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研究参政党能力建设的力作

2010-02-16 07:28甄小英
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10年6期
关键词:参政党多党合作著作

甄小英

(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北京 100081)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我国现代化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即使是在世界金融危机影响下的 2009年,国内生产总值仍然达到了 9.1%的增速。国外学者在惊叹中国快速发展的同时,纷纷探讨其深层原因。已经有人指出,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得益于中国的政党制度。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政党制度既是我国现代化建设取得巨大成就的重要原因,也是我国现代化继续向前迈进的重要条件。目前,我国的现代化已进入一个重要成长期。2009年,国内生产总值达到34万亿元人民币,人均 GDP已超过 3687美元。从世界各国工业化、现代化的进程来看,当一个国家的人均 GDP迈入 3000~5000美元阶段,往往会遇到发展的瓶颈。瓶颈形成的主要原因是贫富差距拉大,阶层矛盾激化,社会抗争频发,政治动荡不宁。一些国家冲不破这个发展瓶颈,工业化现代化进程就会被迫中断,我国现代化也正处在这样一个迈坎的关键阶段。因此,充分发挥我国多党合作制度的政治参与、利益表达、社会整合、民主监督和维护稳定的功能,对于我国顺利渡过这一关键阶段,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而我国多党合作制度的巩固和可持续发展,其功能和优势的充分发挥,有赖于执政党和参政党能力的不断提升和互相匹配。为应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形势,肩负起伟大而艰巨的执政使命,中国共产党率先提出加强执政能力建设,并把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作为执政党建设的主线。因此,加强参政党能力建设,不仅是实现参政能力与执政能力相匹配、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需要,而且也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要求,是时代的呼唤。

浙江省社会主义学院参政党建设研究中心从完善我国多党合作制度和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出发,选择了《当代中国政党制度格局中的参政党能力建设》这一主题进行研究。我有幸在书稿付印之前拜读。当读完最后一页、掩卷回味思索时,一种欣喜之情油然而生。这不仅是因为该著作选题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具有较强的现实针对性和可操作性,而且因为它反映了参政党理论研究的新进展,实现了参政党研究的一些可喜突破。长期以来,在参政党研究中,往往存在着就参政党研究参政党多、从我国多党合作制度的整体架构角度研究参政党少,对执政党与参政党分别研究多、从执政党与参政党的互动关系角度研究少,对参政党的某些问题进行零散研究多、进行系统研究少,对参政党的政策性研究多、学术性研究少,参政党研究的政策性语言多、学理性语言少等现象。因此,一些研究成果往往在统战系统、民主党派内部“自拉自唱”的多,在社会上的影响相对较小;在国际交流中,“自说自话”多,用一种能够被双方接受的话语体系和共同认可的理论价值要素进行论证、表述、交流较少。近年来,在实际工作者和理论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几多几少”的情况有所改进。浙江社院参政党建设研究中心的这部著作,也在突破“几多几少”问题上进行了艰苦探索,取得了可喜成果,形成以下鲜明特点:

第一,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的角度,研究参政党能力建设。该著作着眼于在我国多党合作制度的大格局中,在执政党与参政党的互动关系中,来把握和研究参政党能力建设问题,突破了以往把参政党研究与执政党研究割裂开来、局限于就参政党研究参政党的状况,使得研究视角更开阔、研究方法更科学、研究层面更深入。

第二,坚持实证性研究与学术性研究相结合,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研究分析问题。一方面,注重实证研究是这部著作的突出特点。这部著作是在历时四个年头、前后进行两次关于参政党能力建设情况大调研的基础上写成的。不仅在浙江省内进行调研,而且在上海、广东、安徽、江西、甘肃等沿海、内地省份进行调研;不仅在各民主党派成员中进行调研,而且在中国共产党的干部中进行调研;不仅进行了问卷调查,而且进行了深度访谈;问卷和访谈的内容不仅包括参政党能力状况等内容,而且包括对我国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基本认知、参政党自身建设相关问题的调查。在大量调研的基础上,从参政党能力建设面临的问题出发,立足研究新情况、总结新经验、提出新见解、回答多党合作及参政党能力建设的前沿问题,以推动参政党能力建设和多党合作制度的可持续发展。因此,这部著作的问题意识比较强,对参政党能力建设中涉及的一些前沿问题进行了比较深入的分析。另一方面,该著作理论研究的现实性、针对性、可操作性也比较强。近年来,社院系统新进了一批硕士、博士研究生,统战系统外也有不少人研究参政党问题,但一些人不了解我国多党合作的实际,特别是对参政党建设面临的问题知之更少,一些研究出现了脱离我国多党合作现状特别是参政党建设的实际而从理论到理论、从书本到书本、泛泛空论或生吞活剥外国理论的现象。该书则是对上述状况的突破。

而且,这部著作并没有停留在一般的实证研究上,也没有停留在对政策的阐释及政策性语言的表达上,而是注重运用中外多种学科理论和多种研究方法,包括国内外一些最新的理论和方法,来研究分析问题,把现实问题上升到理论层面进行思考,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研究回答现实问题。因此,这部著作也是参政党研究中学理性较强、学术性和学术规范较强的著作。例如,运用里格斯行政生态学理论对影响参政党能力的主要因素进行系统分析;运用“国家—政党—社会”的框架,从宏观上将参政党能力分为加强自身建设的能力、影响国家的能力和影响社会的能力三大方面,并从参与公共政策过程和社会整合的角度,对参政党影响国家的能力和影响社会的能力这两大能力进行剖析;运用借鉴当前绩效评估理论研究和实践经验的最新成果,尝试着构建了一个衡量和检验参政党能力建设成效的评估体系等等。突破了以往参政党研究的一些文章著作中政策性话语多,就事论事多,对政策的阐释和注释多,学理性差,缺乏理论支撑和说服力,与国外研究者难以沟通,甚至与国内其他专业人员也不大好沟通的状况。

第三,逻辑性、系统性强,首次提出并比较系统地构建起一个参政党能力建设研究框架。包括对参政党理论体系的提出,加强参政党能力建设的背景和意义,加强参政党能力建设概念的界定与构成,加强参政党能力建设的思路、措施和路径 (例如,提升“两大能力”:影响国家公共决策的能力、利益代表和社会整合能力;构建“一大机制”:参政党能力建设机制;处理好“三大关系”:参政党能力建设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参政党能力建设与参政党自身建设、参政党能力建设与人民政协的关系),创建参政党能力建设成效评估体系等。比较好地做到了理论体系构建与现实问题研究相结合、系统性与现实针对性相统一,突破了以往一些研究缺乏系统性或把理论体系构建与现实问题研究割裂开来的状况。

第四,研究视野比较开阔。力求把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政党制度与吸收人类创造的共同政治文明成果相结合,突破了一些文章著作对参政党研究视野较窄特别是学术视野不够开阔的状况。本书最后一章“国外政党建设主要做法及对我国参政党能力建设的启示”以及其他各章的论述都体现了这一特点。

当然,对参政党能力建设框架体系及其内容的研究,该书只是一家之言,还需在讨论和各种观点的碰撞中完善;对一些现实问题,在现有研究基础上,需要在理论指导下,有领导、有步骤地大胆试点,不断总结新经验,推动实践创新、理论创新和制度创新。

猜你喜欢
参政党多党合作著作
柴文华著作系列
赵轶峰著作系列
杨大春著作系列
李帆著作系列
庆中共百年华诞 促参政党自身建设
我国多党合作制度确立70年的主要经验及启示
我国多党合作制度发展70年的三维认识
传递民主党派声音 讲好多党合作故事
参政党民主监督实效性诊断及强化之道
提升参政党社会公信度的几点思考