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高职院校专业建设的思考

2010-01-19 05:11
航海教育研究 2010年2期
关键词:实训设置院校

(浙江国际海运职业技术学院,浙江 舟山 316021)

一、浙江省高职院校专业分布情况

据统计,浙江省共有普通高等学校77所,其中有21所本科高校、2所独立学院、47所高职(含4所高专)院校、2所成人高校共开设普通高职(专)专业1514个,校均开设专业21个;47所高职(专)院校共开设1093个专业,校均开设专业23个。具体分布情况如表1。

表1 浙江省高职院校专业分布情况表

从专业开设的覆盖面来看,基本涵盖了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高职高专教育指导性专业目录(试行)”的19个大类,体现了专业设置面宽的特点。而具体到每一所院校,专业数目则差异较大。一般地市高职(专)院校在10~40个之间。从学生数量来看,学生数在5000人以上的高职(专)院校专业数基本都在20个以上。

二、高职院校专业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1.存在的主要问题

(1)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模糊。近年来,我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培养目标普遍以普通高等教育为参照,没有完全体现高职教育的特点。但由于高职院校生源基础差,教育教学软硬件水平低,使得这些院校培养出来的人才无论是在理论水平上还是在学历上都不如普通高等院校的毕业生,同时又失去了人才培养目标上实践动手能力强的特色。

(2)新专业的申报缺乏科学论证。随着高校办学自主权的增大,一些学校为了追求经济效益,无视现有的办学条件,盲目争办热门专业。新专业的建设缺乏充分的市场调研和严格的科学论证,跟风现象比较严重,结果造成热门专业重复建设,专业设置大而全、小而全,专业建设“亮点”和特色不够突出的局面。

(3)实训教学环节滞后。主要包括三方面的问题:一是学校在实训教学方面投入资金不足,发展缓慢。近年来,由于各高校都大量增设新专业,不断扩招学生,导致办学经费紧张,校内实训基地建设很难及时到位,对专业教学尤其是实践教学产生较大影响。校外实训基地建设也由于校企合作力度小、沟通少而难以保持稳定,质量也得不到保证。二是观念滞后,实训基地作用无法充分发挥。部分教师把实训基地理解为给学生提供直接“操练”的场所,就是把在教室里学到的理论知识拿到这里来进行实践训练。三是实训内容陈旧,实践性差。目前各高职院校虽然都规定了一定量的实验、实训内容,但开出率明显不足,即使是已经开出的内容大都是以验证性、演示性为主,少有智力开发、创新教育的技能训练内容,大部分不具备模拟操作的条件,严重影响了学生专业技能和实践能力的提高。

(4)课程建设水平较低。我国的高职教育由于缺乏必要的理论准备和相应的实践经验,课程体系基本模仿、照搬高等专科教育,课程建设一直存在着诸多问题。第一,课程内容依然陈旧,不能及时反映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方法,许多知识实用性不强,理论过深、过难、容量过大,缺乏相应的职业技能训练内容。第二,过分依赖教材,忽视课程开发。第三,课程结构不合理,忽视实践教学环节,实践教学得不到有效落实。第四,课程实施上理论与实践衔接不够紧密,一定程度降低了教学实践的效率。

2.原因分析

(1)没有完全认清高职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的差异。高职教育和普通高等教育是两种不同类型的教育形式,二者主要有以下区别:

第一,培养目标不同。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的“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实践能力强,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高素质技能型应用性人才。普通高等教育培养的是从事研究和发现客观规律的学术(研究)型人才和从事与为社会谋求直接利益有关的规划、决策、设计等有关的工程型人才。

第二,知识体系和教学内容不同。普通高等教育追求知识体系的系统性、完整性和科学性,而高职教育强调理论知识的综合性、实用性和操作技能的应用性。普通高等教育的专业教学是一种以纵向为主的框架式教学体系,其核心要素是以学科知识结构的完整性和系统性为依据,以培养学生具有深厚的专业理论基础、宽广的专业知识面、较强的科学创造潜力为目标;高职教育的专业教学则是一种以横向为主的模块式教学体系,其核心要素是以职业岗位技能的专项性和操作性为依据,以培养学生具有扎实的职业技能、专深的岗位业务知识、较强的技术再现能力为目标。

第三,教学方法不同。普通高等教育的教学方法以讲授法为主,以教室为主要授课地点。而高职教育的实践教学课时一般占教学计划总课时的50%左右,教学计划中规定的实验、实训课开出率应在90%以上;每个专业必须在校内拥有相应的技能训练、模拟操作场所和稳定的校外实习实践活动基地。实践教学成为培养高职学生职业能力、技术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体现了高职人才培养的应用型特色。

(2)缺乏对专业设置相关理论的研究。随着1999年开始的高校扩招,高职教育也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在高职专业设置方面提出要摆脱传统高等专科教育中按照本科学科模式设置专业的做法,强调要根据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针对地区、行业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按照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实际要求设置和调整专业,同时,专业设置的自主权也更多地下放到学校。这些举措虽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但也导致前述一些问题的出现,最直接的后果就是专业发展后劲不足,招生、就业情况不理想。实际上,专业设置主要取决于三个方面的因素:一是由劳动力市场决定的需求因素,二是由教育市场决定的供给因素,三是由学院办学条件决定的教育资源因素。其中任何一个因素发生变化,都会影响到学院的专业设置。

(3)对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之间的关系认识不够。很多高职院校把促进专业的发展作为专业建设的首要目标,不断扩大专业招生规模。但往往容易忽略一个非常基本而重要的问题,即专业建设的出发点和归宿点的问题。从专业建设的指导思想来看,从根本上说还是为承担教育职能服务的,也就是为人才培养服务的。从这一指导思想出发,要把加强高等职业教育、提高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尤其体现在人才培养的质量上)纳入专业建设的目标和规划之中。我国《高等教育法》规定,高等学校应当以培养人才为中心开展教学、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所以高职院校的专业建设也应从这三大职能的开展去考虑,包括教学和人才培养的定位、科学研究的定位、社会服务的定位。

(4)在专业建设的实际操作方面有欠缺。第一,没有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要求实现完全对接。高职教育自身的性质和任务决定了其发展与社会需求是分不开的,因而在专业设置时就必须突破传统单一学科模式,以社会人才市场需求为导向,尤其要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动态需求,根据当地产业政策的要求和产业结构、技术结构的变化来开设专业,并在保证相对稳定的前提下,根据职业岗位或岗位群所要求的技能变化及时调整专业构成要素和取向。

第二,没有切实了解企业需求,与企业进行深入合作。目前,我国高职院校普遍没有真正形成校企共赢的合作机制,高职院校的实力和影响力又远未达到可以吸引企业主动与学校联系寻求合作的水平,于是便出现了在校企合作方面学校热、企业冷的尴尬局面。这不仅严重影响了高职教育的质量,而且也极大损害了高职教育的社会信誉。

第三,忽视课程建设,课程开发不到位。一些高职院校非常重视专业设置,认为专业是学校发展的生命线,但却轻视课程建设。教学的基本单位是课程,专业是课程的组合,再好的专业没有良好的课程作支撑也是没有生命力的。目前很多高职院校开设的同一门专业,培养出来的学生质量却相差很大,根本原因就在于课程开发质量、实验实训条件、教师素质等方面存在较大差距。

三、加强高职院校专业建设的原则及对策

专业建设内涵十分丰富,包括教育观念的转变,专业定位、培养目标及规格的确定,培养方案的设计,教学模式的改革,师资队伍建设,质量保障体系建设等。以专业建设为基础,可以带动各项工作紧紧围绕人才培养展开,促进学校教育教学水平的稳步提高。专业设置和专业结构的优化一定要立足学校的实际,突出办学特色,同时要考虑学生的就业愿望和就业前景,加强对市场需求和岗位要求的调研,努力满足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要求。

1.高职院校专业建设必须把握的三个原则

(1)适应性原则。专业设置首先要考虑教育供给与需求的矛盾,以服务为宗旨的高职教育首先要适应教育需求,包括社会需求和个人需求两个方面。首先要考虑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类型结构上的需求,这是院校专业布局的基础。然后才是根据某类职业岗位的就业人数需求确定专业规模和具体面向。不要忽视学生的择业意愿,否则会造成教育的浪费。当然也要适应院校的现实办学条件、办学资源等教育供给的情况,提高办学效益。

(2)前瞻性原则。由于人才培养存在滞后性,所以专业设置和调整一定要有前瞻性。对于专业调整尤为重要。不是要瞄准现在需要什么人才,而是预测培养周期后需要什么人才。因此专业内涵要体现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还要适应新行业、新产品、新服务的发展,从结构上整体优化。

(3)灵活性原则。灵活性不仅指宽窄适度,长短结合,更重要的是具有动态适应能力和快速反应能力。要在适应性、前瞻性的原则基础上,为学生发展和专业发展留有空间,在内涵上有利于专业口径的拓展,外延上有利于专业的分化、整合和开发,形成滚动发展的效应。

2.高职院校专业建设的几项措施

(1)专业设置方面。第一,专业设置必须适应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要求,要客观反映教育的基本规律。专业是高职院校与社会的结合点,因此,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必须对国家的经济体制和产业政策的调整、变化作出积极响应。产业政策导向就是新专业设置和调整的依据。

第二,专业设置必须做好人才需求的调研和预测。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高职的专业建设和发展必须以市场为导向,紧贴市场的发展。目前,我国人才市场和高职院校之间相互独立,政府的协调职能也比较弱,没有建立相互快速反馈的有效联系机制。因此,高职院校必须认真研究人才市场,且要主动与用人单位建立广泛联系,并努力开展“订单式” 等多种人才培养的模式,通过科学设置专业来保证培养的人才适应社会的需要。只有在科学分析并掌握了长远的人才需求的前提下,学校才有可能在专业设置和建设方面实现可持续发展。

第三,专业的建设和发展必须要有科学的规划。专业建设规划是学校发展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是建设的依据也是对未来发展的部署。一个新专业的设置需要若干年的过程,从师资培养到基地建设,人、财、物等投入都较大,必须事先进行充分论证。同时,学校也不能轻易地停办一个专业,否则会造成人、财、物的极大浪费。

(2)专业建设方面。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和人(师生)是专业建设的三个关键要素。其一,培养目标:培养目标是对培养人才的“定位”,所以至关重要。首先,学校要准确定位,高职院校培养的是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的应用型人才,而不是理论或研究型人才。其次,要对专业准确定位,高职毕业生的就业定向应该是与本专业相关的某种职业“岗位群”,定位既要考虑满足人才市场的需求,同时也要满足学生的求职需求。

其二,课程体系:围绕目标建设课程体系,要突显职业教育的职业性、实践性等特点,并突出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就业能力、创业能力等。理论课要以“够用”为度,而加大实践课的比例,使学生积极参加本专业的生产实践活动,从而了解本专业的最新技术和工艺流程;同时,还要努力创造条件让他们到企业顶岗实习,以实现工学结合、校企合作。

其三,教师和学生:必须花大力气建设一支政治素质高、业务能力强的“双师”型队伍。只有优秀的教师团队才能创造出品牌专业。要培养和确立专业带头人和专业负责人,使专业建设责任到人,真正落到实处。要树立为学生服务、以学生为中心的思想,不断采用新的教学方法、手段,调动他们的主动性、积极性,了解并满足他们的学习需求。

(3)专业评估方面。首先,高职院校必须建立专业建设定期评估制度,使专业建设制度化、规范化。专业评估的目的是定期检查、评估师资队伍、实训条件、学生质量等方面的工作,以发现专业建设中的问题,从而达到“以评促改、以评促建、以评促优”的目的。其次,创建特色与品牌专业。高职院校在专业建设过程中,不能平均使用力量,而要有所为有所不为,要突出重点专业的建设。此外,还要根据学校的办学特色、办学历史和现有办学条件来确定专业发展战略,扬长避短,从而精心创建和打造品牌与特色专业,提高核心竞争力。

[1]教育部高等教育司.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资料汇编[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3.

[2]潘懋元.中国当代教育家文存(潘懋元卷)[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3]龙 伟.试论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专业建设[J].教育与职业,2006(12):13-15.

[4]郭志戎.高职院校专业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J].职业时空,2008(10):76.

[5]肖 冰,易峥英,罗勇武.以专业建设为基础提升高职院校内涵建设水平[J].顺德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1):54-57.

猜你喜欢
实训设置院校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中队岗位该如何设置
基于CDIO理念的数控实训教学改革与实践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虚拟情景实训环境三维模拟
电工电子实训教学改革与创新
微课在数控实训课中的应用探析
本刊栏目设置说明
中俄临床医学专业课程设置的比较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