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学的涵义、学科性质及学科定位
——从行为创造学新视角对旅游学基本概念的探索

2010-02-09 07:06庄寿强
关键词:新视角定义学术

庄寿强

(中国矿业大学应用技术学院,江苏徐州 221008)

旅游学的涵义、学科性质及学科定位
——从行为创造学新视角对旅游学基本概念的探索

庄寿强

(中国矿业大学应用技术学院,江苏徐州 221008)

旅游的“艾斯特”定义在旅游学界影响深远,但这一定义从形式和本质上都难以正确地揭示“旅游”的内涵和外延。按照定义的定义,从“行为创造学”的新视角来考察,旅游应该定义为“人们暂时离开固定住所去寻求精神上满足或享受的活动”。相应地,旅游学就是“研究人们暂时离开固定住所去寻求精神上满足或享受活动的过程、特点、规律和方式的科学”。这样,就可以澄清由于对“艾斯特”定义的误识和错误的思维定势而导致的“旅游学”概念、学科性质及其定位的混乱,从而对旅游学学科和旅游业的发展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旅游学;行为创造学;定义;学科性质;学科定位

一、引言

1.问题的引出

人们对于旅游的研究已有近百年的历史。随着旅游业在经济发展中所占比重越来越大,世界各国都对旅游给予了高度的关注和大量的投入。然而,至今人们对于“旅游”和“旅游学”概念的涵义仍是众说纷纭,原因固然很多,但其中之一即是人们无意或有意地回避了专门从理性的高度进行学术上的探究,甚至把旅游、旅游业与旅游学概念混为一谈。我长期致力于地质学理论研究,其后又涉足行为创造学和地质旅游学。在对地质旅游(学)进行系统深入研究的过程中,愈益感到从学术上对旅游和旅游学进行全面审视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这是因为,如果没有旅游学,也就不可能建立地质旅游(学),“皮之不存,毛将焉附”?事实上,我在旅游学界很早就曾提出了“地质加创造学再加旅游才等于地质旅游”的观点[1][2]。按照这一研究指向,我意外地发现了旅游学中的若干问题,同时运用创造学的原理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从而取得了一些新认识,在此作一简述。

2.探索的背景

出于地质理论研究的需求,我同时探索了旨在培养创新和创造能力的“行为创造学”,出版了具有原创性的《普通(行为)创造学》[3](且创制了与之对应的“Creatology”一词)。1996年,在从地质学出发涉足到旅游学领域的过程中,我发现:尚处于空白状态的地质旅游学与前述“行为创造学”不论在若干最基本概念定义,还是在相应学科逻辑框架的确立,直到自身学科体系性质的定位,甚至连所面临的“全社会迫切需求与学科自身发展严重不足”之显著的反差等诸多方面,都存在惊人的相似性。

据此,我有意识地使用移植创造的原理,参照行为创造学的思路和方法来研究地质旅游学,由此产生了与当前学术界完全不相同的新认识。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大脑一般不喜欢新奇的设想,就像身体不喜欢新奇的蛋白质一样。这与创造学的研究相符合:即一个全新视角的出现往往不太可能得到大多数人,甚至得不到少数人的认可,故此,本文所述之观点并不奢望人们的赞同,其目的仅在于为同行们提供一个可供参考的全新思路而已。

二、对“旅游”定义的新视角

什么是定义?从学术上讲,对一个概念的定义,就是对其本质的逻辑表述。科学的定义应该简洁、明了且符合正反两个全称判断。

(一)对旅游“艾斯特”定义的新认识

“艾斯特”的旅游定义是:“旅游是非定居者的旅行和暂时居留而引起的现象和关系的总和。这些人不会永久居留,并且不从事任何赚钱的活动。”[4][5]该定义从1942年提出后,经“旅游学专家国际联合会”采纳,长期以来被人们广泛使用或稍加修改后使用,在旅游学界影响深远。多年的实践表明,该定义对旅游学术研究和旅游业的发展虽然起了很大的作用,但现在看来,特别是从学术角度来考察,该定义至少在定义的形式和定义的本质两方面与定义的定义不甚相符。

1.对“艾斯特”定义形式的认识

从学术上讲,一个概念的定义形式一般是将这个概念放在另一个更大外延的概念中,然后在其前面加上一个与后一个概念之间有所区别的限定词,即“属加种差”。比如,菱形可定义为“四边相等的四边形”,“四边形”即“属”,“四边相等”即“种差”。这样的学术定义简洁、明了、而且符合两个全称的判断标准,即:所有的菱形都是四边相等的四边形;所有四边相等的四边形都是菱形。与此相比,“艾斯特”定义中的旅游已经是一个(庞大社会)现象和(错综复杂)关系的“总和”,定义中没有包含一个更大外延的概念,故其形式不符合学术定义的要求。据此,在进行专门的学术讨论时,这个定义连起码“入围”的条件也不够——它并不属于可供讨论的对象。仅此一点,《旅游学导论》所列的10种“典型定义”[5]中就有7种、《旅游学概论》所列的8种“比较有影响定义”[6]中就有6种、《国际上流行的旅游定义和概念综述》所列的30种“较为流行和代表性的定义”[7]中就有13种定义在讨论研究时应该排除在外,不能入围。至于不符合定义的其他有关要求的“旅游”的定义,即不能入围的所谓“定义”就更多了。很明显,对大量的不能入围的“定义”先予排除,就可能使旅游概念的研究变得更加快捷、畅通、准确、合理。

2.对“艾斯特”定义本质的认识

一个概念的本质应该表现在其定义中的“种差”上。“艾斯特”定义以“总和”来表示的本身即已排除了其“种差”存在的可能,故其定义不可能接触到概念的本质。据此而言,“艾斯特”定义充其量只能是对旅游现象的一种正确表述而已。“表述”可以正确地反映客观现象,但很难揭露其内在的本质。由此可以认为,“艾斯特”定义在形式和本质上都不能称其为定义。然而,这个明显正确的“表述”在被误认为定义后,就引起了“旅游概念是个筐,什么都可往里装”的杂乱现象。实际上,为了减轻杂乱的程度,人们已将“筐”中的“总和”梳理为现已被公认的食、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了。当然,“六大要素”的直观梳理在一定程度上顺从了经济和早期旅游业发展的需求,但它终究因未能揭示旅游的本质所在而难以使旅游学和旅游业的发展建立在高层次学术水平的基础上。

如何认识并阐明事物的本质?本质是由其特点决定的;如何认识事物的特点?对此,我因研究行为创造学中创造性思维的特点而用了5年时间对一般人大多忽视的“特点”进行了专门的研究。得出的结论是:事物在某个层次上的特点应具有唯一性、本质性和排它性,同时提出了判断真假特点的两条全称判断标准。此研究成果因其符合“事物的本质是由其内部所包含的主要矛盾所决定的”以及“在某一阶段事物的主要矛盾只能有一个”的唯物辩论法的观点而发表在《自然辩证法研究》杂志上[8]。

根据判断特点的两条标准,我对旅游学界多种关于旅游特点的提法进行了分析,发现其中绝大多数“特点”,如旅游的综合性、复杂性、多样性、文化性、享受性、审美实践性、精神需要性等其实并不符合特点的内涵而宜归入“属性”的范畴(属性不具有本质性、唯一性及排它性),再通过一系列“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筛选和提炼,认为旅游概念的特点应该是:“寻求精神上的满足或享受”。对此,很多学者虽有觉察,但尚没有深入到唯一的本质上去认识。

(二)旅游概念学术定义的新视角

旅游概念的特点既已明确,那么对其进行学术上的定义也就不难了——只要将其特点作为“种差”放入一个更大外延的概念中即可。于是,旅游概念的学术定义就可简洁地阐述为:人们暂时离开固定住所去寻求精神上满足或享受的活动。

按照这一定义,旅游概念“六大要素”的外延将会缩小,内涵将会变深,从而有可能在学术上得到一定的升华。这就好像“同样一件衣服、一斤大米,如果是自产自用,它便不属于商品,但如果用来与他人交换,则因具有了商品的特点才属于商品”一样,如果只为填饱肚皮而吃一餐农家饭的“食”,最多只是与旅游有关,但并不属于旅游的范围;然而,若是为了品尝农家饭独特的风味以满足精神上的享受时,那么,这一餐相同内容的“食”则因具有旅游的特点而可归入学术上的旅游范畴了。以此类推,无论“六大要素”(当然还可能包括其他“要素”)中的哪一要素,只有符合其特点的那一部分才可归于学术上的“旅游”,反之,旅游概念也只是指“六大要素”中具有其特点的那一部分,而决不是指,也不可能指“六大要素”的全部。

三、对旅游学定义的新视角

(一)“旅游学”难于诞生的原因探析

1.对“艾斯特”定义的误识

由于欠合格的“艾斯特”定义对旅游现象的表述十分正确而直观,因而得到大多数研究者的认同,由此人们便本能地放弃了对旅游本质的学术判断,从而顺其自然地按其表述的内容误导出“旅游学是综合性学科”的结论。

现有的事实已经表明,用“艾斯特”定义的误识来建立真正学术上的旅游学是很难取得实质性进展的。

2.旅游××学的错误思维定势

由于旅游学最早起源于经济学,世界上第一本旅游学著作是1927年以《旅游经济学讲义》之名而问世。以后,人们便顺从这种思维定势而产生了诸如旅游地理学、旅游规划学、旅游心理学、旅游管理学、旅游美学、旅游地学等一大批系列性的旅游× ×学。其实,旅游××学的本质是××学而不是旅游学。如此大量旅游××学的诞生和发展除了能为××学增添色彩外,对于真正旅游学自身的建立不但收效甚微,而且更重要的是会促使旅游学渐变为一个缺乏独立主体的、只能依附于××学的杂乱集合体(这从现有的“旅游管理”专业中即可窥见一斑)。更有甚者,有人还以旅游××学为依据,提出了相对应的十几门××学(如心理学、人类学、政治学、建筑学等)作为旅游学科应该开设的课程或研究课题,在这一堆开设的杂乱而众多的课程中却唯独没有最核心的旅游学课程。显然,以这样的思维定势来建立旅游学不但在理论上站不住脚,而且在实际操作中要让旅游学包含十几门学科在内也是不太可能的事,因此这种思维定势也会把“旅游学”的建立引入死胡同。

3.将旅游学与旅游混为一谈

如前所述,长期以来人们对旅游概念看法一直是见仁见智,这就必然引申到对旅游学概念认识的混乱。这其中除了确有一些学者是从学术角度来探究旅游学及其学科体系外,更多的人则是有意无意地将旅游学概念混同于旅游(比如,很多冠以“旅游学”名称的论著,其实内容涉及的完全是旅游和旅游业,只是个别字句提到“学”而已;有些干脆自始至终也不提一个“学”字),甚至将英文 Tourism一词也“随意地”译为“旅游学”。这就在客观上给旅游学的诞生设置了更多的人为障碍。

4.学术界对“双百”方针贯彻不力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无疑是繁荣学术的根本方针,但某些学术刊物有时因过分强调实践或过分顺从人脉关系而不自觉地对一些学术性较强但不合潮流的新思想、新看法支持甚少,这可能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旅游学”的理论提升。

(二)旅游学的学术定义、学科性质的新视角

1.旅游学概念学术定义的新视角

根据前述旅游的学术定义,根据一门学科应该是按照相应的科学分支(即相应的客观规律)而进行正确划分(即人们的主观认识)的做法,我建议旅游学的学术定义应该是:旅游学是研究人们暂时离开固定住所去寻求精神上满足或享受活动的过程、特点、规律和方式的科学。由于这一定义与行为创造学的定义十分相似,所以,我认为亦可合成“Tourology”一词(-ology为“学科”之意)来表示学术上的“旅游学”。

2.旅游学的学科性质

(1)旅游学不是综合性学科,也不是交叉性学科

综合性学科是指“以特定的客体或问题作为研究对象,运用多学科的理论和方法进行研究形成的学科。如环境科学、材料科学、空间科学、海洋科学……”[12][13]对此,旅游学并不像上述科学那样有一个特定的客体做为研究对象,所以旅游学不是综合性学科;交叉性学科(又称为边缘性学科)是指“各基础性学科及其分支学科之间相互交叉相互渗透所产生的中间性学科。如物理和化学之间产生了物理化学和化学物理。”[12][13]显然,旅游学也不是在哪两门或哪几门学科之间而产生的中间性学科,所以旅游学也不是交叉性学科。

(2)旅游学是一门横断性学科

所谓横断性学科,即它“并不以客观世界中某一物质系统或者其运动形态为研究对象,而是以许多不同的物质系统或其运动形态的某一共同的方面为研究对象,如系统论、控制论等。”[12][13]这与我们上述的旅游学定义相符合:旅游学虽然要涉及到管理学、心理学、历史学、建筑学、生物学、地理学、地质学等众多学科,但旅游学并不以这众多学科的本身为研究对象,而是以这众多学科中只与旅游相关联的那一方面,即“寻求精神上满足或享受”这一共同方面为研究对象,所以,旅游学是一门横断性学科。由此,当旅游学在“横断”地质学科时,便形成了通过地质现象来寻求精神上满足的“地质旅游学”。

3.旅游学新视角定义的学术意义

从众多而繁杂的旅游现象中抽象出理论上的研究目标,然后再按定义的定义给旅游学作出了新视角的定义,这可为旅游学在理论上的提高和学术水平的上升提供新的广阔空间。比如,由这个定义可以顺理成章地引申出旅游学中其它一系列基本概念(如旅游者、旅游产品、旅游商品、旅游资源等)的较严密的学术定义。由此,亦可能进一步完善不受其他学科干扰的自成系统的完整的旅游学学科体系。其实,很多成熟的学科也都有过类似的“来源于现实又超出现实的理性提升”过程。例如,几何学的研究目标正是在超出现实中众多的各具大小的“点”,各具粗细的“线”及各具厚度的“面”后,才提升到理论上无大小的“点”、无粗细的“线”及无厚度“面”的学术高度的,由此奠定了几何学的发展基础;物理学也是在先排除现实中无处不在的“摩擦力”的干扰,然后提升到“无摩擦力”的理想状态进行理性研究,才发现了物体运动规律。因此,我们不应该忽视其他学科学术研究中的“提升”现象。

对地质旅游(学)的探索表明,一旦用理论性的新视角旅游学定义来审视旅游学,就会发现其中有许许多多急待上升、发展的基本问题。比如,以此定义研究用地质现象来满足人的精神需求时,就发现具有美的地质现象虽能使人在观光中产生愉悦,然而根据创造学的还原创造原理[3]判断,“能使人产生愉悦”的决不仅仅是“美”的地质现象。由此,作者用创造性思维按层次演绎出观光型地质旅游、解释型地质旅游、探奇型地质旅游和隐喻型地质旅游;再按其开展的方式划分为弥漫式地质旅游、插入式地质旅游和连贯式地质旅游;然后进一步从地质旅游(学)的本质进行发散性研究,从而初步建构起了地质旅游(学)的逻辑体系,最终在学术的层面上发现了地质旅游的普遍性:只要有石头(甚至没有石头)的地方都可能开展(异地)不同层次、不同型和式的地质旅游。此外,地质旅游与其他旅游之间的关系可以是锦上添花的关系,也可以是相映成趣的关系,甚至是一支独秀的关系等等,由此,地质旅游(学)(在此亦可创制“Geotourology”一词表示“地质旅游学”)的建立就为将要出现的地质旅游产业奠定了基础。

基于新视角的旅游学的定义和性质,地质旅游(学)才可能是一门交叉性(旅游学与地质学相交叉)的学科。我认为,从学术上看,地质旅游(学)问世后,很可能会引发出现诸如地貌(理)旅游(学)、考古旅游(学)、建筑旅游(学)、民俗旅游(学)等一大批交叉性的××旅游学。很明显,如果这一大批××旅游学(注意,而不是旅游××学)建立和发展了,那么旅游学学科就会得到真正的发展,旅游业也就会在此带动下产生新的腾飞。

四、关于旅游学的学科定位

通过对旅游学定义及其学科性质的探讨,我们不难看出,现在将旅游学以二级学科“旅游管理”的名称置于一级学科工商管理名下是明显不合适的,确实像刘德谦教授所说,这是“多么可笑的安排!”[14]此外还有一种欲将现有的“旅游管理”升格为一级学科的看法[14][15]。我认为,此看法与仍放在二级学科相比在实质上并没有发生什么改变,因而仍然会束缚真正旅游学的发展。在此,我根据旅游学定义的新视角试提出如下的学科定位看法:

1.仍保留“旅游管理”二级学科名称不变,以通过对旅游管理的深化研究来丰富、完善管理学学科的内容。

2.参照现有学科目录中一级学科“系统科学”(注:系统科学在学科目录中下设两个二级学科:①系统理论;②系统分析与集成)的横断性特征,建议把旅游学中大量存在的非管理部分以“旅游科学”的名称另列为一级学科,与“系统科学”并列共同归入“理学”大类。具体为:一级学科:旅游科学;其下暂设两个二级学科:①资源旅游学:主要研究旅游的客体。如研究各类资源(含原地资源与异地资源)——旅游资源——旅游产品——旅游商品的变化规律等,这中间还包括大量的“××旅游学”;②过程旅游学:主要研究旅游主体在旅游过程中的各种表现形式及其相关规律等。

五、期盼

我很推崇爱因斯坦关于世界本质是简单的,并以E=mc2简单公式来表示的思想。其实,只要人们能从理性的高度抓住事物的本质(特点)来认识繁杂的客观现象,那么就会发现其现象就变得简单起来,据此,在如此庞杂的“六大要素”旅游现象中一定有一个简单的旅游本质因素在起决定性作用,我尝试探索出的“寻求精神上的满足或享受”只是在一个层面上对其本质认识的一个可能性结果,在此仅为了抛砖引玉。我深信,旅游学只有上升到理性的高度才能在根本上得到发展,才能形成独自的学科体系,才能真正推动旅游产业的升级。由此,只有更多的学者参与研究,只有引出更多的“玉”才能尽快实现这一目标,我对此充满期盼。

[1] 庄寿强.试论地质旅游的涵义及其可持续发展[M]//王子贤.地学·哲学·发展——全国地学哲学委员会第七届学术年会论文集.北京:地震出版社,2000.

[2] 庄寿强.地质旅游的各种形(型)式探析——再论地质旅游的涵义及其可持续发展[M]//孙文昌.区域旅游开发与崂山风景区可持续发展.北京:地质出版社,2000.

[3] 庄寿强.普通(行为)创造学(第三版)[M].徐州: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06.

[4] 孙文昌,郭伟.现代旅游学[M].青岛:青岛出版社,1997.

[5] 王晓云,张帆.旅游学导论[M].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2004.

[6] 马勇,周霄.旅游学概论[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04.

[7] 张凌云.国际上流行的旅游定义和概念综述——兼对旅游本质的再认识[J].旅游学刊,2008(1).

[8] 庄寿强.试论创造性思维的特点和属性及其在科学研究中的意义[J].自然辩证法研究,1997(11).

[9] 刘伟,朱玉槐.旅游学[M].广州:广东旅游出版社,2004.

[10] 张俐俐,蔡利平.旅游学原理与实践(第二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11] 杜江,张凌云.解构与重构:旅游学学科发展的新思维 [J].旅游学刊,2004(3).

[12] 庄寿强,戎志毅.试论创造学的横断性[M]//庄寿强.创造学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首届全国高等学校创造教育及创造学研讨会文集.徐州: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1995.

[13] 庄寿强.再论创造学的横断性[M]//庄寿强.推进素质教育与培养创新人才——庄寿强创造学和创造教育文集.徐州: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1999.

[14] 刘德谦.当前推动中国旅游研究的三个要点[J].旅游学刊,2007(3).

[15] 吴必虎.构建有中国特色的旅游学科体系[J].旅游学刊,2007(1).

[16] 庄寿强创造教育网:www.zhuangshouqiang.com.

Implication,Nature and Orientation of Tourology——Stdudy of Basic Concept of Tourology from New Perspective of Behavior Creatology

ZHUANG Shou-qiang

(College of Applied Science and Technology,CUMT,Xuzhou 221008,China)

The“IAEST”definition of tourism has a far-reaching influence in tourism circle,but it can not reveal correctly the connotation and extension of“tourism”both in form and nature.According to the definition based on definition and from a new perspective of“Behaviour Creatology”,the definition of tourism should be defined as“an activity of people who leave their permanent residence to seek spiritual satisfaction or enjoyment.”Accordingly,tourology is“the sciencewhich studies the process, characteristics,law and way of an activity enjoyed by people who leave their permanent residence to seek spiritual satisfaction or enjoyment.”In this way,we can clarify the confusion in the concepts, disciplinary nature and orientation of tourology caused by the misunderstanding of the definition of LAEST and the erroneous prescribed thoughts and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tourology and tourism in a certain degree.

tourology;behaviour creatology;definition;subject nature;subject orientation

F590

A

1009-105X(2010)03-0120-05

2010-07-06

2010-08-29

庄寿强(1945-),男,中国矿业大学应用技术学院地质旅游研究所教授。

猜你喜欢
新视角定义学术
学术是公器,不是公地
如何理解“Curator”:一个由翻译引发的学术思考
对学术造假重拳出击
马云的新视角
成功的定义
新视角
新视角
新版面 新视角
修辞学的重大定义
山的定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