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发性硬化误诊1例

2010-02-09 09:38张晓丽浙江仙居县人民医院317300
中国乡村医药 2010年9期
关键词:上下肢多发性肌力

张晓丽 (浙江仙居县人民医院 317300)

1 病历摘要

患者,男,41岁,教师,有高血压病史及长期吸烟史,因左侧肢体无力1天在当地医院住院。查体:血压150/88 mmHg,神志清楚,左侧鼻唇沟变浅,左上下肢肌力Ⅲ级,腱反射亢进,病理反射阳性,右侧肌力Ⅴ级,腱反射正常,病理征(-)。头颅CT示:左侧基底节区低密度影,诊断为脑梗死。用低分子右旋糖酐500ml及丹参10ml静脉滴注12d。半个月后左侧肢体瘫痪好转。1个月后,患者右侧上下肢突然无力,口齿含糊,查体:血压155/89 mmHg,右侧偏瘫,右侧肌力Ⅱ级。头颅MRI检查发现双侧半球皮质下顶叶、额叶多处病灶,病灶数较第一次CT扫描增多,诊断为多发性脑梗死。采用低分子肝素2500U每12h皮下注射1次,疏血通6ml静脉滴注治疗,病情无改善,转入我院神经科。

入院时查体:体温正常,血压150/89mmHg,呼吸平稳,神志清,构音障碍,下颌反射阳性,左侧鼻唇沟变浅,口角右歪,左侧上下肢肌力Ⅱ级,肌张力增高,反射亢进,右上下肢肌力Ⅳ级,肌张力增高,反射亢进,双侧病理反射阳性,四肢深浅感觉正常,双侧小脑功能正常。化验:血白细胞、红细胞正常,血沉1小时末10mm,抗O、黏蛋白正常,血清IgG 12.0g/L。肝肾功能正常,腰穿脑脊液压力正常,脑脊液细胞数2个/L,蛋白定量42g/L,糖、氯化物正常,IgG指数1.2,IgG合成率6.8g/d。根据头颅MRI,在双侧半球皮质下白质区顶、额叶,接近脑室周围分布有多病灶,T2加权像高信号,T1加权像为低信号的特点,结合脑脊液改变,蛋白生化正常,而IgG指数及IgG合成率增高,诊断为多发性硬化。入院后用甲泼尼龙1000mg静脉滴注5d后改用泼尼松60mg,病情明显好转,1个月后出院时言语清晰,四肢肌力Ⅴ级,反射亢进,能独立行走,继续在门诊服用泼尼松20mg隔日1次,后逐步恢复正常工作,随访4年未再复发。

2 讨论

多发性硬化是以中枢神经系统多发病灶及缓解-复发病程为特点的获得性炎性脱髓鞘性疾病,临床表现为时间多次、空间多灶,多表现为一个或多个肢体局部无力麻木、刺痛感或单肢不稳,单眼或突发视力丧失、复视、平衡障碍、膀胱功能障碍等。体征多有不对称性痉挛性轻截瘫、视力障碍、眼球震颤、感觉障碍和Romberg征。由于其临床表现多样,尤其发病早期症状不典型,易漏诊或误诊,使病程迁延,出现多种并发症,严重者可致残,早期诊断及早期治疗是关键。

多发性硬化可根据临床症状、脑脊液检查和诱发电位、CT以及MRI等检查确诊。在MRI影像学上,多发性硬化与多发性脑梗死病灶,二者在MRI T2加权像均呈高信号,T1加权像呈低信号,但其病灶分布特点不同。多发性硬化主要分布在脑白质区,在侧脑室周围,如前角、侧脑室体部、后角区,斑块呈椭圆形或圆形或不规则形态,大小不一,亦可在脑干、小脑。多发性脑梗死,则主要分布在基底节、脑干、皮层区。本例以急性左侧偏瘫发病,1个月后又发生对侧肢体偏瘫,在第3个月再次发生左侧肢体瘫痪加重,有2次复发病史,2个部位病灶损害,具有缓解复发及多病灶改变的临床特点,对于一中青年患者无高血压以外的全身性疾病,应考虑多发性硬化诊断。结合MRI检查,在半球白质区接近侧脑室周围,有多处病灶,脑脊液检查无细胞、生化的改变,仅出现IgG合成率增高,均支持多发性硬化的诊断。

笔者认为,造成多发性硬化误诊为脑梗死的原因有:①多发性硬化在我国发病率相对较低,没有引起临床医师的重视,患者以急性偏瘫首次发病,而按常规诊断为脑血管病。②一些年轻医生知识面相对局限,过分依赖磁共振成像的诊断,对多发性硬化在磁共振影像学的特点认识不足,没有从临床方面综合分析,导致误诊误治。③临床医生采集病史及体格检查不够仔细。本例患者表现为急性起病,偏侧肢体活动障碍,有高血压及长期吸烟史,有缓解复发的病程,这些均未引起重视。

因此,对临床上中青年患者出现肢体瘫痪,按脑梗死的方案给予抗凝、抗血小板聚集、降纤、降脂治疗后效果不佳时,应进一步行MRI、脑脊液及诱发电位检查,以明确或排除多发性硬化的可能。

猜你喜欢
上下肢多发性肌力
等速肌力测试技术在踝关节中的应用进展
Trendelenburg体位不同通气模式对直肠癌患者上下肢动脉血PaO2及乳酸的影响
硼替佐米治疗多发性骨髓瘤致心律失常2例并文献复习
28天肌力恢复,告别夏日肌肤后遗症
散打训练对大学生肌力与肌耐力的影响
基本力量 上、下肢的教学与练习方法
造就美肌力 一日之际在于晨
跳绳运动提高小学生上下肢协调能力的研究
坚固内固定术联合牵引在颌面骨多发性骨折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