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写好区县经济运行综合分析(三)

2009-12-31 09:43于桂谦
数据 2009年12期
关键词:经济运行分析

于桂谦

■ 观察经济运行 要注意“多元视角”

综合分析的特征,不仅表现在涵盖范围的全面,更重要的是观察视角的多元。如果每个行业、每个领域均用一个孤零零的指标作评判坐标,如果经济运行态势仅以指标的同期对比作数据参照,那就很难保证综合分析的质量了。

观察视角要多元,没有一个固定的“模板”,也不应用“入股”的形式进行固化,关键要依凭数据时空变化、经济运行的即时状态、决策需求及社会关注热点,特别是从定性的角度灵活把控。综合分析的功夫,很大程度上要体现在观察视角的选择指向上。那么,观察视角又如何呈现多元呢?

信息要有机关联

综合分析最忌抽象、呆板。既要梳理数据、也要解读“现象”。要让数据支撑现点,让“情况”(事例)印证数据,通过有机关联进行综合分析,对于中观经济特征的区县范围尤其重要。试看下例:

明确一点说,就是切不可形成“押宝”现象,把眼光仅盯在少数行业和“大户”身上,而忽视传统行业和中小企业。1—9月份数据:

利润500万元以上工业大户9家,利润额占全区72%;

利润1000万元以上企业 5家,利润额占全区55%。

这些盈利大户主要集中在××行业,这种格局应在“十五”期间尽快改进,因为行业面越窄,市场竞争压力越大,不稳定因素越多。

如××公司,××年以前获利水平一直较高,由于市场竞争加剧,自××年下半年利润水平开始下降,到去年年底出现亏损;再如我区工业大户、同时也是出口大户(出口额占全区18%)的××企业,其出口量受制于国外××公司的订单多少,今年1—10月份出口额下降12.3%。如果这些行业面不宽、但贡献率却很高的大户一旦出现变故,那全区工业(乃至二产)、甚至整个经济运行都会出现“震颤”。

上述分析文字分三层进行了论述:第一,“面”上议论;第二,“点”上数据;第三,企业实例。讨论效果层层递进,有理有据。

“时段”要纵横兼顾

观察经济形势时,要“远近”兼顾,不能仅看单月或当前数据。比如:“当月(季)速度”是暂时还是趋势性的?就要把分析的眼光放长远一些研判趋势,必要时动用“历史”资料进行比对。除了兼顾“远近”,还要兼顾“纵横”,有时“同比”信息存在一定局限和片面,还要通过环比信息进行补充。《中国信息报》有一则“应多角度分析统计数据”的文章,举了很好的例证,摘要如下:

2008年一季度我国GDP增长10.6%,是全年单季数据中最高的;在金融危机爆发的第四季度,我国GDP增长6.8%,较上年同期增幅下降6.2个百分点;同比数据显示,2009年一季度我国GDP增长6.1%,较上年同期增幅下降4.5个百分点。增幅比上年四季度还低,似乎经济仍在继续走低;如果我们再看环比,即逐季观察同比增幅的下降幅度,便可以看出GDP增速下降的幅度已经缩小。表明经济减速渐趋放缓,回暖曙光初现。

正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观察统计数据须讲究多角度比较、系统分析、全面认识,才能正确评估经济走势。

“空间”要圆合照应

所谓“空间”,就是不同环节、行业、领域。无论是数据,还是“情况”都要避免以偏盖全。如:大企业信心指数不能作为全部企业的信心指数(中小企业比重很大),要观测企业信心,就要规模范围完整。

综合统计人一定要培养“空间照应”的功夫:善于发现、分析区域空间内具有关联意义和价值的相关指标(有时就在一张表格内)是同步趋势,还是反向趋势;是否有值得思考、关注的变化、动向(特别是指标与届时社会经济运行具有高度相关的背景效应)。脑子里要有联带关系指标的曲线轨迹。如:存款、贷款;产值、库存、销售、实物量;购进、销售、库存;竣工、销售、空置等等。这是综合统计人的基本功和素质“底线”。

例:2008年10月底,区政府要求区统计局提交一份本地区经济运行受金融危机影响程度、全年经济预测的分析报告,在搜集数据素材时,工作人员发现当月银行存款、贷款数据增速差距拉大,再前推数月观察,看出一个迹象:从2008年6月份开始,银行存贷差距随金融危机程度逐月拉大。于是,在分析文稿中析述:“投资、消费是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动源,由于经济下行、需求减弱,企业经营环境突变、股市房市震荡,使企业和消费者投资(消费)信心受阻,预计2009年上半年,仍会延袭这种心理预期。目前,银行存、贷款余额增速拉大,可以看出这种迹象⋯⋯”

假如不把银行存款、贷款指标作关联分析,而是孤零零地单摆浮搁,是得不到上述判断的。

“差异”要辨明理清

指标不同,内涵则不同,差异也就必然。而分析与解读统计数据时,就要知晓、关注、理清这些差异。如:总体平均与层级(或个体)差异,总量与结构、总产值与增加值、增加值与财政税收、生产与销售、时期与时点、现行价格与不变价格等。

■ 保持数据敏感 必备的分析习惯

统计数据是社会经济运行状态的量化符号,任何一笔数据变化(特别是总量指标的变化),必有其时空标痕和背景印迹。综合统计人对数据变化必须保持高度敏感,这是应职之需;评估数据质量;追踪数据来源;解读数据内涵,如果没有对数据变化的思辨意识和“敏感”习惯,完成上述任务是力不从心的。

调动评估敏感

综合统计岗位的数据素材源于不同“专业线条”,尽管在采集、提供环节都会有审核、把关步骤,但在分析、使用、引证这些数据时,绝不能陷入“给我什么,我就吃什么”的状态。须知统计数据一旦出现在综合分析产品中,就具备了权威发布、专业解读的色彩,承担责任的是政府统计部门,而不是哪一个采数的具体人了。试举一例:

某月,综合科收集的数据显示: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速为28%,作为向政府提供的“月度主要数据”,主管局长在把关时提出了质疑:28%的增速绝对超常!查询结果是,居民住户调查样本轮换后,本月启用新样本数据,新老样本数据“同期”对比出来了“28%”,这是不具可比性的速度,如果把这个速度写入综合分析报告,就要闹笑话了。如果说“这个数是××科提供的,28%是他们算出来的”,那是非常苍白的解释!

如果对数据变化(特别是超常变化)不过脑子,机械、麻木地收数、用数,把分析产品变成相关专业数据的“拼盘”,其综合分析就失去了根基、灵魂和意义。

培养追踪敏感

前面说过,数据变化是社会经济运行的时空标痕和背景印迹。综合统计人要带着对社会经济运行轨迹的“追踪敏感”探寻数据变化。如果没有追踪敏感和追踪意识,其数据分析只能停留在浅泛、平俗的分析层面。请看下例:

GDP低位运行原因何在?

××区2009年第一季度GDP增速仅为0.4%,分析数据的低速原因时,如果仅停留在“一产、三产大幅下滑,工业增加值带动二产呈负增长”,其追踪含量是不高的。须知2009年第一季度,宏观经济背景仍在金融危机阴影之下,在本区域范围,哪个产业(行业)影响程度最大?经济下行最低的是哪些行业或“大户”?在GDP中比重较高、而运行态势不佳的领域有哪些?对GDP运行影响最突出的“源点(如价格)”在哪里?如此追踪寻源,才是分析之本。

激活解读敏感

综合统计分析,贵在解读数据。而解读的深浅程度和到位程度,既折射作者梳理、加工、分析数据的技能水平,更折射作者对区域特征的把握程度、对社会经济运行背景的观察力度。说到底,折射作者的思辨能力、对数据变化的解读能力和敏感程度。如下例:

如何解读××区“优化”的产业格局?

××年,××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 ××亿元,同比增长××%,三次产业比例为9∶39∶52。这一格局已达到“中等收入国家”水平(中等收入国家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为50%左右)。

据分析,××区产业结构呈“优化”格局的原因是:农业增速不高,减少了一产份额(近10年农业总产值每年增速仅为1%左右);工业总量不足,降低了二产比重(工业增加值占全区增加值比重,一直是31%左右);三产“土壤”肥沃,“优化”了产业结构(⋯⋯)。据此,××区的产业“优化”格局,是二产总量不足反衬下的“优化”,即低水平的“优化”。

上述分析中,如果对产业结构格局不作任何解读,只是抽象地表述为“这一格局已达到中等收入国家水平”,分析的参考含量就彻底缺失了。

(作者单位:国家统计局昌平调查队)

猜你喜欢
经济运行分析
民航甚高频通信同频复用干扰分析
分析:是谁要过节
2018年1—12月成都市经济运行情况
回头潮
变压器经济运行分析与应用
变压器经济运行分析与应用
2016年1—11月全市经济运行简况
2016年1—4月全市经济运行简况
基于均衡分析的我国房地产泡沫度分析
Units 13—14解题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