讷河市农业可持续发展研究

2010-02-14 18:42刘丙友崔润利任宪平
中国水土保持 2010年7期
关键词:耕地全市用地

刘丙友,崔润利,任宪平

(1.黑龙江省水土保持科学研究所克山实验站,黑龙江 克山 161600;2.讷河市水务局,黑龙江 讷河 161300)

讷河市位于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西北部,松嫩平原北端,大小兴安岭南缘,嫩江中游东岸,辖16个乡镇,171个村,14个农林牧场,总人口 73万人。域内四季分明、光照充足、资源丰富、土地肥沃,发展农业生产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素有“黑土明珠”、“北国粮仓”之美誉,曾被国家命名为百名产粮大县、全国卫生城、“中国马铃薯之乡”和“中国甜菜之乡”。然而,随着人口增长,资源所承受的压力增大,生态环境不断遭到破坏,影响该市农业生产的诸多不利因素逐渐显现出来。

1 发展农业生产的有利条件

1.1 土地土壤资源优势

讷河市幅员 66.43万hm2,其中市属面积 59.72万hm2,市属耕地面积38.01万hm2,农业人均占有耕地0.5hm2,远远超过全国农业人均耕地0.1hm2和全省农业人均耕地0.3hm2的水平。讷河市土壤可概分为黑土、黑钙土、草甸土、暗棕壤、沼泽土、砂土、盐土、碱土、石质土 9个土类,29个亚类,52个土属,108个土种。有机质含量丰富、自然肥力高的黑土、黑钙土、草甸土面积占总面积的 89.4%。土地资源丰富、耕地面积大、土壤肥沃是讷河市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优势。

1.2 农业气象条件适宜

讷河市跨越冷凉、温凉、温和3个气候带,农作物生长期4—9月份平均气温14.8℃,其中 6—8月份平均气温19.7℃,7月份平均 21.3℃,全年≥10℃有效积温 2462℃,无霜期122 d。进入 6月份,随着气温的升高,雨量逐渐增加,6—8月份平均降水量314.1mm,占年降水量的 66.8%。由于雨热同季,小麦、马铃薯、甜菜等喜凉作物所需要的基础条件能得到保证。同时由于日照充足,5—9月份平均日照时数 8.5 h,以光补热,弥补了积温不足和无霜期短的欠缺,为大豆、玉米、水稻等喜温作物提供了较好的光热资源。

1.3 水资源比较丰富

讷河市境内有嫩江、讷莫尔河、老莱河、南阳河、石底河等一江四河和引嫩河、卫星运河两条人工河,117个泡沼,自然水域面积约0.63万hm2。境内年径流深 25~95mm,由南向北渐大,平均为38.1mm。地表水年均径流总量 2.65亿m3(不包括市外),枯水年(75%)径流量为1.19亿 m3。市属范围地下水允许开采量约1.47亿 m3,江河河槽径流入市境18.6亿 m3。水资源丰富,为开发灌溉农业提供了条件。

2 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制约因素

2.1 耕地水土流失,生产能力锐减

由于坡地较多、降水比较集中,以及人为的不合理开发利用,导致该市水土流失面积不断扩大、程度不断加深、危害日趋严重。该市胜利村 2°坡耕地科研观测资料显示:年平均流失表土3~5mm,每公顷年流失土壤11.2 t,流失氮肥 9kg、磷肥12kg、钾肥18kg。据统计,1982年全市土壤有机质含量大于 6%的耕地为10%,4%~6%的为70%,3% ~4%的为18%,小于3%的只有 2%;而到了 2008年,土壤有机质含量大于3%的耕地只有10%,2%~3%的达 60%,小于 2%的为30%。由于土壤肥力下降,严重影响了粮食产量。据统计,水土流失导致每公顷耕地年粮食产量减少375~600k g。龙河镇富裕村靠山屯有 83户农民,137hm2耕地,开垦的历史大约 70年,由于水土流失比较严重,导致底土裸露,每年减产粮食约 8万kg。

2.2 土地浪费使耕地面积减少

全市乡镇企业、小区开发等项目用地,未批先占、少批多占、闲置浪费土地现象仍很严重,侵占了大量的耕地。据土地部门调查,全市农村居民点用地 27605.8hm2,平均每户宅基地面积达1150.3m2,超出省里规定标准的 2.3倍。

2.3 沟壑纵横切割,耕作生产受限

全市共有侵蚀沟近1500条,面积近350hm2,沟壑密度0.21km/km2,这些侵蚀沟纵横切割,使耕地支离破碎,大块变小块,长垄变短垄,增加了“抹牛地”,不仅降低了土地利用率,而且影响机耕作业,增大了作业难度和生产成本。

2.4 生态环境破坏,农业灾害频繁

掠夺式的生产经营,造成林草覆盖率严重降低、生态环境恶化、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降低,诱发、加剧了干旱、洪涝、低温、早霜等自然灾害。据《讷河市水旱灾害》资料,伴随着生态环境的破坏,农业自然灾害发生频率加快,受灾面积和灾害程度也呈明显上升趋势。1957—2000年,春旱年份35年,夏旱年份16年,其中春旱加夏旱10年,严重成灾的有 4年;夏涝年份 4年。2009年 6月10—19日,讷河市孔国乡连续降雨,致使12个村的耕地不同程度受灾,大豆绝产面积 2627hm2;6月 25日,一场15分钟的冰雹加特大暴雨,造成5个村的大豆受灾,绝产面积1552hm2。

2.5 基础设施破坏,效益发挥失常

讷河市现有的水库、塘坝等水利工程,大多是在 20世纪50、60年代建成的,由于管理不善和自然破坏,现在近30%被迫弃用,50%的工程带病运行,其所发挥的效益不足工程设计效益的一半。

2.6 土地利用结构不尽合理,农业内部用地结构不平衡

讷河是农业大市,农业用地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 82.3%。在农业用地中,以种植业为主的耕地占77.4%,林业用地占15.4%,牧业用地占5.5%,养殖水面占1.7%。林、牧业比重偏小,农、林、牧、渔各类用地发展极不平衡。

3 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途径

3.1 全面综合治理水土流失

水土流失是造成讷河市耕地质量下降、耕作不便、水利设施损毁、自然灾害加剧的一个主要原因。水土流失治理要以小流域为单元,以基本农田建设为重点,山、水、田、林、路、渠综合配套。坡耕地治理应以横坡打垄、营造植物埂带为主,必要时可修建水平梯田或退耕还林、还牧,建立起水土保持耕作制度,改善农田生态系统,以达到稳定、持续、高效利用耕地资源的目标。对于侵蚀沟治理,应将跌水、谷坊等小型水保工程和塘坝等骨干工程与水土保持林营造相结合,充分发挥工程措施的速效性和林草措施的长效性。同时,建立健全水土保持预防监督监管机制,杜绝人为水土流失的再次发生。

3.2 完善以旱作农业为主的耕作体制

干旱是讷河市农业生产的主要制约因素。过去该市在水利事业上投入了一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但收效甚微,到目前为止,全市水浇地面积还不足 5%。全市水资源比较充分,但可利用的水资源量不足,干旱年份,有很多地方人畜饮水都有困难,加之坡耕地多,土质黏重,发展灌溉比较困难。除少数河滩地和地下水位较高的地方可发展灌溉外,大多数耕地搞水利工程难度很大。今后在全市多数地方,首先要坚持 “水路不通,走旱路”的思路,大力发展旱作农业。具体措施是:以机械化为中心、狠抓保土培肥耕作蓄水保墒,建立土壤水库;连片种植,合理轮作;增施有机肥,秸秆还田,巧用化肥;建立以科学用水为主要内容的耕作栽培制度。讷河市冬春两季降水少,夏秋两季多,80%以上的降水集中在 6—9月份,加之土壤有机质含量高,结构好,保水蓄水能力强,只要坚持推广旱作农业耕作措施,完全可以做到秋雨春用、春旱秋防,蓄住天上水、保住土中墒,消除干旱对农业生产的威胁。其次是积极稳妥有计划地搞好农田水利建设,利用自流灌、井灌,逐渐扩大旱能灌、涝能排的高产稳产农田面积。

3.3 大力改造中低产田

据调查,讷河市尚有12.4万hm2中低产农田。对这部分中低产田,要进行详细调查,针对存在的问题制定具体改良措施。除了把不适宜耕种的土地退耕还林还牧外,还要通过改革耕作制度、增施有机肥、兴修农田水利等综合措施,改善土壤结构,逐步提高土壤肥力,达到提高产量的目的。

3.4 严格用地审批,依法保护耕地

通过编制和修订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落实省级规划用地指标,明确每块土地用途,对土地实行严格的用途管制。建设项目用地要列入年度土地利用计划,在确保国家、省重点工程项目用地前提下,严格控制非农建设占用耕地。农村居民建房,除迁屯并点及个别情况外,原则上不再增加占用耕地指标,村、屯居民建房要本着节约用地的原则,走内涵挖潜的路子。要建立基本农田保护制度,除国家和省重点工程外,其他建设一律不得占用基本农田,对占用基本农田的项目,要坚持占补平衡的原则。

3.5 合理调整土地利用结构

农业内部用地结构调整要在保持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基础上,充分开发利用非耕地,适当增加林、牧、渔业用地面积。除农防林、水土保持林外,严禁占用耕地营造用材林、薪炭林等。

3.6 发展生态农业、绿色农业

在保护、改善农业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利用资源和生态优势,走优质、高效、集约化经营的路子。应结合生态农业建设,在全市不同区域,建立绿色食品专用基地,继续壮大绿色食品产业,实施“扶持龙头企业、带动基地建设、促进绿色食品发展”战略,重点在甜菜、马铃薯、东北王系列大豆、葵花、瓜菜和水稻等作物上实施规模发展,保证绿色食品原料的充足供应。同时,加强绿色食品深加工,争创国际驰名品牌,促进生态优势向产品优势和经济优势转化,加速全市经济发展进程,进而反哺农业。

猜你喜欢
耕地全市用地
自然资源部:加强黑土耕地保护
我国将加快制定耕地保护法
新增200亿元列入耕地地力保护补贴支出
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研究进展综述
耕地时节
2016年1—9月全市经济运行简况
2016年1—9月全市经济运行简况
2016年1—9月全市经济运行简况
2016年1—11月全市经济运行简况
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的演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