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中国建材科技》的诞生与发展

2010-02-12 15:09
中国建材科技 2010年2期
关键词:中国建材材料科学研究院

1 序

中国建筑材料科学研究院,创建于1950年,是国内建筑材料与无机非金属新材料专业领域最大的综合型研究机构和技术开发中心。建院以来,共完成国家和行业科研项目2700多项,获省部级以上奖项近500项,其中国家级奖励100余项,取得系列重大成果,有力地促进了行业技术进步和产业结构升级,为建材工业的发展、国民经济建设以及国防建设做出了突出贡献。

中国建筑材料科学研究院设有多家研究所、设计所、检测中心、认证中心,拥有一本正规出版刊物——《中国建材科技》。《中国建材科技》伴随着中国建筑材料科学研究院的成长走过风风雨雨,现在已经成为建材行业的一面旗帜。回顾它的成长历史,它像人的成长历程一样,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

2 孕育诞生阶段

1977年粉碎四人帮,停顿了10年的建材工业百废待兴,科研人员干劲十足,准备将失去的时间夺回来。学习的勤奋、科研的热情、交流的不断,科研成果不断出现。为配合中国建筑材料科学研究院的多方面的发展,院向上级机关提出申请,并经北京市新闻出版局批准于1979年创刊了内部刊物——《建筑材料科学研究院院刊》。该刊主要介绍本院在建筑材料和无机非金属方面的学术论文、科技成果、综述、译文、学术动态等。1985年分为《水泥与房建材料》和《玻璃与陶瓷》两个专刊。经过10年来在全国发行,证明该刊物是一本颇受读者欢迎的建材专业刊物。来稿、编辑都是人工手写,铅字排版印刷,小16开。

3 稳步阶段

经过10年的发展,中国建筑材料科学研究院有了很多的发展,取得了一些成果,与外界交流多了起来。随着中国建筑材料科学研究院与国内外交往日趋增多,《建筑材料科学科学院院刊》作为内部交流刊物已经不适应当时的形势。为此,中国建筑材料科学研究院准备将《水泥与房建材料》和《玻璃与陶瓷》两个专刊合并,并以《中国建筑材料科学研究院学报》的刊名申请公开出版。当时,已经具备了办学报的条件,首先院内有一大批具有高中级职称的科研人员,能为学报提供较高水平的学术论文。另外,经过10年的努力,已经积累了办专业刊物的经验,两刊合并后,编辑力量也可以得到加强。通过办学报,将有重点地介绍中国建筑材料科学研究院在建材科技中的新理论、新技术、新品种,达到资源共享的目的。同时,也扩大我院在国内外的影响。编辑部很有信心,也有能力把《中国建筑材料科学研究院学报》办成有特色、有较高水平的学术刊物,为我国建材工业的发展多处成果、多出人才做出贡献。于1989年8月国家科委发文批准——国科发情字425号文件,批准中国建筑材料科学研究院承办《中国建筑材料科学研究院学报》。在编辑出版方面,受当时国家的科技水平影响,来稿、编辑都是人工手写,铅字排版印刷,没有变化。

4 提升阶段

经过2年的发展,合并后正式出版的《中国建筑材料科学研究院学报》办得更加有声有色、得心应手。很好的搭建了技术交流的平台,起到了窗口作用。为了能更好的反应中国建筑材料科学研究院的发展状况——既中国综合性最强的研究机构,涵盖面更加广泛,中国建筑材料科学研究院向国家建材局政策法规司请示,决定更名为《中国建材科技》,双月刊,48页。很快得到了上级相关部门的正式批准,国际标准刊号ISSN1003-8965,国内统一刊号CN11-2931/TU。中国建材行业的最具影响力的综合性科技刊物——《中国建材科技》正式诞生,进入了一个新的起点,也是院刊发展史上的提升阶段。随着国家经济形势的发展,这时候有些广告开始进入期刊,工商局局也给予了批准。一个较为齐全的机构开始了正常的运行。封面手写题词是著名的赵朴初先生,封面也开始使用铜版纸彩色印刷,美观度有了提升。编辑部设有:编辑、副总编辑、总编辑、发行等人员十多人。稿件的来源、数量、质量都还可以,编辑审稿人员都是这个行业的老专业人员,专业知识没有任何问题。

5 过渡阶段

从1993至1998年,计算机技术日新月异,发展迅速,性能不断提升,而价格不断降低,这为计算机普及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再加上,相关行业的应用软件伴随着计算机的发展不断推陈出新。这几年的显著特点是,使用计算机的人越来越多,再一个就是传输技术不断发展完善。从286很快进入到586,就足以说明发展之快。

首先冲击最大的当属传统印刷业。我院印刷车间使用的是传统铅字排版印刷,人工操作,效率低下,需要大量的铅字字库,字的大小选择性几乎没有,印刷品谈不上美观。为了改变这一现状,打字室招聘了一批年轻人,专门学习计算机录入操作。没多久,计算机排版就代替了铅字排版。这时候,已经有些作者开始通过邮寄3.5寸软盘投稿,确实省了不少事情,效率也提高了。还有一部分手写投稿,只能到打字室用计算机录入。从定稿到印刷,采用激光打印到硫酸纸上或者一种磨砂胶片上,再到晒版机上进行晒版。虽然跟现在的质量比,还存在不足,但是已经大大向前迈出了一大步。审稿还是基本上采用传统方式,人工看稿。印刷质量有所提高。在此,已经步入到计算机录入出版阶段,已经开始向计算机出版过渡了。

6 大发展阶段

1998年后,中国建筑材料科学研究院机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分为几大板块:基础研究;国家级科研攻关;产品市场产业化;公司上市;国家级建筑材料监督检验;建材生产线设计公司;若干个行业协会;行业生产力促进中心等。研究的领域更加广泛,涉及的内容更加丰富。

《中国建材科技》运行悄然发生了一些变化。首先,投稿方式几乎没有手写,至少通过软盘传递。电子邮件逐渐开始增多。省去了录入的环节,错误率有所降低。其次,稿件来源更加广泛,来自全国各地。随之,一些缺陷也暴露出来了。软盘邮寄运输往往会造成损坏。实际上软盘本身在不明原因的情况下就非常容易坏。后来,为了推动互联网络的普及,一些网站推出免费申请邮箱,一些作者通过电子邮件发送附件方式将稿件发送给我刊。这是前进了一大步。缺点是速度慢,当时大多数采用的是电话线上网,如果是上班时间大家都在上网,更是急死人,往往登陆都很吃力。其次是邮箱对发送附件的容量限制,例如附件容量超过1M几乎不可能。文章仅仅是文字还好。如果一些作者的文章中有些图片、照片,发送几乎成为不可能。后来,MO出现了,这是一种可反复擦写的光盘,有保护盘盒。但是由于一张MO比较贵,往往作者留言要求用过之后让杂志社邮寄回来,再加上还要购置MO读盘器,通用性差等原因,所以还没有火起来就消失了。随着技术进步,普通光盘价格比较低廉,光盘读写器渐渐作为计算机标配,因此,光盘得到了一定的应用。它的缺点是需要到邮局或者让快递公司上门取件,一些人感到麻烦。这之后,宽带、QQ、Msn的兴起和普及,大大解决了上述稿件传送的不足。文字稿件可以瞬间可得,几十兆甚至于上百兆的文件传送起来轻而易举,非常方便。同时还可以与作者时时在线交流。

稿件编辑的变化:过去手写稿件首先要经过处理才能交到各位专家手里,进行审稿。需要修改的地方,往往是专家用红笔在打印好的稿件上涂涂写写,由于三审要经过不同专家,笔体也是不一样,观点也是不尽相同的。稿件改来改去,最终定稿上面往往是到处插语打出,圈圈点点布满纸面,看起来很不舒服。

自从有了计算机和扫描仪后,编辑工作随着掌握计算机的不断深入,逐渐从桌上搬到计算机前。再到后来,所有的审稿工作都在计算机里进行。相互之间,先是用软盘互相传看,再到后来,用哈勃将计算机网络在一起,真正实现稿件编辑过程网络无纸化。

排版最开始使用的是wps和方正排版系统,效率有所提高,时间缩短到一周左右。但是遇到复杂的公式、图表,就比较麻烦,有的几乎不能实现。对一些文章中的插图,采取照相,冲洗底片的方法处理。时间长、质量差不说,底片人工定位也不精确。针对这个情况,我们着手从两方面解决,一是硬件,主频提高到2.4G,内存512M,硬盘80G;二是使用专业软件,例如图像处理用photoshop,排版用illustratorcor、pagemaker、FreeHand、 CorelDRAW、维思、飞腾。这些排版软件大同小异,一个弄通了,其它可以达到触类旁通。相比之下,国内研制的软件维思、飞腾更加适合于国人,表格转化、文字处理更加强劲,排版更加灵活。还有一个特点,出片发排文件比较稳定,不容易出现跑版问题。

文章发排出胶片。最早使用铅字蜡纸短版印刷,质量较差。为了提高印刷质量,有了计算机后,用硫酸纸出片制版,效果有所提高,足不出户即可自行解决出片问题,价格较低。但需要注意的是排版输出要镜像反字。有些软件有这个功能,一些没有,较麻烦。

为了提高印刷质量,需要用特殊胶片、专用出片设备,用更高线数精度发排胶片。开始,用MO移动光盘拷贝、VCD光盘刻录用人工方式,送到出片公司发片。不出现问题还好,出完片就送回来了。一旦有问题,就需要找原因修改好之后再送到出片公司。尽管后来U盘、移动硬盘容量越来越大,但还是没有解决往返送盘取件的难题。网络技术不断完善、速度不断提高,使得这一困扰快速出片的难题得以解决。目前我们有3种途径:①用flashFXP上传文件到我们的服务器上,然后将地址http://cbmst.cbmtc.com/文件名称告诉对方,在任何地方只要能联网的计算机上直接输入所给地址,即可下载文件;②QQ传送文件,需要接收方也要有QQ,可以免费申请。优点是一边传送文件,一边可以在线对话。MSN与QQ类似,但由于这家公司在中国投入得不够,在线对话还可以,传送文件一是慢,二是容量大容易中断;③专用文件上传网站。一般是出片公司自己建站。比较全面:由留言、单位、地址、电话、送片地址、单号等信息。通过上述3中文件传送方式,可以足不出户解决发片问题,方便省时。E-mail一般就不用了,因为传送附件受容量限制,也不知道对方是否收到。如果作为补充发送(1-2M),可以用不保密的公开信箱,自己给自己发送,然后告诉对方信箱名字、密码等,对方即可下载。

7 推广阶段

过去推广杂志,有几个途径。一是参加展会。将杂志运到展位,面对面发行;二是通过邮发宣传册;三是通过一些图书发行公司的市场推广。涉及的方面较多,力量投入大。自从我刊建立网站后,有效地对杂志进行了推广。通过在有影响的大网站作了推广,可以更加方便快捷在网上找到中国建材科技,使得想要与我刊联系顾客可以很方便与我们取得联系。能记得刊物全名更好,只知道关键词也可以,很快可以搜索到我刊的网站信息。方便满足了顾客咨询、投稿、刊登广告的需要。还可以容易的联系到国家新闻出版署、地方新闻出版局,查询刊物的真伪。可以说是网络将期刊与顾客与市场联系得更加紧密,大大缩短了彼此之间的距离。

8 展望

中国建筑材料科学研究总院是中国建筑材料科学研究院与中国建筑材料集团公司所属合肥水泥研究设计院、蚌埠玻璃工业设计研究院、哈尔滨玻璃钢研究院、中国新型建筑材料工业杭州设计研究院、秦皇岛玻璃工业研究设计院、西安墙体材料研究设计院、咸阳陶瓷研究设计院、中国轻工业杭州机电设计研究院、中国轻工业自动化研究所、中国轻工业钟表研究所、中国轻工业机械设计研究所和中国建材防水材料公司12个科研设计单位进行战略重组,于2006年1月12日在国家工商局注册登记成立。总院拥有科技人员3000余名,其中包括中国工程院院士在内的高级科技专家1200余名。是国务院学位委员会首批批准的材料学无机非金属材料专业硕士、博士学位授予点,建有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成为国内最具规模和实力的大型研发机构之一。

中国建筑材料科学研究总院集成了建材行业水泥、玻璃、陶瓷、新型建材、墙体材料和无机非金属新材料,以及机电自动化与精密制造等相关领域的13家研究院所,拥有1个国家重点实验室,3个行业开放重点实验室;2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个省部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5个联合国技术发展与促进中心,1个国家级行业生产力促进中心;11个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约30个国家与行业级质量监督检验认证机构,以及中国建筑材料工业联合会和中国硅酸盐学会等所属的国家、地方和行业的20余个专业分会。

中国建筑材料科学研究总院拥有一批包括上市公司“瑞泰科技”在内的高科技产业公司,从事材料及制品、仪器和生产装备的研发、生产与销售,开展工程设计与总承包等业务,加快了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进程,增强了综合实力。

中国建筑材料科学研究总院将成为承担国家级建材和新材料领域重大科技攻关项目以及国防军工项目的研发平台、建材行业共性关键性前瞻性技术的研发平台、建材和新材料高科技成果的产业化平台、中国建材集团所属企业技术创新的支撑平台、建材行业高素质科研人才开发和培养的平台,以及国际建材和新材料学术、技术的交流平台,不断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与企业紧密合作,成为承担我国建材技术创新、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任务的主体和引领力量,推动建材工业的健康和谐与长远可持续发展。

《中国建材科技》作为这一领域的交流、展示、推广的重要平台,有着无限的发展前景,任重而道远。

[1] (89)材研情字第72号,关于公开出版《中国建筑材料研究院学报》的请示

[2] (89)材研情字第123号,关于出版内部刊物《中国建筑材料科学研究院学报》的请示

[3] (89)材政法字16号,关于同意出版内部发行的《中国建筑材料科学研究院学报》的批复

[4](89)国科发情字425号,关于同意创办新期刊的复函

[5] 北京市新闻出版局,批准《中国建材科技》国内统一刊号的证书

[6] 期刊申请登记表

[7] 全国性自然科学技术期刊申请表

[8] 国际刊号证书

[9] (91)国科发情字491号关于同意调整《粘合剂》等四十三种科技期刊的复函

[10] 材所情发[1991]15号文件,关于改办《中国建材研究》或《中国建材科技》问题的请示

[11] 中国国家中心,国际连续出版物数据系统,国际刊号批准证书

[12] 建材政法字[1990]29号,关于《中国建筑材料学报》更名为《中国建材科技》的通知

[13] 建材政法发[1991]255号,关于申请我局所属期刊换发《期刊登记证》的函

[14] 《中国建材科技》登记表

[15] 《中国建材科技》广告经营申请报告

猜你喜欢
中国建材材料科学研究院
天津市建筑材料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
北京食品科学研究院
浪漫的材料
工程技术研究院简介
从心所欲不逾矩——为中国戏曲研究院成立70周年作
不是我!是他捣乱!
补短板 疗内伤 稳增长 把建材业高质量发展引入到结构调整的主线上——访中国建材联合会会长乔龙德
我校省级高水平应用特色学科简介
——材料科学与工程
中国建材总院及所属企业再次荣获“2018 中国建材服务业100 强”荣誉
福建工程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