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生态化道德实践

2010-02-15 15:51薛雪梅王继创
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 2010年1期
关键词:生态化文明道德

薛雪梅,王继创

(山西大学,山西太原030006)

论生态化道德实践

薛雪梅,王继创

(山西大学,山西太原030006)

对环境问题的深层解读是一个哲学问题,它涉及人、自然、社会等各个领域,这无疑也是一个现实问题。生态化道德实践是未来实践方式的新取向,在经历了工业文明对自然大规模的不计后果的实践行为后,人类在生态环境恶化的状况下已意识到实践方式的改变迫在眉睫。生态化道德实践是人类为步入生态文明时代而进行的一次实践方式的重大变革。

生态文明;实践观;人与自然和谐

社会的快速发展给人们带来了可观的物质利益,极大地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水平。自培根提出“知识就是力量”的口号以后,“科学受了强烈幻想的鼓舞,一往无前地奔赴它的极限,于是蕴藏在它的理论本质中的乐观主义在那里碰碎了”。〔1〕(P72)如今,人类在科技万能论的陷阱中越陷越深,过度张扬科技而忽视生态保护使人类付出了沉重的代价。面对生态危机,面对生存于此又复归于此的大自然,人类能否用理性最终战胜满足感官与身体之暂时的快乐,是人们应当进行认真反思的重大问题。

一、呼之欲出的生态化道德实践

对环境问题的深层解读是一个哲学问题,也是一个现实问题。生命不能离开周围的环境而自我生存,人类与提供给我们生存空间的环境之间形成了一种依赖的关系。当人类对提供衣食住行的大自然无限索取以满足我们不断膨胀的欲望时,环境危机正以不可遏制的速度向我们逼近。康芒纳在《封闭的循环》一书中讲到,环境的紊乱“错误不在于自然,而在于人”,是由“人类在地球上的活动中的某种错误引起的”。〔2〕(P99)人与自然和谐,让自然以它本然的状态存在,其中实践不仅要加上道德这一限定词,还要以生态化的标准来衡量,是对实践的双重理性之要求。“传统的伦理道德是用以调整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但生态伦理的的产生将人的视野扩展到了自然,这是对传统伦理道德的补充和升华。传统伦理道德只注意到了人对社会的依赖,而生态伦理则考虑到了人对自然的依赖”。〔3〕经历了工业文明后,方兴未艾的生态文明是人类跨世纪文明的新范式,生态文明视阈下的生态化道德实践无疑是实现生态文明的一把钥匙,它实现了科技与人文的融合,是未来发展的新方向,也是当代不合理实践方式的理性回归。应寻找一种新的实践观来取代当今的实践取向,就像赵成、方鸿志在《论科学技术与生态化生产方式的形成》中所讲的那样,“生态危机的解决不仅是一个理论问题,更是一个实践问题”。〔4〕因此,对传统实践观的彻底变革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

二、生态化道德实践的实质及特征

生态化道德实践是未来实践方式的新取向,是人类进入生态文明时代并与之合拍的新实践。它以整体论、系统论为指导思想,将人与自然视为不可分割的整体、一个活的有机体。在工业文明时代,人类以强大的力量改变了本然的生态环境,人类应从大自然的报复中渐渐醒悟。生态化道德实践的核心就是让实践从原来的哲学语境中走出,进入生态文明时代,对实践的行为给予新的道德约束,大自然理应成为人类道德关怀的对象,人类不能只顾实现自身利益而无视对生态系统的破坏。

生态化道德实践具有以下三方面特征:

第一,生态化道德实践在实践过程中体现了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统一。传统实践模式将人视为实践的主体,不可避免地将人类与自然的关系推向了不可调和的极端。生态化道德实践扬弃了传统实践模式的弊端,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完美合一,是实践遵循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统一,并强调实践的道德性和生态性。生态化道德实践遵循生态系统自在运行的规律,以不破坏大自然的整体性为前提。因此,新实践观必须从西方主流哲学的禁锢中摆脱出来,重新解读人与自然的关系,在和谐中共生,在共生中共赢。

第二,生态化道德实践是将人的环保素养视为人应然的最高之善,抑制与之相对的缺乏环保理念而导致的感性快乐与经济主义至上论。新实践观强调善待自然,强调人对自然的责任意识,并将其作为主流价值观念,摒弃物质至上、经济至上的“消极价值观”。新实践观强调的环保素养是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人与自然的共生。生态化道德实践是在生态文明理念指引下,人人将环保理念内化为人应然的道德本性。未来的文明应把每位公民的环保素养纳入考核的范围并使其成为衡量公民整体素质的一个必要条件。

第三,生态化道德实践是生态修复与生态利用为一体并注重每位公民的生态业绩的系统化整合实践。传统实践观在实践中强调人的主体性,而实践对象在人的主动改造下变得越来越被动。当我们尊重规律、合规律地对待自然时,自然会给我们呈现出一幅美丽的图景作为对我们的鼓励,这时人类与自然就合理地形成一种良性的互动关系。在这个过程中,要充分强调每位公民的生态意识,并将公民的生态业绩作为衡量个人道德及修养的一个尺度。哈贝马斯曾经说过:“我们不把自然当作可以用技术来支配的对象,而是把它作为能够相互作用的一方。我们不把自然当作开采对象,而试图把它看作伙伴。”〔5〕(P45)因此,人与自然之间是一种朋友关系,人类应该关爱自己的朋友,这个过程就是生态修复与利用的合而为一,是系统化的整合实践。

三、生态化道德实践的意义

(一)生态化道德实践实现个体道德的全面提升,是人类文明转向的切实需要

生态化道德实践作为一种新实践,它是主体思想内化并同时外化为一种自觉的道德行为,从而最终内化为一种生存和生活方式。作为一种新的实践方式,它需要通过个体的亲身感受觉察到自己与世界不可分割的关系,认识到自己与身处的大自然休戚相关,从思想深处真正调动自己热爱并保护大自然的行为。环境问题的最终解决要靠我们每个人的具体行动。生态化道德实践揭示和倡导的是人类不合理的实践方式的根本性转变,只有人的实践方式发生根本转变,人类所面临的生态危机和生存困境才可能最终解决。因此,生态化道德实践与生态哲学是内在统一的整体,它作为人类文明转型的具体体现,是当前我国生态化建设的核心。如今,人类文明已经逐步告别片面追求物质财富的工业文明时代,而走向一种新的文明,未来的时代应该是高度发达的生态文明时代。如何将我国的生态伦理建设进行实践转向,是一项重要课题。生态化道德实践是人类新的文明理念之内在要求,它是一个发展的范畴,是变化、发展、否定和超越,它在不断超越自己的同时,走向一种新的文明。新的文明理应要有一种新的生态化实践观作为主导,在生态文明理念的指引下,真正成为解决现代环境问题的一剂良药。

(二)生态化道德实践将会进一步促进人、自然、社会三位一体之和谐

生态和谐离不开人与自然的和谐,自然不仅是提供给我们物质能量的供给者,而且也是给我们提供精神享受的最终来源。人与自然的和谐是我们进行一切物质生产活动的前提。同样,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发展变化及其相互利益关系又最终离不开自然,就像魏波在《环境危机与文化重建》一书中所讲:“人生于斯,长于斯又最后归于斯的自然就是人类的终极依托。自然永远是人类的物质和精神家园,而人与自然的关系只能用一种心灵的契合来联系。”“在宁静的自然中人找到了自己的家,自然向人展开了宽大的臂膀。”〔6〕(P127)把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作为生态和谐的重要部分,以全新的视角来平等地对待大自然,从而推动人与自然趋于和谐发展,是人们的一种理想追求,它使人与自然之间实现双赢。

(三)生态化道德实践是对传统实践观的变革与超越,是对环境伦理学理论的发展

生态化道德实践是对传统实践观的否定与超越。目前日益严峻的生态问题,追根溯源就是因为过去我们对环境所持的是一种占有的思维方式而不是和谐共生,在这种思维意识的指导下,我们生存的环境已呈现恶化的态势。传统实践方式的局限性是由多种因素导致的,包括文化传统、认识能力、价值判断、意识指导等因素。这些因素使得一种不合理实践日益与自然相违背,人类的行为缺乏生态理念的规约,其认识前提就是人与自然是二分的,也就是人作为主体任意对自然这个客体进行改造,而不顾自然的承受力。其实践方式的不合理导致出现了一系列环境问题,如水污染、大气污染、能源消耗过度、沙漠化、水土流失等。新的实践观是对传统实践观的否定与超越,它以新的环境伦理学理论为支撑,以生态哲学为意识形态指导,以自然与人合一的理念为规约。因此,改变以往不合理的实践方式,实现人类关怀自然、与自然同呼吸共命运的生态化转向,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需要。可以说,生态化道德实践是对过去实践方式的重新优化与整合,是对环境伦理学的发展和完善,也是我国环境伦理学学科走向成熟的标志。

总之,将生态化道德实践作为一个独立的分支来研究,在我国环境伦理学学科领域内正处于百家争鸣的发展态势,其理论的成熟尚需要更多的学者进一步发展和完善。

〔1〕〔德〕尼采.悲剧的诞生〔M〕.周国平,译.北京:华龄出版社,1996.

〔2〕〔美〕巴里·康芒纳.封闭的循环〔M〕.侯文惠,译.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

〔3〕王丛霞.生态伦理与可持续发展的自然观〔J〕.宁夏党校学报,2001,(5).

〔4〕赵成,方鸿志.论科学技术与生态化生产方式的形成〔J〕.科学技术与辩证法,2007,(5).

〔5〕〔德〕哈贝马斯.作为“意识形态”的技术与科学〔M〕.李黎,郭官义,译.上海:学林出版社,1999.

〔6〕魏波.环境危机与文化重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B82

A

1009-1203(2010)01-0059-02

2009-11-17

薛雪梅(1979-),女,山西太原人,山西大学哲学社会学学院伦理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王继创(1981-),男,山西万荣人,山西大学哲学社会学学院伦理学专业博士研究生。

责任编辑 冯耀明

猜你喜欢
生态化文明道德
皖北“民间艺术之乡”生态化发展机制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请文明演绎
漫说文明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生态产业化 产业生态化
对不文明说“不”
文明歌
用道德驱散“新闻雾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