网络直播下身体在场的冷思考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研究述评
论“教学留白”在语文教学中的巧妙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