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教学中问题情境创设的一点体会*

2010-01-26 07:22王艳丽
物理通报 2010年8期
关键词:创设物理情境

王艳丽

(江苏大学附属中学 江苏 镇江 212013)

李怀磊

(巨野实验中学 山东 巨野 274900)

新课程理念下提倡的学习方式的特征:主动性、独立性、独特性、体验性、问题性.其中的问题性是现代学习方式的显著特征,即“ 我应学”.在教学中,一方面强调通过问题来进行学习,把问题看成是学习的动力、起点和贯穿学习过程中的主线;另一方面通过学习来生成问题,把学习过程看成是发现问题的过程,也是学生思维发散的过程,能力提升的过程.

一线教育工作者十分紧迫的任务就是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创设出若干优秀的问题情境,以改变学生原来的学习方式,逐步建立新的学习方式,形成新的学习习惯.这也是物理课堂实施素质教育的正确途径.那么,物理教学中怎样创设优秀的问题情境呢?因此,针对面临的迫切形式,笔者就如何创设物理问题情境,进行了深入研究,以下是我们的体会.

1 掌握学情是创设物理问题情境的前提

物理问题情境的创设,必须符合青少年的心理发育特点、认知规律和水平,教师应站在学生的视角,去设计和创设问题情境.这样创设出的情境才能充分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和学习兴趣,内化出主动思考的心理倾向,促使学生积极参与探索活动.为避免用成人化的视角选取学习素材、情境与学习内容之间缺乏实质性联系,我们在情境设计前进行了调查工作,并设计出调查表格,熟悉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和经验现状.

例如“速度”这一节课的学前调查表格如表1.

表1 速度学前调查

经过调查发现,生活中学生会比较、分辨出物体的运动快慢,但是头脑中还没有用具体数量描述运动快慢的概念.接下来教师的备课工作重点和难点就是为学生创设出一个如何用数量来具体描述运动快慢的情景,即用单位时间内的路程来描述运动的快慢.也就是将生活化的概念转化为科学物理概念——速度.因此给学生创设了如下情境,安排学生活动:比较大小纸锥(纸的半径相同,锥角不同)从同一高度下落时的运动快慢,并且让学生说出比较方法;再从不同高度让两纸锥下落,小组思考讨论,如何比较他们的运动快慢? 此时学生在已有了明确的比较运动快慢的方法基础上,更加积极主动地寻找解决方法.他们变得非常活跃,学习的内部动机充分调动出来.这样创设出的情境是在考查了学生已有生活经验的基础上进行的,问题情境是有学生经验支持的.学生自己动手逐步在头脑中建构形成速度的概念.

2 物理问题的提出与解决方法是物理问题情境创设的目的

物理来源于生活,还要应用于生活.所以问题情境创设要依托于生活.但如果在情景创设上过分追求问题情境的生活化设置,在物理问题的生活原型挖掘引入上大做文章,就会忽视“ 生活情境”对知识迁移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如笔者在一次优质课评课中,教师在教学“杠杆”这一节时,为学生提供了瓶装的可乐,让他们想办法打开,能打开的就奖励给他.学生的积极主动性确实很高,但是学生对实物的喜好之情胜过了对物理问题的关注.难以启迪学生尽快进行探究活动,不能诱发学生充分的思维投入.这位教师的做法过于追求情境内容生活化、呈现形式活动化,冲淡了情境所蕴涵的物理主题,就陷入喧宾夺主、舍本逐末的尴尬境地.问题情境是围绕问题的提出与解决而形成的一种氛围,它可以依托于一个真实的事件、一段阅读或一个知识点中的疑问,但不论以怎样的形式呈现,都应紧扣所要学习的知识与技术,体现出一定的“物理味”.对学生来说应形成相对持久的学习动力.创设情境不能只图表面的热闹,不能让生活经验替代物理问题,更不能让过多的信息干扰和弱化物理问题的呈现,因为偏离教学主题的情境,充其量只能算是课堂教学中的“点缀”.

3 “体验”是物理问题情境创设必要的过程

审视、反思我们的物理课堂教学会发现,物理课堂中问题情境的创设有时存在虚假造作 、牵强附会、热闹浮躁,导致远离理性思考、背离问题属性等问题.随着多媒体辅助教学技术的普及应用,教师更多地倾向于运用课件资源来创设问题情境,一段漂亮的FLASH动画、一段精美的视频等等.这些资源的使用为孩子的课堂带来欢声笑语,使课堂充满活力.但并不是所有的问题情境都可用视频来呈现.例如笔者观摩的一节公开课 “大气压强”,教师播放一段瓶吞鸡蛋的实验视频和吸盘吸物体的搞笑视频,说明大气压的存在,学生看后笑得前仰后合.但此后应让学生动手实验去感受大气压的存在的活动却没有了.用视频完全代替了学生应亲自感受的东西.而这节课中的视频有必要吗?这样的教学理念是不可取的,也是与新课改的理念相抵触的.要遵循《物理课程标淮》的理念,科学地创设情境,让问题情境的创设回到理性的轨道上来.

教学实践表明,通过教师不断创设高质量的、有效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去体会,去感悟,通过观察、讨论,唤起学生思维,使学生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可以变学生的被动学习为自主探究,变学生的单一发展为多元发展.值得进一步思考的是:在今后的教学中, 什么样的问题情境学生更容易接受,更易引起学生的问题意识呢?怎样才能更好地发挥问题情境的作用呢?还需要我们一线教师在实践中结合理论不断地探索,不断地总结.而不是浅尝辄止,还要将其用深、用透.

猜你喜欢
创设物理情境
不同情境中的水
只因是物理
借助具体情境学习位置与方向
创设情境 以说促写
创设情境 提高效率
处处留心皆物理
“教、学、评”一体化视域下问题串创设的实践
三脚插头上的物理知识
护患情境会话
我不是教物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