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省煤炭资源分布规律简析

2010-02-14 00:53温得银宋顺昌
中国矿业 2010年10期
关键词:含煤煤炭资源煤田

温得银,宋顺昌

(1.青海省地质调查院,青海 西宁 810007; 2.青海省国土规划研究院,青海 西宁 810001)

1 青海省煤炭资源概况

青海省地域辽阔,成煤期众多,煤炭资源较为丰富。在祁连山、柴达木盆地北缘、昆仑山、积石山、唐古拉山五个含煤区内,均赋存有较为优良的煤炭资源,煤产地和大小煤矿点分布广泛。含煤区自北向南大致呈带状分布。

截至2009年底,青海省累计探明煤炭资源储量为575178万t,保有煤炭资源储量555535万t(已上青海省矿产资源储量简表的)。全省已探明煤炭资源储量,主要分布于祁连山及柴达木盆地北缘两个大的含煤区内。

因青海省煤炭资源地域分布极不均衡,以往煤田地质工作多集中在祁连山及柴达木北缘,其他地区的煤炭资源状况则了解较少。

2 青海省煤炭资源特点

青海省的煤类较齐全,烟煤和焦煤分布较广,其中尤以长焰煤和不黏煤分布最广。炼焦煤储量集中,以木里煤田的西部最为重要,主要煤类是焦煤,其次是气煤和瘦煤,但肥煤很少。贫煤和无烟煤在青海省北部和中部主要沿构造带分布,在青海省南部则呈面状分布。在青海省各时代形成的煤层均以腐植煤为主,仅在下侏罗统上部和中侏罗统上部地层中发现少量与油页岩共生的腐植-腐泥煤。全省可划分为若干个煤类区带:

(1)祁连山北部高变质煤带。位于托勒南山-黑河-八宝河-冷龙岭一线以北,为上石炭统贫煤-无烟煤分布地带。

(3)祁连山东部低变质煤区。包括冬库、默勒、海德尔一带下侏罗统热水组和西宁煤田中侏罗统元术尔组、小峡组的不黏煤、长焰煤,向东延至甘肃窑街、天祝煤田尚见有部份褐煤。

(4)大通山-拉鸡山中高变质煤带。西起外力哈达和热水矿区,向东经青海湖北岸的围江沟煤矿点和大茶石浪矿区直到民和官亭镇附近,属于上三叠统和下中侏罗统贫煤、瘦煤、弱粘煤、焦煤、肥煤、气煤分布地带,以煤类繁多而不稳定著称。

(5)柴北缘低变质煤区。该区西起冷湖,东到德令哈、乌兰一带。其上石炭统扎布萨尕秀组,中侏罗统大煤沟组,均以长焰煤、不黏煤为主,仅石灰沟矿区上石炭统克鲁克组为瘦煤,德令哈以北断裂带中有少量气煤。

(6)阿尼玛卿山中高变质煤带。沿昆南断裂带南侧分布,以大武煤田中侏罗统野马滩群为代表,煤类包括贫煤、焦煤和少量无烟煤,向东延出省外。

(7)唐古拉山高变质煤区。位于沱沱河-扎曲河两岸的唐古拉山含煤区主体部位,又分两个亚区。西北部属于上二叠统乌丽群,以贫煤为主,兼有少量无烟煤的亚区。东南部则属于下石炭统杂多群及上三叠统结扎群无烟煤亚区,并延入西藏昌都地区。

采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青海省煤类的分布与成煤时代和构造背景均有一定的联系。以昆仑山为界,其北的古生代、中生代煤田以中低变质煤类为主,而其南以高变质煤类为主。

3 煤炭资源分布规律

青海省含煤地层发育比较齐全,成煤环境及盆地类型南北差异明显。其时代自下而上有:石炭纪(早、晚石炭世)、二叠纪(晚二叠世)、三叠纪(晚三叠世)及侏罗纪(早、中侏罗世)。

(1)石炭纪含煤地层

石炭纪是青海省第一个成煤时代,由西南部的唐古拉山地层区,经中部的柴达木地层区至东北部祁连山地层区,含煤层位逐步升高。含煤地层主要分布于北祁连山至中祁连山西段、柴达木盆地东北缘及唐古拉山东段。祁连山地区的石炭纪含煤地层为上石炭统俄博群,又可进一步分为下部的羊虎沟组和上部的太原组,以太原组为主要含煤地层,羊虎沟组仅有薄煤层及煤线,基本不可采。柴达木盆地东北缘石炭纪含煤地层,为上石炭统克鲁克组和扎布萨尕秀组。下石炭统怀头他拉组局部含不可采煤层。而唐古拉山东段杂多-囊谦一带,则以下石炭统杂多群中上部的俄群嘎组为含煤地层。其他地区的石炭系均不含煤。

(2)二叠纪含煤地层

青海省二叠系广泛分布于全省各地,沉积类型复杂,从海相至陆相沉积皆有出露。而含煤地层则主要分布于青海省南部唐古拉山地区的乌丽煤田一带,往东至杂多、囊谦一带也仅有零星出露。乌丽煤田含煤层位主要是上二叠统乌丽群下部的那益雄组,由一套海陆交互相含煤碎屑岩、碳酸盐岩组成。杂多地区下二叠统开心岭群底部尕笛考组仅局部夹有薄煤层。

唐古拉山地区是青海省唯一的二叠纪含煤区,上、下统皆有出露。主要分布于沱沱河、当曲、子曲流域,呈北西-南东向展布。下统称开心岭群,进一步又可分为下部尕笛考组和上部扎格涌组,其中尕笛考组含有不可采的薄煤层。上统称乌丽群下部为那益雄组,是本区二叠系的主要含煤层位,而上部察马尔扭组则一般不含煤。

(3)晚三叠世含煤地层

青海省晚三叠世海相地层广布于巴颜喀拉山及通天河两岸地区,含煤地层则主要分布于祁连山、布尔汗布达山南坡和唐古拉山地区。见于祁连山地区和默勒群,以陆相沉积为主,局部夹海相层,并含薄煤层(线)或局部可采煤层;见于布尔汗布达山南坡者下部克鲁波组为火山岩,不含煤,上部称八宝山组,由河床相-河漫滩沼泽相堆积之碎屑岩、泥岩夹少量火山岩、薄煤层或煤线组成。分布于唐古拉山北坡者称结扎群,为滨浅海-海陆交替相沉积,其上部尕毛格组,含可采或局部可采煤层。

(4)早-中侏罗世含煤地层

青海省侏罗纪含煤地层限于中、下侏罗统。成煤盆地以陆相山间盆地群为主,主要分布于北半部大通河流域、湟水河流域、柴北缘地带。在东昆仑、西秦岭、积石山两侧也断续可见早、中侏罗世含煤盆地,但含煤性不如北半部好。

综上所述,由于不同成煤期的成煤环境,构造特征的差异,控制了含煤盆地的地理分布,制约了矿床规模,青海省分布约有200余处煤矿(点)或矿化点。它们在含煤区域的分布上,呈现出主要分布在祁连山含煤区、柴北缘含煤区两个含煤区的特点。

在祁连山含煤区以木里煤田为主,有大型煤矿区2处(聚乎更矿区、江仓矿区),大型井田10处(聚乎更一井田、二井田、三井田、一露天、三露天、弧山煤矿、江仓煤矿一井田,江仓勘探区、默勒煤矿、热水煤矿柴达尔井田),小型煤矿3处;次为祁连煤田及中祁连西部地区有大型井田1处(青羊沟北-二道沟煤矿);祁连山含煤区有中型井田3处;西宁煤田有大型井田1处(大通煤矿元术尔井田);中型井田1处(大通煤矿小煤洞井田)。

柴北缘含煤区,有大型3处,小型3处。大型的有鱼卡煤田的尕秀区段井田、尕秀背斜西段、大煤沟煤矿大煤沟井田;小型的有全吉煤田的绿草山煤矿、西大滩煤矿。此外,不具规模的煤矿(化)点,在各煤田内以其数量的多寡不同均有出现。

从以上所述可以看出,青海省已具规模的煤矿产地及已查明的煤炭资源储量,主要分布在北纬36°以北的地区,而在北纬36°以南的“青南”地区,则零星展布较多的小煤矿点;并且青海煤炭资源95%以上都埋藏在海拔3500m以上的高寒缺氧地区,开采难度较大。

4 控煤因素

(1)构造控煤因素

青海省的含煤区主要受Ⅱ~Ⅲ级构造单元及介于其间的断裂带控制。由于受成煤期后强烈的构造扰动,成煤盆地的形态和空间位置均不同程度地发生了变化。同时,成煤期后的地壳消减-扩张作用、剥蚀-沉积作用和岩浆-变质作用,又促使含煤地层的空间位置、赋存范围和深度进一步改变,所以它们大多呈带状或块状展布,并且具有较为清晰的构造边界。

根据地体构造理论,青藏高原是由若干个地体相继增生到亚洲大陆上的一个组合体。这些地体之间的边界被数条缝合带所限定,地体的拼合从南向北依次完成,与此相对应,特提斯洋盆亦随地体拼接而向南逐步迁移。昆仑山地体与塔里木地体在奥陶纪拼接(夹于其间的“原特提斯洋”消亡),缝合带为西昆仑-阿尔金-北祁连大断裂;可可西里-巴颜喀拉地体与其北的昆仑山地体和其南的羌塘地体于二叠纪末碰撞拼接,缝合带分别为昆仑山南缘大断裂和金沙江大断裂;拉萨地体与羌塘地体在侏罗纪末拼接,新特提斯洋弧后盆地消亡,缝合带形成班公湖-怒江大断裂。以上各时期地体运动特征,决定了该区构造单元及区域大断裂的性质与空间展布以挤压性质与北西西向展布为主要格局。

(2)含煤盆地控煤因素

石炭-二叠纪含煤盆地聚煤规律:依据青海省石炭-二叠纪含煤盆地的沉积特点,以及成煤作用的发生、发展规律,将其分为北方型和南方型两大类。北方型含煤盆地包括“河西原型盆地”和“乌兰原型盆地”,它们在地层沉积、古生物面貌及成煤作用等方面与秦祁地区有相似之处;而南方型含煤盆地为“唐北原型盆地”,其发生、发展则与扬子地区含煤建造的特点相似。青海南部早石炭世前期(岩关-大塘早期)的岩相古地理面貌,是在晚泥盆世狭窄的海盆、崎岖的山地和部份陆相山间盆地的基础上形成的。该区晚二叠世的煤层主要受成煤期的局部海退过程控制,并在陆缘地带形成富煤区。

晚三叠-中侏罗世含煤盆地聚煤规律:青海省晚三叠-中侏罗世含煤盆地宏观上受印支构造运动控制。根据其影响程度和表现方式,大体上分为以下四种基本类型:

造山期前陆缘盆地:分布在青海省南部的唐古拉山北坡,以结扎群为代表,成煤时代局限于晚三叠世,属于过渡型海陆交替相含煤盆地。

造山期火山裂陷盆地:分布在青海省中部的昆仑山、西秦岭以及巴颜喀拉山东段,以“八宝山组”和“年宝组”为代表,成煤时代为晚三叠世至早侏罗世,与晚印支期中酸性火山活动引起的裂陷作用有关,一般以陆相为主,局部夹有海相层,含煤地层变化很大。

造山期后山间盆地群:主要分布在柴达木盆地北缘及湟水流域,在昆仑山东段至阿尼玛卿山一带也有零星分布。成煤时代限于早-中侏罗世,上三叠统一般缺失,或仅在盆地边部局部赋存,与侏罗系不整合接触。

造山期后退缩性盆地群:仅分布在祁连山中部的疏勒河上游至大通河流域。成煤作用始于晚三叠世,以“默勒群”为代表,当时的古地理面貌是一个以陆相沉积为主的广阔滨海平原。随着印支运动主幕的来临,三叠纪末至侏罗纪初全面隆起,并局部遭受剥蚀,直至早侏罗世后期再度沉降并继续成煤,但其沉积范围已大为缩小,古地理面貌也由滨海平原演变为冲积平原(热水组、木里组)和淡水湖盆(江仓组),最后转化为半干旱-干旱环境下形成的内陆红色盆地(赤金桥组),成煤作用告终止。这类盆地受印支造山运动影响很弱,所以在侏罗系与上三叠统之间没有明显的角度不整合现象,但经填图和钻探证实,前者可与后者的不同层位接触,而且下侏罗统仅局部赋存,反映出二者既有继承关系又有所区别,从而构成双纪煤田。

5 煤炭资源远景与找矿潜力

根据不同的地质背景和成因特点,按照含煤时代、构造特征、含煤盆地的地理分布,以及地质工作程度等煤炭资源分布条件,目前可在青海省划分出5个含煤区,19个煤田,约近百个煤矿或煤矿点。据粗略统计,全省各含煤区潜在的赋煤面积(含隐伏区)可达10万km2,占全省面积的l/7。

经青海省第三轮区划工作煤炭资源远景与找矿潜力分析,按含煤区、煤田分别进行的煤炭资源预测区划分表明:在全省5个含煤区,19个煤田或地区中,共可以划分出预测区75处。其中,祁连山含煤区39处;柴北缘含煤区21处;昆仑山含煤区5处;积石山含煤区2处;唐古拉山含煤区8处。

全省预测的煤炭资源总量可达3804184万t(2000m以浅)。按可靠性分级,其中预测可靠级煤炭资源量为1447219万t,占总预测储量的38.04%;预测可能级为806367万t,占总预测储量的21.20%;预测推断级为1550598万t,占总预测量的40.76%。其中可靠级加可能级为59.24%,占全部预测储量的一半以上。据第三次全国煤田预测,全省1000m以浅预测煤炭总量为213亿t,其中预测可靠的煤炭资源量90亿t,预测可能的煤炭资源量为46.3亿t,预测推测的煤炭资源量为76.7亿t。

预测资源量的地理分布:在北纬36°以北约为78%,而以南约为22%。煤类方面:无烟煤的预测总量为355951万t,占总预测煤炭资源量的9.36%。

6 新型能源——可燃冰

由中国地质调查局组织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勘探技术研究所和中国煤炭地质总局青海煤炭地质105队等单位,在青海省祁连山南缘木里煤田永久冻土区成功钻获天然气水合物实物样品,使我国成为继加拿大、美国之后,在陆域上通过国家计划钻探发现“可燃冰”这一新型资源的第三个国家,引起社会的强烈反响,是我国能源领域的又一大重大事件。我国在冻土区发现这一潜在资源,必将极大地开拓人类寻找新资源的视野,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新型能源。该成果被国土资源部列为2009年重大地质科技成果。

青海省内其他分布在永久冻土区的煤田都有发现可燃冰的可能,需要下一步工作中区寻找探索。

猜你喜欢
含煤煤炭资源煤田
青海木里煤田腐败案背后的“保护伞”
电厂煤场雨污分流改造及含煤废水处理工艺
新疆库拜煤田煤层气多层合采特征煤层探索
珲春组含煤、粉砂地层供水井施工技术
含煤地层的边坡开挖稳定性分析及防护研究
魏贤勇:煤炭资源高效利用的科学发展观
环境保护视域下的煤炭资源绿色开采
保护性开发利用高铝煤炭资源的必要性及相关建议
内蒙古自治区含煤地层分布概况
基于FLUENT的煤田露头火区自然通风影响因素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