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诊危重患者院内转运时安全隐患分析和护理对策

2010-02-10 21:58王传莉
中外医疗 2010年21期
关键词:危重急诊科氧气

王传莉

(四川省江油市长钢总医院 四川 江油 621701)

急诊危重患者院内转运时安全隐患分析和护理对策

王传莉

(四川省江油市长钢总医院 四川 江油 621701)

目的 探讨急诊危重患者院内转运时的安全隐患及护理对策。方法 本文回顾性分析从急诊科转送至病房或检查的危重患者276例。结果 本组276例急诊危重患者均达到了转运目的,均未发生意外;同时,科室间反馈满意。结论 对患者院内转运时进行安全护送极其重要,对患者的诊断、治疗、和预后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一系列的护理措施,既保证了患者在尽短的时间内安全到达相关科室,减少意外事件发生,提高抢救成功率,也提高了急诊护理质量,更保证了医院的医疗质量。

急诊 院内转运 安全隐患 护理

急诊科是个高风险的科室,每一个护理行为都可能成为一个有利或不利的证据。在日常急诊医疗工作中,常常遇到各类危重患者需要院内转运行进一步检查、住院或手术治疗。由于危重患者本身存在严重生理功能紊乱,需进行各种监测和器官支持,而转运途中由于条件限制,如转运环节操作不当,不但影响患者的诊断及治疗,还可能发生意外或导致死亡,既影响患者救治过程中的医患关系,还可能产生法律纠纷[1]。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7年9月至2009年9月选择在我院接受院内转运的急诊危重患者276例,其中男170例,女106例;平均年龄(43.2±10.3)岁。其中内科:上消化道出血、脑血管意外、重度有机磷农药中毒、冠心病心肌梗死116例;外科:颅脑损伤、骨折、失血性休克、多发伤等共145例;儿科:高热惊厥15例。有气管插管65例。均须通过转运完成诊断性检查或到专科住院治疗。

1.2 方法

本文回顾性分析从急诊科转送至病房或检查的危重患者276例。通过采取更新护送人员观念,医护同行,转运前、中风险评估,器械准备,套管针输液,意外预处理,及时填写抢救记录单,科室间配合等一系列对策,使患者均在尽短的时间内及时、安全到达目的地,提高患方满意度。

2 结果

本组276例急诊危重患者均达到了转运目的,均未发生意外;同时,科室间反馈满意。

3 安全隐患与护理对策

(1)安全隐患。①转运忽视患者及家属的心理护理而造成其不满情绪,引发纠纷;②不能正确把握转运指征。③转运前准备不充分。④安全护理措施不到位。⑤环境限制病情观察和处理。⑥转运过程缺乏人性化设计。

(2)更新护送人员观念。急诊危重患者是医院急诊科救治的主要对象。护理人员要谨记“医疗风险,无处不在”。在护送急危重患者转运过程中也承担着极大的风险。在医疗法律法规逐渐完善的今天,医务人员应更新观念,加强与患者、家属的沟通,让患者和家属明白既要接受医疗服务,就要接受可能受到的损害风险。应把转运中的风险告知患者及家属,使家属有思想准备,以建立医患互动、风险共担的新型医患关系,减少医疗护理纠纷[2]。

(3)护送人员配备。参加转运的人员有1名护工,1名责任护士,根据需要可有急诊医生,专科会诊医生一同陪护转运。

(4)风险评估。急诊危重患者院内转运其救治效果和风险是并存的,急诊患者伤因,伤情的未知成分较多,需要检查和治疗的时效性大。有文献报道[3]:院内转运能增加重症患者并发症的发生。转运的患者有比平常高9.6%死亡率的危险。因此,更需要在转运前或转运中进行风险评估,转运前评估病情,以判断患者是否可以转运。转运风险较大的病情如中枢神经和心血管系统功能障碍,必要时应和专科医生一起进行风险评估。评估结果与家属及时沟通。

(5)器械准备。转运患者在通过评估后根据需要准备1~2个氧气枕。使用氧气枕,应计算好转运途中所需时间,备足氧气枕,同时观察流量变化并均匀施加压力,可用双手挤压氧气枕,可维持所需流量。其次,18#以上的Y型留置针开放静脉通路,必要时行深静脉置管输液。另外,我科备用了多功能呼吸机、多功能除颤仪、多功能监护仪、负压吸痰机、多功能转运床等。这些先进设备在急救中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同时,加强科内人员的急救技能培训,急救场景模拟演练,使全科医护人员均能熟练合理应用急救技术,保障了护送患者转运时安全性。

(6)科室间配合。急危重患者院内安全转运离不开相关科室的协作,为了得到配合的默契性,在转运患者前10min电话通知相关科室,并交待需要的特殊准备(如氧气设备、呼吸机、监护仪、硬板床、微量注射泵),急诊患者优先检查等。电话通知应急电梯在规定时间地点内待命转运患者,以缩短时间,降低意外发生率。

(7)应用抢救记录单。急诊危重患者从就诊到入院的整个抢救过程,每个环节都可能涉及到各种各样潜在性的法律问题。故我们应认真填写相关抢救记录单,包括记录抢救处理过程中所执行医嘱的情况、执行抢救操作的时间、患者情况的监测结果,记录患者检查离开或返回的时间等,以便与转送目的科室交接详情。更通过规范护理记录,提高了医院的举证能力,对减少投诉和医疗纠纷具有积极的意义。

[1]肖烨,吴永清,蒋德玉,等.急诊危重患者院内转运的风险管理[J].第四军医大学学报,2008,29(10):954.

[2]苏家琼.急诊危重患者就诊和护送过程中潜在的危险因素分析[J].护士进修杂志,2009,24(10):891~893.

R473

A

1674-0742(2010)07(c)-0164-01

2010-04-20

猜你喜欢
危重急诊科氧气
火星上成功制造出氧气啦
脐静脉置管在危重新生儿救治中的应用
俯卧位通气对36例危重型COVID-19患者的影响
急诊科床旁超声的教育和培训
急诊科抢救脑出血患者的护理应用
地球上的氧气能用得完吗?
床旁介入超声在老年危重患者中的初步应用
急诊科护理安全管理的探讨
147例危重新生儿转运的临床分析
护理绩效考核在急诊科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