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特指疑问句研究

2010-01-10 07:04
怀化学院学报 2010年4期
关键词:双音词特指古汉语

陈 静

(福建对外经济贸易职业技术学院,福建福州350016)

《史记》是西汉时期重要的史学和文学作品,也是一部能够比较全面反映西汉语言实际的作品,是研究上古汉语末期语言面貌的重要语料。本文对《史记》中的特指疑问句进行了全面的统计和分析,从一个侧面窥见上古汉语末期的语言风貌。

本文的统计是以中华书局1982版的《史记》[1]为依据,统计出其中的特指疑问句共有五百八十多句,占《史记》问句总数的四分之一强。下面根据询问语义分类阐述。

一、使用疑问代词的特指问句

1.询问人

《史记》特指疑问句中,可用来询问人的疑问代词比较丰富,既有单音词“谁、孰、何、安”,又有双音结构的“谁子、谁何”等。如:

谁为陛下画此计者?(《留侯世家》)[1](P2040)

今夫子所贤者何也?(《日者列传》)[1](P3216)

若所追者谁何?(《淮阴侯列传》)[1](P2611)

王曰:“然则寡人孰相?”(《魏世家》)[1](P1851)

在诸词中,“谁”占绝对优势,使用频率最高,有35例,句法、语用功能最全面,可做主语、宾语、谓语、兼语,其他各词的使用均在5例以内,且句法功能有局限,如“安”只能做前置宾语。就“谁”与“孰”二词来说,“谁”的使用频率大大高于“孰”。据杨伯峻、何乐士先生的考察,“谁”的出现早于“孰”;[2](P163)据贝罗贝、吴福祥的考察,春秋时期,“谁”的使用胜过“孰”,战国时期,“孰”胜过“谁”,且二者在句法功能方面有分工,构成互补的关系。[3](P311-321)这种分工在《史记》中没有体现,二者都可做主语和宾语,“谁”的句法功能更多于“孰”,构词能力也较强。这与后来的语言发展是一致。“何”的表现尽管还算活跃,句法功能较全,构词能力也较强,但其使用频率大大低于“谁”。从后来的发展来看,“何”在此方面的指代义已处于被取缔的弱势中。“安”与双音词“谁子”、“谁何”的使用均属个例,是先秦汉语习惯的残留,不具有代表性。

2.询问事物

用来询问事物的疑问代词在《史记》中出现了四个:何、云何、谓何、奚。如:

皋陶难禹曰:“何谓孳孳?”(《夏本纪》)[1](P79)

其後帝闲居,问左右曰:“人言云何?” (《外戚世家》)[1](P1986)

王曰:“妇言谓何?”(《滑稽列传》)[1](P3201)

子路曰:“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 (《孔子世家》)[1](P1933)

与先秦相比,这类疑问代词也表现出了数量的减少和使用的集中。先秦时期用“谁”和“孰”来询问事物的用法在《史记》特指问句中未出现。在各词中,“何”占据了优势,在句中可以做主语、谓语、宾语、定语,句法功能较全面。“奚”为沿用古例,不具有代表性。“云何”和“谓何”是一组同义词,源于先秦“语气词+何”结构的语法化。复词“云何”与动宾结构“云何”位于两个层面上,是一组同形异构形式,彼此之间无发展关系。复词“云何”是汉代的新词,魏晋佛经中大量出现,直到元代消失,“谓何”做为“云何”的同义词,在词语经济规律的作用,在《史记》之后的文献中几乎不见。

3.询问度量

《史记》中关于度量询问有数量、年龄、时间、身高方面的询问。用到的疑问代词有:几何、几、何、何如。如:

上问曰:“如我能将几何?”(《淮阴侯列传》)[1](P2628)

范睢曰:“汝罪有几?”(《范雎蔡泽列传》)[1](P2414)

是日何时丧?(《殷本纪》)[1](P95)

先秦时期使用的“曷”与“奚”未见到。在上面诸词中,“几何”的使用频率最高,有12例,占60%,功能最全面,可以做谓语、定语、宾语;既可用于询问某个具体的量,又可用来询问量的多少;语义范围最广,数量、年龄、时间、身高,均可用到。“几”在询问数量和时间的问句中见到,共3例,除1例做“有”的后置宾语单独使用之外,其他2例均和名词搭配使用。“何”与“何如”只能做“时”的定语,用于询问时间,因此其本身并无指代度量的功能。这些用法均与先秦的用法一致,但后来发生了变化。在魏晋南北朝时的《世说新语》中,“几”出现了7次,却未见1例“几何”(关键1987)。[4](P77)唐代禅宗语录《祖堂集》中“几”出现了 49例,而“几何”只出现了 4例 (张美兰2003)。[5](P149)之所以如此,主要由于“何”在上古汉语中是个多功能的疑问代词,“几何”是个同义疑问代词,上古汉语后期越来越多的双音词的出现,使“何”的功能逐渐虚化,“几”询问数量的功能又完全能够取代“几何”,且有很强的构词能力,因此后来居上一直沿用到今天。

4.询问处所

《史记》询问处所的疑问代词有:安、安所、何、何所、焉、胡。如:

帝曰:“今安在?”(《滑稽列传》)[1](P3210)

(武帝)曰:“子当为王,欲安所置之?” (《三王世家》)[1](P2115)

陈子禽问子贡曰: “仲尼焉学?” (《仲尼弟子列传》)[1](P2196)

使用频率最高的是“安”。“安、安所、何”的句法功能相当,均可做状语与宾语。“何”还可做定语,后加表处所的名词来询问,如“何县”。“焉”与“胡”属于沿用古例,不具有代表性。先秦典籍中“焉”在询问处所方面的使用优势已经被改变。

5.询问涵义

《史记》中询问涵义的疑问句数量较少,只有22例,使用的疑问代词除1例用到双音词“如何”,在句中做后置宾语,他例均用“何”,在句中主要做主语或谓语,只1例做前置宾语。如:

春申君曰:“何谓毋望之福?”(《春申君列传》)[1](P2397)

缩颈而复,是何当也?(《龟策列传》)[1](P3230)

子夏答曰:“……今君之所问者乐也,所好者音也。夫乐之与音,相近而不同。”文侯曰:“敢问如何?” (《乐书》)[1](P1222)

6.询问原因

《史记》询问原因的疑问代词比较丰富,该类疑问代词的句法功能主要做状语和谓语。单音词有“何、安、胡、侯”,使用频率最高和句法功能最全的是“何”,其他三个词使用频率不高。除此之外,就是由“何”构成的双音词:如何、何以、何故、何谓、何自、是何、何则等,其中“何以”、“何故”等在使用频率和句法功能方面的表现也较活跃。如:

孟尝君曰:“……闻先生得钱,即以多具牛酒而烧券书,何?”(《孟尝君列传》)[1](P2360)

上曰:“天下属安定,何故反乎?”(《留侯世家》)[1](P2043)

据贝罗贝、吴福祥、[3](P311-326)王海[6](P199-264)的统计,先秦此类疑问词有36个之多,相比之下,《史记》中的数量大大减少,双音词“何以”、“何故”的脱颖而出,也代表了之后的发展趋势。

7.询问方法

《史记》询问方法的疑问代词有:奈何、奈之何、如之何、何如、奚如、何以、云何、何由、何若、恶。如:

田轸曰:“奈何使无东?”(《田敬仲完世家》)[1](P1896)

秦王跽而问之曰:“何以使秦无为雌而可?”(《孟尝君列传》)[1](P2361)

该类疑问代词在句中可承担状语、谓语、宾语的功能,这些功能的分布比较零散,比如使用频率最高的“奈何”,主要承担谓语的功能,而状语的功能主要由使用频率次之的“何以”、“何”承担。因此,从使用频率看,有集中化的现象,但从句法功能看,该类疑问代词仍处在上古汉语发展末期的整合阶段。

8.询问情状

《史记》询问情状的特指疑问代词主要是双音词:何如、如何、奚如、若何、何若。如:

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项羽本纪》)[1](P313)

在诸词中,“何如”最活跃:既可用于询问人的情状,也可用于询问事物的情状;其语法功能也最强,可做定语、谓语、宾语,也可在谓语前加介词宾语;使用频率最高。与先秦相比,表现出了代词使用的集中化趋势。

从总体上看,《史记》特指疑问句的语义类型和句式基本沿袭了上古汉语的特点,但又体现了作为上古汉语末期的语言时代的特色,主要表现在疑问代词的数量和使用方面都处于整合阶段,数量趋于减少,使用趋于集中。具体表现为:单音节疑问代词“曷 (害、割)、胡、焉、奚”处于淘汰阶段;“何”成为语法功能和语义功能最全面的词;表示人的代词“谁”和“孰”,出现了“谁”一枝独秀的情况;表现活跃的双音节词语“何如、如何、何以”都是《史记》之后的中古汉语的常用词。另外,还出现了魏晋佛经文献中常用的新词“云何”,但其与动宾结构“云何”是两个层面上的同形异构,因此需要辨析。

二、不用疑问代词的句子的特指问句

在特指问句中还出现了个别不使用疑问代词的用例,其疑问语气完全来自对话时的语境背景,体现了《史记》语言运用的灵活性。如:

久之,王翦使人问军中戏乎?对曰:“方投石超距。”(《白起王翦列传》)[1](P2341)

(过了一段时间,王翦派人询问士兵中玩什么游戏?回来报告说:“正在比赛投石看谁投得远。”)

再如:

方伎所长,及所能治病者?(《扁鹊仓公列传》)[1](P2796)

(医术有什么专长,能治愈什么病?)

三、《史记》特指疑问句疑问代词宾语的位置

疑问代词宾语前置是上古汉语的重要特征之一。这种现象在《史记》中大量出现。可以前置的词主要集中询问人、事物、处所这几类的词,具体表现为下表:

问人 问事 问处所谁 孰 何 何所 安 何 奚 安 何14 2 1 1 3 24 1 13 2

另外,在询问原因时所使用的许多介宾短语,如:何为、何以、何如、奚如、何若、何由等都是宾语前置的介宾结构。

《史记》中宾语前置句占疑问代词宾语的76%。宾语后置句在疑问代词宾语句中占24%。据于萍对《诗经》、《左传》、《论语》、《孟子》四部先秦典籍中的统计,相应的数据只有0.64%。[7](P14)可见,从先秦到西汉,疑问代词宾语前置到后置经历了一个飞跃性的发展。

《史记》中疑问代词宾语后置也表现出了一定的规律性。

①疑问代词“谁”、“何”做系词性动词“谓”、“为”的宾语可后置,该类疑问代词既可代人,又可代物。

上曰:“主者谓谁?”(《陈丞相世家》)[1](P2061)

②低及物性动词后的宾语可后置。疑问代词既有单音节词“何”,又有双音词或固定短语。

一类动词为“说”义动词:问、曰、言、云。

文侯曰:“敢问如何?”(《乐书》)[1](P1223)

另一类动词为意愿动词,如“知、以为、为 (认为)”。

韩取聂政尸暴於市,购问莫知谁子。 (《刺客列传》)[1](P2525)

③表数量的“几”类疑问代词做宾语皆后置。

范睢曰:“汝罪有几?”(《范雎蔡泽列传》)[1](P2414)

④介宾结构宾语后置。

军吏曰:“为何退?”文公曰:“昔在楚,约退三舍,可倍乎!”(《晋世家》)[1](P1665)

⑤疑问代词做修饰的名词短语后置。

(穰侯)因立车而语曰:“关东有何变?”(《范雎蔡泽列传》)[1](P2403)

⑥固定结构“奈……何”、“奈之何“、“如之何”中“何”做宾语后置。

会座病,魏惠王亲往问病,曰:“公叔病有如不可讳,将奈社稷何?”(《商君列传》)[1](P2227)

与先秦时期相比,《史记》中的疑问代词宾语后置现象不但数量上有了长足的进步,而且在类型上也丰富了许多。上述第3、5种情况在先秦未见到。双音词或固定结构做宾语时后置的现象在先秦也未见到,该现象尤其值得我们的关注,双音节疑问代词或固定短语,由于音节的繁杂,使其不适合前置,因此为了达到句子内部的平衡,它的后置要求越来越明显。第3种主要是由于“几何”作为双音词率先摆脱前置的约束,使单音节的同义词也产生了后置。第5种情况,我们认为疑问代词做修饰的名词短语其比代词更具有名词的性质,因此其后移的要求也日益强烈。

通过以上的考察,我们窥见了《史记》的特指疑问句的总体情况。我们认为:无论是词汇还是典型句式的具体表现,都再次印证了《史记》的语言学位置:上古汉语向中古汉语发展过程承前启后的作品。

[1][汉]司马迁.史记 [M].北京:中华书局,1982.

[2]杨伯峻,何乐士.古汉语语法及其发展 (第2版)[M].北京:语文出版社,2001.

[3]贝罗贝,吴福祥.上古汉语疑问代词的发展与演变 [J].中国语文,2000,(4).

[4]关键.《世说新语》的疑问句 [J].鞍山师专学报,1987,(2).

[5]张美兰.《祖堂集》语法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7]于萍.汉代词宾语后置的演变过程及其动因 [D].北京语言大学硕士研究生论文,2003.

猜你喜欢
双音词特指古汉语
古汉语疑问句末“为”字补证
上古汉语“施”字音义考
关于汉语双音词的偏旁类化
源自《庄子》的双音词的形成方式与词义演变例释
《玉堂闲话》古今异义双音词分析
创客
White Elephant
“相亲”成词及词义演变考
谈谈古汉语的翻译
古汉语中表反问的一组能愿动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