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狭隘的“肥水不流外人田”

2010-02-11 10:41熊丙奇
杂文选刊 2010年4期
关键词:捐赠者离校张磊

熊丙奇

“中国毕业生向耶鲁大学捐款八百八十八万八千八百八十八美元,金额创耶鲁管理学院毕业生个人捐款纪录!”1月8日,《环球网》报道的这则新闻引起广大网民的热烈讨论。一时间,据称为Hillhouse Capital Management(高瓴资本管理有限公司)创建人的张磊立刻被网友展开“人肉搜索”。不少网友对“中国辛辛苦苦培养的高材生帮着人家发展”表示不满甚至气愤,也有网友认为,张磊支配自己所赚得的钱根本无可厚非。(2010年1月10日《环球时报》)

有的教育,可以改变人的一生;而有的教育,还徘徊在常识的边缘。这就是我看过这则新闻的感受。张磊说“耶鲁改变其一生”,我相信这种从学生自己嘴里说出的话,而且,他捐款八百多万美元的行动,也印证了他对母校耶鲁大学的感情。

可是,再看对张磊表示愤怒的网友,分析他们的“愤怒”,会遗憾地发现,他们连很多基本的常识也不具备。

报道说,不少环球网友批评张磊“耶鲁改变其一生”的说法:“你在中国上了十几年学,没有中国大学的教育,你什么也不是!”这一听就是从我国教育体系走出来的学生的腔调,不让他人有自己真实的感受。张磊是耶鲁大学毕业生,他根据自己的经历,说“耶鲁改变其一生”,有什么错呢?难道一定要让他违心地说,是他在内地接受的教育改变了他一生吗?

网友们还对张磊为发展先进、配备完善的耶鲁大学捐款表示“不解”,认为“目前中国各地大学教育状况堪忧,大学生就业艰难,你不把钱投入到中国教育上,还向外撒钱。实在不能理解!”这就是拿着道德的大棒,干涉他人的私权利了——张磊把自己的钱捐给谁,完全有自己的自由,捐给耶鲁,还是捐给中国教育,他人是无权干涉的。

对我国教育充满热爱的网友,对于这样的捐赠行为,不应该指责他人为什么不捐给自己,而应该思考他为什么做出这样的捐赠。校友捐赠率是衡量美国大学办学的指标之一,一般名校的校友捐赠率都在30%-40%,普林斯顿大学的校友捐赠率更是高达61%。之所以有這么高的捐赠率,乃因学校办学质量一流,而学生离校之后,母校的联系一直伴随在左右,有校友会帮助其找工作、实现人生理想,而不是离校之后,就失去联系,等其成功之后,才续上联系。捐赠者也确乎知道,自己捐赠的钱,将用到教育之中,培养与自己当年类似的学弟学妹。

与之对比,我国的大学教育,给大家什么印象呢?据笔者所知,当年希望工程的捐赠者,听闻自己捐赠的希望小学变为猪圈、鸭圈,已感到后悔;以前有众多企业捐赠大学,可看到大学大手大脚建豪华校门、企业捐赠的设备一直闲置、公款购买的设备超过半数是零使用率,也就不再有捐款的打算。须知,捐款也有良性与恶性循环之别。办学条件已是一流的耶鲁大学为何还持续获得捐款?这是值得网友们思考的地方。

网友们对张磊的“愤怒”,是“爱教育”的体现,但这种没有理性的愤怒,或是他们所爱的教育的结果——接受了那么多年的教育,却连基本的尊重他人的权利、尊重他人的选择的意识也没有;以及自身该拥有怎样的权益、该对教育进行怎样的监督也不明白。他国的教育改变了学生的一生,我们的教育呢?

顺带再补充一个“改变学生一生”的美国大学的校园场景:去年,由于近年来加州陷入财政危机,辖有十所分校的加州大学批准涨学费,上涨幅度为32%,此举引发学生强烈抗议。一些学生则在办公室外面挥舞着标语,敲打着手鼓,高声齐喊——“我们勃然大怒,忍无可忍”和“以你们为耻”等口号。这与我们这里的大学校园到处飘扬着“今天我以××为荣,明天××以我为荣”的旗帜反差何等之大。可在校园里“以你们为耻”的学生,或在毕业后大量捐款;而高喊“以你为荣”的学生,则消失在茫茫人海,甚至老师们担心他们人间蒸发,要求没有归还贷款的同学,离校前扣下毕业证……

【原载2010年1月11日《南方都市报》标题有改

动】

题图 / 阴暗 / 佚名

猜你喜欢
捐赠者离校张磊
The unusual gym man 老年健身达人
澳大利亚:发布离校生工具包助青年就业
“口”“ㄙ”偏旁混用趣谈
慈善捐赠者的权利及法律保障
慈善捐赠者的权利及法律保障
“弹性离校”应成义务教育“标配”
小学“弹性离校”值得借鉴
好声音冠军张磊,最爱吃“豆腐”
配型
网上捐赠面临新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